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学理论研究方法总结教师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3249872 上传时间:2022-11-21 格式:DOCX 页数:54 大小:1.23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史学理论研究方法总结教师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4页
史学理论研究方法总结教师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4页
史学理论研究方法总结教师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4页
史学理论研究方法总结教师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4页
史学理论研究方法总结教师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史学理论研究方法总结教师版.docx

《史学理论研究方法总结教师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史学理论研究方法总结教师版.docx(5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史学理论研究方法总结教师版.docx

史学理论研究方法总结教师版

主要史学理论和史学研究法总结

一.主要史学范式(史观)

史学范式是史学家研究历史的范型和模式,是历史观和方法论的统一,也是史学观点、史学范畴和史学方法等有机集合体。

高中新课标程式下的史学范式已从单一走向多元,由传统单一的阶级斗争范式(或称革命史范式),发展为文明史观、全球史观、现代化(近代化)史观、社会史观、唯物史观、革命史观、史学史观、比较史观、生态史观、等,下面依次作一概述

1.文明史观:

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从本质上说就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通史顺序)。

例:

请利用中国1949年到1956年的历史事实来分析“由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构成,三者在相互作用、协调互补中共同发展。

”?

(1)观点:

内涵

区域大河文明

海洋文明

草原文明

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变的过程,就是现代化的过程。

古代中国、希腊、罗马;近代英国、美国和新中国在人类政治文明中的创新与贡献。

思考:

古代中国

创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中央机构职责分明、权利制衡、相互补充,中央有效节制地方。

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农耕经济的稳定与发展;有利于文化的繁荣。

古希腊

民主制为人类提供了一种集体管理的新形式,创造出法治基础上任期制、议会制、差额选举制、比例代表制等民主的运作方式;(代议制起源于古代希腊,英国是近代代议制的发源地)

古罗马

创造出世界史上内容最丰富、体系最完善、对后世影响最广泛的古代法律,罗马法成为近代许多欧洲国家的法律基础,陪审团制度、律师制度和某些诉讼法原则也直接源于罗马法。

近代英国

君主立宪、议会主权、责任内阁、政党政治

近代美国

联邦制、总统共和制、分权制衡、民主制、政党政治

新中国

以民主集中制为原则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和政治协商制度、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一国两制。

(2)态度:

A要重视不同文明的交流与融合,重视文明传承

B文明的发展需要吸收其他文明的优秀成果

C各文明要相互包容,尊重文明的多样性

D把中华文明纳入世界文明中考察;

2.全球史观:

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又称为整体史观(经济一体化全球化)

例:

请分析16世纪到19世纪的欧洲是如何加强与世界各地区交往的?

并以此分析其对欧洲及世界发展的影响。

A观点

 

B态度

C重要联系:

世界市场形成的阶段:

开始形成:

14-17世纪,新航路开辟,早期殖民扩张为标志;

初步形成:

19世纪中叶,工业革命完成,中国开国、澳大利亚成为英国殖民地为标志;

完全形成:

19世纪末20世纪初,第二次工业革命,瓜分世界的狂潮为标志;

制度化、体系化:

二战后,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为标志;

升华:

20世纪90年代,经济全球化为标志。

3.现代化(近代化)史观

例:

请从现代化范式的角度分析1840年到1949年的中国的历史,以此说明这一时期中国近代化的发展。

A主要观点

原发型——内部因素积累,自发转变西欧和北美(德国例外)。

B两种途径

传导型(外源型)——外部刺激,是回应和学习,大多数国家都是这种类型。

C多种模式

D端正态度

E联系:

各国的近代化历程(政治、经济、思想、教育、社会生活等)

4.社会史观:

(1)社会史观认为,和历史上的经济、政治和文化问题一样,社会问题也是史学的研究对象。

研究历史,不仅要“眼光向上”,关注“大人物”和“大事件”,还要“眼光向下”,关注“小人物”,关注与平民百姓芸芸众生息息相关的“小事”,“小中见大”。

如果说文明史观侧重于宏观,社会史观则侧重于微观。

研究领域主要包括社会变迁史、社会日常生活史、社会习俗史、家庭婚姻史、城市进化和人口流动史、社会保障史、社会政策史、人与环境关系史等。

社会史观的本质是大众化和生活化。

(2)能分析原因:

A经济:

经济发展状况

B政治:

政治运动(社会变革、政策)的推动

C思想:

传统思想的影响(思想的变化)

D外因:

外来文化的影响

5.唯物史观

历史唯物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科学的社会历史观和认识、改造社会的一般方法论。

亦称唯物史观。

6.革命史观(阶级斗争)

革命史观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基本矛盾的学说。

根据这一学说,在阶级社会里,两大对立阶级之间的矛盾,最集中地反映了该社会发展阶段的基本矛盾,考察和研究阶级矛盾、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发展,便能把握住历史发展中最本质的内涵,揭示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性。

如:

近代中国从1840年开始进入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等

例:

请从革命史范式出发研究1919年到1956年的历史(提示:

分析社会主要矛盾)

7、史学史观

“史实”、“史论”、“史识”是构成史学的“三要素”。

史实即历史事实;史论即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论;史识即是以科学的史观作指导,来分析大量可靠的史实,然后得出的科学结论。

8、比较史观

含同类不同期的纵向比较、同期不同类的横向比较

9、生态史观

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出发进行历史考察

整合多种历史观

一是尝试用各种历史观去分析、研究同一历史现象或历史事件,多角度地看待历史的思想意识和思维能力。

历史是内容极其丰富且相互联系的多面体。

“横看成岭侧成峰”,从不同的角度,可以观察到历史发展的多个侧面及其线索。

二是明确多种历史观的共同价值追求:

帮助今天的我们理解人类文明的成果以及走向未来的启示。

政治文明核心价值:

“平等、自由、民主、法治”;

经济文明核心价值:

“社会公平、整体效率、持续发展”;

精神文明核心价值:

“宽容、尊重、欣赏、开放”。

二.历史学的基本要素

(一)史料的分类

一般可分为:

按内容分类

1,实物史料:

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各种物件

如:

遗迹,遗址,遗物,出土文物等

2,文献(文字)史料:

一切以文字形式记录的资料

如:

官私史书,文书档案,地方史志,传记谱牒,文集日记,野史笔记,报刊,杂志,信件等

3,口述史料:

神话,传说,故事,史诗,俗谚,遗训,回忆录,对话录,采访记,座谈录音等

4,图片、影像史料:

如:

新闻图片,照片,纪录片,影视资料等

另一种分法:

按学术价值分类

1,第一手史料:

含义:

当时那个年代留下的,特别是当时的人提供的(实物史料,原始的图片、影像史料,真实的口述史料,部分文献史料)

   学术价值:

较客观、真实,学术价值较高(注意:

实物史料、回忆录、当时史学家的直接记载,一般都是第一手史料,其中,实物由于不受阶级和个人主观的局限,是最可靠、可信度最高的)

2,第二手史料:

     含义:

距离那个时代较远的记录,或者后人的研究成果(文献史料,口述史料,部分图片、影像史料)

   学术价值:

主观色彩较强,学术价值偏低

  

(二)史料解释

对历史原材料的解析、阐释,要求不加入个人的观点,不能有预先的设定,必须从史料本身以及史料发生时候的社会背景等方面分析。

   (三)历史叙述(对历史人物的经历,简介,历史事件的概况或发展过程的直接描述,将历史材料以时间、地点有序的组织起来)

   (四)历史评价(指某人或者某类人站在历史的角度对历史事件给予较客观、公正的评价或议论)

   (五)历史观点:

是指某人或者某类人对历史的一些看法(结论)等

例如:

历史学的基本要素是:

史料、史料解释、历史叙述和历史评价(上海高考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孟子,名轲,邹人,是孔子的孙子子思的再传弟子。

他认为人生来就有仁、义、礼、智四端,即对他人苦难的同情,对不义之事的羞辱,辞让的心情及辨别是非的能力。

他把孔子的“仁”发展为“仁政”,特别强调“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即主张民贵君轻;又说“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认为社会上一切不仁不义不正行为的根源在于君主。

这种带有民主色彩的见解,为后世儒家所不及,也为我们留下了珍贵的思想遗产。

请回答:

(6分)

(1)文中哪些属于史料?

