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一 625 新中国的政治建设学案 岳麓版必修1.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248110 上传时间:2022-11-21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59.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必修一 625 新中国的政治建设学案 岳麓版必修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高中历史必修一 625 新中国的政治建设学案 岳麓版必修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高中历史必修一 625 新中国的政治建设学案 岳麓版必修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高中历史必修一 625 新中国的政治建设学案 岳麓版必修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高中历史必修一 625 新中国的政治建设学案 岳麓版必修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必修一 625 新中国的政治建设学案 岳麓版必修1.docx

《高中历史必修一 625 新中国的政治建设学案 岳麓版必修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必修一 625 新中国的政治建设学案 岳麓版必修1.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历史必修一 625 新中国的政治建设学案 岳麓版必修1.docx

高中历史必修一625新中国的政治建设学案岳麓版必修1

学案25 新中国的政治建设

[课标要求] 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一、开国大典

1.筹备:

新政协

(1)召开:

1949年9月21日在北平召开。

(2)任务:

讨论建立新中国的有关事宜。

2.开国大典:

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

3.意义

(1)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

(2)中国进入人民当家做主的新时代。

(3)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胜利。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

1.宪法的颁布

(1)目的:

为了保障在政治上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顺利过渡,替代《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2)颁布:

1954年一届全国人大通过。

(3)内容

①确立了我国的政治制度和政府组织原则。

②规定了人民的权利和义务。

③制定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方针政策,并将过渡时期总路线写入宪法中。

(4)性质:

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5)意义

①加强了人民民主专政,巩固了中国人民革命和建设的成果。

②反映了国家在过渡时期的根本要求。

③提高了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奠定了基础。

2.法治的完善

(1)背景:

1956年底,过渡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初步确立。

(2)内容:

1956年中共“八大”指出,国家必须系统制定完备的法律,一切国家工作人员必须严格遵守,人民的民主权利受到法律保护。

[易混易错]

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结束,而不是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确立的标志。

它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开始,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深度点拨]

《共同纲领》与1954年宪法有何关系?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期的施政纲领,是团结全国人民建设新民主主义中国的大宪章,在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以前,实际上起了临时宪法的作用。

1954年宪法以1949年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为基础,又是共同纲领的发展。

[易混易错]

人民代表大会与行政、司法机关之间,虽然在职权上有所分工,但不是资产阶级的“三权分立”的关系,而是实行民主集中制。

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

1.确立: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正式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2.实施:

(1)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于1954年召开

①选举:

毛泽东为国家主席,朱德为副主席,刘少奇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

大会决定周恩来为国务院总理。

②通过法律: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组织法》等。

③审议报告:

审议了周恩来代表中央人民政府作的《政府工作报告》。

④召开四次全体会议:

通过了多项决议和一项法律。

(2)1959年和1964年,又分别召开了二届人大和三届人大。

3.意义

(1)奠定了新中国的各项政治建设的基础。

(2)规范了政府与人民的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

[深化探究]

材料 我国的前三届全国人大代表情况表

届次

第一届

第二届

第三届

代表总数

1226人

1226人

3040人

中共党员

668人

(占54.5%)

708人

(占57.7%)

1667人

(占54.8%)

民主党

派人士

274人

(占22.3%)

284人

(占23.2%)

565人

(占18.6%)

无党派人士

284人

(占23.2%)

234人

(占19.1%)

808人

(占26.6%)

思考 上幅表格反映了我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什么信息?

答案 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由各党派和社会各阶层的人士组成。

四、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1.基础:

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团结合作、共同反对国民党专制独裁的历史。

2.指导思想:

“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3.主要形式:

政治协商。

4.作用:

调动了民主人士的参政议政热情,开创了群策群力、共同建设国家的新局面。

[深化探究]

探究点 中国共产党人关于政党互相监督的思想

材料一 我们一旦取得了全国政权,就带来一个危险……这个问题怎么解决,最好的办法是有人监督。

当然,共产党员首先要党的监督,可是整个党的工作,也还要其他党派来监督。

——《周恩来统一战线文选》,人民出版社1984年

版,第350~351页。

材料二 毛泽东指出:

打倒一切,把其他党派搞得光光的,只剩下共产党的办法,使同志们很少听到不同意见,弄得大家无所顾忌,这样做很不好。

我们有意识保留民主党派,就是要听不同意见。

——参见李维汉:

《回忆与研究》(下),中共党史出版社1986年版,第814页

材料三 为什么要让民主党派监督共产党呢?

