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西藏自治区林芝市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240652 上传时间:2022-11-20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126.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西藏自治区林芝市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学年西藏自治区林芝市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学年西藏自治区林芝市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学年西藏自治区林芝市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学年西藏自治区林芝市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西藏自治区林芝市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

《学年西藏自治区林芝市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西藏自治区林芝市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西藏自治区林芝市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

学年西藏自治区林芝市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

林芝市中小学2016-2017学年第二学期期末统考

高二文综历史试卷

1.《札记》载:

“故天子有田以处其子孙,诸侯有国以处其子孙,大夫有采以处其子孙,是谓制度。

”该材料反映的制度是

A.宗法制B.分封制C.郡县制D.禅让制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

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天子、诸侯、大夫均是在分封制度中所涉及到的政治名词,材料所描述的现象也属于分封制的内容,所以该材料反映的制度只能是分封制。

故选A。

【名师点睛】

分封制(“封邦建国”)

(1)概念:

在保证王权强大的前提下,将宗族姻亲等分派到各地广建诸侯,用以巩固统治的一种政治制度。

(2)渊源:

由商王朝的内外服制度演变而来。

(3)原因:

①西周疆域广阔,需要加强统治;②扩展周的统治范围,巩固政权。

(4)内容:

①周王把一定的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先代贵族和氏族首领,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周王室。

其中,周王是天下共主,周王子弟是分封的主体。

②受封诸侯有服从王命、随从作战、镇守疆土、交纳贡赋、朝觐述职等义务。

③诸侯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有再行分封、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等权利。

(5)积极影响:

巩固了统治,扩大了疆域,开发了边疆。

形成了对周王室众星拱月般的政治格局。

(6)消极影响:

诸侯具有很强的独立性。

西周后期,王权衰弱,分封制遭到破坏。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割据混战,分封制逐渐崩溃。

考点: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分封制

2.在古代雅典,官员就职前须保证依法履行职责,陪审员须宣誓保证公平审判,年满18岁的青年男子须参加成人宣誓仪式才拥有公民的权利和义务,这些宣誓旨在

A.限制权利滥用B.防止官员腐败

C.培育权利观念D.增强责任意识

【答案】D

【解析】依据题干“年满18岁的青年男子须参加成人宣誓仪式才拥有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可以看出这些宣誓旨在增强公民的责任意识,故D项正确;A、B、C三项均不符合题意,应排除。

故选D.

【名师点睛】

本题考查雅典的民主政治的特点。

解题的关键是对“年满18岁的青年男子须参加成人宣誓仪式才拥有公民的权利和义务”的分析理解。

3.有人把近代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政体形象比喻为“两个魔鬼胜过一个圣人”,意思是让两个魔鬼友好地相处并相互制约,把恶作剧减少到最低的程度。

这种政体的核心是

A.公民的参与程度高B.公民的整体素质低

C.权力的制约与平衡D.政党之间的合作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

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

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魔鬼”指的是权力,“让两个魔鬼友好地相处并相互制约”指的是权力与权力之间既要相互制约又要相互平衡,综上所述这种政体的核心只能是B。

考点:

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美国共和制的确立•权力的制约与平衡

4.1949年,渡江战役即将发起时,英国军舰擅自闯入长江人民解放军防线。

人民解放军奋起反击,毙伤英军百余人,并要求英、美、法等国的武装力量“迅速撤离中国的领水、领海、领土、领空”。

人民解放军的这一行动

A.是对列强在华特权的否定B.有利于巩固社会主义阵营

C.切断了西方国家对国民党的军事援助D.反映出“另起炉灶”外交政策的确立

【答案】A

【解析】题干中的事件发生在解放战争期间,“另起炉灶”和站到社会主义阵营是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外交政策,时间不符,A、D项错误。

