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二轮复习热点专题限时训练论述类文本阅读30.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235819 上传时间:2022-11-20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8.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二轮复习热点专题限时训练论述类文本阅读30.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语文二轮复习热点专题限时训练论述类文本阅读30.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语文二轮复习热点专题限时训练论述类文本阅读30.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语文二轮复习热点专题限时训练论述类文本阅读30.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语文二轮复习热点专题限时训练论述类文本阅读30.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语文二轮复习热点专题限时训练论述类文本阅读30.docx

《语文二轮复习热点专题限时训练论述类文本阅读30.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二轮复习热点专题限时训练论述类文本阅读30.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语文二轮复习热点专题限时训练论述类文本阅读30.docx

语文二轮复习热点专题限时训练论述类文本阅读30

2013届语文二轮复习热点专题限时训练:

论述类文本阅读30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9月28日,第一次全球祭孔大典在曲阜举行。

今年的祭孔大典是在总结20多年祭孔行为的基础上进行的一次重大改版和提升。

孔子儒学经过20世纪近100年的批判之后,为什么又吃香起来了?

为什么西方明智之士提出要吸取孔子的智慧来维护人类生存?

现在世界不太平,主要是霸权主义和恐怖主义。

世界和平就需要治疗这种现代世界病。

孔子提出的“和而不同”可以作为治疗的一剂良药。

孔子说: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和与同,差别在哪儿?

“和”是不同质的东西合理配合,是多样的统一;“同”是相同质的东西简单重复与重合,是单调的同一。

“和而不同”思想有三条原则:

一是自己要有独立思考,不能随波逐流,更不应与坏人同流合污;二是允许别人有自主权,不能强迫别人服从自己,不能推行“顺我者生,逆我者亡”的霸道主义;三是要善于与别人友好合作,善于协调关系,特别是要保护弱者,帮助弱者,使不能劳动又失去依靠的鳏、寡、孤、独以及残疾者都能享受人间的幸福。

这一原则,是组成和睦家庭、构建和谐社会、建立和平世界所必需的。

在人群中,既不当奴才,也不做霸主,也不是各自孤立的个人,而是组织成和谐的整体。

这个整体使每个人能够享受安居乐业的幸福生活。

这一原则适合于民族之间、宗教之间、国家之间的关系。

50年前,中国政府与印度、缅甸首倡处理国际关系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世界和平做出重大贡献。

邓小平提出的“一国两制”方针成功解决了香港和澳门的回归问题,也体现了中国“和而不同”的传统精神,为世界提供了解决类似问题的典型范例。

这也是对世界和平的贡献。

人类与万物“和而不同”,给当今世界提供了一种保护环境的合理思路和可持续发展的正确观念。

儒家主张仁爱: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跟所有爱好和平的人友好相处。

不称霸就是儒学的优秀传统。

今年是郑和下西洋600周年。

明代前期,中国的航海业与造船业都是世界领先的。

郑和率船200多艘,27800多人,7次下西洋,没有开辟一块殖民地。

这充分体现了中国“和”的精神。

欧洲哥伦布比郑和晚87年开始航海,3艘小船带领90人横渡大西洋到美洲。

欧洲人到美洲开辟了大批殖民地,是典型的掠夺式崛起。

中国现在的和平崛起正是对优秀传统的继承,中国的和平崛起不会成为周边国家的威胁。

正如9月15日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在联合国成立60周年首脑会议上讲话提出的:

“坚持包容精神,共建和谐世界……历史文化、社会制度和发展模式的差异不应成为各国交流的障碍,更不应成为相互对抗的理由”,这实际上也是强调“和而不同”。

1.下列对“和”与“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和”就是不同质的东西合理配合,是多样的统一,各方面之间可以彼此不同。

B.“同”就是相同的东西简单重复与重合,是单调的同一,各方面之间完全相同。

C.“和”就是能与他周围的人保持和谐融洽的关系,但他对任何事物都会经过自己的独立思考,不盲目附和。

D.“和”是互相补充配合但不失去自我;“同”是完全一样,没有自我。

“和”是辩证的统一,“同”是绝对的同一。

2.下列说法不属于孔子提出的“和而不同”风行于当世的原因的一项是()

A.现在世界不太平,“和而不同”可以用来治疗霸权主义和恐怖主义的现代世界病。

B.“和而不同”的原则是组成和睦家庭、构建和谐社会、建立和平世界所必需的。

C.“和而不同”给当今世界提供了一种保护环境的合理思路和可持续发展的正确观念。

D.邓小平根据“和而不同”的传统思想提出了“一国两制”方针,成功解决了香港和澳门的回归问题.

