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古诗文解.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248906 上传时间:2022-11-21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39.1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上册古诗文解.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八年级上册古诗文解.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八年级上册古诗文解.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八年级上册古诗文解.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八年级上册古诗文解.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八年级上册古诗文解.docx

《八年级上册古诗文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上册古诗文解.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八年级上册古诗文解.docx

八年级上册古诗文解

石壕吏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

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

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一、诗词散译:

傍晚,我投宿在石壕村一户人家,夜里有差役进村捉人。

这家的老汉听到动静翻墙逃走了,老妇人出门去看情况。

差役的吼叫声是多么的凶狠,老妇人的啼哭又是多么的悲痛!

只听到老妇人上前向差役诉说,她说:

我一共有三个儿子,都已经应征去守邺城了。

最近有一个儿子捎信回来说,两个儿子已经战死了。

活着的人在这兵荒马乱的年头活一天算一天,死去的就都永远完了。

我家里再也没有别的可以抓的人了,只有个正在吃奶的孙子。

因为有这孙子,所以他母亲还没有离家而去,只是她进进出出,连件完整的衣服也没有啊!

你们如果非抓一个人不可,就抓我老婆子好了,我虽然衰老没什么力气,但今晚跟你们去,还能支应河阳紧急的差使,赶得上给部队准备明天的早饭。

夜深了,嘈杂的说话声消失了。

我似乎听到隐隐约约的哭泣抽咽。

天亮后,我启程赶路,只好单独跟老汉一个人告别。

  二、诗人及背景简介:

杜甫,字子美,唐代著名诗人,有“诗圣”之誉。

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其诗有“诗史”之称。

这首诗选自《杜工部集》卷二。

作于肃宗乾元二年(公元759)春。

当时“安史之乱”尚未平息,长安、洛阳两京虽已被唐军收复,但叛军安庆绪(安禄山的儿子)的部队仍占据以邺城(今河南省安阳市)为中心的黄河以北的大片土地。

唐王朝调动郭子仪、李光弼等九路兵马围攻邺郡,而叛匪史思明派军来援,政府军在两面夹击下全线崩溃。

郭子仪退守河阳,(今河南省孟县),形势岌岌可危。

肃宗(李亨)大恐,急令征兵补充,动员和组织工作都做得很糟,一味不择手段的强征乱拉,使恐怖和悲怨的空气笼罩民间各处。

杜甫在前一年贬为华州司功参军,这时从洛阳回华州,途经新安、石壕、潼关等地,兵荒马乱,怵目惊心,便根据自己目睹的事实。

写了一组诗:

《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合称“三吏”),这和另外一组诗《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合称“三别”),都是反映连年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的,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石壕吏指在石壕镇抓丁拉夫的差役。

三、中心把握:

这首叙事诗,通过诗人的见闻,叙述石壕吏乘夜捉人,连老妇也被抓服役的故事,揭露封建统治者的凶暴及冷酷,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给广大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表达了诗人对时局、对国家的担忧,对安史之乱中人民遭受苦难的深切同情。

四、大意与赏析:

第一部分:

(开头四句)写诗人傍晚投宿,差役夜间捉人,是事件的开端。

四句各写一人,各自身份、举动和彼此关系,交代分明。

首句“暮投石壕村”,单刀直入,直叙其事。

在封建社会里,由于社会秩序混乱和旅途荒凉等原因,旅客们都“未晚先投宿”,更何况在兵祸连接的时代!

而杜甫,却于暮色苍茫之时才匆匆忙忙地投奔到一个小村庄里借宿,这种异乎寻常的情景就富于暗示性。

可以设想,他或者是压根儿不敢走大路;或者是附近的城镇已荡然一空,无处歇脚;或者……总之,寥寥五字,不仅点明了投宿的时间和地点,而且和盘托出了兵荒马乱、鸡犬不宁、一切脱出常轨的景象,为悲剧的演出提供了典型环境,渲染悲凉气氛。