长江是我国的内河,列强在晚清时期攫取了随意进入我国内河航行的特权,而人民解放军的奋起反抗则是对列强这种特权的否定,B项正确。

题干中未涉及英国军舰擅自闯入长江人民解放军防线是为了对国民党进行军事援助,且人民解放军的这一行为也无法切断西方国家对国民党的军事援助,C项错误。

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B。

5.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

“当凡尔赛的调停人没有将这个丢失的省份归还给中国时,在北京的学生和知识分子中间爆发了声势浩大的示威游行……事实证明,这场运动是中国历史上民族感情的最强烈、最普遍的表露。

”材料中提及的这场运动是

A.武昌起义B.五四运动

C.北伐战争D.新文化运动

【答案】B

【解析】材料“当凡尔赛的调停人没有将这个丢失的省份归还给中国时”“在北京的学生和知识分子”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场运动是1919年5月4日从北京开始的五四运动,故B项正确;A项发生在武昌;C项从广州开始的;D项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没有举行“示威游行”。

点睛:

材料“当凡尔赛的调停人没有将这个丢失的省份归还给中国时”“在北京的学生和知识分子”是解题的关键。

6.下图是某同学在历史学习中用图示法标注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发展历史。

其中“伟大转折”的历史事件应是

A.第一届全国人大召开

B.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C.中共八大的召开

D.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

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

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从图片中的曲线图可以发现伟大的转折指的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这是教材的基本知识点,由此可见牢记教材的基本知识点也是非常重要的。

考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开放的决策•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7.右面邮票所纪念的事件反映了

A.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

B.新中国“一边倒”政策

C.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制度

D.华沙条约组织建立

【答案】B

...............

8.2014年,APEC会议继2001年上海举办后时隔13年重回中国,此次会议主题是共建面向未来的亚太伙伴关系。

这表明新时期中国的外交政策之一是

A.积极参加地区性国际组织B.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C.新时期的中国由不结盟走向结盟D.同世界大国建立友好关系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

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

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APEC会议也是属于地区性国际组织,而中国积极参加APEC会议,并且积极举办APEC会议从侧面反映了新时期中国的外交政策是积极参加地区性国际组织的。

考点: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要外交活动•新时期中国的外交政策

9.如果以“两极格局的确立与解体”为题撰写专著,贯穿全书的主线应该是,美苏两国

A.根本利益的趋同B.军事冲突的加剧

C.国家实力的消长D.敌对意识的淡化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并分析问题的能力,考查对战后美苏故只能洗的认识。

美苏两极格局的实质是美苏势均力敌、两分天下,根本原因是国家利益、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分歧;美苏两极格局瓦解的标志是苏联的解体,故答案为C项。

考点:

当今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两极格局·美苏争霸

10.下表为唐代后期敦煌基地土地占有情况统计表。

据此可知,当时该地

A.自耕农经济盛行B.土地集中现象突出

C.均田制破坏严重D.农业生产效率提高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自耕农是以小块土地私有制为基础,以单个家庭为经济单位,从事耕织相结合的个体农业劳动的农户。

题干材料中,100%民户拥有土地,130亩以下占到总民户的91.4%,据此推测,自耕农经济盛行,故A正确。

占有131~300亩的,为7.2%;占有300亩以上的,为1.4%,说明土地集中现象不很突出,故B不正确。

唐朝后期均田制已经崩溃,故C项错误;D项材料中没有体现出。

11.明成祖朱棣认为,北京“山川形胜,足以控四夷,制天下”,将都城从南京迁至北京,这一举措客观上

A.推动了国家政治统一进程B.促进了跨区域贸易的繁荣

C.抑制了区域性商帮的形成D.改变了南北经济文化格局

【答案】B

考点:

中国古代的经济·商业的发展·区域型经济交流

【名师点睛】明清商业发展新特点:

1、商业市镇兴起;

2、货币经济占据主要地位;

3、农产品也大量进入市场;

