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全册教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241318 上传时间:2022-11-20 格式:DOCX 页数:68 大小: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青岛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全册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8页
青岛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全册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8页
青岛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全册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8页
青岛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全册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8页
青岛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全册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青岛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全册教案.docx

《青岛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全册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青岛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全册教案.docx(6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青岛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全册教案.docx

青岛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小学三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青岛版)

 

1小车的运动

【教学目标】

1.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在观察周围事物的基础上提出问题,并通过动手操作寻找证据解释假设的科学探究能力和独立设计控制变量实验的能力。

2.引导学生体验证据对于科学探究的重要性,培养学生乐于搜集证据,勇于搜集证据的意识,在搜集的过程中,建立团队合作交流的概念,体会到科学技术和社会生活是密切联系的。

3.知道推和拉可以使静止的物体运动起来,推和拉都是力,推力和拉力都有大小和方向的,能够独立设计实验,探究力的大小会影响小车的运动,了解生活中推力和拉力的应用,知道推力和拉力是生活中常见的力。

【教学过程】

课前小游戏:

1.(出示玩具汽车)怎样使小车跑起来?

(学生演示)

2.让一位同学蹲在地上,想办法让他离开原来的位置。

3.你在游戏中发现了什么?

(学生的发现可能很多,教师应以保护学生的好奇心为前提及时地加以肯定,根据教学的需要灵活地进行处理,对有些发现如:

同样都是拉和推,同学甲有时运动,有时不运动,有时向这个方向运动,有时向那个方向运动,要及时的加以梳理引导,为后面的探究活动做铺垫。

一、以游戏引出探究学习的主题

1.提出问题。

(结合学生游戏发现简单评价后引入)推力和拉力除了能使静止的同学运动起来,还能不能使其它静止的物体也运动起来?

2.引导学生进行猜想与假设。

(出示玩具小汽车)如何让静止的小汽车动起来?

(学生自由汇报并在基础训练上填写我的玩法)

二、进行“小车的运动”的探究实验活动

活动一让静止的小车动起来

1.学生分组进行观察实验活动。

(活动中准备的材料除小汽车外还可以用易拉罐、乒乓球、篮球)

在动手操作中你发现了什么?

你的发现与原来的猜想一致吗?

2.学生汇报交流。

汇报时尽量让学生把他们的发现都讲出来,重点引导学生讲清楚:

他们的发现与推力、拉力之间的关系,以便于学生在汇报结束后自己总结各组发现的相同之处,即上述物体运动状态之所以发生变化,就是因为被施加了推力和拉力。

3.填写基础训练上我的发现。

活动二小车钻“山洞”和过桥

1.提出问题

如何让小车顺利钻过“山洞”和越过小桥?

教师谈话:

我们现在都是小司机了,能驾驶好你的车吗?

下面咱们做个小游戏看谁的小车能顺利通过所有的障碍物。

既然是游戏,就要有游戏规则,小组先讨论游戏规则。

2.学生制定游戏规则。

(教师先用多媒体制作好游戏规则,根据学生的讨论适当时机播放。

活动记录

游戏规则

“让小车顺利地通过障碍物”规则:

我们的做法

我们的发现

学生交流游戏中的发现。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小组内部的讨论,教师参与学生的讨论,进一步完善学生的记录。

3.全班交流。

(学生交流分析记录后获得的发现,尽量让每个小组都上台展示交流,教师要着重引导学生交流他们的“发现”,让学生在发现中思考,进一步理解,认识推力和拉力。

教师可以将学生的记录与发现有针对性地展示于黑板上。

活动三小车运动与推力和拉力大小的关系

1.提出问题。

小车在受到推力和拉力时会运动起来,那么小车的运动快慢与什么有关系呢?

我们不妨预测一下。

2.学生进行猜想并记录自己的猜想。

3.学生分组进行实验

(分工:

一个负责计时,一个记录,一个动手操作,其他观察监督)

记录表:

拉力

(垫圈个数表示)

小车运动速度(用秒表示)

第一次

第一次

第三次

......

平均时间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小组内部的讨论,教师参与学生的讨论,进一步完善学生的记录。

4.学生讨论分析实验数据。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小组内部的讨论,教师参与学生的讨论,进一步完善学生的记录。

通过分析,你们发现了什么?