“有吏夜捉人”一句,预示将有一场灾难降临,是全篇的提纲。

以下情节,都从这里生发出来。

不说征兵,而说“捉人”,不于日间捉,而于夜间乘人不备来捉,可见人民处境之艰难凶险,含意更丰富。

第一、表明官府“捉人”之事时常发生,人民白天躲藏或者反抗,无法“捉”到;第二、表明县吏“捉人”的手段狠毒,于人民已经入睡的黑夜,来个突然袭击。

全篇围绕“捉人”二字展开。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两句,表现了人民长期以来深受抓丁之苦,昼夜不安,即使到了深夜,仍然寝不安席,一听到门外有了响动,就知道县吏又来“捉人”,老翁立刻“逾墙”逃走,由老妇开门周旋,以作掩护,惊恐仓惶之状,宛然可见。

第二部分:

(从“吏呼一何怒”至“犹得备晨炊”这十六句)概叙差役和老妇间盘问应答情景。

“吏呼一何怒!

妇啼一何苦!

”两句,极其概括、极其形象地写出了“吏”与“妇”的尖锐矛盾。

一“呼”、一“啼”,一“怒”、一“苦”,形成了强烈的对照;两个状语“一何”,加重了感情色彩,有力地渲染出县吏如狼似虎、叫嚣隳突的横蛮气势,并为老妇以下的诉说制造出悲愤的气氛。

“听妇前致词”承上启下。

那“听”是诗人在“听”,那“致词”是老妇“苦啼”着回答县吏的“怒呼”。

在差役怒呼、老妇苦啼声中,一个饱受战祸的家庭的种种不幸,一步步展示出来。

老妇“致词”可分三层:

第一层(前六句)写老妇诉说三个儿子全都应征赴邺城作战,已有两个战死沙场,说明这一家人已经为国家作出了重大牺牲。

“三男邺城戍。

”一家三男全部被征,说明兵役之苛酷;“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三男已死其二,可见战争之惨烈。

第二层(中间四句)写老妇诉说家中现状。

“室中更无人”,隐去“老翁逾墙”一事,是不得已而言。

“乳下孙”犹言孙子正在哺乳期间,故其母“未去”,意思是儿媳丧夫,本当改嫁,只因舍不得丢下孩子而仍留家中。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不止于说寡媳衣不蔽体,也包含了食不果腹的意思。

贫困可知,也可见战争破坏严重。

第三层(最后四句)写老妇自请应役。

河阳,这是当时官军退守的地方,她知道那里需要人,自愿为战士们做饭,以保全家中仅存的三个人。

第三部分:

最后四句,是故事的结局。

写老妇被抓后这一家的凄惨情景和作者的感受,照应开头,以浓重的悲剧气氛作结。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表明老妇已被抓走,儿媳妇低声哭泣。

“夜久”二字,反映了老妇一再哭诉、县吏百般威逼的漫长过程。

“如闻”二字,一方面表现了儿媳妇因丈夫战死、婆婆被“捉”而泣不成声,另一方面也显示出诗人以关切的心情倾耳细听,通夜未能入睡。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两句,于叙事中含无限深情。

“天明”照应“日暮”。

“独”字暗示老妇已被带走。

试想昨日傍晚投宿之时,老翁、老妇双双迎接,而时隔一夜,老妇被捉走,儿媳妇泣不成声,只能与逃走归来的老翁作别了。

一夜之间,经此巨变,凄苦、悲愤,尽在不言中。

以浓重的悲剧气氛作结,令人沉痛不已。

五、名句赏析:

1、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傍晚,我投宿在石壕村一户人家,夜里有差役进村捉人。

本句直叙其事,为后文故事情节的展开提供了典型环境,渲染悲凉气氛。

“有吏夜捉人”一句,预示将有一场灾难降临,是全篇的提纲。

以下情节,都从这里生发出来。

不说征兵,而说“捉人”,不于日间捉,而于夜间乘人不备来捉,可见人民处境之艰难凶险。

2、“吏呼一何怒!

妇啼一何苦!

差役的吼叫声是多么的凶狠,老妇人的啼哭又是多么的悲痛!

