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话音韵和诗词.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231806 上传时间:2022-11-20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20.9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闲话音韵和诗词.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闲话音韵和诗词.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闲话音韵和诗词.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闲话音韵和诗词.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闲话音韵和诗词.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闲话音韵和诗词.docx

《闲话音韵和诗词.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闲话音韵和诗词.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闲话音韵和诗词.docx

闲话音韵和诗词

闲话音韵和诗词

据有关方面统计,地球上50多亿人口每天说的语言种类达6000种之多。

世界上讲汉语的人口最多,如按使用语言人口的多少排位,前十位是汉语、英语、西班牙语、印地语、阿拉伯语、孟加拉语、俄语、葡萄牙语、日语及德语。

各种语言使用的语音并不相同;各种语言在语词中成系统地利用声音的某些特征区别意义,也不尽相同。

每种语言都有一套独特的、必须共同遵守的语音系统,即“音韵系统”。

研究“音韵系统”的科学叫音韵学。

但是,必须明确:

1.语言先于文字。

文盲只是不识字;幼儿园孩子不识几个字,但是说话呱呱的。

2.语法和音韵学是后来产生的。

3.语言、文字也在发展,所以音韵也在发展。

传统音韵学家说:

“读书要先识字。

”识字包括怎么念(音韵学)、怎么写(文字学)、怎么讲(训诂学)。

所以,音韵学就是研究文字的读音系统。

一、汉字的音韵

汉语中,大体上一个音节就是一个汉字。

汉语的音节由声母、韵母、声调三大要素构成。

(注意:

汉语中,普通话与各种方言的发音不同;现代汉语与各时期古汉语的发音不同。

)《中国音韵大典》收录上古音(先秦、两汉)、中古音(魏晋、南北朝、隋唐、两宋)、近代音(元朝、明朝、清朝)、现代音(官话、晋语、吴语、粤语、徽语、赣语、湘语、闽语、客语、平话、其他土话)等历代音韵信息,涉字3万余个,共100余万条记录。

《中国音韵学研究》是高本汉构拟中古音的代表作,陆续发表于1915-1926间,中译本由赵元任、李方桂、罗常培共同翻译,并加了注释和补订。

该书影响极大,标志着中国现代音韵学史的开端。

古汉语没有“音标”,用一个汉字代表一个声母,称为“字母”。

文献记载:

宋代有36个字母。

什么字归什么母的原始材料叫“韵图”。

把可以互相押韵的字编在一起,就叫做“韵部”。

韵部与韵母是不同的概念。

一个韵部可以包括几个韵母。

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先秦时代没有分韵的记载。

但是,后人根据《诗经》《楚辞》等上古诗歌的韵脚归纳为28.29.30、31韵部。

南北朝,梁代沈约发现声调,定名“平、上、去、入”四声。

此后出现按四声分韵,以反切注音的韵书。

隋代《切韵》(公元601年编)、唐代《唐韵》(公元751年编)有206韵。

唐初,许敬宗等奏议:

韵分得太细,写诗很受拘束,应把邻近的韵合并使用。

宋代陈彭年、邱雍等《广韵》也有206韵。

宋?

淳祐年间,平水人刘渊《壬子新刊礼部韵略》合并206部为107韵。

清代改称“平水韵”为“佩文诗韵”,为106韵。

实际上,唐人用韵已经是“平水韵”。

其间,还有元代《中原音韵》是综合关汉卿、郑光祖、白仁甫、马致远等元曲家的戏曲用韵编成的戏曲韵书,收有五千多字,分19韵部。

王力《诗词格律概要》:

“唐代以后,诗分为两大类:

(一)古体诗;

(二)今体诗。

古体诗是继承汉魏六朝的诗体;今体诗是唐代新兴的诗体。

”“今体诗(律诗,绝句)用韵,都依照平水韵,而且限用平水韵。

”“古体诗用韵较宽,可以用平水韵,也可以用更宽的韵,即以邻韵合用。

二、汉字的注音

历史上也有汉字注音法。

东汉末年孙炎、应劭等人始创“反切注音法”,一直使用到民国初年:

