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学史》学习参考资料20年代部分.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245746 上传时间:2022-11-21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5.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现代文学史》学习参考资料20年代部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现代文学史》学习参考资料20年代部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现代文学史》学习参考资料20年代部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现代文学史》学习参考资料20年代部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现代文学史》学习参考资料20年代部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现代文学史》学习参考资料20年代部分.docx

《《现代文学史》学习参考资料20年代部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现代文学史》学习参考资料20年代部分.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现代文学史》学习参考资料20年代部分.docx

《现代文学史》学习参考资料20年代部分

《中国现代文学史》(朱栋霖等主编)学习参考资料

(“20年代文学”部分)

 

一、基本知识与基本概念

[填空类知识]

1、自19世纪末到20世纪1917年的大张旗鼓的文学革命兴起前的近20年,是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发生期。

2、1898年前后,严复翻译的几部西书将西方19世纪主要思潮的一部分介绍到中国来。

其中,《天演论》(赫胥黎原著《进化论与伦理学》)把进化论思想带进中国。

3、发生于1917年的文学革命,既是清末民初20年来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历史准备的必然,也是外来文学思潮影响的结果。

4、1915年9月,陈独秀主编的《青年杂志》(后改名为《新青年》)在上海创刊,标示着“五四”新文化运动的起点。

5、陈独秀在《青年杂志》发刊辞《敬告青年》中提出“民主”与“科学”的口号,又于1919年1月声言《新青年》同人“拥护德谟克拉西(democracy,民主)和赛恩斯(science,科学)两位先生”。

 

6、1917年1月,《新青年》(2卷5号)刊出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2月的《新青年》(2卷5号)上发表了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

7、1919年1月,北京大学学生傅斯年、罗家伦等办了《新潮》月刊,一起提倡白话文,一批知识分子形成了新文学的统一战线。

8、1918年4月,胡适发表了《建设的文学革命论》一文,提出要以“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十个字作为文学革命的宗旨,稍后,周作人发表了《人的文学》、《平民文学》两篇重要文章阐述了新文学应当具有的思想内容。

9、鲁迅原名周樟寿,后改名树人。

鲁迅是1918年5月在《新青年》上发表《狂人日记》时始用的笔名。

10、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鲁迅在故乡绍兴积极参加宣传活动,并根据生活实感创作了以辛亥革命为背景的短篇文言小说《怀旧》。

11、鲁迅的散文诗集《野草》记录了他对先驱者命运的深刻思考;他的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是“神话、传说及史实”点染而成的。

12、鲁迅前期的杂文收入《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和《而已集》这五本杂文集中。

13、《狂人日记》冲破了传统手法,大胆采用了现实主义与象征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形成了独特的艺术效果。

14、目前学术界趋向于认为阿Q是一个落后不觉悟的、带有精神病态的农民形象。

15、《故事新编》在取材和写法上都不同于《呐喊》和《彷徨》。

鲁迅自己认为,这是一部“神话、传说及史实的演义”的总集。

16、以教育界、学校生活为题材的小说在叶绍钧的全部小说作品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

1928年,叶绍钧发表的长篇小说《倪焕之》,被茅盾誉为“扛鼎之作”,是现代小说史上最早出现的优秀长篇小说之一。

17、1933年,王统照出版了他最重要的长篇小说《山雨》,这表明他把主要精力倾注到养育他的齐鲁大地,以中农奚大有一家的遭遇为线索呈纵向展开,笔涉城乡两地,写出了“北方农村崩溃的几种原因和现象,以及农民的自觉”,画出了一幅新时代的“流民图”。