这是因为一个党同一个人一样,耳边很需要听到不同的声音。

——《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790页

思考 上述材料表明中国共产党人关于政党互相监督的创造性思维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案 材料一理性地认识到共产党执政也会犯错误,需要通过监督来解决;材料二提出实行多党共存与合作的重要目的就是要实行互相监督;材料三指出了民主党派监督的政治价值在于民主党派所提的意见是单靠共产党的党员难以提供的,有助于及时地发现和纠正党在领导工作中的偏差和失误。

[深度点拨]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适合我国国情的根本政治制度,它直接体现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是建立我国其他国家管理制度的基础。

[重点精讲]

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西方的议会制有何异同?

(1)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西方的议会制,都是国家的政权组织形式,都由定期选举的代表或议员组成,都属于间接民主即代议制民主。

(2)二者本质上的不同。

①经济基础不同。

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之上,西方的议会制建立在资本主义私有制基础之上。

②体现并维护的国体不同。

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由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决定,体现并维护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西方的议会制由资产阶级专政的国体决定,体现并维护资产阶级专政的国体。

③行使权力的主体不同。

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人民的利益,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权力主体是人民;而西方议会制议员不对选民负责,不受选民监督,选民无权罢免议员,议员是维护资产阶级利益的。

[易混易错]

政治协商会议不同于人民代表大会,不是国家权力机关,而是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组织,具有参政议政的职能,但不具有决策权力,其通过的文件不是法律。

[易混易错]

内蒙古自治区是五大省级自治区中建立最早且是唯一在建国前建立的自治区。

五、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实施背景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2.基本内容

(1)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实现全国各民族一律平等和各民族大团结。

(2)在一些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构,行使自治权。

3.法律依据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4.明确规定:

1954年宪法。

5.实施

形成了新疆、广西、宁夏、西藏、内蒙古五大省级自治区,建立了100余个自治州、自治县(旗)。

6.意义:

加强了民族团结,促进了国家的全面发展。

[重点精讲]

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哪两个显著特点?

一是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的自治,各民族自治区地方都是中国不可分离的一部分,各民族自治机关都是中央政府领导下的一级地方政权,都必须服从中央统一领导。

二是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不只是单纯的民族自治或地方自治,而是民族因素与区域因素的结合,是政治因素和经济因素的结合。

1.下列关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的性质表述,正确的是(  )

A.新中国第一部宪法

B.新中国第一部宪法性文件

C.是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D.中国第一部通过民主方式制定的宪法

答案 B

解析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起临时宪法作用,是新中国第一部宪法性文件,不是宪法,A、C、D说法均不正确。

2.1953年12月,新中国进行了全国大规模的基层人民代表选举。

广东省归国华侨陈聪参加选举大会后,兴奋地说:

“我活了九十多岁,到过许多国家,没有见过这样民主的选举。

”它表明我国正逐步形成(  )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基层民主选举制度

D.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答案 A

解析 注意题干中的时间限制“1953年12月”,根据“选举”等信息判断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正在逐步形成。

B、D两项与选举无关。

基层民主选举制度是在20世纪80年代后发展起来的。

3.1954年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章程》有以下部分条款:

“三、协助国家机关,推动社会力量,实现国家关于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的建设计划。

四、密切联系群众,向有关国家机关反映群众的意见和提出建议。

”由此可以看出(  )

A.政协是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

B.政治协商制度初步建立

C.政协成为各党派的联合执政机构

D.政协的职能发生了转变

答案 D

解析 政协制度初步建立于1949年,排除B。

人大是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排除A。

不能成为联合执政的机构,政协的主要职能是政治协商,排除C。

故选D。

政协的职能由代行国家权力的机关转变为政治协商职能。

4.西藏和平解放以来,国家向西藏自治区拨付的财政补贴和基本建设费已达200亿元人民币,现在每年都保持在不少于10亿元人民币。

党和政府重视和帮助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经济,是为了(  )

