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部编七年级历史上册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学案含答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231506 上传时间:2022-11-20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152.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部编七年级历史上册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学案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人教版部编七年级历史上册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学案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人教版部编七年级历史上册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学案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人教版部编七年级历史上册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学案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人教版部编七年级历史上册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学案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部编七年级历史上册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学案含答案.docx

《人教版部编七年级历史上册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学案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部编七年级历史上册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学案含答案.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部编七年级历史上册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学案含答案.docx

人教版部编七年级历史上册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学案含答案

2019-2020人教版部编七年级历史上册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学案(含答案)

2018年秋人教版部编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学案(含答案)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战国战国七雄;掌握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都江堰的修筑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商鞅、李冰等历史人物的评价,提高学生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的分析,认识到:

改革求发展、改革求进步,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时代的需要。

适应时代的需要,勇于投身改革的人,定会受到后世的崇敬。

【学习重点】

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

【学习难点】

战国兼并战争的特点及历史影响。

学习过程:

自学提纲

1 战国七雄

1.背景:

经过春秋近300年的纷争,大部分的小诸侯国被兼并,几个大诸侯国左右着政局,维系__________统治的各种制度已经完全崩溃。

2.战国七雄:

战国初年,_______被韩、赵、魏三家大夫瓜分,齐国由大夫田氏取代。

诸侯国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七国的势力较强,史称“战国七雄”。

3.著名战役:

当时的战争规模很大,中国历史上的一些著名战役,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都发生在这一时期。

2 商鞅变法

1.背景:

战国时期,铁制工具和牛耕的使用进一步推广,_______________水平不断提高,新兴_____________的势力增强。

为适应社会政治经济的变化,各诸侯国统治者实行变法改革。

2.时间、人物:

公元前356年,________任用_______主持变法。

3.内容

4.影响:

商鞅变法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_______________奠定了基础。

3 造福千秋的都江堰

1.背景:

战国后期,_______国在改革政治和发展经济的过程中,注重_______________。

2.修建:

公元前256年,蜀郡郡守________在成都附近的岷江上修建了____________。

3.意义:

都江堰是一座综合性的水利枢纽,发挥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多方面的作用。

建成之后,成都平原被称为“_______________”。

200多年来,__________一直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充分反映出我国人民的智慧。

1、教师展示学生自学成果:

(用投影仪或提问学生或教师用课件展示答案)(1')

2、学生巩固基础:

明确上述知识点后,让学生通过诵读、默想、互问等方式熟练记忆上述知识点(4')

3、基础巩固题。

(7')

针对基础提纲提问,并适当拓展。

1)、哪三家分了晋国?

战国七雄是哪七雄?

都城都是哪里?

2)、战国时期战争的特点是什么?

主要的战役有哪些?

3)、商鞅变法的时间、原因是什么?

4)、商鞅变法的内容是什么?

5)、商鞅变法的意义和影响是什么?

6)、都江堰是由谁在什么时间、什么地方建造的?

都江堰的主要结构有哪几部分组成?

都江堰的主要作用是什么?

4、师生共同探究(12')

(1)请同学们把本小组内部解决不了的问题写在下面,请其他小组同学或老师帮助解决。

(2')

(2)师生共同探究下列问题:

(10')

1、《史记》记载,秦孝公死后,太子即位,守旧的贵族诬告商鞅“谋反”,结果商鞅被处死。

想一想,商鞅变法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

为什么?

对我们今天有何启示?

1.变法是成功的。

2.一场变革的成功或失败的标准,不在于实施变法的人的生与死,而在于变法的目的是否达到。

经过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所以变法是成功的。

3.启示:

改革不会一帆风顺,必然经历曲折、斗争。

言之有理即可。

2阅读材料

历史上的变法与改革不同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的进步。

阅读下列图文材料:

材料一 观察下列春秋战国时期的两幅图:

材料二 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

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

然王制遂灭,僭差亡度;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国强者兼州城,而弱者丧社稷。

——《汉书·食货志》

材料三 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

……后五月而秦惠王车裂商君以徇,曰:

“莫如商鞅反者!

”遂灭商君之家。

——《史记·商君列传》

请回答:

(1)从材料一的两幅图中,你能获取哪些历史信息?

这些信息说明的问题是什么?

信息:

铁制农具和牛耕技术出现并推广。

说明:

当时社会生产力得到发展。

(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历史事件?

据材料二,概括指出其主要措施。

事件:

商鞅变法。

措施:

废井田制;奖励耕战;奖励军功;重视农业。

(3)用材料二中的一句原话来概括商君所为的历史作用。

作用:

“倾邻国而雄诸侯”。

(4)据材料三分析导致商鞅悲惨结局的原因是什么?