18、许钦文的中篇小说《鼻涕阿二》颇有《阿Q正传》的风格,以诙谐之笔写畸形人物,展示了宗法制农村中妇女被毁灭的悲剧。

19、废名在《竹林的故事》、《菱荡》、《浣衣母》等作品中,精心刻画出乡村生活的古朴、温馨、宁静、优美,有一种田园牧歌式的风情。

20、冯沅君(笔名淦女士)以《卷施》、《春痕》、《劫灰》三个短篇集,显示了与文学研究会的冰心不同的女性文学风格。

21、标志着许地山走上切实沉着的现实主义创作道路的,是他1934年发表的《春桃》和1940年发表的《铁鱼的鳃》。

22、小说《超人》、《烦闷》、《悟》构成了冰心“爱的三部曲”。

23、《春风沉醉的晚上》是郁达夫反映工人生活的作品,其主人公是一位烟厂女工,名字叫陈二妹。

24、被胡适称为新诗成立的纪元的《关不住了》,原是译自英文诗,借助英语的文法突破了中国传统的诗语言规范,而达到了“自然”的语气。

25、1920年3月,胡适的诗集《尝试集》出版,它是新文化运动中第一部白话新诗别集。

26、刘半农的《卖萝卜人》是中国现代最早出现的无韵诗,《窗纸》、《无聊》是现代最早的散文诗,《瓦釜集》是新诗史上第一部用方言写作的民歌体新诗集。

27、1921年,朱自清与刘延陵、叶绍钧、俞平伯组织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个新诗社团――中国新诗社,出版第一本诗歌刊物《诗》月刊。

28、周作人的新诗《小河》以其语言的朴素、节奏的纡徐有致,与诗之深深的忧惧情感构成张力,在当时有“新诗中的第一首杰作”之称。

29、中国新诗史上第一首叙事长诗是沈玄庐的《十五娘》。

30、鲁迅颇推崇冯至的抒情诗,称之为“中国最杰出的抒情诗人”。

31、闻一多诗歌理论的核心内容是讲究诗的“三美”,主张新格律诗必须具有音乐的美、绘画的美、建筑的美。

32、李金发的《弃妇》以弃妇形象暗示对于人生的个人化感受、心态感觉,《有感》中作者的感受则浓缩在一个富于张力的比喻中:

“如残叶溅血在我们脚上,生命便是死神唇边的笑。

33、徐志摩两年的康桥留学生活,形成了他独特的人生观。

这一人生理想即是对爱、自由和美的追求和信仰,凝结成一个理想的人生形式,便是与一个心灵、体态俱美的女子的自由结合。

34、1921年8月,郭沫若的《女神》问世,充分表现了“五四”时期狂飚突进的时代精神,是第一部真正的新诗代表作。

35、中国现代话剧发端于留日学生组织的春柳社,他们于1907年在日本东京演出了《茶花女》第三幕,1907年6月又演出根据林纾的翻译小说改编而成的五幕剧《黑奴吁天录》,这是中国第一次比较完整的近代话剧演出。

36、瞿秋白的《饿乡纪程》和《赤都心史》是现代文学史上最早的文艺通讯,也是最早反映十月革命后俄国社会真相的作品。

37、被郁达夫称为“中国的爱利亚”的散文作家是梁遇春。

38、鲁迅创作于1918年至1919年间的《自言自语》就文体而言,是散文诗集《野草》的胚胎。

[辨别性知识]

1、在《新青年》上发表“双簧信”的两位学者是( )。

①刘半农与钱玄同    ②胡适与陈独秀          

③周树人与周作人    ④陈独秀与李大钊

2、胡适1916年在( )就注意欧美诗坛上的意象主义运动,认同其形式上追求具体性、运用口语等主张,正是在“意象派”的启发下,他写了《文学改良刍议》,提出了“文章八事”。

