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知识点的理解与研究.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237326 上传时间:2022-11-20 格式:DOCX 页数:37 大小:124.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知识点的理解与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语文知识点的理解与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语文知识点的理解与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语文知识点的理解与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语文知识点的理解与研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语文知识点的理解与研究.docx

《语文知识点的理解与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知识点的理解与研究.docx(3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语文知识点的理解与研究.docx

语文知识点的理解与研究

语文知识点的理解与研究

理解概念的能力

修辞方法的理解:

修辞方法:

比喻,拟人,夸张,借代,反复,对偶,排比,设问,反问

[比喻]

第一步,明确概念A;——比喻;

第二步,阐述概念:

比喻是由具有相似点(共同特征)的两个不同性质的事物组成,并通过一个事物(喻体事物)使另一个事物(本体事物)表达得更具体、更生动、更易于读者理解的一种修辞方法。

第三步,定对象:

找出被定义概念A的上位事物B(角度不同,所找的上位也不同,都可以作为研究对象);——修辞方式

第四步,定角度:

常规角度一般是概念定义中关键的词语(定语中)(找出被定义概念A的特征q,即研究上位事物B的角度);

——两个不同性质的事物(本体事物,喻体事物),两事物之间有相似点(共同特征)

第五步,说出找出的新事物:

通过一个事物(喻体事物)使另一个事物(本体事物)表达得更具体、更生动、更易于读者理解;

第六步,作联系导图

第七步,举例说明。

从本体事物是否出现的角度,比喻分为借喻和非借喻两种,从所使用的比喻词不同,非借喻又分成明喻和暗喻。

从喻体事物的数量角度,比喻又分为一般比喻和博喻。

香港就像一颗明珠镶嵌在世界的东方。

那又浓又脆的景色,简直就是一幅青绿山水画。

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

我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

我也说不出话。

 

[拟人]

1.明确概念:

拟人

2.阐述概念:

拟人就是把人的特征赋予事物,让事物像人一样活动,有思想,有感情,能说话,使表达的事物更加具体化,使语言鲜明,形象,生动的一种修辞手法。

3.定对象:

一种特殊的修辞手法。

4.定角度:

人的特征。

5.找新事物:

让事物像人一样活动。

6.作联系导图:

特殊的修辞手法←—句子—→表达的事物

事物

本体事物

拟人

使表达的事物更加具体化,

使语言鲜明,形象,生动让事物像人一样活动有思想,有感情,会说话,会动

7.举例:

例1.古老的威尼斯又沉沉的入睡了。

“沉沉的如睡”是人的特征;“威尼斯”是事物。

例2.小草偷偷的从地里钻出来,打量着这个新奇的世界。

“偷偷的,钻出来,打量着”是人的特征;“小草”是事物。

例3.啄木鸟给树治病。

“治病”是人的特征;“啄木鸟”是事物。

【研究概念:

拟人】

1.找概念产生的背景,下定义。

(木偶剧的表演,就是拟人的现象)

拟人:

拟人就是把人的特征赋予事物,让事物像人一样活动,有思想,有感情,能说话,使表达的事物更加具体化,使语言鲜明,形象,生动的一种修辞手法。

2.找概念产生的条件:

事物具有人的特征。

3.分析概念的结构:

拟人事物

人的特征

4.给概念分类别:

拟人把事物直接当作人来写

人直接同事物说话

5.找概念的特征:

①让事物像人一样活动,有思想,有感情,能说话②使表达的事物更加具体化,使语言鲜明,形象,生动。

6.研究概念重要的下位:

比喻和拟人的区别:

拟人是把物当作人来写。

拟人的特点是本体事物和人,二者完全融为一体,具有相融关系,“人”并不出现。

当然也不可能出现比喻词“像,如”等。

而比喻是本体与喻体的相似关系,不论何种比喻,喻体必须出现。

因而,拟人句不能有“人”的出现,也不可能有比喻词。

反过来,凡是有“人”出现,有比喻词出现,拟人句就成了比喻句。

例如:

⑴啄木鸟在给树治病。

(拟人)