3.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和而不同”,就是不盲目附和,能提出、容纳和听取不同意见,能与持不同意见的人相互切磋,友好合作。

B.郑和7次下西洋却没有开辟一块殖民地,充分体现了“和而不同”的精神早已在世界范围内达成共识。

C.历史实践已经证明,“同而不和”不可能导致真正的和谐,只有“和而不同”才是正确的致和之道。

D.人和人相处,求“和”而非“同”才能和谐长久,这一原则同样适合于民族之间、宗教之间、国家之间的关系。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

今天我们为什么还要过传统节日翁敏华

 过节是全世界各民族的普遍文化现象,并非中国独有。

英语作holiday,含有神圣(holi-ness)的意味;日语作“祭ヮ”,突出节日活动;但是这些都不如“节日”来得形象生动。

2005年11月,韩国的“江陵端午祭”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

这一事件让我们警醒。

几年来,每到端午节,我们心里总有一丝隐痛。

它让我们认识到:

所谓国家意识,绝不仅仅指空间上的领土。

 派定哪些日子作为节日?

西方每每同历史上的人事相关,无论是圣诞节、万圣节还是情人节;中国却不是这样。

你看:

一月一“元旦”,一年中第一个冉冉升起的旭日;三月三上巳,蛇开始活跃了,让我们亲近春水;五月五端午,毒虫百脚需要好好对付,才能平安度夏……原来,中国的节日尽是太阳的、月亮的、星星的、山的、水的节日,其本质就是一个和谐天人的节日。

我国的岁时节日还非常强调“节物”,比如,梅花是新年的节物,桃花是三月三的节物,石榴花是端午的节物,桂花属于中秋,菊花属于重阳。

新年的饺子年糕、元宵的汤圆、清明的青团、端午的粽子、七夕的巧果、中秋的月饼、九月九的重阳糕,包括腊月初八的腊八粥,凡此等等,也同样是“节物”。

 传统节日,历来还是国人和谐人事的一个有效的时间节点,是国人沟通人心的一个有效的平台。

在孔夫子时代,人们过年,就是“乡人傩,一国皆若狂”,举国狂欢,真正起到了凝聚人心的作用。

我们能以什么样的名义凝聚在一起,温习、积累和增加我们的缘分?

在我看来,再也没有比传统节日更好的名义了。

“缘”,大概是中华传统文化中一个独特的命题,他国语言中很难有一个对应的译词来与之匹配了。

我们可以这样来理解“缘”字:

相互关联的人们,在夕阳西下的时候,共同祭祀。

多少年过去,现代人也许早已不再记得传统节日各自的崇拜对象和初始起源了,但是,一种共同血脉的感觉还在,一种“我们感”在这些日子里显得格外强烈:

因为我是中国人,所以我今天过节。

我们的传统节日在一年四季中分布匀称,大小交替,大致一两个月必然有一节,也就是说:

“竹筒”有段时日了,该“竹节”一下了,聚一聚,聊一聊,深化一下感情。

 江苏省中秋节有一个奇俗叫“摸秋”。

这一天晚上,无论男女,都可以到别人家的田地里偷一个瓜吃什么的。

人性中的一些缺点,比如说小偷小摸,一味的“堵”也不成,有的时候,得给它们一点出路。

它是民间的一种约定俗成:

平时不许偷,中秋夜允许他们稍稍地去过一下“偷”瘾。

注意:

只许“偷”别人家地里的东西,而且是小东西。

第二天就不行了。

这与西方的“万圣节”,孩子们戴着各种可怕的面具,到各家各户恶作剧,去闹,去讨糖果吃,有异曲同工之妙。

平日里,西方社会是最忌随便打搅别人的。

或许,安顿人们不太光彩的欲望,和谐人们疲惫的身心,原本就是节日的一个题中之义。

 在一个个自古及今的节日里,我们善解天意,善解人意。

明天,也许我们又要各奔东西,但至少今天,借助传统节日,我们可以温暖自己、温暖别人。

4.选出下列对文章词句理解不正确的两项

A.“这一事件让我们警醒”意味着韩国申遗成功触发我们想到中国许多传统文化现在已到了危险的时候。

B.“所谓国家意识,绝不仅仅指空间上的领土”的潜台词是:

国家意识在时间上的体现便是寄予着民族文化的传统节日。

C.“‘竹筒’有段时日了,该‘竹节’一下了”形象地将过节的“节”解释成竹节的“节”,暗含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和祝愿。