(2分)

(2)文中哪些属于史料解释?

 (2分)

(3)文中哪些属于历史评价?

 (2分)

答案:

(1)史料: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

(2分)

(2)史料解释:

民贵君轻。

社会上一切不仁不义不正行为的根源在于君主。

(2分)

(3)历史评价:

这种带有民主色彩的见解,为后世儒家所不及,也为我们留下了珍贵的思想遗产。

(2分)

三、历史研究的基本方法(了解)

   1、多学科交叉研究法:

即跨学科综合研究法(计量史学、社会史观、生态史观)

   2、孤证不立:

只有一个例子不能证明某件事情成立

   3、二重证据法:

即文献与考古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4、“读史征信”:

阅读相关史料,发现历史的真实

 四、历史研究的步骤

问题形成——史料收集——史料整理一 历史解释

五.获取史料的途径

1.去图书馆或相关机构查阅档案、文字史料、图片史料

2.参访当事人或目击者获得口述史料

3.观看纪录片的影视资料

4.到当事人活动过的地方探访遗迹或获取实物资料

5.现场考古(或考古现场的实迹复原)

六.影响史学观点和史料运用的几个主要因素

1.研究者的立场不同;2.研究的方法、角度不同

3.史料的选取和运用上的差别;4.时代的局限性等。

七.运用史料时,要保持结论的客观性,在史料选择上应坚持的方法或原则

1.重视史料来源的真实性,选取第一手(原始)史料

2.坚持正确的史学观点

3.选取客观、公正、正确的史料

4.对史料要合理利用,做到史论结合

5.搜集更多的史料,对多种史料进行甄选、辨别

八.唯物主义历史辩证法理论

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

(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发展是生产关系变革的根本因素,也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合理的生产关系推动生产力的进步、落后的生产关系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原来合理的生产关系也会逐渐落后,成为生产力发展的阻碍。

这时,生产关系就必须作出调整或变革(表现为统治者的改革或剧烈动荡的社会变革)

(2)生产力包括劳动者、劳动对象和生产工具(近代以来主要表现为科技的进步)三个方面,其中生产工具(科技)的进步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关键

例1:

铁犁牛耕——私田出现、井田制瓦解——奴隶制生产关系过渡到封建制生产关系。

(奴隶制生产关系阻碍生产力发展,导致春秋战国的社会变革)

例2:

第一次工业革命——自由竞争——第二次工业革命——垄断组织——垄断组织间的自由竞争加剧生产力与生产关间矛盾——罗斯福新政。

例3:

斯大林模式的前期和后期

例4:

三大改造和“一五计划”推动我国生产力发展和工业进步;人民公社化运动对生产力发展造成破坏,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整生产关系,推动农村生产力发展)

2.阶级斗争理论

(1)不同的社会形态有着的相应的对立阶级。

(2)不同的阶级有着不同的阶级利益和阶级立场;任何阶级的措施、观点都是为了维护本阶级的利益(注意选择题中的“根本目的”)

例:

分封制维护奴隶主阶级的统治;百家争鸣中的不同思想流派代表不同的阶级利益:

法家——新兴地主阶级;孔子、道家——没落的奴隶主阶级;墨家——小生产者、社会下层;孟子荀子——地主阶级

3.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决定政治、思想文化);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例1:

资本主义萌芽——文艺复兴——新航路开辟——经济发展、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政治变革——经济发展……)

例2:

商品经济发展——城市发展、市民阶层出现壮大——市民文学、工商皆本、经世致用思想出现。

例3:

近代中国资产阶级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

九:

主观题的几种重要的题型。

1.历史事件或现象的纵向发展(考查历史事件脉络与发展规律):

如:

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由秦、汉、唐、宋元到明清的演变

2.考查一个历史的横断面(考查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相互作用的关系):

