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月考试题.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235326 上传时间:2022-11-20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9.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语文月考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高一语文月考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高一语文月考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高一语文月考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高一语文月考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一语文月考试题.docx

《高一语文月考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语文月考试题.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一语文月考试题.docx

高一语文月考试题

武钢三中高一上学期十二月月考

语文试题

第I卷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毎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最早对屈原给予高度评价的,是西汉时代的淮南王刘安和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

司马迁在《史记》本传中引用刘安《离骚传》的话,盛赞屈原的高洁之志和廉贞之行:

“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

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

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也许是由于距离屈原时代较近,对屈原精神的感受较为真切些吧,刘安、司马迁的这一评价,显然还不算偏颇:

它既看到了屈原对君王、宗国的忠贞之志,又看到了他不与黑暗世道和“浊秽”同流的抗争精神和高洁之行。

在“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的热烈颂扬中,表达了对屈原双重精神的崇仰钦敬之情!

不过,司马迁还有一段评述,表明他对屈原精神有着深一层的认识:

“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这一评述,在肯定屈原“竭忠尽智”的同时,更强调了他的“怨”君色彩。

这就使屈原身上那富于“怨怼”抗争精神的一面,鲜明地凸现了出来。

这一点也为东汉史家班固强烈地感受到了。

所不同的是,为司马迁所深心理解的这种“怨怼”精神,却遭到了班固的猛烈抨击:

“然责数怀王,怨恶椒兰;愁神苦思,强非其人。

忿怼不容,沉江而死。

亦贬絜狂狷景行之士……谓之兼诗风雅而与日月争光,过矣!

班固的评判抓住了屈原精神的重要侧面,即对于黑暗势力的不屈抗争精神。

就这一点说,班固并没有看错。

只是班固过于敏感,以为屈原的这种精神,对封建统治阶级颇有妨害,而采取了激烈排斥的立场。

这一立场在今天看来似乎很难理解,但在封建时代却曾得到过不少回响。

如北朝儒者颜之推,亦曾指斥屈原“露才扬己,显暴君过”,而将他置于“自古文人,多陷轻薄”的长长名单之首。

唐代苦吟诗人孟郊,也不满意屈原的“怨怼”,作诗批评说:

“三黜有愠色,即非贤哲模。

”宋人葛立方,对屈原不从渔父之劝、忿怼沉江的激

烈之行,更表示了极不赞同的意见:

“使屈原能听其说,安时处顺,置得丧于度外,安知不在圣贤之域!

而仕不得志,狷急褊躁,甘葬江鱼之腹。

知命者肯如是乎!

”这些都足以证明,屈原最早所影响于历史的,不是所谓“忠君爱国”精神,而是那不与浊世同污的忿怼、抗争精神。

东汉王逸,是首先以屈原的“忠贞”来对抗班固批评的著名大将。

他在《楚辞章句》中激烈反驳班固说:

“今若屈原,膺忠贞之质,体清洁之性,直若砥矢,言若丹青,进不隐其谋,退不顾其命,此诚绝世之行、俊彦之英也!

”——这是将屈原的双重精神,引向“忠君”方向的第一次成功的尝试。

它巧妙地化解了人们对屈原“忿怼”抗争之行所抱的疑惧心理,因此得到了唐、宋之际许多著名人士的热烈回应。

如魏征称赞屈原这样的“离谗放逐之臣”,是“愤激委约之中,飞文魏阙之下,奋迅泥滓,自致青云,振沈溺于一朝,流风声于千载”,给了屈原以高度的评价。

就是唐太宗,也以孔子“臣苟顺者,不得为忠”之义,肯定了屈原“孤直自毁”的“忠”节。

政治改革家柳宗元,还针对班固以为屈原不可与日月争光的说法,引征《春秋》之例反驳。

宋人洪兴祖则盛推屈原“虽身被放逐,犹徘徊而不忍去。

生不得力争而强谏,死犹冀其感发而改行。

使百世之下闻其风者,虽流放废斥,犹知爱其君眷眷不忘,臣子之义尽矣。

”严斥班固、颜之推之说“无异妾妇儿童之见”。

这些都是鲜明地站在“臣子之义”立场上,标榜屈原“忠正”、“爱君”精神的代表性评价。

至于屈原身上那强烈的抗争精神,除了生性不羁的自由狂放之士李白,曾发出过“彭咸久沦没,此意与谁论”、“屈宋长逝,无堪与言”的感慨,表示过相当的共鸣外,很少有人再提及了。

(选自《屈原评价的历史审视》,有删改)

1.下列关于屈原抗争精神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屈原最早影响历史的是不与浊世同污的忿怼、抗争精神。

