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 人教版 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调节 单元测试题二.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251074 上传时间:2022-11-21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440.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 人教版 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调节 单元测试题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届 人教版 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调节 单元测试题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届 人教版 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调节 单元测试题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届 人教版 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调节 单元测试题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届 人教版 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调节 单元测试题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 人教版 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调节 单元测试题二.docx

《届 人教版 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调节 单元测试题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 人教版 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调节 单元测试题二.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 人教版 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调节 单元测试题二.docx

届人教版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调节单元测试题二

2017届人教版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调节单元测试题二

一、选择题(共17小题,每小题3分,共51分)

1.(2014·福建高考)运动时汗腺分泌大量汗液,汗液初始的渗透压与血浆相等,在流经汗腺导管排出体外过程中大部分Na+、Cl-被重吸收,而水很少被重吸收,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出汗可使血浆渗透压降低

B.出汗不利于体温维持稳定

C.汗腺导管重吸收Na+需消耗ATP

D.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兴奋减弱

【解题指南】

(1)隐含信息:

出汗水分蒸发,带走热量,影响渗透压和体温稳定。

(2)思维流程:

汗腺分泌汗液→Na+、Cl-被重吸收→血浆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兴奋增强;汗腺分泌汗液→水分蒸发,带走热量→维持体温稳定;导管重吸收Na+→主动运输→需消耗ATP。

【解析】选C。

本题考查水盐平衡调节、体温调节和物质运输的知识。

大量出汗时,水的丢失多于电解质(NaCl)的丢失(汗液是低渗溶液),所以一般来说,大量出汗导致血浆渗透压升高,A项错误;在下丘脑有体温调节中枢,当人的体温高时,会加快血液循环、毛细血管扩张,产生汗液,这样体温就会下降,而当体温低时,毛细血管会收缩,人体会通过骨骼肌战栗产热,毛孔闭合,防止散热,故出汗有利于人体体温维持稳定,B项错误;汗腺导管重吸收Na+的方式是主动运输,需消耗ATP为其提供能量,C项正确;大量出汗后,失水多于失盐,细胞外液渗透压增大,刺激下丘脑的渗透压感受器,一方面通过产生兴奋并传至大脑皮层,通过产生渴觉来直接调节水的摄入量,同时下丘脑合成并由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增加,D项错误。

【易错提醒】不要认为“出汗水分蒸发,带走热量”,只会影响体温稳定。

其实“出汗水分蒸发”也引起渗透压的变化,如汗腺分泌汗液→Na+、Cl-被重吸收→血浆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兴奋增强。

2.(2016·铁岭模拟)如图为人体甲状腺激素分泌调节的示意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③有促进细胞代谢的功能

B.寒冷时,①、②、③分泌减少

C.图中③表示的对垂体和下丘脑的调节为一种反馈调节

D.图中下丘脑、垂体和甲状腺之间体现了分级调节的特点

【解析】选B。

由图分析知,①、②、③分别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甲状腺激素和甲状腺激素。

因此,③有促进细胞代谢的功能;寒冷时,①、②、③分泌增多;图中③表示的对垂体和下丘脑的调节均为负反馈调节;图中下丘脑、垂体和甲状腺之间体现了分级调节的特点。

3.如图所示为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之间的联系,①②③④代表相关激素,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图中激素②能促进甲状腺的分泌,抑制下丘脑的分泌

B.寒冷环境中血液中激素①②③④的量均增加

C.机体内激素的分泌既有分级调节也有反馈调节

D.激素②能促进激素③的分泌,激素③能抑制激素②的分泌,所以说②③具有拮抗作用

【解析】选C。

图中①②③④分别代表的是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甲状腺激素、甲状腺激素和抗利尿激素。

促甲状腺激素可以促进甲状腺激素的分泌,甲状腺激素可以通过反馈调节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分泌活动,甲状腺激素与促甲状腺激素之间不存在拮抗作用,A、D错误;寒冷环境中,体内水分的散失主要通过排尿的方式,所以尿量会增多,抗利尿激素分泌量会减少,B错误。

4.(2014·江苏高考)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稳态与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垂体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通过体液定向运送到甲状腺

B.人体遇冷时,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均可参与机体产热调节

C.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分泌主要受血糖浓度的调节,也受神经调节

D.饮水不足会引起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水

【解题指南】关键知识:

内分泌腺产生的激素弥散到内环境中,通过体液运输到靶器官或靶细胞。

【解析】选A。

本题考查体温调节、血糖调节和水盐调节。

垂体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通过体液运送到全身各处,但是只与甲状腺细胞表面的受体结合,从而定向作用于甲状腺细胞,故A错误;人体在寒冷环境中的体温调节既有神经调节,也有激素调节,可以通过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的作用促进细胞的新陈代谢,使物质氧化分解加速,产热增多,故B正确;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调节血糖含量,它们的分泌受血糖浓度的调节,也由下丘脑通过神经调节,故C正确;抗利尿激素由下丘脑合成、垂体释放,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水,使渗透压下降,故D正确。

【易错提醒】激素只作用于靶细胞≠只运输给靶细胞

激素产生后,均需经血液循环运输,可随血液流经每一细胞,但由于激素分子的特异性,只有细胞膜上具特异受体的细胞——靶细胞才能特异性地结合激素分子。

5.(能力挑战题)下列关于人体生命活动调节示意图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由于食物太咸导致激素D分泌并作用于靶器官肾小管和集合管

B.血糖平衡调节仅通过A→B→C→D→E调节完成,属于神经—体液调节

C.手无意触碰针尖而立刻缩手的过程是通过A→B→E来实现的

D.体温调节过程中的内分泌腺C包括下丘脑、垂体、肾上腺和甲状腺

【解析】选B。

食物太咸使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导致激素D(抗利尿激素)分泌,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血糖平衡调节存在A→B→C→D→E过程,属于神经—体液调节,还存在A→C→D→E过程,属于体液调节;手被针扎时,刺激通过神经调节引起肌肉收缩过程为A→B→E,属于神经调节;体温调节过程中的内分泌腺C包括下丘脑(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垂体(促甲状腺激素)、肾上腺(肾上腺素)和甲状腺(甲状腺激素)。

6.下图为细胞间信息传递的几种方式示意图,下面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上图三种方式中信息的传递都需要细胞膜上载体的协助

B.图乙可以表示精子与卵细胞结合时的信息交流方式

C.图丙中靶细胞若是神经细胞,则细胞之间可以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

D.图甲内分泌细胞产生的激素若是胰岛素,则靶细胞主要是肝细胞和肌细胞

【解析】选A。

题图三种方式中信息的传递都需要细胞膜上受体的协助,A错误;精子和卵细胞依靠膜上糖蛋白的识别,靠细胞与细胞的直接接触进行信息传递,B正确;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电信号的形式传导,在神经元间以化学信号的形式传递,当兴奋由一个神经细胞传递给另一个神经细胞时,细胞之间可以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C正确;胰岛素可促进葡萄糖进入细胞合成糖原,肌肉细胞和肝脏细胞是合成糖原的主要部位,D正确。

【知识总结】细胞间信息交流的三种方式:

细胞间直接接触(如精卵结合)、化学物质的传递(如激素的调节)和通道(如高等植物细胞的胞间连丝)。

7.(2016·西宁模拟)在制备抗蛇毒毒素血清时,需将减毒的蛇毒注入家兔体内,引起免疫反应,这一免疫反应和所用的蛇毒分别是(  )

A.非特异性免疫;抗原

B.非特异性免疫;抗体

C.特异性免疫;抗原

D.特异性免疫;抗体

【解析】选C。

抗蛇毒毒素血清中含有能与蛇毒特异性结合的抗体,而抗体是在特异性免疫过程中产生的,因此这一免疫反应为特异性免疫;将减毒的蛇毒注入家兔的体内,引起免疫反应,所用的蛇毒属于抗原。

8.研究表明,当番茄叶片受到害虫损伤后,番茄细胞会迅速产生蛋白酶抑制剂,使害虫不能消化蛋白质而死亡,从而起到保护自身的作用。

番茄的这种自我保护方式与下列人体内生理功能最相似的是(  )

A.激素调节   B.神经调节

C.体液免疫D.细胞免疫

【解析】选C。

体液免疫是以B细胞产生抗体来达到保护目的的免疫机制,与番茄的自我保护方式相似。

9.(2015·全国卷Ⅱ)下列与病原体有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抗体可以进入细胞消灭寄生在其中的结核杆菌

B.抗体抵抗病毒的机制与溶菌酶杀灭细菌的机制相同

C.Rous肉瘤病毒不是致癌因子,与人的细胞癌变无关

D.人感染HIV后的症状与体内该病毒浓度和T细胞数量有关

【解题指南】解答本题的关键知识:

(1)抗体的作用机理是抗体与病原体结合,抑制病原体的繁殖或对人体细胞的黏附。

(2)HIV主要攻击人体的T细胞,当HIV浓度逐渐升高时,T细胞数量逐渐减少。

【解析】选D。

本题考查人体的免疫调节。

A项,抗体在血清、组织液与抗原结合发挥作用,病原体一旦进入宿主细胞,抗体就无法发挥作用,故错误。

B项,抗体与侵入机体的病原体结合形成沉淀或细胞集团,依靠吞噬细胞吞噬消化,才能清除病原体;溶菌酶能直接使细菌分解,故错误。

C项,Rous肉瘤病毒是生物致癌因子,与人的细胞癌变有关,故错误。

D项,HIV主要破坏人的T细胞,随着病毒浓度升高,被破坏的T细胞数量增加,人免疫力下降越明显,故正确。

10.下列关于免疫活性物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B细胞在淋巴因子的作用下快速产生大量的抗体

B.青霉素是一种可导致过敏反应的免疫活性物质

C.可用人工标记的抗体对机体组织中的抗原进行检测

D.体液中的溶菌酶参与杀灭细菌的过程属于特异性免疫

【解析】选C。

B细胞在淋巴因子的作用下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和记忆细胞;青霉素不是免疫活性物质;体液中的溶菌酶参与杀灭细菌的过程属于非特异性免疫。

11.下图所示实验能够说明(  )

A.病毒抗原诱导B细胞分化的作用

B.浆细胞能产生抗体

C.病毒刺激淋巴细胞增殖的作用

D.效应T细胞的作用

【解题指南】解答本题的关键:

(1)病毒必须寄生于宿主细胞内。

(2)效应T细胞导致靶细胞裂解。

【解析】选D。

当小鼠感染病毒后,由于病毒寄生在宿主细胞内,所以进行细胞免疫,产生效应T细胞。

把效应T细胞与被病毒感染的同种小鼠细胞混合培养,测定上清液的放射性,最终说明效应T细胞能与靶细胞密切接触,诱导靶细胞裂解,最终使病毒暴露在细胞外。

【知识总结】比较淋巴因子、抗原和抗体

(1)淋巴因子由T细胞分泌,在体液免疫中可以促进B细胞增殖分化;在细胞免疫中可以促进效应T细胞等免疫细胞的作用,加强其对靶细胞的攻击力度。

(2)抗原是指能够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并能与免疫应答产物抗体在体内外结合,发生免疫效应(特异性反应)的物质。

(3)抗体是指机体的免疫系统在抗原刺激下,由B细胞或记忆细胞增殖分化成的浆细胞所产生的、可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免疫球蛋白。

12.(2016·衡水模拟)甲型流感病毒(H1N1)是一种RNA病毒,如下图是该病毒侵入人体细胞后发生免疫反应的某个阶段的示意图,下列相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因为有吞噬细胞参与,所以人体对甲型流感病毒的免疫是非特异性免疫

B.①病原体进入吞噬细胞的过程,体现了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的功能

C.③是溶酶体,③处理病毒的过程无特异性,处理的目的是暴露抗原

D.物质④最有可能是细胞膜上的信号分子

【解析】选C。

吞噬细胞参与的免疫有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在非特异性免疫中直接吞噬消灭各种病原微生物,又可在特异性免疫中吞噬处理抗原,吞噬抗原-抗体的结合物;①病原体进入吞噬细胞的过程,体现了细胞膜具有流动性的功能;③是溶酶体,属于第二道防线,属于非特异性免疫,处理病原体的过程无特异性,处理的目的是暴露抗原决定簇;物质④最有可能是细胞膜上的受体。

13.下图表示人体某一免疫过程,与此有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图中所示的是体液免疫过程

B.同种抗原再次进入人体,细胞b能大量分化成细胞c

C.d为抗体,且能分泌到内环境中起作用

D.HIV侵入人体后,图示免疫过程不发挥作用

【解析】选D。

据图分析,图中抗体参与体液免疫过程;同种抗原再次进入人体,细胞b(记忆细胞)能大量分化成细胞c(浆细胞);d为抗体,能分泌到内环境中起作用;HIV侵入人体后,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都发挥作用。