5.学生汇报

教师将学生的记录与发现有针对性地展示于黑板上:

推力和拉力越大,小车运动的越快。

推力和拉力越小,小车运动的越慢。

6.引导学生发现并提出新问题。

比较一下实验结果,你们有什么想法?

(学生发表见解,可能会提出:

为什么各组的实验结果不一样?

引导分析原因:

可能是受到器材、桌面等因素的影响,等等。

通过这次实验,你们受到什么启发?

(学生自由谈感想)

这节课的实验也告诉我们一个道理:

科学结论是需要反复实验,反复验证的。

一次实验能说明一些问题,但并不一定完全科学。

三、自由活动

1.“比一比谁的力气大”

谈话:

拉力和推力在我们生活中的应用极其广泛,它们的存在不仅方便了我们的生活,还增添了我们的乐趣,下面咱们来做个“比一比谁的力气大”的游戏。

学生分两组进行“拔河比赛”。

(让学生通过亲身的推拉体验感受在推力拉力大小相等时,只有方向一致时才能取得最理想的效果。

使学生在对推力和拉力有了全方位、立体式认识的同时,培养了他们“团队合作”的精神。

2.活动评价:

认为哪个小组的发现最多?

认为哪个小组合作得最好?

为什么?

这节课你有哪些发现?

学生对自己进行评价。

四、拓展活动

力就在我们的身边,除这节课我们接触到的推力和拉力外,还有哪些种类的力呢?

我们把一辆小车放到斜坡上,它会自己向下跑,是谁让它由静止变成运动的?

还是推力和拉力吗?

如果你有兴趣不妨研究一下。

 

2玩滑梯的启示

【教学目标】

1.科学探究

(1)能够根据各种现象提出问题并解答问题,将自己的结果与已有的科学结论作比较。

(2)能用感官直接感知自然界的事物,并用语言或图画描述有关现象或结论。

(3)能够正确使用物品进行实验,会对研究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愿意与人合作,喜欢与人交流;

(2)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应用实际,改善生活;

3.知识技能

使学生获得有关摩擦力的知识,提高探究意识和实验技能,形成科学思维以及科学的行为习惯。

【教学过程】

一、导入部分

1.多媒体出示滑梯图片(一个滑梯为普通滑梯,而另一个表面很粗糙)。

让学生猜一猜:

如果有两组同学分别用这两个滑梯进行比赛,哪一组会赢?

引导学生谈出表面粗糙的滑梯会对向下滑的人产生一种比较大的阻力,从而引出这种力叫做“摩擦力”。

2.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什么是摩擦力。

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出示“摩擦力”的概念。

二、学习新课

(一)指导学生认识摩擦力有大小

1.出示游戏图片(一个同学蹲在地上,然后另一个同学拉着他前进。

)。

同学们做过这个游戏吗?

这里面有没有摩擦力?

经常在什么时候玩?

为什么平时不玩?

你愿意拉一个体重轻的还是重的?

为什么?

2.教师演示:

用手在桌子上搓。

提问:

这里面是否有摩擦力?

试一试轻推和重推有什么感觉?

这说明了什么?

从而让学生认识到“摩擦力有大小”。

(二)研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1.让学生猜测一下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什么有关,根据学生的猜测情况适当进行引导,让他们想到可能与接触面的光滑程度和被拉动物体的重量有关。

2.验证与接触面的光滑程度有关

(1)引导学生在各小组内设计一个可行的实验方案。

(2)全班交流各组的实验方案,并做出恰当的选择。

(3)学生分组实验。

(4)汇报实验结果,并上台演示实验过程。

(5)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接触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接触面越光滑,摩擦力越小。

3.验证摩擦力的大小与被拉动物体的重量有关

(1)小组设计可行的实验方案。

(2)全班交流,并选择出恰当的实验方案。

(3)学生分组实验。

(4)汇报实验结果,上台演示实验过程。

(5)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被拉动物体越重,摩擦力越大;被拉动物体越轻,摩擦力越小。

4.回顾做过的两个实验,总结出比较系统的结论。

(三)设计实验:

设法增大或减小摩擦力。

1.分组进行实验

2.展示使摩擦力增大或减小的方法。

(四)寻找生活中增大或减小摩擦力的现象

摩擦力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有时会给人们带来方便,需要增大;有时又有危害,需要减小。

你能找出身边有哪些增大或减小摩擦力的现象吗?