用两个汉字来注一个汉字的音。

第一个字和被注音的字(“被切字”)声母一样(这个字叫“切上字”);第二个字和被切字韵母、声调一样(这个字叫“切下字”)。

唐代以前称“反”,唐代以后称“切”,后合称“反切”。

古代字典都用此法标音。

因为没有固定的字作音标,《广韵》有452个切上字,1195个切下字。

古代,中国的回族人民不学汉字,学习阿拉伯语,但他们用阿拉伯文的字母来拼写口语(汉语),所以这是中国最早的拼音。

唐代守温在分析汉语声母、韵母和声调的基础上制定的36个字母,说明当时我国的语音分析已经达到很高的水平,可惜这样的字母没有进一步发展成拼音文字。

元朝,蒙古统治者用改变了的藏文字母来拼写汉语等语言,叫八思巴字。

虽然不是专门拼写汉语的,但是,也算汉语拼音的一种吧。

明朝,西方传教士用拉丁字母拼写汉语,是中国最早的拉丁字拼音。

500年前,我国部分穆斯林少数民族中曾使用“小经”文字。

这是一种阿拉伯文字,用阿拉伯字母来拼写汉语,比唐代守温的方法又进了一步,共有36个字母,其中4个字母是特有的。

这可能是最早的汉语拼音文字。

它不再带有汉字的痕迹,完全采用拼音字母。

“小经”同时也为东乡、撒拉等民族使用。

明末,西方传教士为了学汉字,用拉丁字母来拼写汉语。

1605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在北京出版了《西字奇迹》,其中有4篇汉字文章加了拉丁字母的注音。

这是最早用拉丁字母给汉字注音的出版物,比“小经”用阿拉伯字母给汉字拼音稍晚。

《西字奇迹》原书已不容易找到,据说,梵蒂冈图书馆尚有藏本。

1626年,法国传教士金尼阁在杭州出版《西儒耳目资》。

这本用拉丁字母给汉字注音的字汇,注音所用方案是在利玛窦方案的基础上修改的。

但是,在两三百年间,利玛窦和金尼阁的方案只是在外国传教士中使用,没有在中国人中广为传播。

1815-1823年之间,在广州传教的英国传教士马礼逊编了一部《中文字典》,这是最早的汉英字典。

字典中用他自己设计的拼音方案来拼写汉语的广东方言,实际上是一种方言教会罗马字,主要用来传教。

中国人自己的汉语拼音运动是从清朝末年的切音字运动开始的。

卢戆章(1854-1928)是我国第一个创制拼音文字的人。

直到民国初年颁布的注音字母,即“汉字笔画式的:

ㄅㄆㄇㄈㄉㄊㄋㄌ……”,在我国使用了近40年。

这对于统一汉字读音、推广国语、普及拼音知识起了很大的作用。

解放后,毛泽东指示制订民族形式的拼音方案。

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主任吴玉章向毛泽东报告说,民族形式方案搞了三年,难以得到大家都满意的设计,不如采用拉丁字母。

毛泽东同意,并在中央开会通过。

据统计,从1950年-1955年8月31日全国文字改革工作会议为止,寄来的方案有655个,从1955年8月31日到1958年2月汉语拼音方案公布为止,寄来的方案有1000多个。

群众设计的各种各样的文字方案总共有3300多个。

这种创制造文字方案的积极性,在中国文化的发展历史上是空前的。

这充分说明了语言规划的社会性。

三、汉字的声调

声调是汉语音节的重要组成部分,声母、韵母相同时,声调不同辨义不同。

古汉语四声:

平声、上声、去声、入声。

现代汉语普通话四声:

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其实,还有“轻声”)。

现代汉语中,许多方言(吴语、粤语、闽语、湘语、客家话等)保存着古汉语四声;但是,北方许多方言(包括北京话)和西南方言里,入声已经消失。

在普通话中,入声字转入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在西南话中,入声字一律转入阳平。

唐宋以后诗词是讲究声调的。

在用韵时,平声不和上、去、入声押韵,、上去声也不和入声押韵。

律诗、绝句还要研究平仄。

没有平仄就没有诗词格律。

但是,平仄也有变格。

另外,律诗、绝句还有“对”和“黏”。

古人把律诗中不合平仄的句子称为“拗句”。

对于“拗句”,有补救法,即“拗救”(“本句自救”或“对句相救”)。

唐人善用拗救的格律,拗救的情况相当常见。

宋代以后,除了苏轼、陆游几个大家,拗救很罕见。

全诗用拗句,或大部分用拗句,叫做“拗体”。

杜甫、苏轼等都写过拗体律诗。

平水韵106韵中,上平声15韵、下平声15韵、上声29韵、去声30韵、入声17韵。

今体诗都一韵到底;古体诗可以一韵到底,也可以换韵,乃至换几次韵。

今体诗首句本来可以不用韵;如果用韵不一定用本韵,而可以用邻韵。

盛唐时期,首句用邻韵很少见;晚唐和宋代,首句用邻韵非常多见。

今体诗如果不在首句,而在其他地方用邻韵,叫做“出韵”。

唐宋诗中,出韵非常罕见。

王力《诗词格律概要》:

“古体诗用韵,可以用平声韵,也可以用上去声韵(上去声可以通押),也可以用入声韵。

”以前人们认为古体诗不讲究平仄。

清?

