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控制理论专题实验报告sn.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246498 上传时间:2022-11-21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177.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自动控制理论专题实验报告sn.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自动控制理论专题实验报告sn.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自动控制理论专题实验报告sn.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自动控制理论专题实验报告sn.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自动控制理论专题实验报告sn.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自动控制理论专题实验报告sn.docx

《自动控制理论专题实验报告sn.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动控制理论专题实验报告sn.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自动控制理论专题实验报告sn.docx

自动控制理论专题实验报告sn

自动控制理论专题实验报告

 

自动化

 

自动控制理论专题实验

一.实验目的及要求

1、学会使用MATLAB及控制系统工具箱;

2、掌握MATLAB常用命令及控制系统工具箱中的各种函数的使用;

3、学会编写M文件,对控制系统进行分析与设计:

能熟练的对控制系统的稳定性进行判断;对系统的可控性与可观性进行判断;用频域特性和时域特性对控制系统进行分析与设计;掌握控制系统的设计方法。

二.实验内容分析及结果

实验一:

已知单位反馈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

试设计串连校正装置,使系统相位裕量为

,增益裕量

静态速度误差系数

要求在同一窗口下分别绘制出校正前后的频域响应曲线,阶跃响应曲线,判断系统校正前后的稳定性。

实验过程:

1.由静态速度误差系数

,可得k>=5,令k=5,作校正前的频率响应图,如下图所示:

求得此时相位裕度Pm=-12.9919deg,由于相频特性曲线非常陡峭,如果采用超前校正装置,串联超前校正装置后,幅值穿越频率会向右移动,同时相位裕量由于陡峭的相频特性又会极大下降,反而达不到要求的相位裕量,故采用超前校正效果不好,因此考虑采用滞后校正装置。

利用滞后网络的高频衰减特性,使校正后系统的幅值穿越频率下降,借助于校正前系统在该幅值穿越频率处的相位,使系统获得足够的相位裕量。

2.串联滞后校正装置后,系统的频率响应图如下所示:

(蓝线为校正前Bode图,绿线为校正后的Bode图)

可以看到校正后系统的相位裕量Pm=40.9deg,增益裕量Gm=12.7dB,满足要求的相位裕量

,增益裕量

M文件如下:

clear

k=5;%静态速度误差系数要求k>=5,取k=5

num=[0,0,0,k];%传递函数分子多项式系数

den=conv([1,1,0],[0.5,1]);%传递函数分母多项式系数

G=tf(num,den)%转换为传递函数形式

w0=logspace(-3,2,100);%设定频率坐标W从10^-3~10^2

margin(G)%画bode图

gridon%画网格

[Gm,Pm,Wg,Wc]=margin(num,den)%求出系统的稳定裕量

phase=-180+40+6%要求的相位裕量加一个附加相位6deg以抵消幅值穿越频率右移造成的相位滞后

p1=[-0.5*tan((90+phase)*pi/180),1.5,tan((90+phase)*pi/180)];

wm=roots(p1);

fori=1:

2

ifreal(wm(i))==abs(wm(i))

wc=wm(i)%求出对应的校正后幅值穿越频率wc

end

end

M=20*log10(k/(wc*sqrt((1+wc^2)*(1+0.25*wc^2))))在Wc处的幅值增益

b=10^(-M/20)%衰减因子

num1=[10/wc,1];

den1=[10/(b*wc),1];

Gc=tf(num1,den1)%校正装置的传递函数

NUM=conv(num,num1);

DEN=conv(den,den1);

SYS=tf(NUM,DEN)%串联校正装置后系统的传递函数

holdon

margin(SYS)%画bode图

[GM,PM,WG,WC]=margin(NUM,DEN)

3.做出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

如下图所示:

可见校正前系统不稳定,且校正后系统稳定且瞬态指标也较满意。

M文件如下:

t=0:

0.05:

50;%设定从0到50,步长为0.05

sys=feedback(tf(num,den),1,-1);%未校正系统的闭环传递函数(单位反馈)

figure;

step(sys,t);%未校正系统的单位阶越响应

axis([0,50,0,10]);%设定坐标轴

gridon

holdon

SYS=feedback(tf(NUM,DEN),1,-1);%校正后系统的闭环传递函数(单位反馈)

step(SYS,t);%校正后系统的单位阶越响应

axis([0,50,0,10]);

4.结果与小结:

校正前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

滞后校正网络传递函数:

518.27s+1

-------------------------------------------

0.5s^3+1.5s^2+s141.2s+1

校正后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

91.35s+5

------------------------------------

70.6s^4+212.3s^3+142.7s^2+s

校正后系统的相位裕量Pm=40.9deg,增益裕量Gm=12.7dB,满足题目要求。

校正前不稳定,校正后稳定。

串联滞后校正虽然提高系统的稳态精度,但减小了系统的带宽,降低了系统的瞬态响应速度。

实验二:

已知单位反馈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

试设计串连校正装置使校正后的系统相位裕量

,增益穿越频率

,静态速度误差系数

,要求在同一窗口下绘制出校正前后的波特图进行验证,并在同一窗口下绘制校正前后系统的奈奎斯特图,判断校正前后系统的稳定性。

实验过程:

1静态速度误差系数

,,可得k>=100,令k=100,作校正前的频率响应图,如下图所示:

求得此时相位裕度Pm=1.5763,由于Wg=31.6228>Wc=30.1454,故系统稳定。

增益穿越频率30.1454rad/s,而要求的系统相位裕量

,增益穿越频率

,由于超前校正是利用校正环节相位超前特性,且校正后的增益穿越频率右移变大,故考虑利用超前校正。

2.串联超前校正装置后,系统的频率响应图如下所示:

可以看到校正后系统的相位裕量Pm=31.3914deg,增益穿越频率Wc=45.4487rad/s,满足要求的系统相位裕量

,增益穿越频率

M文件如下:

clear

k=100;%由静态速度误差系数,k>=100

num=[0,0,0,k];

den=conv([0.1,1,0],[0.01,1]);

G=tf(num,den)

w0=logspace(-1,3);

margin(G)

title('ϵͳµÄƵÓòÏìÓ¦ÇúÏß');

gridon

[Gm,Pm,Wg,Wc]=margin(num,den)

theta=30-Pm+15;%需要的相位超前量,为了抵消幅值穿越频率增加造成的相位滞后,需增加相位角

a=(1+sin(theta*pi/180))/(1-sin(theta*pi/180))%衰减因子

b=10*log(a)

%以下为求校正后系统幅值穿越频率wc

p=[0.000001,0,0.0101,0,1,0,-a*k^2];

wc=roots(p);

fori=1:

6

ifreal(wc(i))==abs(wc(i))

wm=wc(i)

end

end

T=1/(wm*sqrt(a))%超前网络参数T

numc=[a*T,1];

denc=[T,1];

Gc=tf(numc,denc)%校正装置的传递函数

NUM=conv(num,numc)

DEN=conv(den,denc)

GGc=tf(NUM,DEN)%串联校正装置后系统的传递函数

holdon

margin(GGc)

[GM,PM,WG,WC]=margin(NUM,DEN)

3.同一窗口下绘制校正前后系统的奈奎斯特图:

蓝线为校正前Bode图,绿线为校正后的Bode图

由图可知校正前奈奎斯特曲线离(-1,j0)点很近,系统较容易不稳定,校正后曲线远离(-1,j0)点,系统稳定。

M文件如下:

nyquist(G)%绘制校正前的乃奎斯特图

axis([-40-22]);

title('УÕýÇ°ºóϵͳµÄÄοü˹ÌØͼ')%标题

holdon

nyquist(NUM,DEN)%绘制校正后的乃奎斯特图

axis([-40-22]);%设定显示窗口

gridon

4.结果与小结:

校正前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

超前校正网络传递函数:

1000.05112s+1

---------------------------------------------------

0.001s^3+0.11s^2+s0.00947s+1

校正后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

5.112s+100

------------------------------------

9.47e-006s^4+0.002042s^3+0.1195s^2+s

校正后系统的相位裕量Pm=31.3914deg,增益穿越频率Wc=45.4487rad/s,较好的满足题目要求。

校正前后的由乃奎斯特校,利用判据,由于在右半s平面无极点,曲线都不包围

(-1,j0)点,故校正前后均稳定。

串联超前校正提高系统的相位裕量,增大了系统的带宽,系统的瞬态响应速度加快。

实验三:

、已知单位反馈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

试设计串联滞后超前校正装置,使校正后系统具有相位裕量

增益穿越频率

,静态速度误差系数

,要求绘制出校正前后系统的伯德图,并用脉冲响应曲线判断校正前后系统的稳定性。

实验过程:

1.由实验二的结果,结合本题要求:

在提高相位裕量的同时减小增益穿越频率。

只有滞后-超前校正装置能实现,故考虑用滞后—超前校正,利用超前部分增大系统的相位裕量,同时利用其滞后部分改善系统的稳态性能。

2.超前—滞后校正设计过程

(1)静态速度误差系数

,,可得k>=100,令k=100

先确定滞后网络参数

(2)由于要求

=20rad/s,故折转频率

=2rad/s

(3)确定参数

先令

=40deg,由

求出

于是相位滞后部分的另一折转频率

为0.2rad/s,从而求得滞后—超前网络相位滞后部分的传递函数。

确定超前网络参数

(4)由于要求校正后系统的幅值穿越频率为

=20rad/s,而频率特性曲线在

=20rad/s处为6.82dB,则过(20rad/s,-6.82dB)点作一条20dB/dec的直线,该直线与0分贝线及-20dB线的交点就是所要求的转折频率,得相位超前部分的转折频率分别为67.8rad/s和6.78rad/s,故可求处超前部分的传递函数。

(5)求出校正后系统的幅值穿越频率,看是否为20rad/s,否则增加

,不断试凑,实验结果当

=46.2deg时满足。

3.校正前后系统的伯德图:

(见下页)

M文件如下:

clear

k=100;

num=[0,0,0,k];

den=[0.0010.1110];

G=tf(num,den)

w0=logspace(-1,3,100);

margin(G)

grid

[Gm,Pm,Wg,Wc]=margin(num,den);

wc=20;%要求的增益穿越频率为20rad/s

T2=10/wc;%滞后环节的T2

thy=46.2;%最大超前相位

a=(1+sin(thy*pi/180))/(1-sin(thy*pi/180));%衰减因子

numdelay=[T2,1];%滞后网络传递函数分子

dendelay=[a*T2,1];%滞后网络传递函数分母

delay=tf(numdelay,dendelay)%滞后网络传递函数

T1=6.78;%超前网络T1

numexceed=[1/(T1*a),1];%超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