①日本    ②美国    ③英国    ④法国

3、周作人《人的文学》一文的撰写,其理论直接来源是当时( )文坛上兴起的“白桦派”人道主义文学理论。

①日本    ②美国    ③英国    ④法国

4、南国社是出自创造社的( )领导创立的一个综合性艺术社团,以戏剧的成就与影响最大。

①郭沫若   ②成仿吾   ③郁达夫   ④田汉

5、五四后期从文学革命走向革命文学,后期创造社以外,有蒋光赤、沈泽民等以上海《民国日报》副刊《觉悟》为阵地的( )。

①春雷社   ②弥洒社   ③未名社   ④太阳社

6、1919年3月,北京大学里的国故派人物刘师培、黄侃等人办( )杂志,与《新青年》、《新潮》相颉颃。

①《努力》  ②《国故》  ③《每周评论》  ④《星期评论》

7、五四时期,( )袭用旧派文人含沙射影的故技,发表摹仿古人的文言小说《荆生》、《妖梦》,咒骂文学革命人物。

①章士钊   ②陈西滢   ③梅光迪   ④林纾

8、1921年,( )东南大学的梅光迪、胡先骕、吴宓等创办了《学衡》杂志,因其观点态度相近,而被称为《学衡》派。

①南京    ②上海    ③北京    ④苏州

9、1925年,曾经在东京创刊的( )(周刊)复刊,封面上印有黄斑老虎标志,杂志成了身为司法总长兼教育总长的章士钊的“半官报”。

①《学衡》  ②《国故》  ③《甲寅》  ④《现代评论》

10、( )的长篇小说《冲积期的化石》是新文学史上的第一部长篇小说。

①叶绍钧   ②庐隐    ③陈衡哲  ④张资平

11、( )的小说包括《女娲氏之遗孽》、《菊子夫人》、《鸠绿媚》、《处女的梦》等。

①冯沅君②王以仁③叶灵凤④陶晶孙

12、( )的《孤雁》、《幻灭》等小说在自叙传的体式、凄苦变态的人物心理、忧郁感伤的情调、亦叹亦咏的笔致诸方面都酷肖郁氏,甚至郁达夫自己都称“他是我直系的传代者”。

①王以仁②庐隐③王思玷④倪贻德

13、叶绍钧是新文学史上最早出现和最有成就的()。

①乡土小说家②通俗小说家③“问题小说家”④“教育小说家”

14、( )以在文学创作中表现出宗教意识与宗教热情而被称为“中国的夏多布里昂”。

①冰心    ②郁达夫   ③许地山   ④台静农

15、( )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短篇小说集。

①《沉沦》  ②《呐喊》  ③《隔膜》  ④《小雨点》

16、徐志摩的诗歌创作只有短短十年,留下了《志摩的诗》等四本诗集,其中( )系诗人因飞机失事身亡后出版。

①《志摩的诗》 ②《翡冷翠的一夜》 ③《猛虎集》 ④《云游集》

17、南昌起义失败后,( )经香港回到上海,以麦克昂等笔名继续中断了近两年的文化工作,和一些后期创造社和太阳社成员积极倡导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

①蒋光慈    ②郭沫若   ③冯雪峰    ④成仿吾

18、( )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具有杰出成就和巨大影响的新诗集。

①《尝试集》  ②《女神》  ③《瓦釜集》  ④《冬夜》

19、《凤凰涅槃》以凤凰和涅槃两种宗教或神话意象化合而成,典型地体现了( )模式。

①黑暗-光明  ②离去-归来  ③看-被看  ④死亡―再生

20、郭沫若写于1925年初春的( ),是一组爱情诗。

①《恢复》   ②《前茅》  ③《瓶》   ④《三个叛逆的女性》

21、郭沫若早期历史剧的代表作被合称为“三个叛逆的女性”,下列错误的一项是()。

①《卓文君》  ②《王昭君》 ③《聂嫈》  ④《获虎之夜》

22、丁西林的独幕喜剧作品包括①《一只马蜂》、②《压迫》、③《三块钱国币》、④《妙峰山》等。

其中错误的一项是( )。

23、田汉的剧作《丽人行》有三条线索,下述错误的一项是()。

①女工刘金妹的遭遇,②华侨青年梅娘对爱情的忠贞与爱国激情,③革命女性李新群在逆境中的奋进,④摩登女性梁若英的动摇与醒悟。

24、下列庐隐小说中,取材于一代才女石评梅生平故事的一部是()。

①《海滨故人》 ②《女人的心》 ③《象牙戒指》 ④《归雁》

[概念性知识]

