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252530 上传时间:2022-11-21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152.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41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41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41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41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41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41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docx

《41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41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41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docx

41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4—1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一、单项选择题

1·赤壁之战的交战双方是()

A·袁绍和曹操B.曹操和刘备、孙权C.孙权和刘备D.项羽和刘邦

2.“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出自()

A·袁绍B.曹操C.刘备D.孙权

3.曹操基本统一北方是在()之后

A·巨鹿之战B.赤壁之战C.官渡之战D.长平之战

4.赤壁之战最重要的影响是()

A·曹操主力被彻底消灭B.为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C·使三分天下的局面实际形成D.使孙刘联盟更加巩固

5.下列人物中,不属于三国时期人物的是()

A·曹操B.曹丕C.刘备D.孙权

6·三国中,魏国的都城在()

A·长安B.洛阳C.建业D.大梁

7.三国时期,蜀国的建立者是()

A·刘邦B.刘彻C.刘备D.刘璋

8.刘备病死于今()

A.洛阳B.成都C.宜昌D.奉节

9.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例有()

①官渡之战②赤壁之战③夷陵之战④长平之战

A.①②B.②③C.②④D.③④

1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南阳武侯祠联:

“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革爻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材料二杜甫诗: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1)右图人物是谁?

(2)材料一中“取西蜀,东和北拒,水面偏能用火攻”分别说的是什么?

(3)材料中最能概括他的功劳的是哪一句?

(4)请列举和他有关的三个成语或典故。

 

1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

几度夕阳红。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连续剧《三国演义》主题歌

材料二……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1)三国时期,英雄辈出,你最喜欢的英雄是哪位?

请用一句话说明你喜欢的原因。

 

(2)材料二中所追忆的是历史上哪次著名的战役?

此战役结果如何?

试评述他们胜败原因。

 

12.阅读右图,回答问题:

观察右图有错吗?

如果有,请把所有的错误找出来,并加以说明改正。

第10题第12题

4——2南方的初步开发

1.孙吴时期为江南开发作出贡献的有()

④北方移民②山越③南越④原居南方的汉人

A.①②③B.①③④

C.①②④D.①②③④

2·在吴国手工业中最重要的是()

A·织造麻布B.瓷器制作C.丝织业D.造船业

3·吴国的造船中心是()

④会稽②侯官③番禺④成都

A·④②B.①③C.②③D.③④

4·4世纪初到6世纪末,先后统治南方的是()

①西晋②东晋③南朝④北朝

A·①②B.②③C.②④D.③④

5·下列各项,不属于东晋南朝时南方经济新发展的表现的是()

A·推广麦、豆种植B.农田普遍施肥

C.造纸业迅速发展D.推广牛耕

6·东晋南朝时的“获湖’’连通了()

A·黄河B.海河C.淮河D.长江

7.南朝时,南方的两大造纸中心是()

①剡溪②成都③荆州④会稽

A.①②B.②④C.①③O.③④

8.南朝时,真正成为主要书写材料的是()

A.帛B.竹简C.木简D.纸

9.南朝的政治经济中心和最大的都会是()

A.成都B.建康C.番禺D.侯官

1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

材料一(江南)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不待贾而足……无冻饿之人,

亦无千金之家。

——《史记·货殖列传》

材料二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

……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宋书》

(1)据材料一,分析汉朝时江南的经济状况怎样?

 

(2)材料二描述的江南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原因何在?

 

4——3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一、单项选择题

1.匈奴、鲜卑、氐、羯、羌等少数民族内迁始于,()

A.东汉初年B.东汉末年C.西汉初年D.西汉末年

2.建立北魏政权的少数民族是()

A.匈奴族B.鲜卑族C.氐族D.羯族

3.北朝开始的标志是()

A.4世纪初,拓跋部迁至蒙古高原

B.386年,拓跋跬复国

C.439年,北魏统一北方

D.494年,孝文帝迁都

4.下列政权中,曾统一过北方的是()

A.北魏B.东魏C.西魏D.北齐

5.北魏孝文帝把都城从平城迁到洛阳的原因有()

①平城所处位置偏北,不利于发展

②平城周围农业不发达

③更好地吸收汉族文化

④大力促进各民族的融合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6.为了接受汉族的先进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494年,魏孝文帝不顾保守派贵族大臣反对,迁都()

A.平城B.洛阳C.长安D.建康

7.孝文帝的汉化政策措施包括()

①用汉姓②穿汉服③说汉话④通汉婚

A.①②③8.①②④C.①②③④D.③④

8.下表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鲜卑姓

汉姓

鲜卑姓

汉姓

拓跋

贺赖

丘穆陵

独孤

步六孤

智蜷

A.北魂孝文帝实行汉化政策B.采用汉族政治制度

C.北魏实行民族分化政策D.孝文帝迁都洛阳

9.从鼍国到南北朝,中国时而统一,时而分裂,你能根据教材所学完成这张表格吗?

西

十六国北魏

1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

材料一魏主日:

“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

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甚为难。

崤函帝圣,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

——《魏书》

材料二孝文帝日:

“今欲断北语,一从正音。

其年三十以上,习性已久,容不可卒草,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言不听仍旧。

若有故为,当加降黜,各宜深戒”。

——《资治通鉴》

(1)两材料各自提出的中心问题是什么?

