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与青少年社会化.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249374 上传时间:2022-11-21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1.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家庭教育与青少年社会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家庭教育与青少年社会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家庭教育与青少年社会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家庭教育与青少年社会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家庭教育与青少年社会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家庭教育与青少年社会化.docx

《家庭教育与青少年社会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家庭教育与青少年社会化.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家庭教育与青少年社会化.docx

家庭教育与青少年社会化

家庭教育与青少年社会化

共青团惠州市委员会联合课题组

 

家庭是社会环境中最主要的一个社会单元,是组成社会的细胞。

家庭不仅是子女赖以生存的场所,也是青少年接触最早,受影响最深的教育环境。

青少年社会化的目标是培养身心健全的人。

青少年不仅仅需要具备良好的智力、与众不同的技能,更需要具有健全的人格、文明而充满爱心。

家庭教育在塑造青少年时与其它社会化力量不同的一点是,它在情感教育和人格教育上起着更大的作用。

要研究青少年的社会化,不得不研究家庭教育。

这是保证中国青少年顺利完成社会化的迫切需要,关系到中国下一代的发展和未来的命运。

团惠州市委与惠州市教育局和武汉大学社会学系、武汉大学惠州研究院共同组成课题组,于2006年6月,在惠州市中学和中专学校中,对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1022份,回收有效问卷988份。

研究把家庭教育分为人格教育、情感教育、教育方式三个方面,分别就青少年社会化的六个大方面即青少年社会责任感、青少年自我评价、青少年性别观、青少年独立性、青少年行为习惯、青少年在校成绩进行交互分析,得出了有益的数据资料和研究见解。

一、青少年家庭教育概况

我们主要从三个方面描述青少年家庭教育的基本情况。

(一)情感教育概况

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愿望和观点而产生的体验。

情感教育,是一切成功教育的基础。

情感教育的实施首先需要情感沟通,这就要求父母与孩子有充裕的相处时间和机会,这样孩子才有可能从父母那里获得关爱。

其次,情感教育需要以情教育,它应该通过相处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爱,和父母之间建立良好的、融洽的关系,我们称之为情感教育的“质量”。

因此,我们主要从父母与孩子相处频率,父母与孩子相处质量两个方面来考察家庭情感教育。

1、与父母共处的频率

我们从与父母进行户外活动(如运动)、旅游、参加音乐会或看电影、看电视四个方面考察了青少年平时与父母共处频率。

表1显示,青少年与父母共处的情况并不乐观。

除了经常与父母在一起看电视,他们与父母从事其他活动的机会并不多。

表1青少年与父母共处的频率(%)

与父亲

与母亲

从不

很少

有时

经常

从不

很少

有时

经常

(1)户外活动(如运动)

20.6

45.5

29.0

4.9

17.4

38.2

33.7

10.7

(2)旅游

26.9

43.6

26.0

3.6

25.3

41.0

27.4

6.3

(3)参加音乐会或看电影

53.6

30.8

10.2

2.6

51.5

32.5

12.7

3.3

(4)看电视

2.9

13.3

24.7

59.1

1.8

10.3

23.4

64.6

为了从整体上把握青少年与父母共处频率的基本情况,我们对青少年与父母相处的四个方面进行了赋值,将从不赋值为1,很少赋值为2,有时赋值为3,经常赋值为4,然后将父母四个方面的活动进行累加。

由此获得了一个新的变量即与父母相处的总体情况。

与父母相处的总体情况最小值为8,最大值为32。

我们将它的取值分为三个阶段。

8-16为低频率,17-24为中等频率,25-32为高频率。

由此得到表2。

表2青少年与父母共处的总体频率(%)

与父母共处的总体频率

比例

22.4

68.5

9.1

表2显示,22.4%的青少年与父母共处的频率低,68.5%的青少年与父母共处的频率中等,9.1%的青少年与父母相处的频率高。

这一数据表明:

首先,大多数青少年(68.5%)和父母相处的频率处于中间阶段,即有较足够的时间与父母共处,这就为良好的情感教育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其次,只有极少一部分青少年(9.1%)跟父母的相处频率高,是因为青少年的父母正值中年,处于事业发展的高峰,工作的繁忙使他们较少有时间陪孩子,这是符合现代社会的实际情况的。

值得注意的是,有相当一部分青少年(22.4%)认为自己与父母相处的频率是很低的,这表明他们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和父母接触不够,无法直接从父母那里感受到关怀与爱,这部分孩子可能在情感教育方面有所欠缺,这是令人担忧的。

2、感受到父母的关心程度

情感的沟通仅仅是情感的基础。

家庭的情感教育,更重要的是在相处过程中青少年感受到的父母对自己的关爱程度如何。

我们从学业、交友、恋爱、爱好、前途五个方面测量了青少年所感知到的父母的关心。

结果如表3。

表3青少年感知到父母的关心程度(%)

父亲

母亲

完全不关心

不怎么关心

有些关心

非常关心

完全不关心

不怎么关心

有些关心

非常关心

(1)学业

1.2

6.0

22.7

70.1

1.6

5.2

17.7

76.5

(2)交友

3.2

16.9

40.3

39.6

2.0

11.5

38.6

48.0

(3)恋爱

9.2

18.3

22.7

49.8

6.0

15.6

20.8

57.6

(4)爱好

10.1

35.8

32.8

21.3

10.3

29.1

33.5

27.1

(5)前途

1.3

3.6

11.3

83.8

0.9

2.2

10.5

86.4

由表3可见,青少年认为父母对自己的前途最为关心,其次是学业。

在他们看来,父母对自己的爱好关心最少。

为了了解青少年感知父母对自己的关心程度的总体情况,我们依据和共处频率同样的办法进行了数据的处理,获得表4:

表4青少年感受到父母的总体关心程度(%)

青少年感受到父母总体关心程度

比例

0.5

27

72.4

如表4所示,0.5%的青少年觉得父母对自己关心是非常低的,27%的青少年认为父母对自己的关心度中等,72.4%的青少年认为父母对自己的关心度非常高。

数据表明:

由于独生子女的大量存在,父母对孩子的关爱程度普遍比较高,只有极其小0.5%一部分的青少年感受到的父母关心较少。

可见当代青少年并不缺乏爱,即使父母没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陪孩子,他们仍有其他的方式让孩子感受到他们的关心。

(二)人格教育概况

人格,是指一个人总的心理面貌,是和个性相一致的概念,是个人的意识倾向与各种稳定而独特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人格发展,不是个人随心所欲的成长,而是以培养合格公民为目标,以个性心理发展为核心的个体社会化过程。

现代人格心理学家认为,健康的人格应该具有三种力量:

即把孩子作为独立的个体、与孩子平等的沟通、培养孩子的社会责任感。

这三者相互关联,缺一不可。

因此,我们从父母对孩子的控制、父母与孩子沟通情况、父母参与志愿者活动情况三个方面对家庭人格教育状况进行了调查。

1、父母对孩子的控制

研究主要通过父母对青少年在发式和衣着、零用钱使用、学习习惯、交友、恋爱、时间安排(如外出、晚上回来的时间)六个方面的干涉情况来了解父母对青少年控制程度。

表5父母对青少年的控制(%)

父亲

母亲

非常符合

符合

不符合

完全不符合

非常符合

符合

不符合

完全不符合

(1)干涉我的发式和衣着

11.8

36.5

37.7

13.9

14.9

47.0

29.6

8.5

(2)干涉我的零用钱使用

10.5

42.8

34.8

11.9

17.3

49.9

24.6

8.3

(3)干涉我的交友

7.4

32.0

47.7

12.9

9.8

37.0

41.9

11.3

(4)干涉我的恋爱

20.2

34.5

29.1

16.1

22.2

36.1

27.2

14.5

(5)干涉我的学习习惯

18.2

42.2

29.4

10.2

19.0

42.9

29.2

8.9

(6)控制我的时间安排

17.5

37.3

30.3

14.8

20.3

39.9

26.6

13.2

由表5可知,半数以上的父母对孩子有较严格的控制,对孩子的各个方面干涉都比较多。

在青少年的感受中,父母最常干涉的是恋爱,其次是学习习惯。

相对来说,家长对交友的干涉要少一些。

为了了解父母对青少年控制的总体情况,我们把父母对青少年在发式和衣着、零用钱使用、学习习惯、交友、恋爱、时间安排六个方面的干涉情况进行赋值汇总,依据前面相似的方法进行阶段划分,由此获得父母对青少年控制总体情况,如表6所示。