【易错提醒】本题易不选D。

原因是HIV入侵T细胞,误认为细胞免疫被破坏。

实际上,HIV入侵机体的初期,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都发挥作用。

14.(2016·周口模拟)某科学家在蚯蚓体腔液中发现了一种能溶解细菌、酵母菌、原生动物及绵羊血细胞等细胞的蛋白质CCF-1。

下列推论正确的是(  )

A.CCF-1证明蚯蚓能产生细胞免疫

B.CCF-1可引起蚯蚓的过敏反应,抵抗外来细胞的入侵

C.CCF-1为蚯蚓B细胞分泌的抗体

D.CCF-1属于蚯蚓所产生的非特异性免疫反应

【解题指南】解答本题需提取以下信息:

蚯蚓体腔液中的蛋白质CCF-1能溶解细菌、酵母菌、原生动物及绵羊血细胞等细胞,说明蛋白质CCF-1没有特异性。

【解析】选D。

蛋白质CCF-1能溶解各种细胞,为非特异性免疫,更不可能是细胞免疫;CCF-1是蚯蚓自身合成的,不会引起过敏反应。

15.(2016·昆明模拟)下列关于免疫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环孢霉素A等可以使T细胞的增殖受阻,使免疫系统处于弱应答或无应答状态

B.类风湿性关节炎、荨麻疹等过敏反应发生于再次接触过敏原时

C.HIV侵入人体后,T细胞数量持续减少,HIV数量持续增加

D.扁桃体、淋巴、胸腺、脾、骨髓均属于免疫器官

【解析】选A。

环孢霉素A等药物可以使T细胞的增殖受损,A正确;类风湿性关节炎属于自身免疫病,B错误;HIV侵入人体后,T细胞数量先增加后减少,HIV数量先减少后增加,C错误;淋巴不是免疫器官,淋巴结才是,D错误。

16.(能力挑战题)(2016·百色模拟)下图表示病原体侵入人体时,吞噬细胞加工、处理、传递抗原的过程(注:

序号代表细胞结构)。

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吞噬细胞吞噬病原体,如果能够在溶酶体作用下彻底分解清除,则属于非特异性免疫

B.MHC-Ⅱ是在细胞质基质中游离的核糖体上合成后,再经内质网和高尔基体加工形成的

C.吞噬细胞将加工、处理后的抗原传递给T细胞是细胞间信息传递的一种

D.MHC-Ⅱ与吞噬溶酶体中的抗原形成MHC-Ⅱ抗原复合物,该复合物最终移动到细胞膜的表面,被T细胞识别,启动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

【解析】选B。

吞噬细胞吞噬病原体,如果能够在溶酶体作用下彻底分解清除,则属于非特异性免疫,A正确;MHC-Ⅱ为分泌蛋白,是在细胞质中内质网上的核糖体合成后,再经内质网和高尔基体加工形成的,B错误;吞噬细胞将加工、处理后的抗原传递给T细胞是细胞间信息传递的一种,C正确;MHC-Ⅱ是吞噬细胞产生的一种蛋白质,与吞噬溶酶体中的抗原形成MHC-Ⅱ抗原复合物,移动到细胞膜的表面,被T细胞识别,启动特异性免疫,D正确。

【易错提醒】有关吞噬细胞的提醒

(1)吞噬细胞在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中均发挥作用,但不具有特异性。

(2)吞噬细胞在第二道防线中吞噬处理抗原,在第三道防线中加工处理并呈递抗原,吞噬抗原和抗体结合成的沉淀或细胞集团。

【知识总结】吞噬细胞加工、处理、传递抗原体现细胞膜的流动性;分泌蛋白的合成与分泌过程为附着在内质网上的核糖体合成蛋白质→内质网进行粗加工→内质网“出芽”形成囊泡→高尔基体进行再加工形成成熟的蛋白质→高尔基体“出芽”形成囊泡→细胞膜。

17.甲、乙、丙三组小鼠不同的免疫器官被破坏,其中甲组仅有体液免疫功能,乙组和丙组丧失了特异性免疫功能。

现给三组小鼠分别输入造血干细胞,发现仅有乙组恢复了细胞免疫功能,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