如:

春秋战国时期经济(铁犁牛耕)、政治(分封制瓦解、诸侯兼并、中央集权趋势在各诸侯国中出现)、思想(百家争鸣)、文化(诗经、楚辞)科技(司南)等

3.小切口、深挖掘,考查一个重点知识(全面认识、阐释一个历史问题的能力)。

如:

对晋商和徽商现象的认识

4.不同考点中联系紧密或相似知识点的归纳(比较、联系)(调动和运用历史知识的能力、知识迁移、归纳、联系分析的能力)

如:

民生问题:

孟子仁政思想、秦朝暴政危害民生、重农抑商、三大思想家工商皆本经世致用思想、孙中山民生主义、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引发自然灾害威胁民生、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新经济政策、罗斯福新政

5.中外历史的比较(或世界历史的发展对中国的影响问题)

如:

17世纪西方的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中国的思想活跃局面

巩固训练:

一、掌握史观内涵:

(连线)

二、用多元史观评价新航路的开辟:

(连线)

三、理解分析

(1)对洋务派“中体西用”主张的评价:

(理解)

①革命史观:

洋务派处于地主阶级本能,目的在于维护封建的君主专制制度和纲常名教。

②现代化史观:

打出的“自强”和“求富”旗号,冲击了“重农抑商”的陈腐观念,对中国的工业现代化、国防和军队现代化、教育现代化和外交现代化都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③整体史观:

反映了新型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思想观念相对落后国家和地区就制度、就思想的冲击,是西方工业文明向全球扩展的表现。

④文明史观:

反映了封建传统文明与西方文明的冲突,以及当时中国人对西方文明既欣赏又排拒的矛盾心态,但毕竟承认了中学之不足,西学之所长,客观上使中国人的价值观由“传统人”开始向“现代人”转变。

(2)对中国近代开放通商口岸的评价:

(理解)

①革命史观:

是西方列强对华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的基地,使中国经济主权受到严重损害,加速了中国半殖民地化进程,是列强殖民侵略的重要标志。

②现代化史观:

促进了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是中国近代工业的诞生地和相对集中的地区,推动了经济的现代化。

③整体史观:

加强了中国和世界的联系(尽管是被动的,却是客观事实),使中国纳入了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是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④文明史史观:

是中国了解和学习西方近代工业文明的窗口,最早接受西方民主思想,也是中国农业文明最早开始转向工业文明的地方。

⑤社会史观:

是传统农业文明与近代工业文明最早交汇的地方,在思想观念、礼仪交往、生活习俗等方面都发生了重大变化,产生出相应的社会问题。

(3)对孙中山评价:

(理解)

①传统视角:

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革命史观)。

②新的视角:

中国现代化的光辉先驱(现代化史观);

中国近代文明的杰出建设者(文明史观);

“亚洲觉醒”的光辉先驱(整体史观);

移风易俗的社会变革的杰出倡导者(社会史观)。

(4)对鸦片战争一些问题的分析:

(理解)

①鸦片战争的性质:

中英战争:

中性概念;

鸦片战争:

英国侵略;

通商战争:

英国正当。

②鸦片战争失败原因:

阶级史观:

(中国)因社会落后而政治腐败,因政治腐败而武器陈旧;

文明史观:

农耕文明与工业文明的差距(封建社会(宗法专制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的差距)。

③鸦片战争的双方:

工业文明与农耕文明;

侵略与反侵略;

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

思考:

简要回答为什么说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

【答案】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或爱国精神);聪明智慧、坚韧、勤奋、开拓进取。

[①战(的长城):

自强不息、不畏强暴;②和(的长城):

以和为贵、交流融合;③物质(的长城):

勤劳、智慧;④精神(的长城):

民族凝聚力、开拓进取。

]

