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社会主义复习题.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234427 上传时间:2022-11-20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3.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科学社会主义复习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科学社会主义复习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科学社会主义复习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科学社会主义复习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科学社会主义复习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科学社会主义复习题.docx

《科学社会主义复习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科学社会主义复习题.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科学社会主义复习题.docx

科学社会主义复习题

1、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是什么?

答:

19世纪40年代诞生的科学社会主义是西欧工业资本主义时期物质生产、阶级斗争和思想文化发展到一定水平的产物,也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思想领域实行伟大变革的结果。

(1)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经济条件,是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发展和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成分暴露。

当时,英国处于工业革命的完成阶段、大工业在经济中占据了统治地位。

法国和德国也开始了工业革命。

在这些国家,大工业的发展使得生产愈益社会化了。

社会化生产和资本主义占有之间的矛盾愈加鲜明地表现出来。

从1825年起,周期性的经济危机使社会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给劳动人民带来无穷的灾难,集中暴露了资本主义的弊病。

(2)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是欧洲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工人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也公开化了。

30—40年代工人运动的发展表明,工人阶级不仅是受压迫和受剥削的阶级,而且是革命的阶级。

各种社会主义思潮,特别是与工人运动有更直接联系的空想共产主义思想(卡贝主义、布朗基主义、魏特林主义等),在工人中广泛流传,反映了工人阶级与社会主义的密切联系。

(3)科学社会主义的直接来源,是19世纪初期三大空想家的社会主义学说。

西欧思想文化领域里的成果提供了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前提。

其中比较重要的是3大空想家的社会主义学说,德国古典哲学、英国政治经济学以及法国历史学家用阶级斗争观点撰写的有关法国大革命的历史著作等。

这些理论思想资料虽然不能直接作为工人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思想武器,但却包含着有关历史观、资本主义经济分析和阶级分析以及社会主义的许多科学要素。

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者马克思和恩格斯,与同时代的某些人相比,具有双重的优越性:

比起工人活动家,他们具有高度的理论素养;比起青年黑格尔派的理论家,他们具有强烈的实践愿望和献身工人阶级解放事业的精神。

因此,正是他们经过理论研究和社会实践,批判地继承了优秀的文化思想遗产,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

2、列宁的社会主义探索成果。

答:

列宁对社会主义的探索:

(1)强调社会主义必须建立在社会化大生产基础之上,把实现工业化、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在俄国最终胜利的唯一保证。

列宁认为,虽然在俄国缺少生产力这个前提,但在革命时机成熟时,无产阶级要夺取政权,之后再发展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

(2)战时共产主义。

十月革命胜利后的苏俄国内战争时期,列宁对社会主义的探索是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这些政策在苏俄国内战争时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后期,他把这个政策作为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政策,在实践上是行不通的,于是改为实行新经济政策。

(3)在社会主义发展阶段上,列宁明确将共产主义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社会主义阶段,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第二阶段是共产主义阶段。

(4)新经济政策。

这可以说是列宁在社会主义建设上做的最有意义的探索。

他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有计划地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建设社会主义的新道路,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合作制的基本思想,解决了小农国家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的最大难题。

(5)在政党建设方面,提出通过政治体制改革加快社会主义新型民主建设的历史性任务。

列宁在晚年做出了主要的探索,认为在社会主义政党中只能实行民主集中制,在党内要充分发挥民主,针对党内出现的官僚主义作风,列宁提出了对执政党进行监督,并做出了有益的尝试。

(6)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关于文化和文明的理论,提出了文化建设在落后俄国的特殊途径、特殊意义和特殊任务。

现实指导意义:

1、要以本国国情为出发点,探索社会主义建设新道路;

2、要通过加强党内民主来推动政治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决定经济体制改革的成败;

3、社会主义本质是解放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达到共同富裕;

4、要借鉴资本主义世界一切适合本国国情的文明成果,消灭资本主义后搞资本主义。

3.详述苏联模式

答:

所谓苏联模式,如果仅就其内涵本身而言,那可以从经济和政治这两个方面加以解释。

1、首先,从经济上来看,苏联模式表现为一个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它以国家政权为核心,以党中央为领导者,以各级党组织为执行者,以国家工业发展为唯一目的,以行政命令为经济政策,以行政手段为运作方式。

总之,这是一个有鲜明特点的经济体制,它限制商品货币关系,否定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用行政命令甚至暴力手段管理经济,把一切经济活动置于指令性计划之下。

它片面发展重工业,用剥夺农民和限制居民改善生活的手段,达到高积累多投资的目的。

2、其次,从政治上来看,苏联模式又表现为一个高度集权的行政命令体制。

对内,它将权力高度集中于党中央,而党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组织,大多数情况下又是由个人意志所操纵的。

这就造成了党政不分,共产党领导一切,直接发布政令,管理国家事务,民主集中制有名无实,社会主义法制被忽视甚至遭到践踏。

干部由上级委派,领导终身任职,基本上不受群众监督,最后形成个人高度集权,并由此衍生出个人崇拜、官僚主义和形形色色的特权现象,从而严重损害了党和国家的正常民主生活。

以批判斯大林个人崇拜而闻名的赫鲁晓夫为例,他自己就又在制造新的甚至超过斯大林的个人崇拜。

据一般统计,报纸刊登斯大林的照片,每年无非几十张,而赫鲁晓夫却年逾百张。

1963年达到124张,1964年头10个月里竟刊登140次,可见,制造和利用个人崇拜,正是苏联领导人用以指挥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法宝。