极其概括、极其形象地写出了“吏”与“妇”的尖锐矛盾。

一“呼”、一“啼”,一“怒”、一“苦”,形成了强烈的对照;两个状语“一何”,加重了感情色彩,有力地渲染出县吏如狼似虎、叫嚣隳突的横蛮气势,并为老妇以下的诉说制造出悲愤的气氛。

3、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三个儿子全都应征赴邺城作战,已有两个战死沙场,说明这一家人已经为国家作出了重大牺牲。

“三男邺城戍。

”一家三男全部被征,说明兵役之苛酷;“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三男已死其二,可见战争之惨烈。

六、练习巩固:

1、文学常识

(1)《石壕吏》选自《________》,作者________是________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字_________,他被称作________,其诗作被称作________,都被收入《__________》中。

(2)本诗从内容上看,属于_________诗,以________为顺序,最能概括本诗中心事件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首诗是体现杜甫现实主义的重要诗篇之一,此诗所叙述的故事发生在唐代有名的____________这一历史事件之中。

杜甫反映连年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的作品中,组诗“三吏”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别”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吏”“三别”是他现实主义诗篇的光辉顶点,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2、注音:

①石壕()②逾墙走()③邺城戍()()④长已矣()⑤老妪()⑥急应河阳役()⑦泣幽咽()

3、解词:

①暮投石壕村()②老翁逾墙走()()③吏呼一何怒()④邺城戍()⑤新战死()⑥偷生()⑦长已矣()⑧惟有()⑨急应河阳役()⑩犹得()⑾夜久语声绝()⑿如闻泣幽咽()⒀独与老翁别()⒁听妇前致词()

4、名句默写:

(1)诗中描写兵役之苛酷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描写战争之惨烈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3)揭示战争造成的灾难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表现老妇丧子的悲痛和含悲度日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说明老妇已被官吏捉走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形象地写出了“吏”与“妇”的尖锐矛盾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开篇直叙其事,为后文故事情节的展开提供了典型环境,渲染悲凉气氛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表现老妪自请服役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表现战争破坏严重、人民的生活极其贫困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内容理解:

(1)“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中“独”字的作用主要是()

A、暗示老妇已被抓走。

B、点明儿媳未来送行。

C、暗示老翁家无人过问D、交代路上再无行人。

(2)下列句中的“夜”字,各说明了什么?

①有吏夜捉人( )②请从吏夜归( )③夜久语声绝( )

A、人在断肠时,倍觉夜难熬  B、深夜堵门捉,更见吏凶恶

C、心有爱国志,白发自请缨。

 D、肝肠已寸断,此身何足惜。

(3)全诗通过叙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故事,表达了诗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思想感情。

(4)对这首诗开头前四句的评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1句写捉人的差役乘着夜色向石壕村急奔而来。

B.第2句交代故事的发生,预示将有一场灾难降临。

C.第3、4句,写老翁逃跑避难,老妇出门周旋。

D.第3、4句反映了人民长期深受抓丁之苦,昼夜不安的情景。

(5)《石壕吏》中老妇向官吏诉说家中的悲惨遭遇,目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诗人“暮投石壕村”时“翁”与“妇”均在家中,“天明登前途”时竟“独与老翁别”。

请根据自己的理解谈谈:

①老翁此时是怎样的心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诗人此时的感情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人物形象分析:

诗中主要有哪两个人物形象?

他们各有什么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写法探究:

(1)本诗诗题是“石壕吏”,但对石壕镇的小吏却是略写,详写的是老妇人,这是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是以什么方式来表现全诗的主要内容的?

试分析其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石壕吏》中写了“夜色”,它在诗中起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比较阅读:

[甲]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

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木兰诗》)

[乙]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

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

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石壕吏》)

(1)《木兰诗》选自_______朝_________(人名)编的《___________》,这是汉朝时期北方的一首民歌。

全诗通过叙述花木兰的故事,塑造了一个英勇善战,勤劳能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女英雄形象。

(2)有诗云: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木兰诗》中有相似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你从《木兰诗》中找出与《石壕吏》中“暮投石壕村”句式相同的一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木兰诗》中写了木兰征途中的“夜色”,《石壕吏》中也写了“夜色”,它们在诗中各起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请分析“木兰从军”和“老妪应征”各自的缘由,并分别写出作者对这两件事的态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六、练习巩固:

1、文学常识

(1)《杜诗详注》杜甫唐子美“诗圣”“诗史”《杜工部集》

(2)叙事  事件的发展(或时间的先后) 有吏夜捉人 

(3)“安史之乱”《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

《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2、注音:

①háo②yú③yèshù④yǐ⑤yù⑥yìng⑦yè

3、解词:

①投宿②越过逃跑③多么④防守⑤最近⑥苟且活着⑦停止,这里引申为完结⑧只⑨应征⑩还能够⑾停止、消失⑿形容低微、断续的哭声。

⒀告别⒁走上前去(对差役)说话

4、名句默写:

(1)三男邺城戍。

(2)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3)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4)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5)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6)吏呼一何怒!

妇啼一何苦!

(7)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8)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9)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5、内容理解:

(1)A

(2)① B②D③A 

(3)差吏乘夜捉人,连衰年老妇也被抓服役 

揭露封建统治者的凶暴及冷酷,表达了诗人对时局、对国家的担忧,对安史之乱中人民遭受苦难的深切同情。

              

(4)A第1句写诗人杜甫乘着夜色向石壕村急奔而来。

(不是捉人的差役)

(5)老妇的诉说用意在于想使官吏同情她,使家庭免于服役。

但是官吏不同情她,老妇无可奈何自请服役。

(6)①“恨”战乱带来的灾难,“疼”死去的儿子,“忧”被捉走的老妇,“怜”未成年的孙子。

 

②痛恨石壕吏的凶暴无情,忧虑国家的命运,同情老百姓的悲惨遭遇。

6、人物形象分析:

老妪、石壕吏。

老妇是主要人物形象,她在危急之下,挺身而出,主动从军,有敢于承担苦难的精神。

石壕吏开头出现,中间便隐入幕后,“捉人”“一何怒”可以看出吏态度蛮横,凶暴无比。

7、写法探究:

(1)用老妇人的直接控诉,更能集中揭露封建统治者的战争政策给劳动人民带来的灾难,更形象地表达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2)这首诗是通过老妇人自述的方式来表现全诗的主要内容的。

这种自述的方式有力地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残酷压迫劳动人民的罪行。

采用自述的方式,可以使读者收到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效果。

(3)烘托兵荒马乱、家破人亡的悲惨气氛。

8、比较阅读:

1.宋郭茂倩《乐府诗集》代父从军,不慕名利

2.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3.旦辞黄河去 旦辞爷娘去。

4.《木兰诗》的“夜色”与下文“不闻”“但闻”的内容相关,所以它在诗中所起的作用为:

烘托木兰离家远征,思念亲人的心情。

而《石壕吏》中的“夜色”与文中“吏捉人”“吏之怒”“妇之苦”的情状相关,所以它在诗中所起的作用为:

烘托兵荒马乱,家破人亡的悲惨气氛。

5.同是“从军”“应征”,但木兰从军的原因是:

家无长兄,代父从军。

老妇应征的原因是:

家中老翁已逃走,男人已被征尽,被迫应征。

作者各自的态度是:

前者对木兰代父从军的爱国精神进行了热情的赞美,后者表现了作者对战乱中人民遭受苦难的深切同情和对差吏抓人凶暴气焰的无情揭露。

饮酒(其五)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一、诗词散译:

  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却没有车马的嚣喧。

你问我何能如此,心灵清远,地自静偏。

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

山气氤氲,夕阳西落,傍晚的景色真好,更兼有飞鸟,结着伴儿归还。

这其中有多少滋味要表达,欲要说明,却又忘记了语言。

二、诗人及背景简介:

陶渊明(公元365-427年),名潜,字元亮,自称“五柳先生”,世称“靖节先生”, 浔阳柴桑人,(今江西九江人),东晋著名田园诗人。

他是东晋开国元勋陶侃的后代。

只是到了他这一代,这个家族已经衰落了。

他为人称道的是田园诗。

《饮酒》诗共20首,写作时作者已归隐田园12年了,此时的他生活是“环堵萧然”,“短褐穿结”,“箪瓢屡空”,但其“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仍然不改其乐,依然“乐夫天命”,“委心任去留”,诗人坚定不移地“息交绝游”。