1、五四新文化运动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政府,但并未能根除封建主义社会基础,旧文化思想仍严重阻碍着民族意识的觉醒。

受西方新思潮影响的进步知识分子在历史反思的基础上,深感思想启蒙的迫切需要。

他们利用晚清以来留学生译介的大量的西方文学、哲学、社会学著作,作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宝贵的思想资料和世界文化交流参照系,向民众宣扬灌输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抨击封建主义思想文化,进行比晚清维新派、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派更广泛的思想启蒙,由此发展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

2、五四文学革命

发生于1917年的文学革命,既是清末民初20年来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历史准备的必然,也是外来文学思潮影响的结果,其直接背景和动力是五四新文化运动。

作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一个组成部分,五四文学革命对封建主义的批判必然地会转向对封建主义文学的攻击,反对文言,提倡白话,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成了一场文学革命运动。

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是这场革命的第一篇宣言,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把晚清以来的文学改革运动推向了高潮。

五四文学革命开辟了中国文学史上文学现代化的新时代。

3、《新青年》

五四时期,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第1卷原名《青年杂志》,1915年9月在上海创刊)是最早应启蒙运动需要而诞生的综合性文化批判刊物,同时也是整个“五四”新文化阵营向旧文化进攻的主要阵地。

《新青年》提出“民主”与“科学”的口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大力介绍自由平等学说、个性解放思想、社会进化论,给人们提供思想武器,也给文学以精神核心。

4、文学研究会

文学研究会,1921年1月在北京成立。

发起人有周作人、郑振铎、沈雁冰、叶绍钧等12人,以由沈雁冰接编并经过革新的《小说月报》作为自己的会刊,后来发展会员达170余人。

在创作方法上,文学研究会强调写实主义,比较重视文学的社会功能,人们习惯称文学研究会的创作为“人生派”或“为人生”的文学。

5、创造社

创造社,1921年7月成立于日本东京,最初成员是郭沫若、郁达夫、成仿吾、田寿昌(田汉)、张资平等,都是当时在日本的留学生。

他们先后创办《创造》季刊、《创造周报》、《创造日》、《洪水》等刊物。

初期主张“为艺术而艺术”,强调文学必须忠实地表现作者自己“内心的要求”。

讲求文学的“全”与“美”,推崇文学创造的“直觉”与“灵感”,比较重视文学的美感作用。

创造社成员的作品大都侧重自我表现,带浓厚抒情色彩,直抒胸臆和病态的心理描写往往成为他们表达内心矛盾和对现实反抗情绪的主要形式,显示出与文研会迥然不同的创作风貌。

创造社的文学活动以1925年五卅为界,分为前后两期。

后期创造社增加了李初梨、冯乃超、彭康、朱镜我、李一氓、阳翰笙等,出版《创造月刊》、《文化批判》、《流沙》等杂志,提倡“表同情于无产阶级”的革命文学,思想明显“左”倾,1929年创造社初当局查封。

6、浅草-沉钟社

浅草社、沉钟社是两个有连贯关系的社团。

浅草社成立于1922年,主要成员陈炜谟、陈翔鹤、冯至;沉钟社成立于1924年,由原浅草社成员加上杨晦、蔡仪等组成。

刊物有《浅草》季刊、《沉钟》周刊,都是标示“为艺术而艺术”的青年文学社团,致力于介绍外国文学,特别是德国浪漫派文学,其所创作的作品特点朴实而带点悲凉,有浪漫主义色彩。

