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文学.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243314 上传时间:2022-11-21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10.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明清文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明清文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明清文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明清文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明清文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明清文学.docx

《明清文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明清文学.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明清文学.docx

明清文学

    明清文学

(一)

  施耐庵(公元1296~1370年之间)名耳。

祖籍苏州。

元末明初著名小说家。

35岁中进士,在杭州做过两年官,因为和当道权贵不合,弃官退居故乡,从事创作。

后来迁居苏北淮安。

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从》并谓罗本(贯中)为其门人,曾参加《三国演义》《隋唐志传》的创作。

相传他参加过张士诚的农民起义,他生活在元明之际,目睹当时朝庭的黑暗、统治者的昏庸、政治的腐败、社会的不平,便作《水浒传》以抒写胸中的愤慨。

卒于明洪武初,年约七十五。

对其生平事迹,旧籍记载绝少,传说亦多参差。

因此,这里只作简要介绍。

  《水浒传》(又名《忠义水浒传》)长篇小说。

施耐庵作。

作者在《大宋宣和遗事》及有关话本、故事的基础上再创作而成此书。

全书以描写农民战争为主要题材,塑造了宋江、李逵、武松、林冲、鲁智深等一百多名梁山英雄的形象,暴露了封建统治阶级的残暴和腐朽。

揭示了当时的社会矛盾,反映了农民起义的正义性。

故事情节曲折,语言生动,人物性格鲜明,具有高度艺术成就。

对明清的阶级斗争,特别是农民起义有巨大的鼓舞作用。

对后来的文学创作,特别是小说、戏剧、民间文学的创作和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素材,给予了很好的启示。

  宋濂(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

浦江(在现在浙江省义乌县西北)人。

元末明初文学家。

幼年家贫,常借别人家藏书攻读。

元至正九年(1349年),被荐为翰林编修,借口父母年迈不就,隐居龙门山,闭门著述。

明初,应朱元璋之聘到应天(今南京市),任江南儒学提举,给太子讲经,兼任顾问。

后又历任修纂《元史》的总裁官、翰林院学士、国子司业、礼部主事等职。

明朝当时的许多庙堂典册文字、开国功臣的神道碑等大部出自他的手笔,被誉为“开国文臣”之首。

洪武十年(1377年),因年老辞官还家。

卒后追谥为文宪。

他的散文善取法唐宋诸家之长,其内容深广,辞采丰富,闲雅从容,善于变化。

他的传记文学最为出色,能用各种不同的方法塑造人物,笔致清修,生动自然。

宋濂还著有寓言体散文集《燕书》及《龙门凝道记》,书中以一些生动的故事说明抽象的哲理,寓意深刻。

  《送东阳马生序》赠序。

明初宋濂作。

赠序,是临别赠言性质的文字,这是写给同乡晚辈马生的赠序。

全文六百余字。

文章先叙述自己青年时求学之难和用心之专,现身说法。

然后联系马生求学的优越条件,从对比中自然得出结论,指明是否学有所成,关键在于自己的专心与否;最后赞许马生的谦虚好学,表达对他的期望和勉励之情。

行文如谈家常,极为亲切,毫无训人之感。

文章结构严谨,内部联系紧密,语言自然亲切。

写法上以记叙为主,有些地方适当加以渲染和描绘,使文章增添了文采,显得更加具体生动。

如向硕师名人求教的情景,奔走途中的艰辛,写同舍诸生的衣饰华贵等都采用了细节描写的方法。

叙述和描绘的同时适当穿插议论,突出了文章的中心。

  刘基(1311~1375)字伯温,处州青田(今浙江省青田县)人。

元末明初文学家、政治家。

元末进士,曾任高安县丞、江浙儒学副提举、浙东行省元帅府都事等职。

后弃官回乡,隐居青田山中著书立说,世称青田先生。

后助朱元璋建明,是明朝开国功臣。

官至御史中丞兼太史令,封诚意伯。

后为胡惟庸陷害,优愤而死,卒谥文成。

刘基是诗文兼长的作家,诗歌古朴雄浑,散文奔放犀利。

《明史》本传说他“所为文章,气昌而奇,与宋濂并为一代之宗。

”刘基的文学思想比较系统,特别强调文学的教化作用,主张“师古”,恢复汉唐时期的文学传统。

著有《诚意伯文集》20卷。

  《卖柑者言》杂文,选自《诚意伯文集》中的《郁离子》,元末明初刘基作。

此文写于元朝末年,全文300余字,以寓言的形式,借一个虚构的卖柑人之口,痛快淋漓地揭露了元末统治者“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丑恶本质,抨击了那些窃居高位,穷奢极欲而又无所事事的达官贵人。

文章不是通过正面议论,而是运用“比”的手法揭示中心。

卖柑者以劣充优行骗谋利而又享有盛名,招徕顾客,正与统治者“巍巍乎可畏,赫赫乎可象”相同;卖柑者“赖是以食吾躯”,正与统治者“坐高堂,骑大马,醉醇醴而饫肥鲜”、“坐靡廪粟”相同;柑子外表“烨然”而内瓤“干若败絮”,正与统治者俨然“干城之具”、“庙堂之器”却无所事事,腐败无能相同。