赵执信《声调谱》证明:

古体诗也讲究平仄。

但是,它的平仄格式与今体诗大不相同。

另外,拗句是古体诗的特点。

古体诗不讲究“对”和“黏”者较多。

凡诗,如果全诗用拗句,或大部分用拗句,同时又运用仄韵,即使句数、字数与律诗相同(五言40字,七言56字)也应该认为是古体诗。

古体的绝句称为“古绝”。

古绝多用拗句,有些古绝还用仄韵。

因此,后人把今体诗的绝句叫“律绝”。

但是,古绝与律绝界限并不很清楚。

还有一种古体诗用的是今体诗的平仄,叫“入律的古风”,其特点:

1.全诗用律句或基本上用律句(通常是七言)。

2.换韵,而且往往是平仄韵交替。

3.往往是四句一换韵,换韵后第一句入韵,全诗好像是许多首七绝的组合。

七言古诗有句句用韵的,叫“柏梁体”。

柏梁体起始于汉武帝。

《中原音韵》标明四个声调:

阴平、阳平、上声、去声。

除一些字归类与北京音不同,四个声调与今天北京音系一样。

《中原音韵》标明“入派三声”,即入声派到阳平、上声、去声中,可以与它们通用。

不过,某字派到哪一个调类,与今天的北京音并不一致。

另外,这些“入派三声”字并没有混在三声(即“入并三声”)中,而是另立一类。

说明:

在语音上,入声还是存在,而在押韵时,作“入派三声”处理。

明末清初,声、韵、调三方面向现代汉语音系转化。

今天的北京音系就是那时形成的。

四、诗的对仗

对仗指出句和对句的词义成为对偶。

律诗分为四联:

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律诗的对仗一般用在颔联和颈联。

还有几种情况:

1.首联、颔联、颈联对仗;2.仅颈联对仗,罕见;3.首联、颈联对仗。

4.四联均对仗,少见。

绝句可不用对仗。

如果用,就在首联。

少数首联、尾联均用对仗。

长律(常见的是五言长律)除首联、尾联不用对仗,其余各联均用对仗。

所以,长律又称“排律”。

律诗有三种特殊的对仗:

1.数目对;2.颜色对;3.方位对。

名词有工对(同类相对)和宽对(不同类相对)。

另外,还有借对(诗中用甲义,实际借用乙义)、借音对(借用谐音字)、流水对(上下联不能独立成句,合成一句)。

古体诗可以完全不用对仗;如用,在什么地方都可以。

古体诗的对仗与今体诗不同:

1.今体诗对仗,出句与对句不能同字。

古体诗则可以同字,而且常常同字。

2.今体诗对仗,必须平对仄,仄对平,否则就是失对。

古体诗可以平对平,仄对仄。

总之,古体诗对仗很自由。

五、词的格律

词起源于唐代,盛行于宋代,是一种配合音乐的乐府诗。

《旧唐书?

音乐志》:

“自开元以来,歌者杂用胡夷里巷之曲。

”这种新乐曲流行于宫廷到民间,产生了词。

因此,词又叫“曲子词”。

词有严格的格律:

词有固定形式,调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声(除分平仄,有些还要分四声)。

词必须受声律严格约束,因此,作词称为“倚声填词”或“倚谱填词”。

到了南宋,词脱离音乐成为独立的文学体裁,但是,“倚谱填词”依然存在。

词有词牌,并不是题目,只表示某词的平仄、字数、句数、韵脚等等。

词谱就是词牌的平仄、字数、句数、韵脚等。

每个词牌都有产生来历和演变情况,有定格和变格。

词韵是诗韵的合并,但是用韵较宽,往往把邻近的韵合并成一个韵部。

清?

戈载《词林正韵》分平、上、去三声为十四部,入声为五部,共十九个韵部。

宋词中,上去通押更加常见。

词谱还规定了换韵,因此,词依韵脚分类有:

平韵、仄韵、平仄韵转换、平仄韵通叶、平仄韵错叶等五类。

词虽然是长短句,但基本上是律句。

五字句、七字句绝大多数是律句;连三字句、四字句、六字句也绝大多数是律句。

三字句可认为是七言律句的末三字;四字句可认为是七言律句的前四字;六字句可认为是七言律句的前六字。

还有八字句(上三下五)、九字句(上三下六或上五下四)、十字句(上三下七)、十一字句(上六下五,少数上四下七)等等。

词句虽然大多数是律句,但某些词谱又规定一些拗句,就是必须用拗,不能用律。

词的律句比诗的律句更加严格,不允许有变格。

词的对仗,没有硬性规定。

只要前后两句字数相等,可用对仗,也可不可用对仗。

只有少数词习惯上要用对仗。

六、诗词的批判性继承

诗词是光辉灿烂中华文学遗产之一。

至于如何批判性继承问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光大传统文化,不仅需要甄别精华和糟粕,需要融合中与西、古与今、文化与时代,更需要与时俱进,让传统文化成为一种鲜活的存在。

(一)语音问题。

现代语音发生了很大变化,为什么必须遵守古代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