D.“相互关联的人们,在夕阳西下的时候,共同祭祀”这句话巧妙地将“缘”字拆分为“丝”“夕”“豕”三个字,作了意味深长的解释。

E.通过过节来“安顿人们不太光彩的欲望”是说给人们内心中一些被压抑的理想一个施展的平台。

5.选出下列对文章分析有误的一项

A.我国岁时节日“节物”可以从两个维度分类:

实用的与审美的。

这二者又是与人及其种植的植物密切相连的。

B.孔夫子时代举国狂欢的节日成为中国历史上一个“有效的时间节点”,真正起到了凝聚人心的作用。

C.“摸秋”故事的插入,使得平实的论述一下子生动起来;画龙点睛的议论,有力地升华了节日故事背后的意义。

D.文章由韩围申遗成功引入,从三个方面谈了传统节日的价值,中外比较突出了我国传统节日的特性。

6.根据文章内容,归纳西方的“节”与中国传统节日的异同。

(4分)

7.阅读文章,你认为作者提出“过传统节日”主要意义有哪些?

(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微博正在改变中国青年的生活

  ⑴“微博让网友的心和我们舟曲紧紧地连在一起。

”8月20日,重庆理工大学外语学院大二学生王凯,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自己的生活完全被泥石流和微博改变了。

当他8月8日发出第一条微博时,根本没想到会受到那么多人的关注和鼓励。

  ⑵在舟曲泥石流灾害发生后,王凯以“Kayne”为名发的微博成了网友甚至媒体了解灾情的重要信息源。

仅8月9日一天,他就发了100多条关于灾区情况的微博,在网上被迅速转发传播,部分图片被各大网站转载。

有媒体说:

“他一个人就像一个通讯社。

”现在,王凯微博上的“粉丝”数量已经超过1万人。

  ⑶在舟曲泥石流发生以前,王凯上微博多是为了娱乐消遣,“通过这次事件,我有了很大改观,很多人通过微博集结起来了,不少人捐款捐物找不到渠道还会留言给我。

  ⑷“如果后续环节充分,一条微博可以做到核裂变式的广泛传播。

”传播学专家闵大洪教授在微博研究文章中说道,尽管微博具有信息碎片化的特点,但“围观”现象并不少见,完全可以形成舆论。

尽管微博具有“去中心化”的特点,但同样具有动员和组织作用。

他举例,青海玉树地震发生后,网友通过微博发出“超级急”的信息,告知首都机场一号航站楼北线货运站征集救灾物资,号召网友将灾区急需的物品送达。

4月18日至21日,由社会热心人士联系的海航包机连续4天运输网友捐赠的赈灾物质,总量超过20吨。

  ⑸被微博影响和改变的不只是王凯,日常生活中上微博的人也越来越多。

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近日通过清研咨询对全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3282人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91.6%的人不超过40岁),92.4%的人上微博。

94.3%的人表示微博在改变自己的生活。

调查显示,87.3%的人会上微博了解大家对公共事件或突发事件的看法并发表意见;62.5%的人参与过微博上发起的寻人、祈福等公益行动。

  ⑹某外企职员陈松,觉得微博带来的是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

“我每天上下班路上要花两个小时,就会用手机上微博。

遇上什么事,拍个照片就随手发上去了,特方便。

在微博上关注一些名人、明星、书籍等,也让我认识了一些有共同爱好的新朋友。

  ⑺调查显示,94.3%的人表示微博在改变自己的生活。

67.1%的人表示微博能即时交流,改变了交友、沟通的方式和习惯;64.9%的人认为上微博更容易形成特定的小圈子;60.8%的人表示微博能随时随地记录,改变了表述和思维的习惯。

  ⑻微博也有让陈松烦恼的时候。

他“关注”了200多人,每天一上去更新特别多,蹦出来的东西很多并不是自己想要的,“有些网站推荐的话题会起一些耸人听闻的标题,其实没什么内容。

  ⑼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匡文波认为,目前微博在信息的真实性上还有欠缺,“微博是草根媒体,没有把关人,谁都可以发布消息,难免真假难辨。

所以,微博只能作为传统媒体的补充。

”此外,很多名人开微博的目的是为了营销自己,带有很强的功利性。

微博信息海量,政府不太可能管控,网站的约束作用也不明显。

他提醒广大博友,阅读微博时会有风险,还不能作为信息的主要来源。

  ⑽“微博的可信度和网络的可信度是一样的。

”北京某文化公司执行总编马中才认为,不管渠道是什么,接收到的信息都要自己判断,“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其它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