作者正是以这种对比的手法,曲折而尖锐地表达了对统治者的憎恶,仇视之情。

语言辛辣犀利,运用了大量反问句,有如利箭连发,揭露深刻,抨击有力。

  罗贯中(约1330~约1400)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

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元末明初小说家,戏曲作家。

据说他曾入吴王张士诚幕,有远大政治抱负。

著有长篇小说《三国志通俗演义》(即《三国演义》)、《隋唐两朝志传》、《三遂平妖传》、《残唐五代史演义》及杂剧《龙虎风云会》等。

明代建立后,曾从事“稗史”的编写,后来长期南北游历,不知所终。

其代表作《三国演义》是我国小说史上的里程碑。

结构壮阔宏伟,严密而精细;塑造了400多个人物,个性鲜明;战争场面繁多,错综复杂,惊心动魄;语言简洁明快,生动凝炼,对后世影响较大,所写题材,至今被当作戏曲题材在广大民众中流传。

  《三国演义》全称《三国志通俗演义》,又称《三国志》、《三国志传》等。

长篇白话小说,共120回。

元末明初罗贯中作。

成书于元末明初。

作者依据陈寿的《三国志》和裴松之注的材料,并在有关民间传说及讲史话本、戏剧的基础上创作而成。

故事起自黄巾起义,终于西晋统一,以魏、蜀、吴三国的兴亡为线索,描绘了三国时期尖锐复杂的政治军事斗争,表现出鲜明的拥刘反曹的正统思想和儒家的仁政思想。

同时也谴责了雄豪混战及暴君的苛政,寄托了人民渴求明君仁政,社会安定的愿望。

小说结构宏伟严密,战争场面描写雄伟壮观。

人物形象鲜明,个性突出,在人物塑造上,作者善于把人物放在现实矛盾的尖锐冲突中,通过人物的言行,表现其思想性格。

语言通俗明快,富有表现力。

《三国演义》代表了我国历史演义小说的最高成就,是我国小说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对后世文学,尤其是历史演义小说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戏曲中也出现了大批三国剧目。

 

 高启(1336~1374)字季迪、号槎轩,又号青丘子。

长洲(今江苏苏州)人。

明代诗人。

明洪武初,召修《元史》。

他厌倦朝政,不羡功名利禄,洪武三年召他为户部右侍郎,他固辞不受,赐金放还;但朱元璋怀疑他写诗讽刺自己,对他产生忌恨。

后因为苏州知府魏观撰写《上梁文》受株连被腰斩。

高启青年时即有诗名,与杨荃、张羽,徐贲合称“吴中四杰”,其文学思想,主张取法汉魏晋唐各代,师古之后成家。

所以他的诗体制不一,风格多样,学习汉魏晋唐诸体,均有摸拟痕迹。

但他才思敏捷,诗歌多有佳作,为明代最优秀诗人之一。

  《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七言歌行。

高启作。

当时诗人登上南京雨花台,面对波涛滚滚的长江,联想起历代兴亡交替,感慨万千。

诗首先描绘了大江东去,钟山如龙的壮阔景观,语言豪放,接着一气呵成,从秦始皇写到“前三国,后六朝”,点明因割据造成生灵涂炭,宫阙荒芜,血流如潮的惨状,中间夹以抒情,极其悲壮,最后歌颂祖国统一,“四海永为家”。

全诗笔力雄健,意境开阔,把写景与抒情、议论相结合,四句一韵,平仄相间,给人以抑扬顿挫之感。

  《养蚕词》七言歌行。

高启作。

诗描绘了蚕农妇女养蚕的耕种辛苦和丰收在望的喜悦心情,接着点明蚕农忙于作丝,是因为又到了“夏税相催时”。

表现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语言质朴、自然,颇近古乐府的风格。

  于谦(1398~1457)字廷益,号节庵。

钱塘(今杭州)人。

明代政治家、民族英雄、诗人。

明成祖永乐十九年进士,历官山西、河南、江西等地巡抚、正统十四年(1449),蒙古族瓦刺入侵,土木堡一战,英宗被俘,明军被消灭50万,并进逼北京。

于谦时任兵部尚书,拥立英宗弟为景帝,并主持抗战,使局势转危为安,建立了卓越功勋。

后英宗还朝复位,诬他“大逆不道,迎立外藩”的罪名处死。

他的诗多忧国忧民的内容,风格质朴刚建,多有佳作。

有《于忠肃公集》。

  《石灰吟》七言绝句。

于谦作。

诗中借物言志,以石灰自喻,描绘石灰的锤炼过程。

借石灰的“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全不惜”来比喻自己,表达了诗人“要留青白在人间”的坚强志向。