⑵啄木鸟像医生一样给树治病。

(明喻)

⑶啄木鸟成了医生。

(暗喻)

7.中高考中的应用:

写作文中会用到拟人的修辞手法,使文章更生动,鲜活,具体,形象。

阅读中也有拟人句,说明运用拟人句的好处或原因。

 

[夸张]

1.明确概念:

夸张

2.阐述概念:

为了达到某种表达效果,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着意扩大或缩小,从而增强语言的力量,启发读者或听者的想象力的一种特殊的修辞手法。

3.定对象:

一种特殊的修辞手法。

4.定角度:

作用

5.找新事物:

能够引起人的注意,启发思考,加深理解,并能使论点突出,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6.作联系导图:

人特征

特殊的修辞手法←—句子

事物

作用扩大或缩小

物程度

∪大的更大,小的更小,后的超前

夸张

7.举例说明: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扩大夸张)

他抬头看到巴掌大的一片天。

(缩小夸张)

农民伯伯望着绿油油的麦苗,就闻到了面包的香味儿。

(超前夸张)

 

[借代]

1.明确概念:

借代

2.阐述概念:

借代是不直接说出人或事物,而借用与它有密切关系的事物来代替,以突出事物形象,使事物特点鲜明、具体生动,引起读者联想的一种特殊的修辞手法。

3.定对象:

修辞手法。

4.定角度:

与本事物有密切关系的事物

5.找新事物:

突出事物形象,使事物特点鲜明、具体生动,引起读者联想

6.作联系导图:

7.举例说明:

先生给现钱,袁世凯行吗?

(特征代本体)

举酒欲饮无管弦。

(具体代抽象)

孤帆远影碧空尽。

(部分代整体)

迁客骚人多会于此。

(专名代泛指)

 

[反复]

1.明确概念:

反复

2.阐述概念:

为了突出某种感情,强调某种意思,加深读者的印象,有意重复某些词语或句子的一种特殊的修辞手法。

3.定对象:

修辞手法。

4.定角度:

重复某些词语或句子

5.找新事物:

突出某种感情,强调某种意思,加深读者的印象

6.作联系导图:

修辞方法←句子或词语某些句子或词语→在文中重复出现→突出某种感情,强调某种意思,加深读者的印象

反复

7.举例说明:

我们的祖国的英雄儿女,

将要学习你的榜样。

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

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

(连续反复)

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

(间隔反复)

 

[对偶]

第一步,明确概念A;——对偶;

第二步,阐释概念:

对偶是通过两个结构相同或相似、字数相等的句子或短语对称地排列在一起来表达相似、相关或相反、相对的意思的修辞方式。

第三步,定对象:

找出被定义概念A的上位事物B(角度不同,所找的上位也不同,都可以作为研究对象);——一种特殊的修辞方式

第四步,定角度:

常规角度一般是概念定义中关键的词语(定语中)(找出被定义概念A的特征q,即研究上位事物B的角度);

——两个句子或短语;结构相同或相似;字数相等;

第五步,说出找出的新事物:

相似、相关或相反、相对的意思;

第六步,作联系导图:

第七步,举例说明。

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正对:

语意间是相似联系,表达相似、相关的意思)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反对:

语意间是正反联系,表达相反、相对的意思)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串对,也叫流水对:

语意间是因果联系,表达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

[排比]

1、明确概念:

排比

2、阐述概念:

排比是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组成的能够使语言表达更加畅达、节奏感更强更有气势的一种修辞方法。

3、定对象:

修辞方法

4、定角度:

句子的构成

5、找出新事物:

语言表达更加畅达、节奏感更强更有气势

6、作联系导图:

结构相同或相似

修辞方法句子三个或三个以上语言表达更加畅达

的短语或句子内容相关

短语节奏感更强更有气势

语气一致

排比

 

 

7、举例说明:

每一处沙滩,每一处耕地,每一座山脉,每一条河流,每一根闪闪发光的松针,每一只嗡嗡鸣叫的昆虫,还有那浓密丛林中的薄雾、蓝天上的白云,在我们这个民族的记忆和体验中都是圣洁的。

[设问]

1.明确概念:

设问

2.阐述概念:

明知故问,自问自答,或提出问题不需要回答,能够引起人的注意,启发思考,加深理解,并能使论点突出,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3.定对象:

一种特殊的修辞手法。

4.定角度:

提出问题。

5.找新事物:

能够引起人的注意,启发思考,加深理解,并能使论点突出,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6.作联系导图:

修辞手法←句子

疑问句→自问自答→能够引起人的注意,启发思考,加深理解,并能使论点突出,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设问

7.举例说明:

(1).科利亚干吗要把这些东西埋起来呢?