1.学生自由发言。

2.教师出示有关的图片,认识更多有关的现象。

(五)学生进行自我评价

1.引导学生进行纵向的自我评价:

谈谈自己和以前相比,在哪一方面表现的比较突出或有所进步。

2.评价一下身边的同学:

你认为哪位同学表现的特别好?

为什么?

三、拓展活动

多媒体出示图片:

一个小女孩站在覆盖着厚厚的白雪的山坡下,非常的着急。

教师介绍:

一个大雪过后的早上,一位生活在山村里的小女孩去上学,当她走到这个大山坡的时候,怎么也爬不上去。

你能帮她想个办法吗?

课后思考、交流。

 

 

3.跷跷板

【教学目标】

1、能用观察、体验和已有知识经验对杠杆尺平衡作出假设***解释。

能通过观察、实验等方式认识杠杆尺的平衡规律。

2、善于在游戏中发现,提出问题,关心人们运用杠杆平衡的技术成果,愿意合作与交流,乐于用学到的知识改善生活。

3、知道杠杆尺的平衡条件,了解天平的主要构造,了解生活中的平衡现象。

案例背景分析:

本课以跷跷板为探究的切入点,研究杠杆的平衡原理及天平的结构特点。

但是,在本单元以“力”为探究主题的构建模式指导下,玩跷跷板、保持杠杆平衡也用到重力、压力等。

另外,本单元各课例均有“游戏”的成份,跷跷板是学生生活中经常玩的一种玩具,让孩子们在玩中发现,探究有关平衡的科学规律,激发科学探究的兴趣。

学生课前玩一玩跷跷板

教师准备支架、杠杆尺、直尺、钩码、蜡烛、实验记录表、制作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描述:

(一)师生交流导入课题

谈话导入:

玩跷跷板是我们喜欢的一种游戏,能说一说玩跷跷板时的感受吗?

出示有关玩跷跷板的视频资料。

师生交流,导入探究活动。

(二)猜想假设

1、玩跷跷板时,我们发现了哪些有趣的现象?

(1)学生小组交流玩跷跷板的发现。

当两位同学的体重差不多、到跷跷板中心的距离差不多时,跷跷板就平衡了。

两名小同学可以把一名大同学跷起来等等。

(2)班内交流玩跷跷板的发现。

(3)针对这些现象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三)制定方案

两个人体重不相同时,跷跷板怎样平衡?

两个人体重一样,跷跷板也会不平衡?

(1)师生研讨这些问题的解决办法。

(2)教师总结。

要使跷跷板平衡,与两边的体重及人到中心支点的距离有关。

(四)实施探究

(1)出示杠杆尺。

加入这就是一个跷跷板,想让它两边平衡,应该怎么办?

两侧离支点的距离一样,或者有等量的刻度。

(2)学生探究式杠杆尺平衡的方法。

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在实际操作中使不平衡的杠杆尺变得平衡,并随时记录下杠杆尺平衡的要点。

(3)学生交流杠杆尺平衡的方法。

等臂平衡,也就是说杠杆左边所承受的重力等于右边所承受的重力。

在此基础上,再对不等臂的情况进行研究。

学生用简单的示意图来表示。

(4)教师总结,提出新问题:

在左右重力不等的情况下,如何达到杠杆尺的平衡?

此时,最好的方法莫过于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让学生自己总结出结论。

(五)展示交流

1、师生交流,教师总结。

在杠杆平衡时,不仅与所挂钩码的数量有关,还与钩码到支点出的距离有关。

2、说说生活中的平衡现象。

(1)交流生活中的平衡现象。

杂技演员利用横杆调整身体平衡的情景。

利用天平测量物品质量。

骑自行车身体要保持平衡。

平衡木运动员做动作时要保持身体平衡。

(2)分析生活中平衡现象与跷跷板的联系。

(3)介绍天平的知识。

出示实物天平供学生观察和研究。

天平以及天平各部分结构。

包括指针、游码、托盘、底座、镊子、砝码等。

(六)归纳总结拓展创新

(1)师生探究天平的简单使用方法。

(2)教师总结。

自制简易小天平

【制作材料】细木条、硬纸片、线

【制作方法】

1、用均匀的细木条(或塑料尺)作天平的横梁,在横梁的中间穿孔,栓一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公务员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