沉钟社是五四时期挣扎得最久的一个团体,直到1934年2月才停刊。

7、民众戏剧社

1921年3月,沈雁冰、郑振铎、陈大悲、欧阳予倩等发起成立民俗戏剧社,同年5月创办了《戏剧》月刊――这是新文学运动最早出现的专门性戏剧杂志。

8、现代评论派

1924年,胡适支持陈源、徐志摩等创办《现代评论》。

标榜自由主义。

现代评论派成员和撰稿者思想倾向各异,但在北京女师大学潮、五卅运动和三一八惨案事件中,胡适、陈源对革命群众运动持貌似公正、实质偏袒当局的态度,受到了鲁迅的批判。

在文艺创作主张上,他们否定功利主义,提倡唯美主义艺术。

1927年《现代评论》迁至上海出版后,具有进步思想的成员多半脱离,1928年底停刊后,现代评论派即随之解体。

9、鲁迅专题

幻灯画片事件与弃医从文

鲁迅在日本仙台二年,一方面得到了日本老师藤野先生公正无私的关怀与帮助,另一方面也受到了一些日本学生的民族歧视。

特别是在一次放映记录日俄战争的幻灯画片后,鲁迅受到了很大刺激:

画面上是一个被日军捉住的据说是为俄军当侦探的中国人,在他行将被日军砍头示众时,周围站着看热闹的同样是一群中国人,他们面对惨剧却神情麻木。

在这一刺激之后,鲁迅深深感到:

“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于是想提倡文艺运动了”。

1906年4月初,鲁迅离开仙台回到东京,开始了他的文学活动。

进化论与国民性

早期,鲁迅为了给灾难深重的祖国寻求一条新的出路,曾努力探究古今中外广阔的思想领域,并在思想上受到多方面的影响,包括进化论和尼采个性主义等,但鲁迅却从未成为任何思想的“俘虏”,他总是从自己反封建的斗争目的出发,对各种思想不仅有所选择,而且有所改造,有所扬弃。

进化论是鲁迅前期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鲁迅摒弃了进化论中“弱肉强食”等消极的因素,汲取了进化论中注重生存斗争、相信事物的新陈代谢和社会的进步、强调人类精神发展的重要性等积极因素。

关于改造国民性问题的见解,也是鲁迅早期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寻求中华民族解放道路的进程中,鲁迅深深地感受到了中国国民性的弱点、劣质,他坚信“国民性可以改造于将来”,因此决心“先行发露各样的劣点,撕下那好看的假面具来”,以引起疗救的注意。

但上述思想在鲁迅那里并非一成不变的。

近年来,学术界趋向于认为,鲁迅思想在前后期有着内在统一性,只是在后期,他受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影响,思想更趋成熟。

“画眼睛”与“钩魂魄”

“画眼睛”是鲁迅小说形象塑造的一个特点。

鲁迅在《我怎样做起小说来》中说:

“忘记是谁说的了,总之是,要极省俭的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

我以为这话是极对的。

”关于“画眼睛”的含义我们认为有两种:

一种就是描画人物的眼睛,例如《祝福》里就通过描写祥林嫂眼神的五次不同变化,生动地表现了她在各个阶段的不同遭遇和心情,甚至整整概括了她一生的悲剧道路。

“画眼睛”的另一种含义就是善于抓住人物的最本质的特征,深刻表现人物的独特个性,例如“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这一句。

鲁迅小说在这方面所采用的艺术手法相当丰富,也可以把这样的“画眼睛”称为“钩魂魄”。

“被看”与“看”

北美华裔学者李欧梵在《铁屋中的呐喊》一书中认为,“独异个人”与“庸众”的对立,作为一种重要的哲学思想,,由“众”出发,群众,有革命的含义,庸众,有不革命的含义,这一哲学思想见于鲁迅的小说与杂文中,是鲁迅小说的原型形态之一。

“被看”与“看”的两种变形:

李欧梵认为,鲁迅小说中被“看”的牺牲者有两种。

一种是“独异个人”(狂人、夏瑜);另一种却是庸众中之一员,这个人物由于某种情况被置于舞台中心,处于与其他庸众相对立的孤独者地位。

钱理群认为“看/被看”二项对立模式所隐喻的是鲁迅的“荒原”意象“荒原感”以及冲破“荒原”的挣扎。

他认为根据鲁迅小说中“被看者”不同,又可以分为两类。

一类是在“好奇”的看客“看”被看者的背后,常常还有一位隐含的作者在“看”:

用悲悯的眼光,愤激地嘲讽着看客的麻木与残酷,从而造成一种反讽的距离。

如《祝福》、《孔乙己》等小说。

另一类“看/被看”的二元对立发生在先驱者与群众之间。

也就是说,“启蒙者”与“被启蒙者”、“医生”与“病人”、“牺牲者”与“受益者”的关系在中国的现实中,变成了“被看”与“看”的关系:

应该说,这是鲁迅充满苦涩的一大发现。

而且“被看/看”的模式进一步发展为“被吃/吃”的模式,如小说《药》等。

这里,被质疑、批判的对象是双重的:

既是那些“吃人”的民众,更是“被吃”的启蒙者,以至启蒙本身。

因此,在这一类小说中,人物(描写对象)与作者的距离大大缩小,作品中渗透着较多的鲁迅的生命体验。

精神胜利法

参见简析、论述与作品分析部分第4题

“油滑”

参见教材第50页相关内容。

10、问题小说

问题小说出现于1918至1921年间,因作家们坚持了初期小说作家“为人生”的创作态度以及以小说反映社会问题的创作特点而得名。

“问题小说”是充满各种矛盾的社会现实和写实派作家热心上下求索的创作心态碰撞的产物,也是五四启蒙精神和作家的人生思考相结合的产物,它适应了当时的社会精神心理的需求。

问题小说的主题、题材比较广泛。

举凡家庭之惨变、婚姻之痛苦、女子之地位、教育之不良乃至劳工问题、儿童问题、青年问题、妇女问题、社会习俗问题、下层平民被压迫的遭遇、国民性的改造、人生的目的和意义……都有涉及。

问题小说的写作极一时之盛、形成一种创作风尚,与周作人在理论上的倡导不可分离。

问题小说在五四时期的兴盛,也是借鉴外国文学的结果。

问题小说的代表性作家有冰心、叶绍钧、许地山、庐隐、王统照等人。

11、乡土小说

1923年左右,在鲁迅小说影响下,由文研会和未名社、语丝社一些作家创作的乡土小说,在现代小说史上最早显露出流派风范。

鲁迅是开创乡土小说范型的先行者。

学步鲁迅、注目乡土的青年作家有许杰、王鲁彦、许钦文、台静农、彭家煌、废名、蹇先艾等,这些来自乡村、寓居于京沪等大都市的游子,目击现代文明和宗法制农村的差异,在鲁迅“改造国民性”思想的启迪下,带着对故乡和童年的回忆,用隐含着乡愁的笔触,描写各地乡情民俗,开拓了立足坚实的中国大地、发挥自己创作优势的写实派小说的新路,构成了20年代中期颇为可观的乡土小说家群体。

乡土小说的崛起,是写实派作家坚持“为人生”文学观念的前提下,写自己熟悉的生活,克服“思想大于形象”的通病,逐渐走向成熟的必然归趋。

12、浪漫抒情小说

与“为人生”的写实派小说相对峙的,是前期创造社和与之相近的其他社团的一些小说家。

他们不注重对客观现实的真实再现,而是力主忠于自己“内心的要求”,标举自我情绪的审美表现,在20年代的小说界,别立新宗,另辟蹊径,开拓出现代小说新的园地――浪漫抒情的小说创作。