A.甲组骨髓被破坏,乙组胸腺被破坏,丙组骨髓和胸腺均被破坏

B.甲组胸腺被破坏,乙组骨髓被破坏,丙组骨髓和胸腺均被破坏

C.乙组骨髓被破坏,丙组胸腺被破坏,甲组骨髓和胸腺均被破坏

D.丙组骨髓被破坏,甲组胸腺被破坏,乙组骨髓和胸腺均被破坏

【解析】选B。

造血干细胞转移至胸腺,则发育分化形成T细胞,参与机体的细胞免疫及体液免疫。

造血干细胞在骨髓中发育分化形成B细胞,参与机体的体液免疫。

胸腺被破坏后,细胞免疫完全丧失,仅保留部分体液免疫,输入造血干细胞不能恢复细胞免疫;骨髓被破坏,则无造血干细胞,输入造血干细胞后,能形成T细胞,恢复细胞免疫;骨髓和胸腺均被破坏后,机体的特异性免疫功能均丧失,即使再输入造血干细胞,因缺乏分化的场所也不能形成B细胞和T细胞,免疫功能不能恢复。

【方法技巧】“切除法”与特异性免疫

(1)切除胸腺,T细胞、记忆T细胞和效应T细胞将不能产生,细胞免疫全部丧失,保留少部分体液免疫。

(2)骨髓遭破坏,造血干细胞不能产生,其他免疫细胞都将不能产生,一切特异性免疫功能全丧失,但输入造血干细胞,细胞免疫恢复。

(3)若两者都遭破坏,丧失一切特异性免疫功能,再输入造血干细胞,特异性免疫功能并未恢复。

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共49分)

18.(10分)(能力挑战题)(2016·银川模拟)科学研究表明,胰液分泌受神经和体液的双重调节,以体液调节为主。

下图中,图1为胰腺分泌活动的调节示意图;图2是图1的局部放大图,1~5代表特定的结构或物质;图3是胰岛的示意图;图4是图3的局部放大图,6~9代表不同的液体。

请据图回答问题:

(1)当食物进入胃后,扩张胃体,通过反射,作用于胰腺,直接刺激胰腺的外分泌部分泌胰液,该反射为__________反射,效应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当神经冲动传导到图2中的突触小体时,引发突触小泡与突触前膜融合,释放神经递质,神经递质不是以跨膜方式释放,而是以胞吐的方式释放,其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胰液的分泌除了受神经调节之外,________分泌的促胰液素也能有效促进胰液的分泌。

(3)图3中胰岛A细胞和胰岛B细胞分泌的激素能有效地调节血糖浓度,若图4中血液的流动方向为10→8,则在饭后5小时,8处的____________(激素)浓度大于10处。

(4)随着人们不良饮食等生活习惯的形成,多种“文明病”相继产生,糖尿病就是典型代表。

糖尿病有多种类型,其中,Ⅰ型糖尿病人体内胰岛素偏低,Ⅱ型糖尿病人体内胰岛素水平正常或偏高。

推测Ⅱ型糖尿病的直接原因最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当食物进入胃后,扩张胃体,通过反射,作用于胰腺,直接刺激胰腺的外分泌部分泌胰液,该反射是先天就有的,属于非条件反射,效应器是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所支配的腺体细胞。

神经递质不是以跨膜方式释放,而是以胞吐的方式释放,其意义是加快神经递质的释放。

(2)胰液的分泌除了受神经调节之外,小肠黏膜分泌的促胰液素也能有效促进胰液的分泌。

(3)若图4中血液的流动方向为10→8,则在饭后5小时,血糖降低,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故8处的胰高血糖素浓度大于10处。

(4)Ⅱ型糖尿病人体内胰岛素水平正常或偏高,则Ⅱ型糖尿病的直接原因最可能是组织细胞膜表面胰岛素受体减少(或异常)。

答案:

(1)非条件 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所支配的腺体细胞 加快神经递质的释放

(2)小肠黏膜 (3)胰高血糖素

(4)组织细胞膜表面胰岛素受体减少(或异常)

【知识总结】认识胰腺与体液调节

(1)胰腺既有外分泌部——胰泡分泌胰液,含各种消化酶;又有内分泌腺——胰岛分泌调节血糖的激素。

(2)体液调节并非激素调节:

在体液调节中,激素调节起主要作用,但不是唯一的,如CO2、H+等对生命活动的调节也属于体液调节。

19.(9分)下图是某人获得抗破伤风芽孢杆菌抗体的两种途径及抗体含量的变化情况。

请回答:

(1)途径①注射的是______________,途径②注射的是______________。

(2)破伤风芽孢杆菌普遍存在于自然界中,当人体受到外伤时,如果伤口大而浅则不易被感染,伤口小而深则易被感染,由此可以判断破伤风芽孢杆菌的呼吸方式是__________________。

