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试题 精品.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254355 上传时间:2022-11-21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6.3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试题 精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试题 精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试题 精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试题 精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试题 精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试题 精品.docx

《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试题 精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试题 精品.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试题 精品.docx

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试题精品

2017-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试题

高三语文

第I卷

一、(1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加点词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福祉(zhǐ)朝暾(dūn)谲(jué)诈稗(baì)官

B.妍媸(chī)僭(jiàn)称祓(bá)除赧(nǎn)然

C.逾垣(yuán)重(zhòng)听古冢(zhǒng)胼胝(zhī)

D.酒馔(zhuàn)孝悌(dì)缧绁(luóxiè)馁(lěi)虎

2.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无误的一项是

A.精炼  确凿 商榷 轻鸢剪掠

B.赝品  妥帖  溘然  事必恭亲

C.睥睨  杜撰  蹊跷  改弦更章

D.国萃  繁琐  泻露  文意枯索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锦绣中华是一个全面生动反映中国历史、文化、艺术、古代建筑和民族风情的实景微缩景区,妍媸毕露地再现了中国历史文化风情。

  B.2008年11月26日晚,印度金融中心孟买市发生了骇人听闻的连环恐怖袭击事件,数十名恐怖分子在泰姬玛哈酒店等地向手无寸铁的游客和民众扫射。

C.日前,某网站公布了一项名为“网络十大罪状”的民意调查,结果显示垃圾邮件首当其冲,排在“十大罪状”第一位。

D.当然我们不能以此来要求心智不高内力不坚的所有芸芸众生,但我仍然很高兴看到在中国古代文人中有这样一个拒绝权势媒聘、坚决不合作的例子。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哲学的任务是什么?

依我的愚见,他的任务不是增加关于实际的知识,而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

B.一名韩国官员透露,有关成员国已达成一致意见,同意建立该项基金,以防止1997年那样的金融危机不要再次发生。

C.孔子令门人言志,只有曾皙最得他的赞许。

而曾皙所说的,大致等于我们今天的郊游和野餐。

D.针对近期早晨各地被大雾笼罩,能见度低,易引发交通事故,交通部门提醒广大驾乘人员,雾天要谨慎慢行,保证安全。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列文字,完成5—7题。

现代诗的“有”与“无”

《贞一斋诗说》概括诗歌技巧时说:

“诗求文理能通者,为初学言之也;诗贵修饰能工者,为未成家言之也。

其实诗到高妙处,何止于通?

到神化处,何尝求工?

”清人的这个观点还是有科学性的,新诗的情况其实也相去不远。

纵向来看,《贞一斋诗说》说的三种情形,其实也是不少诗人走过的艺术之路的三个阶段。

用散文方式写诗——注意表现技巧,从这个视角,一切优秀现代诗的技巧都可以用“有”和“无”二字加以解说。

一是有诗意,无语言。

诗美体验的产生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

诗人在外在世界里不经意地积累着感情储备和形象储备。

长期积累使诗人在某些方面形成了特别敏锐的诗美触角。

一个偶然的契机,诗人就“感物而动”,诗人的主观心灵与客观世界邂逅了,灵感爆发。

于是诗人“有”了心上的诗。

要表现这个“有”,诗人又面临困窘。

诗美的本质就是沉默,所谓“口闭则诗在,口开则诗亡”。

至言无言,诗关一经点破,就会失去生命。

有限的言,不可能完美地表达无限的言外之意。

诗的无言的特性带给诗人无限的难题和无限的机会。

以言表现无言,诗人只能从“有”到“无”。

司空图说:

“不著一字,尽得风流。

”刘禹锡说:

“情到深处,每说不出。

”白居易说:

“此时无声胜有声。

”从获得诗美体验的“有”到传达诗美体验的“无”,是诗歌创作的一般过程。

“无”才是真“有”——诗篇之未言,恰是诗人之欲言。

有如禅家所说:

“有是无有,无有是有”。

“书形于无象,造响于无声”的精髓是将读者引向诗的世界,从言外、意外、笔外、象外去寻找那无言的诗美。

从“有”到“无”,诗人的智慧是以“不说出”代替“说不出”,以象尽意。

从“有”到“无”,诗人总是避开体验的名称。

直接说出体验的名称,正是诗人在艺术表现上的无能。

诗人注重“隐”。

《文心雕龙》写道:

“隐也者,文外之重旨者也。

”从“有”到“无”,诗人注重“中声所止”。

这样,诗才富有暗示性。

二是有功夫,无痕迹。

陶渊明说: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诗美体验是“忘言”的。

既然是诗人,就得从“忘言”走向“寻言”。

而“寻言”由于诗没有现成的艺术媒介变得十分艰难。

从这个角度,可以说,诗人就是饱受语言折磨的人。

从古至今,没有一位真正的诗人不慨叹“寻言”之苦:

“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句句深夜得,心自天外归”;“吟成五字句,用破一生心”。

现代诗人中的苦吟者也很多。

他们对诗总是反复推敲,非搞得形销骨立而后已。

臧克家的《难民》中“黄昏还没有溶尽归鸦的翅膀”中的“溶尽”一词就是苦苦锤炼出来的“唯一的词”。

诗人的这番苦功夫,却又以隐形化为上。

皎然说:

“至苦而无迹。

”诗人“至苦”,诗篇里却“无迹”,这才是优秀的诗篇。

诗人难写,读者易读。

读者的“易”并不是诗人的“浅”,而是诗人技巧能力的显示。

《老子》说:

“大巧若拙。

”诗虽有用巧而见工者,但总而言之,用巧不如用拙。

所谓“拙”,是巧后之拙。

花开草长,鸟语虫声,云因行而生变,水因动而生纹,言近旨远,言浅意深,词平意寄,词微意显,这种“拙”实在不是随意“玩”得出来的。

成熟诗人的作品,都是“绚烂之极,归于平淡”。

这里的“平淡”不是平庸加淡薄,而是险后之平,浓后之淡。

平淡而到天然境界。

到了高妙处神化处的诗,运用的是从“有”到“无”的技巧。

对诗来说,最高的技巧是无语言、无痕迹的无技巧。

(选自2009年8月28日《人民日报》)

5.下列选项中关于“有诗意,无语言”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至言无言,有限的言,不可能完美地表达无限的言外之意。

B.从获得诗美体验的“有”到传达诗美体验的“无”,是诗歌创作的一般过程。

C.“无”才是真“有”——诗篇之未言,恰是诗人之欲言,“此时无声胜有声”。

D.诗人的智慧是以象尽意,用“说不出”来代替“不说出”,也就是“有诗意,无语言”。

6.下列选项中关于“有功夫,无痕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皎然说:

“至苦而无迹。

”诗人“至苦”,诗篇里却“无迹”,这才是优秀的诗篇。

B.诗人难写,读者易读。

读者的“易”并不是诗人的“浅”,而是诗人技巧能力的显示。

C.诗人对诗反复推敲的艰难过程就是“寻言”的过程,只要善于“寻言”就能写出好诗。

D.《老子》说:

“大巧苦拙。

”诗虽有用巧而见工者,但总而言之,用巧不如用拙。

7.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贞一斋诗说》认为写诗的最高境界是文理能通、修饰能工,这个观点有一定科学性。

B.诗美的本质是沉默,所谓“口闭则诗在,口开则诗亡”,这里说出了诗人面临的困窘。

C.陶渊明说: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这是对诗美体验的精辟概述。

D.成熟诗人的作品能够达到“绚烂之极,归于平淡”,这里的“平淡”其实是一种极高的技巧。

三、(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

栾布者,梁人也。

始梁王彭越为家人时,尝与布游。

穷困,赁佣于齐,为酒人保。

数岁,彭越去,之巨野中为盗,而布为人所略卖为奴于燕。

为其家主报仇,燕将臧荼举以为都尉。

臧荼后为燕王,以布为将。

及臧荼反,汉击燕,虏布。

梁王彭越闻之,乃言上,请赎布以为梁大夫。

使于齐,未还,汉召彭越,责以谋反,夷三族。

已而枭彭越头于洛阳下,诏曰:

“有敢收视者,辄捕之。

”布从齐还,奏事彭越头下,祠而哭之。

吏捕布以闻。

上召布,骂曰:

“若与彭越反邪?

吾禁人勿收,若独祠而哭之,与越反明矣。

趣烹之。

”方提趣汤,布顾曰:

“愿一言而死。

”上曰:

“何言?