4、棉花、茶叶、甘蔗、染料等经济作物普遍种植。

作为农产品加工的副业产品,也都成为商品化的组成部分;

5、区域性的商人群体实力雄厚,形成徽商、晋商、宁绍商人、闽商等大商帮。

(广泛使用贵金属货币白银,便利了商品贸易和商业资本的集聚。

12.下表英、美、法、德工业生产总和在世界工业生产中所占比例表

由下表可以推知,19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初

A.欧美发达国家已经开始盛极而衰B.世界各国工业发展差距明显缩小

C.世界各地的工业化有所发展D.世界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

【答案】C

【解析】从表1中英、美、法、德工业生产总和在世界工业生产中所占比例逐渐减少,可见世界各地的工业化有所发展,故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时间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当时欧美发达国家正处于高速发展时期,故A项错误;BD项材料中没有体现。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160分)

本卷包括必做题和选做题两部分。

第36-42题为必做题。

每个试考生都必须做答。

第43-45题为选做题,考生根据要求做答。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1602年,荷兰东印度公司成立以后,荷兰人曾先后进攻澳门、台湾,遭到明朝官民的坚决抵抗而失败。

1608年,荷兰东印度公司董事会发出指示:

“我们必须用—切可能来增进对年贸易,首要目的是取得生丝,因为生丝利润优厚。

”1621年,荷兰人得知西班牙人也计划占领台湾,遂于次年再次侵占澎湖,并于1624年侵占台湾南部。

1642年,其势力扩张到台湾北部。

1661年,郑成功进军台湾,并正告荷兰驻军,台湾和澎湖列岛应由中国政府管辖,岛屿上的居民都是中国人,“他们自古以来占有并耕种这一土地”。

荷兰人试图以赔款的方式换取郑成功退兵,被拒绝。

郑成功收复台湾后,台湾根据郡县制,设立一府二县;兴建孔庙,建立学院、府学、社学等完整的学校体系;开科取士,“三年两试,照科、岁例开试儒童”;许多文人学士随之入台,写下了台湾第一批文学作品;大量移民涌入,台湾的人口迅速增加。

——摘编自陈孔立主编《台湾历史纲要》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荷兰侵占中国台湾与澎湖的历史背景和目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台湾的收复在哪些方面促进了国家的统一。

【答案】

(1)历史背景:

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荷兰海外贸易快速发展;与东方的贸易利润巨大;明末战乱之际,中央政府无暇他顾。

目的:

建立殖民据点;扩大对中国的殖民贸易,攫取高额利润;与西班牙进行殖民贸易竞争。

(2)维护国家领土完整;实行祖国大陆政治、文化制度;接受移民,进一步密切了两岸的往来和联系;增强了民族、文化认同。

【解析】本题从荷兰侵占台湾、中国收复台湾等方面来考查了西方殖民侵略和中国的国家统一等问题。

(1)材料中的“1602年,荷兰东印度公司成立以后,”为解题提供了时间依据,表明荷兰侵略台湾是在新航路开辟后,通过这个信息点并结合教材又可知在17世纪上半期荷兰是当时主要的殖民国家,但同时其他的国家也在不断的进行殖民扩张,所以也要分析殖民国家间的竞争问题。

同样依据材料的时间也要分析当时中国的国情,当时的中国处于明朝末年,阶级矛盾激化,统治阶级腐败无能,社会动荡,这些因素都促成了荷兰侵占台湾。

关于其目的可以依据材料中的“我们必须用—切可能来增进对年贸易,首要目的是取得生丝,因为生丝利润优厚。

”可得出相关的结论。

(2)依据郑成功收复台湾后的措施进行归纳即可。

材料中的“台湾根据郡县制,设立一府二县”可归纳出维护国家领土完整,兴建孔庙,建立学院、府学系、社学等完整的学校体等内容可归纳出有利于思想文化上的认同感等。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现代化作为一种全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职业教育 > 职业技术培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