A.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

B.实现民族平等

C.加强民族合作

D.贯彻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答案 A

解析 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是我们党在民族政策上的根本立场。

国家在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对少数民族的倾斜是实现各民族繁荣的重要政策措施。

从材料信息可以看出国家对西藏地区进行大量的财政支持,正是为了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繁荣发展,有利于各民族的共同繁荣。

5.某学校组织一次题为“和睦大家庭”的民族关系图片展览。

展览内容按20世纪的不同年代分为若干板块,在20世纪60年代板块中可能展出的图片是(  )

A.《共同纲领》封面

B.新中国第一部宪法片断

C.西藏自治区成立大会

D.内蒙古自治区成立30周年庆典

答案 C

解析 A项《共同纲领》是在1949年新政协上通过的,与题干要求时间不符;B项新中国第一部宪法是1954年宪法,不选;C项西藏自治区是在1965年成立,符合题干要求;D项内蒙古自治区成立于1947年,其30周年应该是在1977年,不选。

课中问题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性质如何?

提示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

它具有社会主义性质和人民民主性质。

阅读与思考

提示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是毛泽东所提出的群众路线。

中共所制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办法都来源于群众,它的制定符合客观实际,并反映了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愿望。

这条路线有利于实行正确的民主集中制,保证正确的民主方向,形成统一的意志和行动,人民真正行使当家做主的权利,这充分体现了民主集中制原则。

解析与探究

提示 在古代君主专制制度下,国家的主权属于专制君主,法律是君主意志的体现,君主的臣民不能违背君主的意志。

在民主制度下,国家的主权属于全体人民,法律体现人民的意志,赋予公民各种民主权利。

[基础达标]

1.下图是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各方参会代表的人数。

此图最能说明的问题是(  )

A.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具有代表全国人民的性质,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

B.参加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人数很多

C.参加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党派很多

D.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代表来自各行各业

答案 A

解析 从图中的数字可以得出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具有代表全国人民的性质,实际上执行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

2.1949年9月30日的《人民日报》在头版用大标题“中国人民政协制定人民大宪章”报道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的问世。

说它是“人民大宪章”的主要依据是(  )

A.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的代表具有广泛性

B.规定了国家的社会性质和基本的政治制度,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

C.当时还没有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D.规定了国名、首都、国旗、代国歌

答案 B

解析 “人民大宪章”是指宪法,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规定一个国家的社会性质和基本政治制度,是制定其他各项法律法规的依据。

《共同纲领》规定了国家的社会性质和基本的政治制度,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

3.如图是为纪念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而在当年发行的纪念邮票,其发行年代应该是(  )

A.1949年B.1953年C.1954年D.1956年

答案 C

解析 一届人大1954年召开,“当年”发行,答案为C项。

4.毛泽东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开幕词中说:

“我们这次会议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

这次会议是标志着我国人民从1949年建国以来的新胜利和新发展的里程碑……”其中的“里程碑”表现在(  )

A.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B.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的制定

C.新的国家领导人的选举

D.共产党核心地位的确定

答案 B

解析 一届人大召开于1954年,这次会议的最大成果是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

5.为了制定1954年宪法,毛泽东同志亲自主持,广泛征求意见。

当时全民讨论了近三个月,参加讨论的有1亿5千多万人,最后由宪法起草委员会整理的意见共138万条,为宪法的制定提供了重要的条件。

这说明1954年宪法(  )

A.体现了社会主义原则

B.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建立

C.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

D.落实了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答案 C

解析 从题干材料中反映的宪法制定过程来看,宪法充分征求了人民的意见,体现了人民的意志,有利于实现人民当家做主的愿望,因此1954年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

6.“多党合作制度就好比一支交响乐队,各民主党派都是演奏师。

大家公认:

谱曲的就是共产党,并且是吸收了交响乐队各位乐师的意见才把乐章谱好的。

”这段话表明了(  )

①中国共产党和民主党派是亲密的友党关系 ②在多党合作制中,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是领导与被领导、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 ③各民主党派在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都服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④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政治纲领虽然不同,却有共同的利益和合作政治基础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答案 B

解析 我国的政党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是友党关系;他们之间是互相监督,各党派在组织上、思想上具有独立性,但他们有共同的利益和合作政治基础,他们要接受共产党的领导,共产党是执政党。

