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史详细知识点华师大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236442 上传时间:2022-11-20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34.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近代史详细知识点华师大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中国近代史详细知识点华师大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中国近代史详细知识点华师大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中国近代史详细知识点华师大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中国近代史详细知识点华师大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近代史详细知识点华师大版.docx

《中国近代史详细知识点华师大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近代史详细知识点华师大版.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近代史详细知识点华师大版.docx

中国近代史详细知识点华师大版

1、虎门销烟的时间:

1839年6月3日

2、英国发动鸦片战争原因:

1根本原因:

19世纪,因工业革命而迅速发展的英国,急于开拓海外殖民地,而清政府的统治日益腐败,中国成为英国掠夺的主要目标,中英战争不可避免。

2直接原因:

英国在中国大肆走私鸦片,中国严厉禁烟,中英矛盾激化,最终成为爆发鸦片战争的导火线。

3、第一次鸦片战争的时间:

1840年6月~1842年8月

4、《南京条约》的时间:

1842年8月

5、《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

1清政府赔款2100万银元。

2割让香港岛。

3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为通商口岸。

4允许英国在通商口岸设驻领事。

5中英协定关税。

6、《南京条约》附约:

英国在通商口岸租地建屋、永久居住以及“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

7、鸦片战争的影响:

从《南京条约》开始,中国被迫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国家的领土完整和主权独立迭遭破坏,一步步滑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苦难深渊。

由此,外国资本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反侵略反封建成为近代中国人民斗争的双重历史任务。

鸦片战争成为中国历史的转折点,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8、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时间:

1856年

9、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原因:

英、法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借口“修约”,蓄意制造事端,于1856年挑起第二次鸦片战争。

10、太平天国运动的时间、人物、地点、都城:

1851年洪秀全广西金田南京

11、鸦片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

以清政府为代表的,腐朽没落的封建主义,不能对抗新兴的资本主义。

12、中国边疆危机的表现:

美、日入犯台湾,英、法进窥云南、广西,俄、英侵凌新疆、西藏。

13、左宗棠收复新疆的时间:

1875年

14、左宗棠收复新疆的意义:

粉碎了俄、英分裂并进而吞并中国西北部的阴谋,巩固了祖国西北边防,维护了祖国的统一,也使沙俄抢占伊犁不还失去了凭借。

15、中国收回伊犁的使臣:

曾纪泽(1880年出使1881年签订《伊犁条约》)

16、甲午中日战争的时间:

1894年

17、黄海海战的时间、代表人物及其领导战舰:

1894年9月邓世昌致远号

18、甲午海战的意义:

甲午海战因海军装备落差而惨败只是一种现象。

透过这种现象,有识之士看到的却是“国不成其国”的深重危机,开始了对现行行政体制的检讨。

19、《马关条约》的时间:

1895年4月

20、《马关条约》的内容:

①清政府割让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

②赔偿兵费白银2亿两。

③增开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

④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投资设厂。

21、《马关条约》的影响:

①《马关条约》是《南京条约》以来对中国危害最为严重的不平等条约。

它标志着列强对中国的殖民掠夺进一步升级,中国的半殖民地程度大大加深。

②在某种意义上决定了此后半个世纪中日两国的发展前途和命运。

③甲午战败和《马关条约》的签订,给中华民族造成了深重的灾难,具有群体意义的民族觉醒也由此开始。

22、沙俄割占中国领土表

时间

不平等条约名称

割占领土范围

割占领土面积

1858年

中俄《瑗珲条约》

中国东北外兴安岭以南、黑龙江以北

60多万平方千米

1860年

中俄《北京条约》

中国乌苏里江以东包括库页岛在内

40万平方千米

1864年

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

中国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

44多万平方千米

19世纪80年代

《伊犁条约》以及其后5个勘界议定书

中国西北部

7万多平方千米

23、列强对中国经济侵略的表现:

通过投资设厂、开矿筑路、增设银行、强迫放贷,加紧控制中国经济命脉。

24、义和团运动:

①地点:

山东、河南、直隶、京津

②主要成员:

农民、手工业者、小商贩、苦力

③口号:

扶清灭洋

④清廷的态度变化:

⑴剿抚不定

⑵加以利用

⑶剿灭

⑤启示:

沉沦于半殖民地苦境的中国,民族的义愤和忧患,只有转化为变革的意识,自强自立,才能走出一条民族自立的康庄大道。

25、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时间:

1900年

26、《辛丑条约》的时间:

1901年

27、《辛丑条约》的内容:

①清政府赔款4.5亿两白银,分39年还清。

②严禁中国民众成立或加入任何具有反帝性质的组织。

③大沽、北京通海沿线的炮台一律拆毁,允许各国在此沿线的战略要地驻兵。

④划定东交民巷为“使馆区”,并由各国派兵长驻。

⑤改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前。

28、《辛丑条约》的影响:

《辛丑条约》是一个空前屈辱的不平等条约。

条约的签订,表明清政府完全沦为帝国主义侵华的工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

29、洋务运动的目的:

师夷长技以自强。

①清王朝的自我振兴。

(主要目的)

1861年,曾国藩创建的安庆内军机械所,是洋务派开办的第一个兵工厂。

②抵御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

30、洋务运动前期

时间:

19世纪60~70年代

1865年,李鸿章在上海创办的江南制造总局,这是国内最大的军工企业。

主张:

自强

措施:

创办军工企业

1873年,李鸿章创建上海轮船招商局。

31、洋务运动后期

时间:

19世纪70~90年代

1890年,张之洞创建汉阳铁厂,是当时亚洲最大铁厂。

主张:

求富

措施:

创办民用企业

32、怎样正确看待和评价洋务运动?