这一流向的代表性作家首推郁达夫。

除他以外,郭沫若、倪贻德、叶灵凤、陶晶孙、冯沅君、陈翔鹤、林如稷、胡山源、王以仁等,都是风格相近而各具特色的小说家。

他们共同塑造了这一流派的整体形象。

以郁达夫为代表的浪漫抒情派小说,在艺术表现上有一些共同的美学特征,形成了独特的小说文体,为中国小说提供了崭新的写法:

侧重自我表现,主观色彩浓厚;不注重事件的外部描写,侧重宣泄、表现作家的情绪、感受、心境、心态(特别是变态性心理和肉欲苦恼),以此作为结构小说的线索,因此这类小说又被称为“情绪小说”、“情调小说”等;在创作方法上,这类小说以浪漫主义为主,同时又兼有某些现代主义技巧。

浪漫抒情派小说是五四文学中最明显受西方文学影响的文学现象。

13、初期白话诗人

在新文学的各类创作中,新诗走在最前面。

1917年2月的《新青年》上,率先发表了胡适的《白话诗八首》。

此后,从事新诗创作的人逐渐增多,当时经常在《新青年》、《新潮》等刊物上发表新诗、被称之为初期白话诗人的有胡适、刘半农、沈尹默、周作人、俞平伯、康白情、刘大白等。

他们的诗追求彻底打破中国古典诗歌的形式规范,创立自由体的白话诗。

由此,自由体的白话诗(亦即新诗)成为20世纪中国汉语诗歌的主流样式,在体式上与中国古典诗歌实现全面的断裂。

胡适等白话诗人因之被与梁启超、黄遵宪等诗人区别开来,而成为20世纪中国诗歌王国的开创者。

14、新月诗派

新月诗派与新月派有联系却不等同,作为诗歌流派它始于1926年4月1日北京《晨报》副刊上创办的《诗镌》,参与了编辑工作并以诗文创立流派的有徐志摩、闻一多、朱湘、饶梦侃、刘梦苇等。

新月诗派反对感伤主义,反对放纵,主张理性和节制;在艺术上要求艺术的“和谐”、“均齐”,强调诗人带着镣铐跳舞,表现为追求诗歌的格律,它是倾向于古典主义的。

为建立新诗的形式规范,闻一多提出了“三美”的主张,同时他们尝试了现代叙事诗、 戏剧独白体、无韵体、十四行等多种体式,为新诗尽了赋形的历史使命。

新月诗派无论在理论倡导还是在创作实践方面,其主要代表当首推闻一多和徐志摩。

15、象征诗派

象征诗派指以1925年出版李金发的诗集《微雨》为起点的,活跃在20年代中后期的诗派,它的代表人物是李金发,后期创造社三诗人穆木天、冯乃超、王独清以及姚蓬子、胡也频等,都是有影响的象征派诗人。

16、闻一多的诗歌理论

闻一多的诗歌理论对新月派诗人(包括徐志摩)有着很大影响。

其诗论的核心内容是讲究诗的“三美”:

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闻一多的诗歌创作实践了这些主张。

尤其是《死水》集以其新格律体的模范实践,成为闻一多对新诗发展的独特贡献。

音乐的美,主要是指音节和韵脚的和谐,一行诗中的音节、音尺的排列组合要有规律。

绘画的美,主要是指诗的词藻要力求美丽、富有色彩,讲究诗的视觉形象和直观性。

建筑的美,主要是指从诗的整体外形上看,节与节之间要匀称,行与行之间要均齐,虽不必呆板地限定每行的字数一律,但各行的相差不能太大,以求整齐之感。

17、“文明戏”

文明戏的滥觞可追溯至19世纪末上海的学生演剧。

由于中国初期话剧在内容与形式上都有别于旧戏,故被称为“文明戏”。

比较重要的文明新戏剧社有上海王钟声领导的春阳社,任天知领导的进化团,陆镜若、欧阳予倩领导的春柳派新剧同志会等。

由于小市民趣味的日益加剧,文明戏于1916年便全面衰落。

18、“易卜生专号”

1918年,《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