3、再次,从对外关系上来看,苏联模式又是集中了严重的官僚主义、主观主义、沙文主义和专制主义即封建农奴主式的作风于一体的大国强权体制。

它不顾别国的国情,以社会主义阵营的老大哥自居,到处指手画脚,发号施令,对违反其意志的国家则严惩不贷,从舆论声讨、经济制裁直到外交孤立,甚至实行军事干预或占领,无所不用其极。

结果造成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分裂,削弱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力量。

苏联模式还不能在经济制度上贯彻人民民主集中制,劳动人民对资源和生产资料没有处置权,对劳动果实没有分配权,背离了共产党宣言和列宁的最初理想,已被世界共运史证明不是真社会主义,而是一种骗取和利用人民力量建立起来的封建主义残余制度,他维护的是挂着共产党招牌的新官僚的利益。

是比资本主义更落后的社会制度。

因此最终被人民所抛弃。

4.论述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

答:

这个观点是正确的。

1、民主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和内在要求,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也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

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就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2、“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这既是邓小平的名言,也是真理。

因为民主是社会主义的政治本质,即是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和政治的本质特征。

民主和社会主义具有不可分割性。

社会主义愈发展,民主也愈发展。

社会主义在消灭阶级压迫和剥削的基础上,把民主推向了新的历史高度。

这种民主,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地位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必然要求,或者说是同这种经济制度相适应的。

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是社会主义国家制度的核心内容和根本准则。

3、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就是要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把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调动起来。

4、建国后,我们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上有深刻的经验教训。

例如,“文化大革命”给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留下的就是反面的教训。

“文化大革命”得以发动,是因为党和国家缺少健全的民主制度;其间的“大鸣、大放、大字报、大辩论”所谓“四大自由”完全背离了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这样的目的;十年内乱破坏了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等社会主义民主,把民主与社会主义分离开来。

5、改革开放以来,民主与社会主义重新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党和国家的政治体制改革就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正面经验。

其中废除领导干部职务终身制、建立离退休制度、建立约束权力过分集中的制度、完善权力监督制度、改革党政机构和干部制度等,都是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充分体现。

党的十六大进一步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提出“要着重加强制度建设,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

这一切,都体现出民主是社会主义的政治本质,体现出社会主义愈发展,民主也愈发展。

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创新点

答:

第一,我们党提出并且反复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

本来,按照马克思、恩格斯的基本设想,社会主义是在资本主义充分发展的基础上建立的,是生产力相当发达的社会主义,是工业化之后的社会主义,是彻底清除了封建主义残余的社会主义。

而中国现阶段的社会主义情况有很大的不同,它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生产力还不发达的社会主义,是工业化过程中的社会主义,是封建主义残余还严重存在的社会主义。

回顾过去,我们长期对这一点认识不足,我们很多超越阶段的“左”的错误,都同对马克思主义的教条式理解有关。

现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使我们在这个问题上豁然开朗了:

我们搞的社会主义同马克思讲的社会主义方向是一致的,在体制和制度方面也有某些相似之处,但是,就它的决定性基础、生产力水平来看,就它的很多内容来看,二者存在着巨大的差别。

所以,不能搞教条主义,不能照搬本本,我们必须从中国的特殊国情出发,采取更加灵活有效的方针和政策,大胆试验、大胆探索,建设一个真正有生命力和吸引力的社会主义。

第二,我们对社会主义在不断地进行再认识。

30年来,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有很多深化和进展,经历了三次重大转变:

第一次重大转变,以1984年为标志,它的主要内容是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在我国改革开放以前,我们通常都认为,社会主义作为一种经济制度,它的基本原则就是公有制、计划经济和按劳分配。

改革开放以来,这三条基本原则都有重大的突破:

公有制由原来的一统天下变为原则上占主体地位,按劳分配也纳入到按生产要素贡献进行分配的总原则当中,特别重大的突破是我们从传统的计划经济转变到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我国新时期的巨大发展,就是在这个突破中取得的。

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肯定了社会主义经济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商品经济实际就是市场经济的代名词。

邓小平对这个决定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第二次重大转变,以1992年为标志,它的主要内容是从手段到目的。

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提出了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重要论断。

社会主义本质这个概念是邓小平的发明。

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我们搞社会主义最后到底要干什么,我们搞社会主义对人民和国家有什么实质意义。

用一句话概括,就是共同富裕。

邓小平的这个重要论断,影响十分巨大,几乎所有的科学社会主义教科书都全部改写了。

原因是过去的科学社会主义教科书不讲社会主义本质,不讲社会主义目的。

  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论断启示我们,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是分层次的,比较浅的层次是关于社会主义制度的规定,比如公有制经济占主体地位,共产党领导,无产阶级专政或者人民民主专政等等,这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手段理论。

马克思主义关于阶级斗争、暴力革命等学说也属于手段理论。

较深层次则是社会主义的价值取向和价值目标,也就是社会主义的目的或者本质,包括实现人民的共同富裕,这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目标理论。

而科学社会主义最深层次的理论则是它的哲学基础――唯物史观。

我们怎样才能科学合理地确定奋斗目标或目的呢?

要以唯物史观为指导,要从生产力现状出发,从人民的利益要求出发。

手段和目的尽管总体上是一致的,但有时候也发生矛盾,如何协调它们的矛盾,也要以唯物史观为指导。

  第三次重大转变,以2002年为标志,它的主要内容是从经济到全面特别是到以人为本的深化。

在社会主义目的层面上,社会主义本质的论断把它规定为“实现人民的共同富裕”,这是很重要的。

但是,在经济发展的低级阶段上,人们确实主要追求温饱和富裕,而在温饱问题以至富裕问题解决以后,人们必然追求超出物质生活的更多、更高的东西。

拿我国现阶段来讲,社会发展问题、政治发展问题、人的发展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