表6父母对青少年的总体控制(%)

父母对青少年的总体控制

比例

17.8

71.8

10.4

表6显示,17.8%的父母对孩子控制很强,对孩子发式、衣着、学习习惯、交友、恋爱、时间安排上过多的干涉青少年的选择权。

71.8%的父母一定程度上干涉孩子在这六个方面的选择权。

10.4%的父母对孩子的控制程度低,基本上不干涉孩子的自由。

数据表明:

首先,有约90%的父母都在一定程度上干涉着孩子生活的方方面面,这一方面表示出了父母对孩子的关心和爱护,另一方面也显示出父母对孩子作为独立个体的不认可,希望帮孩子包办一些事,这实际上不利于孩子形成独立的人格。

其次,有约18%的父母对孩子有很强的控制欲,这一数字值得重视。

父母和孩子必须建立起一种真正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父母要尊重他的独立人格、独特价值和独创潜能,把孩子当平等的人来看待,培养孩子的人性和人的尊严,任何干涉和强迫只有一时表面的效果。

父母应该给孩子一个自由发展的空间,让他们学会独立思考和独立生活。

2、青少年与父母沟通的平等性

通过对青少年与父母在发生冲突时父母对他们意见的5种处理方式(接受、倾听、避免麻烦、惩罚、良好沟通)进行考察,我们得到表7。

表5-7青少年与父母沟通中的平等性情况(%)

父亲

母亲

非常符合

符合

不符合

完全不符合

非常符合

符合

不符合

完全不符合

(13)当我与他们产生冲突时,我的父母愿意倾听我的想法

9.1

40.6

34.3

6.0

10.4

44.7

31.8

13.1

(14)我的父母不听我的解释,就惩罚我

2.9

9.5

46.3

41.3

3.0

9.0

48.4

39.6

(15)当我与父母之间出现问题时,我的意见通常会被接受

4.7

37.9

42.3

15.1

5.8

39.8

41.5

12.9

(16)当我与父母之间出现问题时,我与他们沟通良好

7.1

43.8

36.1

13.0

9.2

44.4

35.2

11.2

(17)当我与父母产生冲突时,他们会试图避免麻烦问题

7.8

42.7

34.7

14.8

9.3

42.6

34.4

13.7

表7显示,相对来说,在遇到冲突时,母亲更愿意倾听青少年的想法,更容易接受青少年的意见,而父亲更倾向于采取措施避免产生麻烦,绝大多数父母都不会不听孩子的解释,就对其进行惩罚。

采用与前面相似的量表处理办法,我们得到了青少年与父母沟通平等性的总体情况。

如表8所示,13.5%的父母与孩子有很好的沟通。

80.5%的父母与孩子沟通情况中等,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接受孩子的意见。

6%的父母与孩子沟通情况差,他们无法交换彼此的思想。

数据表明:

首先,只有极少数家长6%能够很好地尊重孩子,与孩子平等地争辩,这不仅是互爱的一种体现,而且能够帮助孩子树立信心,明辨是非,塑造健全人格。

其次,绝大部分家长(80.5%)只是基本上做到了与孩子平等地沟通与交流。

再次,还有少部分家长完全忽视了和孩子的正常交流,只是给孩子“说教”,甚至惩罚孩子。

他们忽略孩子的精神、情感需要,这样的人格教育往往不成功。

表8父母与青少年沟通情况(%)

父母与青少年沟通情况

比例

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军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