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人口的变化》.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242520 上传时间:2022-11-21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124.7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一章《人口的变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第一章《人口的变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第一章《人口的变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第一章《人口的变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第一章《人口的变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一章《人口的变化》.docx

《第一章《人口的变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一章《人口的变化》.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一章《人口的变化》.docx

第一章《人口的变化》

第一章《人口的变化》

新课程标准对学习本章内容的要求

  1.分析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

  2.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3.举例说明地域文化对人口或城市的影响。

  4.说出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

本章学习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

  1.阅读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曲线图,分析人口的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之间的相互关系,理解人口增长模式的时空差异原因。

  2.世界及中国人口迁移的时间变化规律,空间差异对比。

  3.地球合理容量的形成分析。

难点

  人口增长、人口迁移、人口合理容量的时间变化、空间分布差异成因研究

本章的知识结构

    

   

    

课本中的部分“活动”答案和解析

第一节

  P3“活动”

  答案:

 

  1.第一年人口增加4000人。

10年后,总人口数约为200000×(1+2%)10=人,一年人口增加4145人(×1.7%)。

  2.人口增长数量受人的自然增长率高低和人口基数大小的共同影响。

例如,我国目前虽然人口自然增长率不高,呈下降趋势,但每年增加的人口数量依然相当庞大(超过l000万)。

  解析:

  该项活动的训练目的是,使大家理解同一地区人口数量的增加不仅与自然增长率有关,还与人口基数有关;不同地区人口增长数量的多少不仅与人口基数有关,也与人口自然增长率有关。

本项活动进一步起到承上启下作用,引导下一步分析各大洲之间人口增长不平衡及原因。

  P7“活动”

  答案:

  1.

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

主要因素

从原始型转变为传统型

生产力水平、国家政策、自然环境

从传统型转变为现代型

生产力水平、社会福利、文化观念、国家政策、自然环境

  2.发展中国家受生产力水平较低,经济欠发达,无法提供充足的社会福利保障和良好的受教育机会等因素限制,人口增长模式大多数未进入现代型。

  解析:

  该项活动安排在学习了“芬兰人口增长模式案例”之后,目的是帮助同学进一步理解影响世界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生产力水平是主要因素。

第二节

  P9“活动”

  答案:

 

  1.略

  2.不相同。

对人口迁出地来说,好的影响有减少迁出地人口密度、缓解人口对环境的压力等。

不好的影响有人才、劳动力的流失等。

对人口迁入地来说,好的影响有人才的流入和提供廉价劳动力,利于东南沿海地区经济的发展等。

不好的影响有人口密度增加,人口对环境的压力增加等。

  解析:

  活动1可以请家庭或亲属中有移民背景的同学介绍有关情况,或者开展小组互动学习,从而了解这种地理现象的发生及影响过程。

  活动2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性社会调查,从自己居住的社区、村镇入手,了解人口迁出、迁入情况以及因此产生的社会影响,并以当地的材料为基础,引申性探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口大量迁往东南沿海的原因及由此给迁出、迁入区带来的正面、负面影响。

  P11“活动”

  答案:

  

(1)促使美国成为一个移民国家的主要因素有:

宗教;国土辽阔;自然环境与资源条件较优越;人口密度及数量较少;经济发达、个人需求等。

  导致美国人口在本土范围内频繁迁移的主要因素有:

战争、自然灾害、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新资源地的开发、新工业区的建立,环境质量的改善等。

  

(2)影响我国古代人口大规模迁移的因素主要是战乱,其次为开疆拓土,流放、戍边等;影响我国近几十年人口迁移的因素主要是国家政策、社会变革、经济发展、个人需求等。

第三节

  P14“活动”

  答案:

 

  我国资源种类和总量丰富,但人均数量少,相对资源数量有限。

  资源的利用水平和开发技术较低,资源破坏和浪费现象比较严重,加重了我国资源数量的有限性。

  虽然我国目前已经基本实现了人口增长模式从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人口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较低,但由于基数巨大(2003年达13亿),每年净增人口数量依然庞大(超过l000万)。

  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我国人口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已经相当严重。

因此我国仍然需要继续实施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的基本国策。

重难点知识分析

理解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的原因

  人口增长模式是由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决定的。

从数量上看,人口自然增长率等于出生率减去死亡率,因此,人口增长模式最终取决于出生率和死亡率。

它是客观存在且沿着一定方向演变的。

下面将常见的人口增长模式进行归纳:

  

                  人口增长模式

类型

人口出生率

人口死亡率

人口自然增长率

原始型

传统型

现代型

  模式类型的转变是从死亡率的下降开始的,其根本原因在于人类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伴随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们逐步摆脱了完全依赖自然环境生存的状况,加上医疗卫生条件的不断改善,使人类的生存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这些都是死亡率下降的必要条件。

正是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对死亡率有直接的作用,因此,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首先从死亡率下降开始。

20世纪50年代以来,发展中国家死亡率急剧下降,到60年代中叶和80年代初已分别降至15‰和10‰,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

因此,现代世界人口的转变逐渐取决于出生率的转变。

理解环境人口容量的制约因素

  环境人口容量受到许多因素的制约,其中资源、科技发展水平及人口的文化和生活消费水平,对其影响最大。

资源是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首要因素;科技水平的提高,必然带来人类获取利用资源在手段、方法等方面的改变,从而带来环境人口容量的变化;随着社会发展,人口的文化和生活消费水平也在不断变化,同样对环境人口容量会产生较大的影响。

分析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1.自然环境因素

  气候:

气候不仅直接影响人的身体,而且影响着一个地区的土壤、植被和水文等,从而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并通过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而影响人口迁移。

例如,美国有很多老年人在退休以后向南方的“阳光地带”迁移,就是气候对人口迁移影响的很好例证。

  淡水:

淡水的分布及其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类生活、生产的空间格局,从而决定着人口迁移的方向和规模。

  土壤:

土壤是影响农业生产发展的重要条件,对农业生产有着特别的重要意义,因而也是影响人口迁移的一个重要因素。

  矿产:

矿产资源的开采、冶炼和加工,为人类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随着一个地区矿产资源的开发,使一些本来人迹罕至的地区发展成众多人口的聚居地。

引起了人口的相应迁移和流动。

例如英国的伯明翰和我国的大庆、攀枝花等,都是因为矿产资源的开发,吸引了大量的人口迁入而形成的。

  2.社会经济因素(经济发展、交通通信、文化教育、婚姻家庭)

   其中,经济因素对人口的迁移是主要的、经常起作用的因素

  3.政治因素(政策、战争、政治变革等) 

了解中国人口迁移的阶段性

  1.历史上(原因:

移民支边、战争、自然灾害)

  安史之乱改变人口地理分布格局:

人口地区分布中心由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

  2.新中国成立后至80年代中期(原因:

主要是政策)

  特点:

迁移规模小,频率低(原因:

实行计划经济和严格的户籍管理)

  净迁出地区:

辽、鲁、沪、蜀  迁入迁出持平:

  3.80年代中期以后

  规模大、频率高(自发性迁移)

  方向:

A.农村到城市 B.内地到沿海城市、工矿地区

新中国人口迁移的特征和成因分析

  这一时期,由于实行计划经济和严格的户籍管理,表现为:

规模小,频率低,受国家政策影响。

  从迁移方向上看:

我国人口净迁出地区有:

辽宁、山东、上海、四川;迁入与迁出持平的地区是西藏;其余地区为人口净迁入地区。

  这一时期的人口迁移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1.安置失业人员和闲散劳动力的人口迁移;2.支援新开发工业基地建设的人口迁移;3.移民垦荒支援边疆建设农林牧业新基地的人口迁移;4.高等学校搬迁、招生和分配的人口迁移;5.新修水利和水库库区移民而引起的人口迁移;6.压缩城市人口规模而引起的人口迁移;7.少量的自发迁移。

中国80年代出现大规模人口流动的原因分析

  1.我国人口多、耕地少,农村多剩余劳动力

  2.1984年推出“允许农民进入小城镇落户”政策

  3.城乡和地区之间巨大的收入差距(根本原因)

课本中的部分“插图”及阅读材料解析

  1.图1.2:

10万年以来的人口增长、图1.3:

100年来的世界人口增长

  解析:

  这两幅图都是描述世界人口增长随时间变化的规律曲线。

区别在描述的时间长短不同、历史时期不同。

如果将两幅图结合起来看,世界人口随时间变化增长的规律性趋势更加明显。

  图1.2曲线反映出,10万年以来世界人口增长经历的明显的三个阶段。

图1.3曲线则反映出工业革命以来人口迅速增长的情况,结合两幅图,各阶段人口增长特点及原因分析可以做如下的对比:

历史阶段

人口增长特点

人口增长原因分析

农业革命之前

人口数量少,人口增长缓慢

人类主要从事狩猎、采集业,受自然威胁较大,加之医疗、卫生条件落后,使人口增长慢。

农业革命期间

人口数量起初迅速增加,后期相对稳定。

农业革命初期,人类开始定居、耕作,受自然威胁较小,同时农业生产依赖自然条件,需要相当的劳动力,因此,人口增长迅速。

由于医疗卫生条件等限制,使人口死亡率还是较高,因此,人口不可能持续迅猛增长。

工业革命以来

前期迅速增长,

后期相对稳定。

工业革命开始,医疗、卫生条件大大改善,农业技术的进步,使农业剩余劳动力增加,从事工业、商业等的人口增加,大大改善了人们的生活水平,人口死亡率下降,人口呈迅速增长趋势,到后期,伴随人口增长带来的各种问题,人们的观念在发生变化,加上政策的影响,使人口增长逐渐趋于平缓。

  2.图1.4:

1950—2000年各大洲和地区人口数量的增长、图1.5:

世界部分国家人口政策、P5阅读材料:

世界最多的10个国家人口数量及其自然增长率

  解析:

三个材料从不同角度表现出世界人口增长的地域分布有明显的地区差异性和规律性。

通过阅读这几个材料,有助于我们认识这种差异性规律,从而更好地把握世界人口发展的趋势,也便于认识我国自身人口发展在世界的地位及发展水平。

  图1.4,通过柱状统计图,呈现出世界各大洲人口增长的不平衡性特点。

其中亚洲2000年柱状图中间有断点,这表明该柱状图是不符合真实比例的,只是示意增长的趋势,数量比例还要看具体数值。

通过读各大洲人口50年间的增长实况,可以计算出各大洲人口增长的倍数及增长的具体人数。

见下表:

大洲

亚洲

非洲

拉丁美洲

北美

欧洲

大洋州

时间

1950

2000

1950

2000

1950

2000

1950

2000

1950

2000

1950

2000

人口增长数

22.81亿

5.63亿

3.52亿

1.38亿

1.82亿

0.17亿

人口增长倍数

2.6

3.5

3.1

1.8

1.3

2.3

  计算结果表明,亚洲增长人数最多(用2000年的数值减去1950年的数值),大洋州增长人数最少;非洲增长倍数最大(2000年人数除以1950年人数),欧洲增长倍数最少。

  图1.5进一步分析了产生世界各地人口增长差异的政策原因。

发达国家因生育观念、生活质量及经济发展水平等原因,人口增长下降,同时,带来人口老龄化、劳动力资源短缺问题,因此,也在一定程度上通过政策鼓励生育。

发展中国家因政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