表现了淡泊名利的高洁操守和归隐田园的的高雅情趣。

从整首诗来看,作者将写景、抒情、谈理融为一体,形成了完美的艺术境界,作者深恶官场的污秽,寄情田园,而悠然自得,达到了物我皆忘的境界,王国唯在《人间词话》里就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到达了“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的“无我境界”。

三、中心把握:

诗人描写农村风光的恬美和静穆,劳动的乐趣和生活的美好,表现了他淡泊名利的高洁操守,以及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对黑暗官场的憎恶。

四、大意与赏析:

诗的前四句,主要写作者归隐田园的心境,说明“心远地自偏”的道理。

1、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自己居住的地方非常安静,没有什么人前来打扰。

地方并不偏僻,“而无车马喧”是说没有什么有地位的来拜访他。

开头两句表现作者洁身自好的品格。

 2、问君何能尔?

心远地自偏。

蕴含的哲理是:

只要保持一份平静的心境,内心远离尘世,那么即使处于众人集聚之境,也就如同偏僻清净之地了。

(这里自问自答,解释“而无车马喧”的原因。

“心远”是内心远离尘世的意思。

3、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诗人涉足田园,把酒信步,或翘首遐观鸟儿飞还,山气夕佳,或俯身采菊花一朵,馨香怡人,菊香四溢,夕阳斜照,飞鸟吟唱,远山悠悠,作者借助具体的物象,菊是高洁的,诗人的节操也是高洁的,“见”字用的极好,它精确得表达出诗人采菊之时,本非有意看山,可是抬头之际,山的形象忽然进入他眼中的情景。

同时作者借鸟儿倦飞而还,意喻自己迷途知返,此时心儿亦如云飞悠悠,与鸟儿做伴,仿佛飞想南山,与之融为一体。

既写出了悠然自得的田园生活和超然物外的心境,也表现了作者的恬淡,闲适对生活无所求的心情。

4、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欲想说出此中真意,怎能不忘言?

而“心远地自偏”也就不难理解了。

最后二句是又一对富有哲理性的名句,从字面来看是说此情此境中的田园生活含有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辩别出来,却忘了该怎样用言语来表达了。

其实诗人的意思是说:

人与自然的和谐,欣赏大自然的无限清新与生机勃勃,追根溯源,它属于生命的感受,既然领会了此中的真意,又何必去辨别,何必用言语去表达呢?

五、名句赏析:

1、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诗人涉足田园,把酒信步,在东篱下俯身采菊花一朵,馨香怡人。

悠闲地抬起头来,只见远处的南山悠悠,郁郁葱葱,映入眼帘。

作者借助具体的物象——高洁的菊来表现诗人高洁的的节操。

“见”字用的极好,它精确得表达出诗人采菊之时,本非有意看山,可是抬头之际,山的形象忽然进入他眼中的情景。

达到心与物游、物我两忘的境界。

既表现了悠然自得的田园生活、作者热爱自然的情感和超然物外的心境,也表现了作者的恬淡、闲适对生活无所求的心情。

2、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傍晚,山中雾气缭绕,在橘红色的夕阳的余晖的映照下,景色越发美丽。

一群群飞鸟在空中经受了风雨严寒的折磨,呼朋引伴的返回山林。

作者以飞鸟倦而知还比喻自己迷途知返,抒发了作者弃官归隐的惬意情怀。

六、练习巩固:

1、文学常识

《饮酒》(其五)选自《________》,作者________,名______,字_________,自称____________,世称_____________,________朝著名________诗人。

2、注音:

①庐()②喧()③篱()④辨()

3、解词:

①结庐()()②问君何能尔()

③相与()④欲辨已忘言()

4、名句默写:

(1)《饮酒》中最受世人推崇、最能表现诗人悠然自得的心境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饮酒》点明诗人居闹市而心自静原因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饮酒》中,诗人以飞鸟倦而知还比喻自己迷途知返,来表达他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