B.西汉司马迁鲜明地凸现了屈原富于“怨怼”的抗争精神。

C.东汉班固对屈原“怨怼”的抗争精神,进行了猛烈抨击。

D.经过王逸等人的努力,化解了屈原“忿怼”的抗争精神。

2.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唐宋许多著名人士是站在“臣子之义”的立场,标榜屈原的“忠正”“爱君”精神。

B.班固认为屈原的“怨怼”精神,虽“兼诗风雅”,但妨害封建统治,因而猛烈抨击。

C.刘安比较中肯地评价屈原,也许是因为距离屈原时代近,对屈原精神的感受较真切。

D.宋人葛立方认为屈原应知命,安时处顺,极不赞同屈原沉江这种“狷急褊躁”之行。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东汉王逸第一次将屈原的双重精神引向“忠君”方向,这次尝试取得了成功。

B.人们曾对屈原“忿怼”的抗争之行抱有疑惧心理,因而采取了排斥的立场。

C.屈原身上的抗争精神,引发了李白的自由狂放,因而李白之后不再有人提及。

D.刘安在司马迁之前就认识到屈原的高洁之志和廉贞之行,并给予高度赞扬。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蔡元培的富贵

余世存

蔡元培可谓传统中国的最后一人,又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人。

  说蔡先生之传统,有很多角度,其中之一是蔡元培一生没有置备私产。

他亲历满清、北洋、民国,为国家社会服务多年,地位不可谓不高,为家为私的机会多多,但他没有谋私谋家,一生搬家多次,只是租居而已。

这样的国士,确实有着传统中国文化中士大夫的品德——以国事天下事为念,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念兹在兹。

  蔡先生病逝,国民政府给蔡元培先生发布了褒扬令,“道德文章,夙孚时望”“推行主义,启导新规,士气昌明,万流景仰”,毛泽东在唁电中称其为“学界泰斗、人世楷模”,吴稚晖的挽联是“平生无缺德,举世失完人”。

  蔡元培的做官机会太多,可以过上衣食无忧的日子,富贵于他是可望可即之事。

但跟一般寒酸文人不同,蔡先生生性豪放,不拘小节,爱花钱,爱请客。

据说妻子为此非常不满,两人经常吵架。

儿子证实,父亲置业并不困难,后来不仅没有置业而且没有积蓄的原因是,收入多,支出也多,主要支出除购买中外图书典籍外,还用来捐助公益事业接济困难亲友、学生。

  一生受惠于蔡元培的人太多了。

随便即能想到陈独秀、鲁迅、胡适、梁漱溟等人,还有众多学生、看门人,都得益于蔡先生。

甚至到他晚年,仍然如此。

有人回忆,先生晚年,旅居香港,生活极端拮据,仍不忘周济他人。

当时有一位广东籍诗人廖平子,恬淡高洁,不屑钻营,家无隔夜之粮。

廖常将诗作呈予蔡先生,先生知其生活清贫,即赠其法币拾元,每月皆然,数年不断。

  一般的官吏极易为官场习气所染,习惯了当官做吏后,再难回归平实,难以自食其力。

这方面,蔡元培的自信自足是中国人中少有的。

1907年,40岁的蔡元培放弃国内的身份地位,在驻德公使孙宝琦的帮助下赴德,入莱比锡大学听课。

后公派留学机会搁浅,但蔡元培没有放弃,决定自费。

当时他还需要抚养妻儿四口,孙宝琦答应每月资助银子30两,让他在驻德使馆中做兼职,但使馆只应允照顾食宿,不提供职务和薪金。

为此,蔡元培给当时在德学习的唐绍仪侄子唐宝书、唐宝潮做家庭教师,为他们讲授国学,每月报酬100马克。

他还通过同乡挚友同上海商务印书馆商洽,为该馆著文编译,每月稿酬100元,如此保证留学所需,并维持国内妻儿生活。

  他自称“好好先生”,但实则是“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

他终生都涉足官场,然辞职之烦扰于他却是家常便饭。

  1898年蔡元培时任翰林院编修。

传统中国社会,中进士点翰林后,就意味着升官发财,光宗耀祖,更意味着身系国之重望参与写史之列。

但戊戌政变后,蔡元培却选择了辞职。

1912年蔡元培就任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教育总长。

7月2日,为抵制袁世凯独裁,他向袁当面请辞。

1917年蔡元培任北京大学校长。

7月3日,因抗议张勋复辟,他向黎元洪提出辞职,后复任校长。

191

9年北京市小学以上各校教职工要求政府以现金发薪而罢课,教育部未能及时应对,蔡元培与其他各大专院校校长联名辞职。

1920年1月8日,蔡元培再度辞职,直至教育部及北京政府对教职工所提要求完全承认才复职。

1928、1929那两年,蔡元培几乎月月在写辞职信:

请辞国民政府大学院院长,请辞国民政府监察院院长,请辞中央政治会议委员,请辞国民政府委员……有人统计,蔡元培一生辞职有24次之多,其中为北大辞职7次。

我们由蔡元培的生计及态度可以试图接近这位圣贤的心地。

著名哲学家杜威曾说:

“拿世界各国的大学校长来比较一下,牛津、剑桥、巴黎、哈佛、哥伦比亚等等,这些校长中,在某些学科上有卓越贡献的不乏其人;但以一个校长身份而能领导那所大学对一个民族、一个时代起到转折作用的,除蔡元培外,恐怕找不出第二个。

”蔡元培的贡献可谓大哉。

恩格斯曾称赞但丁:

“封建中世纪的终结和现代资本主义纪元的开端,是以一位大人物为标志的。

这位大人物就是意大利人但丁。

”我们看蔡元培在传统与现代中国转折中的位置,庶几近之。

(有删改)

  4.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蔡元培一生为国家社会服务,地位不可谓不高,但他没有谋私谋家,收入微薄,却常常捐助公益事业,接济困难亲友学生。

  B.蔡元培晚年生活并不宽裕,却依旧不改乐善好施的品性,在其旅居香港之时资助广东籍诗人廖平子创作诗歌长达数年之久。

  C.蔡元培不为官场习气所染,自食其力,公派留学无法实现之时,放下身段做家庭教师,在驻德公使孙宝琦的帮助

下为上海商务印书馆著文编译以赚取生活费用。

D.蔡元培身为校长处于传统中国和现代中国的转折位置,是我们民族在那个特殊时代的一位标志性的大人物,在这一点上已胜过了当时世界其他各国大学校长。

5.为什么说“蔡元培可谓传统中国的最后一人,又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人”?

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4分)

  6.文章从哪几方面写“蔡元培的富贵”?

请简要分析。

(5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两株玉兰树

陈忠实

清明前一日回到老家,到村子背靠的白鹿原北坡上,在父母的坟头烧了一堆被视为阴币的黄纸。

尽管明知这是于逝者没有任何补益的事,然而每年此日不仅不能缺少,甚至早早就泛溢着一种甚为急切的情绪。

自己心里明白,上坟烧纸和跪拜的行为,无非是为消解对父母恩德亏欠太多的负疚心理,获得一种安慰。

 天气很好。

温润的风似有若无。

西斜的依然明媚的阳光下,原坡和河川满眼都是蓬勃的绿色和黄色,绿的是返青的麦苗,黄

的是盛开的油菜花,间有零星

散落在坡梁上的杏花的粉白。

回到老屋小院,便坐在前院闲聊。

许是那种负疚心绪得到消解,许是得了这明媚春色的滋润,竟是一种难得的轻松和平静。

记不得是谁颇为惊诧地叫了一声,玉兰树开花了。

我便朝大门右侧的玉兰树看去,在树梢稍下边的一根分枝上,有两朵白花。

我的心微微一颤,惊喜得轻叫一声,从坐着的小凳上站起来,几步走到玉兰树下,久久观赏那两朵玉兰花。

那是两朵刚刚绽放的玉兰花,雪白,鲜嫩,纤尘不染,自在而又尽情地展示在细细的一根枝条上,洁白如玉,便想到玉兰花的名字确属恰切。

玉兰树尚不见一片叶子,叶芽刚刚在枝条上突出一个个小豆般的苞,花儿却绽放了。

我久久地看那两朵花儿,竟然不忍离去。

玉兰花在我其实也算不得稀罕,见得也早也多了,之所以发生一缕不寻常的惊喜,这是开在自家屋院里的玉兰花,而且是我栽植的玉兰树苗,便有了一种情结;还有一种非常因素,就是这株玉兰树苗成长过程的障碍性经历,曾经让我颇费过一番心思。

几年前我重回原下小院读书写字,一位在灞河滩苗圃打工的乡党,闲聊中听说我喜欢玉兰花,便给我送来一株不过食指粗的幼苗,我便在大门右侧的围墙根下

挖坑栽下了。

为了便于浇水和保护,我在玉兰幼苗四周用砖箍了一圈护栏。

得到我的用心守护和浇灌,玉兰树苗日见蹿高,分枝,加粗,蓬蓬勃勃,生机盎然,我便期待花苞的出现。

恰好盼到玉兰树应该发苞开花的树龄,不仅没有开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