①积极意义:

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兴办近代工矿企业,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对外国资本主义的扩张也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②局限性:

洋务派办洋务的目的是为了维护清王朝的统治,不愿意改革封建政体,洋务企业在经营管理上也存在着许多弊端。

33、“公车上书”的时间:

1895年5月

34、维新派宣传变法的措施、目的:

创办报刊、组织学会、印行书刊;救亡图存

35、戊戌变法的时间:

1898年6月11日

36、戊戌变法的内容:

①政治上允许官民上书言事,改定律法,澄清吏治。

②经济上奖励实业,改革财政。

③军事上编练新军,改习洋操。

戊戌六君子:

谭嗣同、林旭、刘光弟、杨锐、杨深秀、康广仁

④文化方面,设立学堂和译书局,准许创办报馆、学会等。

37、戊戌变法的影响:

①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西方科学知识的传播。

②有利于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参与政事。

③有利于革除社会弊端。

38、戊戌政变的时间:

1898年9月21日

39、维新变法运动的历史意义:

①维新变法运动是符合历史发展潮流的爱国运动。

②维新派积极倡导西方资产阶级学说,冲击了封建主义的束缚,在思想文化领域里产生了很大影响。

40、兴中会建立的时间、地点、性质:

1894年檀香山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

41、同盟会建立的时间、地点、性质:

1905年8月东京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42、同盟会的16字革命纲领: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43、同盟会成立的意义:

同盟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运动有了一个统一的领导核心,标志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44、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的意义:

三民主义是当时中国最完整、最进步的资产阶级革命纲领,也是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指导思想。

45、武昌首义的时间:

1911年10月10日

46、湖北军政府的建立:

1911年10月11日推举黎元洪为都督

47、武昌首义的影响:

武昌起义的胜利,在全国激起强烈反响,各地纷纷响应,到11月下旬,全国已有10多个省、区脱离清政府,宣布独立,清朝统治迅速崩溃。

48、中华民国的建立:

1912年1月1日推举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改用公历,成立临时参议院,改国旗,颁布了一系列法令和措施。

作用:

这些法令和措施废除了封建主义对人民的压迫和束缚,对于发展资本主义经济、资产阶级民主政治、改良社会风气,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49、《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的时间:

1912年3月

50、《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措施:

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全体国民;国民享有言论、集会、结社、出版以及宗教信仰等自由;按照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原则构建政治体制,参议院行使立法权,有弹劾总统的权利。

51、《中户民国临时约法》的意义:

《临时约法》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临时宪法性质,体现了资产阶级的革命性和民主性,在当时具有重大的进步意义。

52、怎样正确认识与评价辛亥革命?

①性质:

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②历史意义:

结束了两千多年来的君主专制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并颁布《临时约法》,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权利。

从此,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③局限性:

由于资产阶级政治上的软弱性,辛亥革命未能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53、孙中山早期革命活动年表

时间

重大事件

1894年

孙中山在檀香山建立兴中会

1895年

孙中山准备在广州起义,尚未发难,起义计划败露

1905年8月

孙中山联络其他革命政体,发起成立中国同盟会

1905年11月

中国同盟会机关报《民报》,孙中山在发刊词中首次阐发“三民主义”

1912年1月1日

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宣告中华民国的正式成立

54、新文化运动的目的:

检讨中国传统文化,引进新思想。

55、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

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大量发表抨击尊孔复古的文章。

《新青年》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

56、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论著:

陈独秀《敬告青年》《文学革命论》

李大钊《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鲁迅《狂人日记》(1918年)

胡适《文学改良刍议》

57、新文化运动前期:

时间:

1915年9月~1917年

主张:

①提倡民主,反对专治。

②提倡科学,反对愚昧。

③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58、新文化运动后期:

时间:

1917年后

主张:

传播马克思主义(1918年和1919年李大钊的三篇论著)

59、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

新文化运动是中国历史上一次前所未有的思想解放运动,它高举民主和科学的大旗,引导人们同封建专制和封建思想展开彻底的斗争,打破了传统的精神枷锁,促使人们更加积极地追求救国救民的真理,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60、五四运动的简介:

①爆发的直接原因:

中国代表在“巴黎和会”上提出的合理要求遭到拒绝。

②爆发的时间、地点:

1919年5月4日北京

③爆发时期的主要参加人员:

青年学生

④口号:

“外争国权,内惩国贼”“誓死力争,还我青岛”“废除二十一条”

⑤运动的转移时间、地点:

1919年6月3日上海

⑥转移后的主要参加人员:

工人

61、五四运动取得初步胜利的表现:

①释放被捕学生

②罢免曹汝霖、陆宗舆、章宗祥三人职务

③拒绝在对德“和约”上签字

62、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

五四运动是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

在运动中,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表现出伟大的力量;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起到了领导作用。

五四运动发生于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之后,是世界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一部分,极大地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63、中国共产党建立的历史条件:

①思想基础:

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②组织基础:

共产主义小组的建立

③阶级基础:

中国工人运动的发展(五四运动)

64、中共“一大”召开的时间、地点:

1921年7月23日上海(后至浙江嘉兴)

65、中共“一大”召开的主要意义:

宣告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66、中共“二大”召开的时间、地点:

1922年7月上海

67、中共“二大”召开的主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