7.新中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最早的法律依据应该来自(  )

A.《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B.《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

C.《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D.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答案 C

解析 注意题干中的时间限定“最早”,《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明确规定,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应实行民族的区域自治,故选C。

8.为实现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满足少数民族自己当家做主的愿望,我国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行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  )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B.多党合作制度

C.政治协商制度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答案 D

解析 由题干中“自己当家做主”和“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判断,可知选D项。

[能力提升]

9.杨成武将军在《开国大典和开国大典阅兵式》中写道:

“开国大典和开国大典阅兵式,给我留下了莫能淡忘的壮观图景……”开国大典除了给个人留下壮观图景外,它还标志着(  )

A.国民党统治在祖国大陆的彻底结束

B.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结束

C.中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D.完成了祖国的统一

答案 B

解析 开国大典的举行,表明了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结束。

10.仔细观察下面两幅与1949年新政协的召开有关的图片。

这表明,新中国的成立(  )

前来参加新政协的宋庆龄  中国民主建国会代表

A.是以民主党派为主要力量建立的

B.没有民主党派的参与就不能建立新中国

C.新中国实行的是多党合作的多党制

D.是中共与各民主党派合作协商、民主建国

答案 D

解析 新中国的成立主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结果,民主党派在这一过程中起到了作用,但不是主要的作用。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最终前途是建立人民当家做主的社会主义制度,因此不会实行多党政治。

11.列宁说:

“一个民主国家必须承认各地区的自治权,特别是居民的民族成分复杂的地区和专区的自治权。

这种自治同民主集中制一点也不矛盾;相反地,一个民族成分复杂的大国只有通过地区的自治才能够实现真正民主的集中制。

”据此,我们可以认识到新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

①促进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 ②保证了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 ③实现了少数民族的高度自治 ④促进了民族地区的社会进步

A.①②④B.②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答案 A

解析 民族区域自治就是让少数民族自己管理自己的事物,并不是享有高度自治,必须在中央的领导下,所以排除③。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重要内容,并不矛盾,相反促进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

所以①正确。

②④很容易判断。

12.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将归绥(归顺、平定之意)改为呼和浩特(意为青色的城),迪化(开导、教化之意)改为乌鲁木齐(意为优美的牧场)。

这说明新中国(  )

A.重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

B.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

D.贯彻各民族平等的原则

答案 D

解析 归绥、迪化等是旧中国中央政府对少数民族地区带有一定征服心态的称呼,具有强烈的大汉族主义色彩,新中国改称呼是切实贯彻各民族平等原则的体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在少数民族聚居区实施的自治制度,改名不能体现这一制度,排除B;改名体现了人民政府尊重少数民族,但未能体现其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排除A、C。

答案为D。

1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第一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材料二 第二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六十多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经过不懈的努力,建立并不断完善……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

请回答:

(1)材料一、二均出自同一部宪法,该宪法规定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什么?

(2)该宪法体现了我国政治生活中的什么原则?

(3)材料三中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除了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外,还包括哪两大政治制度?

答案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2)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

(3)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4.不同的历史因素造就了各时期独具特色的政治制度。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北京大学教授张传玺认为,中国历史上形成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是由当时的国情和民情决定的,其正面作用是主要的。

在四大文明古国中唯有中华文明一脉相承,也反证了我们的先人在两千余年前选择的中央集权国家的政治道路是正确的。

材料二 新中国的建立,使中国实现了从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政治、近代以来照搬西方民主政治模式的失败尝试向新型人民民主政治的伟大跨越。

——《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白皮书

材料三 “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都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

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都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

——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据材料一概括张传玺教授的观点。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成立初期建设“新型人民民主政治”(即新中国的政治建设)的成就有哪些?

(3)根据材料三归纳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特色。

答案 

(1)观点:

中央集权制度符合古代中国国情。

(2)颁布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建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以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3)权力主体是人民(最高权力属于人民)。

人民通过普选产生人大代表组成的人民代表大会间接行使国家权力;权力广泛(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

实行民主集中制原则。

解析 第

(1)题,从材料信息看,张教授认为中央集权制度适合当时中国国情;第

(2)题概括新中国成立后的民主法制建设;第(3)题,主要从材料中“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等信息进行归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