因为德国法西斯快打到他们的村子了。

(自问自答)

(2).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只问不答)

 

[反问]

1.明确概念:

反问

2.阐述概念:

反问也叫“反诘”,是用疑问的形式来表达某种确定的意思,以加强语气,表达强烈的感情的一种修辞手法。

3.定对象:

修辞手法

4.定角度:

疑问句

5.找出新事物:

表达某种确定的意思,加强语气,表达强烈的感情

6.作联系导图:

修辞手法←句子

疑问句→无疑而问,答案在问句中→表达某种确定的意思,加强

语气,表达强烈的感情

反问

8.举例说明:

自从六年前的那一次,我何曾迟到过?

晚了也得去,怎么可以逃学?

我难道就没有应该责备自己的地方?

我不是常常让你们丢下功课替我浇花吗?

我去钓鱼的时候,不是干脆就放你们一天假吗?

表现手法:

象征、托物言志、对比、照应、白描、烘托、衬托、借景抒情、欲扬先抑、以小见大、意象、意境

[象征]

1〉明确概念:

象征

2〉阐述概念:

象征是诗文中通过具体的事物来表达抽象的意义的一种表现手法。

3〉定对象:

诗文中常用的特殊表现手法。

4〉定角度:

具体事物。

5〉找出新事物:

要表达的特殊意义(抽象意义),人的品德节操,光明与黑暗,战争与和平,希望与追求等。

6〉作联系导图:

7〉举例说明:

“梅”象征高洁、清秀、淡雅、素朴;“菊”象征高洁、傲霜斗雪的坚强,并被称为“隐逸之花”;“兰芷”象征名贵、孤芳、清高;“牡丹”象征富贵华丽;“鸽子”象征和平;“灯光”象征光明与希望……

[托物言志]

1.明确概念:

托物言志

2.阐述概念:

运用上下位联系下定义

明确被定义概念:

托物言志

找出被定义概念的上位:

诗文中一种特殊表现手法

找特征:

借助于某个具体的事物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以该特征为角度找“诗文中一种特殊表现手法”的下位:

诗文中一种借助于某个具体的事物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的特殊表现手法。

定义表述:

托物言志是诗文中一种借助于某个具体的事物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的特殊表现手法。

托物言志是诗歌散文中经常运用的表现手法,即作者借助对某种事物的刻画来含蓄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或某种品格志向,诗文中的物带有了人格化的色彩。

3.定对象:

诗文中一种特殊表现手法

4.定角度:

某个具体的事物;作者的思想感情;作用。

5.找新事物:

具体事物的特征;人的行为习惯特征;人的行为习惯;人的思想感情;使抽象的思想具象化,生动形象,含蓄隽永。

6.作联系导图:

7.举例说明:

周敦颐的名篇《爱莲说》就是采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借莲花这一形象表达了自己洁身自好、保持高尚节操的人生追求。

虞世南的《蝉》:

“垂緌(ruí,本指帽子上或旗杆顶上的缨子)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诗中三四句借蝉声远传的独特感受,道出了蕴涵的真理,即立身品格高洁的人,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借,自能声名远播,从而表达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颂和高度自信。

[对比]

1.明确概念:

对比

2.阐述概念:

对比是把正反两个事物或一个事物相对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对照比较,鲜明地显示出事物间的差别或者能突出说明某一方面,从而增强说服力的一种表现手法。

3.定对象:

表现手法

4.定角度:

把正反两个事物或一个事物相对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对照比较

5.找出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