四、史观史法题选择题训练

1,西晋杜育的《荈赋》是我国第一篇以茶为主题的文学作品。

某班兴趣小组以此为题材对茶的起源问题进行探究后,形成了以下四种意见,其中最合理的是B

  A.文学作品不具有史料价值,不能以此确定茶的起源

  B.文学作品虽是社会生活的反映,仍不能据此确定茶起源于晋代

  C.唐代《茶经》是中国第一部关于茶的专著,应据此确定茶起源于唐代

D.传说神农氏发现了茶,可据此确定茶起源于神农氏时期

2,,历史上关于孙子和孙膑其人其书有无曾经是一个难解之谜,史学大师钱穆原来一直认为《孙子兵法》和《孙膑兵法》是一部书,下列选项中最能够直接帮助他解开这一难题的是D

A.《史记》和《汉书》的记载B.人民日报的相关报道

C.梁启超的历史学著作D.银雀山同时出土的兵法竹简

3,李鸿章是中国近代史上备受争议的重要人物。

学校课题小组在研究“李鸿章与中国的近代化发展”时,收集到如下材料,其中最有史学价值的材料是D

A.梁启超的《李鸿章传》B.网络搜集的李鸿章轶闻

C.关于李鸿章的史学评论D.李鸿章的部分奏折、书信影印件

4,司马迁在《史记》中写到:

“二十而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闚九疑,浮於沅、湘;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孔子之遗风,乡射邹、峄;戹困鄱、薛、彭城,过梁、楚以归“。

这段材料告诉我们他获取史料的重要方式是    D               

A.考古发掘     B.文献查阅    C.道听途说    D.实地调查

5,人们在历史研究中,由于立场和观点的差异,对历史事件的解释也会有差异。

对哥伦布航行到美洲这一事件,过去欧洲人总以欧洲为中心来理解,美洲土著人则立足自身看问题,在当今全球史观引导下,人们又有新认识。

下列用词正确反映了上述说法的排列是C

A.侵犯;发现;文明相遇B.文明相遇;发现;侵犯

C.发现;侵犯;文明相遇D.发现;文明相遇;侵犯

6,孟玉楼丧夫后要改嫁,亲戚及乡邻都赞同,“少女嫩妇的,你拦着不教他嫁人,留着他做什么?

”(——据明中后期小说《金瓶梅》)你认为上述记载:

①是当时人所写,可直接作为珍贵的史料使用②不具备史料价值,因为小说不是社会真实反映③去伪存真,考证无误后,可作为史料使用D

A.①正确,②③错误B.②正确,①③错误

C.①③正确,②错误D.③正确,①②错误

7,李大钊在《史学要论》中指出,“一时代有一时代比较进步的历史观,一时代有一时代比较进步的知识;史观与知识的不断进步,人们对历史事实的解喻自然要不断的变动。

”他在这里强调历史研究要A

A.与时代同行B.有历史观引导C.为现实服务D.充分掌握史实

8,历史学家吴于廑说,世界历史的内容是“对人类历史自原始、孤立、分散的人群发展为全世界成一密切联系整体的过程进行系统探讨和阐述”;杰弗里·巴勒克拉夫认为:

“现在世界上某个地区发生的事件不再可能像过去那样对其他地区不发生影响,20世纪的历史名副其实是全世界的历史。

”上述两位历史学家对于世界历史的解释突出反映了C

A.进化史观B.文明史观C.整体史观D.现代化史观

9,西方历史哲学家柯林伍德指出:

“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

”在这里,柯林伍德强调的是D

A.思想史构成了全部历史的主干B.一切历史都可以被置换为思想史

C.思想史决定了整个历史的发展D.历史学离不开人的主观判断转

10,历史学家马克·布洛赫在《为历史学辩护》中说:

“各时代的统一性是如此紧密,古今之间的关系是双向的。

对现实的曲解必定源于对历史的无知;而对现实一无所知的人,要了解历史也必定是徒劳无功的。

”布洛赫在此强调的是D

A.鉴往知来B.以古讽今C.厚今薄古D.贯通古今

11,.法国史学家朗格诺瓦和瑟诺博司所著《史学原论》一书指出:

“史料可分为两种,有时过去的事件,留下实迹(碑碣及制造品),有时,也是更常见的,事件所留下的痕迹,是心理的状态——一种文字上的描写和叙谈。

”作者的意思是A

A.任何文字史实都带有主观因素B.实迹和文字史料都真实反映历史

C.历史是“心理的状态”的反映D.只有实迹史料才能反映历史真实

12,杜维运在《史学方法论》中说:

“所谓原始史料,为目击者的陈述、文献以及事实自身的遗存,数者皆与事件同时。

”依据这一定义,下列属于研究秦朝历史的“原始史料”是B

A.孟姜女哭长城的传说B.秦简的记载

C.《史记•秦始皇本纪》D.王国维的《秦郡考》

13,如要探究近代福州船政局的历史,下列方法最能接近其真实情况的是(C)

A.走访船政局遗址附近的居民B.查阅专家学者的相关论著

C.研究现存的船政局档案材料D.阅读船政局职员的回忆录

14,历史学家吴于廑说,世界历史的内容是“对人类历史自原始、孤立、分散的人群发展为全世界成一密切联系整体的过程进行系统探讨和阐述”;杰弗里•巴勒克拉夫认为:

“现在世界上某个地区发生的事件不再可能像过去那样对其他地区不发生影响,20世纪的历史名副其实是全世界的历史。

”上述两位历史学家对于世界历史的解释突出反映了(C)

A.进化史观B.文明史观C.整体史观D.现代化史观

15,唐诗有云“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

”但后人一直认为秘色瓷开始产于五代,直到1987年,陕西扶风法门寺出土了十多钏精美的秘色瓷,最终印证了唐代就开始制作秘色瓷。

以上材料说明获取史料的有效途径有(A)

①文学记载侧面反映②考古挖掘③史书记载④民间传说

A.①②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③④

16,史料大致可分为两类:

一是直接的史料;二是间接的史料。

凡是未经中间人修改或转写的,是直接的史料;凡是已经中间人修改或转写的是间接史料。

要研究先秦时期的农业生产状况,应收集的直接史料是C

A.

B.

C.

D.

 

五、史观史法高考真题展示

1.古人在分析姓氏起源时说:

“氏于国,则齐鲁秦吴……氏于字,则孟孙叔孙;氏于居,则东门北郭。

”由此推论,司马、司徒等姓氏应源自A

A.官名B.爵位C.谥号D.行业

2.明治维新时期,西服流行的同时,和服被当作最华丽的礼服保留下来;酒吧多

起来了,茶室依然是人们的精神净地;西洋歌剧开始唱响,能剧和歌舞伎也在走向兴盛。

这反映了当时的日本C

A.用西方文明提升国民的知识水平B.引进西方文化以巩固统治

C.本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多元共存D.西方文明占据主导地位

3.被喻为“天上掉下的飞碟,地上冒出的蘑菇”的福建土楼,是典型的客家民居。

据右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B

①土楼以圆楼为主,也有一些是方楼

②在古代同一幢土楼里居住着不同宗族的人

③圆筒状的土楼象征着合家团圆、万事和合

④土楼体现了江南水乡私家园林的建筑风格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4.1170年,南宋范成大出使金朝,所撰《燕宾馆》诗中说:

“苦寒不似东篱下,雪满西山把菊看。

”自注:

“至是适以重阳,虏重此节,以其日祭天,伴使把菊斟酒相劝。

”从中可以得知D

A.南方人不适应北方的气候B.金朝对南宋使臣极为尊重

C.重阳节赏菊习俗源于女真D.女真族吸收了中原的文化

5.中国古代常用五行相生相克解释朝代更替,称作“五德”,每个朝代在“五德”中都有相应的次序,汉代被定为“火德”,通过“禅让”代汉的首魏应为D

A.金德B.木德C.水德D.土德

6.元朝画家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在几百年的流传过程中历经沧桑,目前该画的一半放在浙江省博物馆,一半放在台北故宫博物院。

在2010年全国两会新闻记者会上,温家宝总理讲道:

“我希望两幅画什么时候能合成一幅画。

画是如此,人何以堪。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C

①《富春山居图》用笔文静细秀,线条勾勒有致,画风柔美

②宝岛台湾是我国面积最大的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