”布曰:

“方上之困于彭城,败荥阳、成皋间,项王所以遂不能西,徒以彭王居梁地,与汉合从苦楚也。

当是之时,彭王一顾,与楚则汉破,与汉而楚破。

且垓下之会,微彭王,项氏不亡。

天下已定,彭王剖符受封,亦欲之万世。

今陛下一征兵于梁,彭王病不行,而陛下疑以为反,反形未见,以苛小案诛灭之,臣恐功臣人人自危也。

今彭王已死,臣生不如死,请就烹。

”于是上乃释布罪,拜为都尉。

孝文时,为燕相,至将军。

布乃称曰:

“穷困不能辱身下志,非人也!

富贵不能快意,非贤也。

”于是尝有德者厚报之,有怨者必以法灭之。

吴、楚之乱,以军功封俞侯,复为燕相。

燕齐之间皆为栾布立社,号曰栾公社。

景帝中五年薨。

子贲嗣,为太常,牺牲不如令,国除。

太史公曰:

“栾布哭彭越,趣汤如归者,彼诚知所处,不自重其死。

虽往古烈士,何以加哉!

(《史记·季布栾布列传》)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枭彭越头于洛阳下:

悬头示众。

恨私心有所不尽:

遗憾。

B.祠而哭之:

祭祀。

大王必欲急臣:

逼迫。

C.趣烹之:

赶快。

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

诋毁。

D.微彭王,项氏不亡:

不是。

让魏公子曰:

谦让。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梁王彭越闻之,乃言上②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B.①方上之困于彭城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C.①有敢收视者,辄捕之②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D.①为其家主报仇②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梁王是平民时,栾布就和他交好,因为贫困,栾布就给人作雇工,几年后又被人卖作奴仆。

孝文帝时做了燕国丞相、将军。

B.汉高祖诛杀了彭越,灭了三族,将彭越的首级悬于城头,不许任何人收殓。

栾布却不顾这些,取下彭越的首级,“祠而哭之”,足见其重义轻生。

C.由于栾布违反皇上旨意祭祀彭越而被逮捕,将要烹杀的时候,栾布沉着面对,据理直谏,最终皇上赦免了他,还任命他为都尉。

D.栾布去世后,他的儿子栾贲继承爵位,担任太常,因祭祀所用的牲畜不合法令的规定,封国被废除。

第II卷

四、(27分)

11.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每小题5分)

(1)项王所以遂不能西,徒以彭王居梁地,与汉合从苦楚也。

译文:

(2)栾布哭彭越,趣汤如归者,彼诚知所处,不自重其死。

虽往古烈士,何以加哉!

译文:

1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每小题4分)

夜泊牛渚①怀古

李白

牛渚西江夜,青天无片云。

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②。

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

明朝挂帆去,枫叶落纷纷。

注释:

①牛渚:

今安徽当涂西北紧靠长江的一座山。

北段突入江中,即著名的采石矶(此地即谢尚闻袁宏咏史处)。

②谢将军:

东晋谢尚,官镇西将军。

镇守牛渚时,曾于秋夜乘月泛舟,听到袁宏在运租船上讽咏自己的咏史诗,大为赞赏,邀袁过船长谈达旦,从此袁宏名声大著。

(1)清代汪士缜评价这首诗“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对颔联的一个“空”字极为赞赏,认为意蕴丰富,请简析。

                                      

                                      

(2)结合全诗,谈谈尾联是如何表达作者无尽情思的?

                                      

                                      

13.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9分,每空1分)

①但见悲鸟号古木,。

②,但愿长醉不复醒。

③边庭流血成海水,。

④谨庠序之教,,斑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⑤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

⑥,月涌大江流。

⑦,乾坤日夜浮。

⑧连峰去天不盈尺,。

⑨《诗》三百篇,。

五、(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6题。

孔子曰: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此话余音绕梁,不绝于耳。

   和是帆,不同是船。

正如帆与船互相配合遨游海洋,和与不同也合于乾坤,立于天地。

   和是一种美,红绿配出绚丽,黑白衬出经典和凝重,高矮造就天地的和谐,燕瘦环肥描出人间美景。

万事万物和谐相处,成就绝配,展现和谐的美。

不同是一种个性。

同是荷叶,“尖尖角”描绘出秀丽,“接天莲叶无穷碧”书写的是绚丽,不同的形态有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