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书选录.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243743 上传时间:2022-11-21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书选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四书选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四书选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四书选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四书选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四书选录.docx

《四书选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书选录.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四书选录.docx

四书选录

四书选录

一、导入:

请同学们背诵孔孟名言。

孟子: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告子下)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孟子·公孙丑)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尽心上)

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

(孟子·离娄下)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孟子·尽心上)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孟子·滕文公)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孔子:

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不学礼,无以立。

己所不欲,匆施于人。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

有教无类。

二、走进课文

(一)了解《四书》

《四书》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部著作的总称。

它保存了儒家先哲的思想和智慧,蕴含了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是中国古代最重要最权威的典籍,在中国思想史上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四书》有许多优秀篇章,表达了古代思想家对社会、人生的思索,堪称是源远流长的民族文化精华,至今读来,仍不失其深刻的教育意义和启迪价值。

四书——《四书五经》中的《四书》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这四部著作的总称。

据称它们分别出于早期儒家的四位代表性人物曾参、子思、孔子、孟子,所以称为《四子书》(也称《四子》),简称为《四书》。

1.《大学》概述

《大学》原本是《礼记》中一篇,在南宋前从未单独刊印。

传为孔子弟子曾参(前505—前434)作。

南宋朱熹(亦说程颢、程颐)把《大学》从《礼记》中抽出来,与《论语》、《孟子》、《中庸》并列,便成了《四书》之一。

按朱熹和宋代另一位著名学者程颐的看法,《大学》是孔子及其门徒留下来的遗书,是儒学的人门读物。

所以,朱熹把它列为"四书"之首。

至于《大学》的作者,认为是“孔氏之遗言也”。

朱熹把《大学》重新编排整理,分为“经”一章,“传”十章。

认为,“经一章盖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其传十章,则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也。

”就是说,“经”是孔子的话,曾子记录下来;“传”是曾子解释“经”的话,由曾子的学生记录下来。

“大学”是对“小学”而言,“大学”是大人之学。

韩愈《师说》中“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吾未见其明也”,分清了小学内容是讲“详训诂,明句读”的,而大学是解惑的,是讲治国安邦的“大学”。

2.《中庸》概述

《中庸》原来也是《礼记》中的一篇,一般认为它出于孔子的孙子子思(前483-前402)之手。

“述圣”

据《史记·孔于世家》记载,孔子的儿子名叫孔鲤,字伯鱼;伯鱼的儿子名叫孔伋,字子思。

孔子去世后,儒家分为八派,子思是其中一派。

荀子把子思和孟子看成是一派。

从师承关系来看,子思学于孔子的得意弟子之一曾子,孟子又学于子思;从《中庸》和《孟子》的基本观点来看,也大体上是相同的。

所以有“思孟学派”的说法。

后代因此而尊称子思为“述圣”。

不过,现存的《中庸》,已经经过秦代儒者的修改,大致写定于秦统一全国后不久。

所以名篇方式已下同于《大学》,不是取正义开头的两个字为题,而是撮取文章的中心内容为题了。

述圣——继承和发扬了孔子的学说,开创了先秦时代的思孟学派,是先秦儒家在孔子和孟子之间具有承上启下作用的重要代表人物

圣——旧时称所谓人格最高尚的、智慧最高超的人:

圣人。

圣哲。

最崇高的,对所崇拜的事物的尊称。

 《中庸》内容丰富,不仅提出了“中庸”作为儒家的最高道德标难,而且还以此为基础讨论了一系列的问题,涉及到儒家学说的各个方面。

所以,《中庸》被推崇为“实学”,被视为可供人们终身受用的经典,这也绝不是偶然的。

“中庸”是占有中心地位的思想方法,是孔子仁、礼思想和智慧的集中体现。

子思《中庸》三十三章的中心思想也是“致中和”。

“致”就是“达到、极尽”的意思,“致中和”就是“达到中和”或“极尽中和”,

中庸的意思:

“不偏之为中,不易之为庸。

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正理。

意思是说不偏与一方叫做”中“,不改变常规叫做”庸“。

”中“是天下不偏之道。

”庸“是天下不变之理。

中庸之道就是——指不偏不倚,折中调和的处世态度。

不要太过,也不要不及,恰到好处,这就是中庸之道。

“天人合一”是其理论基础。

主要表现在1.“天道与人道合一”(天道就是诚,人道就是追求诚。

)2.“天性与人性合一”(天性是至善、至诚、至仁、至真的,那人性也应该是至善、至诚、至仁、至真的。

)3.“理性与情感合一”4.“鬼神与圣人合一”(鬼神是天地和祖先的总称。

所以古人的天的要领里也包含了死人(祖先)的成分),“外在与内在合一”

3.论语》

是记载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共四十卷,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写,是我国古代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是首创语录体。

汉语文章的典范性也源于此,儒家(在春秋战国时期与墨家对立)创始人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是“仁”、“礼”和“中庸”。

《论语》是记录孔子主要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一部书。

  《论语》的语言简洁精炼,含义深刻,其中有许多言论至今仍被世人视为至理。

  《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对话,以记言为主,“论”是论纂的意思,“语”是话语。

《论语》成书于众手,记述者有孔子的弟子,有孔子的再传弟子,也有孔门以外的人,但以孔门弟子为主,《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书。

作为一部优秀的语录体散文集,它以言简意赅、含蓄隽永的语言,记述了孔子的言论。

《论语》中所记孔子循循善诱的教诲之言,或简单应答,点到即止;或启发论辩,侃侃而谈;富于变化,娓娓动人。

4.《孟子》

一书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再传弟子共同编写而成,记录了孟子的语言、政治观点(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贵君轻)和政治行动,属儒家经典著作。

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提出“仁政”、“王道”,主张德治。

  《孟子》有七篇十四卷传世:

《梁惠王》上、下;《公孙丑》上、下;《滕文公》上、下;《离娄》上、下;《万章》上、下;《告子》上、下;《尽心》上、下。

  但考诸《孟子》,孟轲所见时君如梁惠王、梁襄王、齐宣王、邹穆公、滕文公、鲁平公等皆称谥号,恐非孟子自作时所为也;又记孟子弟子乐正子、公都子、屋卢子皆以“子”称,也断非孟子之所为,其编定者极可能是孟子的弟子。

成书大约在战国中期。

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

《孟子》是四书中篇幅最大的部头最重的一本,有三万五千多字,从此直到清末,“四书”一直是科举必考内容。

(二)熟悉感知

第一则: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板书:

译:

凡事都有根本与枝末,凡事都有结局与开端,明确了它们的先后顺序,那就接近了大学所讲的修己治国的道理。

凡事都有深浅之别,先后之序。

这一则强调要按照事物自己本来的次序循序渐进,告诉我们在人生道路上、在为人处事中要善于权衡轻重利弊,分清主次因果,明白先为与后为的关系,不要本末倒置、主次不分。

万物的生发都是始生于大道本源这个核心,其生成、发展、终结,都有自身的规律。

任何事情的发生,都是遵循着本因、内因、外因的顺序规律,条件成熟时,事物才发芽、生根、开花、结果,表现在显象的过程中,完成它一个循环变化的过程。

事大可发之于一家的敦睦间疏,一国的兴衰更替,日月交替,四季有序,昼夜运行,一往一返,阴阳互推,这便是天体自然的“有终始”;植物草木,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来年又复如此,这是植物界的“有终始”。

曾子说“事有始终”,是说一切事情发生的始终,都有其踪迹可寻,修德为了明理,明理在于认识事物,在为人处世中观其所变,体于身而知道,观于事而知理。

当道德累至丰厚之时,心德与事物相通相应,不仅能知事情发生的现象与过程,而且能洞察秋毫,透过现象看本质。

既知其所以,又知其所以然;既知某件事发生的过程是什么,又知其事件之所以发生的为什么。

如此才能高瞻远瞩,对天下事变化的规律洞若观火,应对自然,其运化就在掌股中。

无论事小事大,事微事繁,有开始则必有终结,有缘起则必有缘灭。

这也是自然万物的一定法则。

第二则: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板书:

格——推究、研究,

至和致——知至、致知;前强调主动,自动,自发,后者是使动,使得到。

意诚——意念真诚,诚意就是“勿自欺”。

家——大家族。

有封地,有的是一个村,有的相当一个县。

译:

事物的原理通晓了然后理解才能透彻,理解透彻然后意念才能诚实,意念诚实然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然后品德才能修养提高,品德修养提高了然后家庭才能整顿,家庭整顿好了国家才会治理,国家治理好了然后天下就能太平。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儒学为我们所展示的人生进修阶梯,它铸造了一代又一代中国知识分子的人格心理,时至今日,仍然在我们身上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就这里的阶梯本身而言,包括“内修”和“外治”两大方面:

前面四级“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是“内修”;后面“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外治”。

而其中间的“修身”一环,则是连结“内修”和“外治”两方面的枢纽,它与前面的“内修”项目连在一起,是“独善其身”;它与后面的“外治”项目连在一起,是“兼善天下”。

两千多年来,一代又一代中国知识分子“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大学》为“初学入德之门也”。

经一章提出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三条纲领,又提出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个条目。

八个条目是实现三条纲领的途径。

在八个条目中,修身是根本的一条,“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十章分别解释明明德、新民、止于至善、本末、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明明德是指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

新民是指让人们革旧图新。

止于至善是指要达到最好的境界。

本末是指做事要分清主次,抓住根本。

格物、致知是指穷究事物的原理来获得知识。

诚意就是“勿自欺”,不要“掩其不善而著其善”。

正心就是端正自己的心思。

修身就是加强自身修养,提高自身素质。

齐家就是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家族。

治国、平天下是谈治理国家的事。

怎样治理国家呢?

首先要作表率;自己讨厌的,不加给别人;要得众、慎得、生财、举贤。

“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见贤能举,举而能先。

第三则:

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译:

财富可以用来装饰房屋,道德可以用来修养身心,心襟广阔身体也就舒坦了,所以有道德的君子一定要使自己的意念诚实。

板书:

润——装饰、修养;胖——pán舒适安然。

必——一定

富可润屋不言自明,德可润身却有人未必肯信。

这里有一古证:

东汉南阳郡太守羊续,为人廉洁自守,有人送来生鱼,他都高高悬挂起来示众,送礼的人暗自惭愧,不敢再有下科。

后人以"悬鱼"比喻清廉。

羊续之德不仅"润身",而且润及后代。

他的孙子羊祜,晋时封为钜平侯,总督荆州军事与东吴对峙十年,荆州军民念其祖之德,一致拥护他,羊祜外攘内治,名声大彰。

羊祜死后,百姓痛哭街巷,竟至停市,并为他建"堕泪碑"。

这样的例子在历史长河中又何胜枚举。

可是,自古至今,却有不少人不明其道,一味的追求物质的享受,忽略了精神世界的培养,漠视了道德修养的价值,最终自食其果。

1.江西省原副省长胡长清、广西副主席成克杰等利用职务之便,收受贿赂,成克杰还洗黑钱,法院追究其刑事责任。

如果不是死刑,则一定是长期坐监的了,绝无可能再花前月下,夜夜笙萧。

"多行不义,必自毙",由此可见一斑。

看来,无德是要祸及其身的。

2.2006年6月9日,北京刘志华被“双规”,6月11日,被免去副市长职务,12月中旬,刘志华被“双开”。

3.2009年1月,公安部部长助理、经济犯罪侦察局局长郑少东,公安部经侦局副局长相怀珠被拘留。

广东政协主席陈绍基被免职传家藏巨额资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政史地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