(2)材料中的“平城”是今天哪个城市?

“魏主”是谁?

他决定将都城迁到哪里?

根据材料,概括“魏主”迁都的原因。

 

(3)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迁都的原因是什么?

 

(4)说明材料二“北语”、“正音”各指什么?

(5)鲜卑族不再作为一个单一民族存在,请分别站在中华民族大立场上和鲜卑族拓跋部的立场上对于这位皇帝的改革进行评价。

11、观察下面一组图片,回答问题:

这两幅图是当时黄河流域民族融合在服装上的表现。

它说明了什么问题?

 

12.在体验中寻找答案。

汉人最初是席地而坐,所谓席地而坐即以席为坐。

在床、席跪坐,其实是一种很不舒服的坐姿;两腿屈折、膝向前,上身的体重全部由臀部挤压在腿上,下肢极易酸麻,久之还可能变形。

所以,一旦属于高坐具的胡床传’入,很快就受到部分汉人的欢迎。

胡床最开始是一种以绳跳马连缀木上,可开可合,携带方便,无靠背的折叠凳,类似今天的马扎。

汉人使用胡床,开始只见于军旅,到了北朝,从宫廷到民间都有人以胡床为坐具。

——曹文柱、赵世瑜《飘逝的岁月——中国社会史》

(1)体验“席地而坐”。

(2)上图所示的家具是汉人发明的吗?

当时它们被称为什么?

(3)从以上资料我们可以得出哪些结论?

5——1青铜工艺的杰出成就

1.人类最先利用的金属是()

A.金B.银C.铜D.铁

2.我国历史上的青铜时代是指()

①夏②商③西周④东周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3.冶炼青铜的金属物质不包括()

A.铜B.锡C.铅D铁

4.湖南出土的堪称青铜器中的精品的是()

A.四羊方尊B.青铜立人

C.青铜人头像D.人面像和青铜树

5.商朝青铜器典型风格的代表是()

A.司母戊鼎B.青铜盘C.青铜树D·青铜钺

图一

图二

第7题

(1)说出图一中的文物名称以及朝代,并简要介绍其工艺特点。

 

(2)图二是后人想象当时的青铜器制作场景,你能辨别出场景中有哪几种人吗?

他们分别在做什么事情?

 

(3)计算:

铸造青铜器需用坩埚熔铜,每个坩埚可熔铜12.7公斤左右,司母戊鼎重832.84公斤,请计算要多少坩埚同时并用才能实现同时浇灌?

假如一个坩埚的操作场地为2平方米,运料、烧炭、观察火色、运液、浇灌等操作人员平均每个坩埚2人,需多大场地?

需多少工作人员?

7、根据右图,回答下列问题:

(1)这一青铜器物代表什么类型的文化,这种文化位于什么地方?

(2)“沉睡数千年,一醒惊天下”,你认为这种奇特文化的发掘,有什么重要的意义?

 

5——2卓越的工程

1.我国古代闻名世界的防洪灌溉工程——都江堰处在战国时期的()

A.齐国B楚国C赵国D秦国

2.战国时期,李冰修筑的都江堰位于()

A黄河流域B.岷江流域C.淮河流域D.辽河流域

3.右图中的水利工程“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指()

A.都江堰B.郑国渠C.灵渠D.白渠

4.战国时期,秦国在都城附近修建的水利工程是()

A.都江堰B.郑国渠C.灵渠D.“获湖”

5.秦朝“万里长城’是在()北方防御工程的基础上修筑的。

①齐国②秦国③赵国④燕国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

6.匈奴族曾生活在我国的()

A.天山以北B.天山以南C.蒙古高原D.青藏高原

7.秦修灵渠是为了征服()

A.大月氏B.越族C.羌族D·匈奴族

8.灵渠贯通了()

①长江②珠江③黄河(D淮河

A.①②B.②④C.①④D.②③

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

材料一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

——《华阳国志》

材料二

(1)成都平原“水旱从人”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材料二中的石人是谁?

他的主要贡献是什么?

(3)据材料二图说出这一水利工程三大主体工程的主要功能。

 

10.阅读下图并回答问题:

秦朝疆域图

(1)图中的两大水利工程:

A是——;B是——

(2)秦长城的起止点为:

C是——D是——

l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

韩欲疲秦人,使无东伐,乃使水工郑国为间于秦(劝秦开凿水渠)。

中作而觉,秦人欲杀之。

郑国日:

“臣为韩延数年之命,然渠成,亦秦万世之利也。

”(秦王赢政)乃使卒为之。

——《资治通鉴》卷六

(1)韩国派郑国为秦修渠的主观目的是什么?

目的是否达到?

 

(2)结合郑国渠和都江堰的修建,说明基础设施建设对增强综合国力的作用。

 

5——3科学技术的重大成果

1.我国开始用麻造纸始于()

A.战国B.秦朝C.西汉D.东汉

2.105年,总结劳动人民经验,改进了造纸术的是()

A.张仲景B.华佗C.黄帝D.蔡伦

3.蔡伦改进造纸术的主要突破点是()

A.由笨重改进为携带方便B.简化制作过程

C.扩大造纸原料,使之易得到而又便宜D.纸张由粗糙改进为精细

4.蔡伦改进造纸术后,我国主要的书写材料是()

A.帛B.竹简C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