(3)正常情况下,途径②的曲线在7天后逐渐下降,这与______________数量逐渐减少有关。

(4)如果半年后破伤风芽孢杆菌再次侵入此人体内,则与上图相比,此人体内抗体变化的主要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由图可知,①的抗体直接减少,可见注射的是抗破伤风芽孢杆菌抗体,属于免疫治疗(人工被动免疫);②的抗体是机体产生免疫反应后产生的,因此注射的是灭活的破伤风芽孢杆菌(抗原),属于免疫预防(人工主动免疫)。

(2)由题干信息“伤口大而浅则不易被感染、伤口小而深则易被感染”可知:

破伤风芽孢杆菌是厌氧型细菌,所以其代谢类型是异养厌氧型。

(3)只有浆细胞才能产生抗体,所以抗体数量下降是浆细胞数量下降导致的结果。

(4)破伤风芽孢杆菌再次侵入此人体时,机体将会发生二次免疫应答,其特点是产生抗体的量多且迅速。

答案:

(1)抗破伤风芽孢杆菌抗体 灭活的破伤风芽孢杆菌

(2)异养厌氧型 (3)浆细胞

(4)产生的抗体量多且迅速

【延伸探究】

(1)当破伤风芽孢杆菌已经侵入人体时,为避免因感染而引起破伤风病,应采用上图中的哪条途径进行免疫治疗?

提示:

途径①。

直接注射抗体消灭抗原。

(2)上题(4)中,浆细胞大量增殖的原因除B细胞增殖分化之外,还主要与什么细胞迅速增殖分化有关?

提示:

记忆细胞。

二次免疫反应,记忆细胞可以迅速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

20.(10分)(2016·重庆模拟)如图表示免疫异常引起的某种疾病的发病机理。

请回答:

(1)细胞甲分泌的抗体其化学本质是__________________,与抗体合成、分泌、运输有关的细胞器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免疫是建立在细胞识别基础上的,在细胞识别中起重要作用的是____________(填物质名称)。

(3)从免疫学角度分析,该病属于人体免疫疾病中的______病。

(4)图中抗体与甲状腺细胞上的激素丙受体结合,导致甲状腺细胞对激素丙的敏感度降低,从而使激素乙分泌量________(填“增多”或“减少”),使用免疫抑制剂能够有效缓解该病患者的病症。

激素乙作用的靶细胞是____________。

【解析】

(1)抗体的化学本质是免疫球蛋白(或蛋白质),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等细胞器与其合成、分泌、运输有关。

(2)在细胞识别中起重要作用的是糖蛋白。

(3)从免疫学角度分析,该病属于人体免疫疾病中的自身免疫病,因为自身免疫病是指机体将自身物质当做外来异物而发生免疫反应,导致自身组织损害所引起的疾病。

(4)图中抗体与甲状腺细胞上的激素丙(促甲状腺激素)受体结合,导致甲状腺细胞对激素丙的敏感度降低,从而使激素乙(甲状腺激素)分泌量减少,使用免疫抑制剂能够有效缓解该病患者的病症。

激素乙作用于(几乎)全身细胞。

答案:

(1)免疫球蛋白(或蛋白质) 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

(2)糖蛋白 (3)自身免疫

(4)减少 (几乎)全身细胞

21.(10分)(能力挑战题)(2016·郑州模拟)艾滋病是一种危害性极大的传染病,病因是由于患者感染艾滋病病毒(HIV)引起。

如图甲为艾滋病感染者体内HIV浓度和T细胞数量随时间的变化规律。

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从免疫学角度分析,艾滋病是一种________________病。

被HIV病毒侵染的T细胞产生于骨髓这一免疫器官,并在______________部位成熟。

除上述免疫器官外人体的免疫器官还包括______________(至少答2个)等。

(2)人体感染HIV后,HIV的浓度先升高后下降,原因是人体的免疫系统产生了囊膜蛋白(Gp120,Gp41)抗体等多种抗体,大部分HIV被抗体消灭。

图乙是抗体形成的一般过程,写出以下字母代表的名称:

e__________;g__________。

(3)艾滋病感染急性期会出现持续多日的发烧症状,此时患者的体内产热量______________(填“>”“=”或“<”)散热量,此过程中参与体温调节的激素主要有______________。

(4)从图甲可知,HIV浓度在第9年达到了峰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