语意双关,比喻贴切。

表现了诗人重气节,轻生命的高尚品质和道德精神。

直抒胸臆,明白如话,而意境有独到之处,所以一直为后世传颂。

  李东阳(1447~1516)字宾之,号西涯。

湖南茶陵人。

明代诗人。

明茶陵诗派领袖,天顺八年(1464)进士,官至吏部尚书、华盖殿大学士。

成化、弘治年间(1466—1505),他以台阁大臣地位,主持诗坛,颇有声望。

他论诗的艺术观点多半附和严羽,但在谈论诗歌音调的轻重、缓急,以及作诗用字的虚实、结构的起承转合上,有自己的见解。

他强调宗法杜甫,多是从音调、法度着眼。

这些观点对前后七子有明显的影响。

名作《拟古乐府》实际是以乐府诗体作史论,道学气味很浓。

少数抒情诗,如《寄彭民望》可读性较强。

他是从台阁体到前后七子的过渡人物,在明前期诗坛上有一定的地位。

(刘春阳)

  《寄彭民望》抒情诗,明代李东阳作。

写于明成化、弘治年间(1466—1506)。

当时,诗坛上出现了茶陵诗派,他们在创作上仍未脱台阁体气息,多是逢迎应酬之作,象本诗这样的可读作品为数很少。

全诗四联八句56字。

首联引战国孟尝君门客冯谖弹铗的典故写彭民望衣食无着。

颔联、颈联具体写“秋风”“夜雨”之时,彭依然布衣短褐,梦中“亦寒”;“人情阅尽”,知交难觅。

尾联写彭虽才识过人,却滞留学馆,过着清苦的生活,自己因未能予以帮助而感到惭愧。

诗中对彭怀才不遇深表同情。

全诗首句入韵,一韵到底;音调轻重缓急;用字虚实结合。

对后七子有一定的影响。

  马中锡(?

~1511或1512)字天禄,号东田,河北故城人。

明代作家。

明成化十一年(1475)进士,武宗时曾任刑科给事中、兵部侍郎。

因反对宦官刘瑾,被贬入狱。

刘瑾伏诛后,出任大同巡抚。

正德年间(1506—1520)奉命镇压刘六、刘七起义。

他力主“招安”,并亲赴刘营劝降。

但当权者决意镇压,刘六等拒不受降,然兵至故城,戒毋犯马中锡家。

于是朝廷以“纵贼”之罪,瘐死狱中。

数年之后,巡按御史卢雍追讼其冤,朝廷方复锡官,赐祭予荫。

著有《东田集》(一称《东田漫稿》)六卷,诗文各三卷。

  《中山狼传》寓言故事,明代马中锡作。

系据古代传说写成于明朝初年。

全文2600多字。

故事写赵简子猎于中山,狼中箭而逃,遇东郭先生将它装袋子里隐藏,但危险一过,狼即凶相毕露,要吃掉救命恩人东郭先生,最后幸有一老者相救,设计杀了恶狼。

从而解除了危难。

故事揭示了对本性凶残的恶狼不能仁慈,必须坚决消灭之,同时也借狼的本性勾画出了世上忘恩负义者的丑恶嘴脸。

艺术上的主要特点是善于在尖锐的矛盾冲突中塑造人物形象。

人格化了的中山狼狡猾残忍,东郭先生迂腐软弱,杖藜老人沉着坚定,都是通过情节发展和具体行动刻画成功的,富有典型意义。

 

 王磐(约1470~1530)字鸿渐,号西楼,高邮(今江苏高邮)人。

明代散曲作家。

少时鄙薄科举,不应试,筑楼高邮城西,与当时文士谈咏其间,自号西楼。

他雅好词曲,精通音律,一生纵情山水诗画,没有作官,著有散曲集《王西楼乐府》,题材广泛,多为抒写其闲适生活之作,少数篇什对明代社会生活也有所反映,或表达改变现实的愿望,如《朝天子·咏喇叭》最为有名;《南吕一枝花·久雪》套数,寓意也很深刻。

在充满着风花雪月俗套的明散曲中,王磐的作品具有一定的现实性。

  《明天子·咏喇叭》散曲,明代王磐作。

写于明正德年间(1506—1520)。

据蒋一葵《尧山堂外纪》云:

“正德时,阉寺当权,往来河下者无虚日,每到辄吹号头,齐丁夫,民不堪命,西楼(王磐号)乃作《咏喇叭》以嘲之。

”全曲63字,先写喇叭“曲小腔大”,装腔作势;再写“喇叭声”令人生畏,“军愁民怕”,无法辨别哪是皇帝真意,哪是宦官假托;最后写“喇叭声声”的后果——广大人民倾家荡产,家破人亡。

散曲不仅写出本来地位低下的宦官依仗皇帝的宠幸大摆威风的现实,而且揭示了他们给人民带来的沉重灾难。

此曲的特点是通俗幽默,讽刺力强。

“军听了军愁,民听了民怕”,“吹翻了这家,吹伤了那家,只吹得水尽鹅飞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