原因:

守旧贵族的反对和秦孝公死后失去了政治支柱。

五、〔课堂小结〕:

(2')

六、〔当堂检测〕:

请快速完成下列问题。

(8')

一、选择题:

1.“三家分晋”的三家是()

A.齐、楚、韩   B.赵、燕、魏   

C.韩、赵、魏   D.楚、魏、秦

2.下列中国古代的著名战役中,不是发生在战国时期的是(  )

A.长平之战B.牧野之战

C.桂陵之战D.马陵之战

3.春秋战国时期发生社会大变革的根本原因是 ()

A.诸侯争霸B.百家争鸣

C.商鞅变法D.铁器与牛耕 

4.毛泽东曾评价说:

“商鞅之法……此诚我国从来未有之大政策。

”商鞅变法内容中,对我国地方行政体制影响最为深远的“大政策”是(  )

A.国家承认土地私有

B.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C.建立县制

D.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

5.下列古代工程的修建有利于农业发展的是()

A.都江堰

B.大明宫

C.紫禁城

D.明长城

二、非选择题

6.阅读下列材料:

   从春秋到战国时期,战争发生了什么变化?

这说明出现了什么趋势?

你如何看待这一时期的战争?

(评价时要辩证的看问题,即一分为二的观点。

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卫鞅曰: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

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

”孝公曰:

“善。

”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

——《史记》

(1)材料中“卫鞅”指谁?

“孝公”指哪国国君?

(2)材料中反映了卫鞅什么主张?

他代表着哪个阶级的利益?

(3)卫鞅的变法对于该国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历史作用,请说一说有哪些?

(4)请你分析一下,卫鞅变法成功的原因有哪些?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C2.B3.D4.C5.A

二、非选择题

6.

从争霸到兼并,说明出现了从分裂到统一的趋势。

评价:

战争给社会带来了种种灾难,但它促进了民族融合和国家的统一,并加速了新旧制度的交替。

7.

(1)

商鞅。

秦国。

(2)

主张只要对国家有利,就不必效仿古代的制度,应当实行变法。

他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

(3)

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4)

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的指导思想和变法措施符合秦国国情以及地主阶级的要求;变法的过程中执行得非常坚决(说话算数,威信很高);秦孝公的信任、重用等。

(言之有理即可)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上第七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导学案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导学案

班级:

姓名:

组名:

1、【学习目标】

1、识记战国七雄的名称和大体方位,了解战国纷争的特点和影响

2、识记商鞅变法的背景、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

3、知道都江堰的修建概况、构成、功能和意义

二、【重难点】

重点:

战国纷争的特点和影响、商鞅变法的内容和作用

难点:

商鞅变法的作用

三、【自学指导】(带着问题认真阅读P31-34,用笔划出关键词)

1、找出战国七雄形成的过程以及著名战役、特点。

2、概况商鞅变法的相关史实(背景、时间、人物、内容、历史作用)

3、找出都江堰的建设概况、设计人、构成和作用

四、【合作探究】(对学、群学,解决以下问题)

《史记》记载,公元前338年,秦孝公病逝,太子即位,即秦惠文王。

同年,守旧的贵族诬告商鞅“谋反”,结果商鞅被处死。

请大家议一议,商鞅变法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为什么?

 

五、【当堂训练】

1、许多成语典故来源于历史,如退避三舍、卧薪尝胆、围魏救赵、纸上谈兵等。

这些成语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的哪一特点?

()

  A.奴隶制开始瓦解

B.封建制度确立

  C.生产力飞速发展

D.诸侯兼并争霸

2、《史记•商君列传》记载:

“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后五月而秦孝公卒,太子立…遂灭商君之家.”这段材料说明()

  A.商鞅变法失败的原因是触犯了奴隶主贵族利益

  B.社会改革必须顺应历史潮流

  C.太子即位后顺应民心处死商鞅

  D.改革可能遇到重重阻力,会付出沉重代价

3、下列内容中不属于商鞅变法内容的是()

  A.迁都洛阳B.重农抑商

C.奖励军功D.严明法令

4、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影响最大的一次改革。

有人评价这次变法:

“以前是贵族任战士,现在是战士为贵族”。

与之相关的变法措施是()

  A.加强刑罚B.奖励生产

C.推行县制D.奖励军功

5、李斯在《谏逐客书》中说:

“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

获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富强。

”这段材料不能说明()

  A.秦孝公重用商鞅

B.商鞅变法加快了民族大融合的进程

  C.商鞅变法使秦国国富民强

D.商鞅变法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坚实基础

6、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的变法推动了社会进步,其中使秦国逐渐强大起来的社会改革是()

  A.尊王攘夷B.百家争鸣

C.实行分封制D.商鞅变法

7、改革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下列情景发生在战国时期的一户人家:

老大因作战有功获得爵位,老二在家勤于耕作免除徭役,老三则被国君派往小县为吏。

据此判断这户人家可能生活在()

  A.秦国B.韩国

C.楚国D.燕国

8、修筑于战国时期,使成都平原“水旱从人,不知饥馑”的水利工程是()

  A.都江堰 B.灵渠

C.大运河D.长城

六、【归纳小结】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

 

参考答案:

【合作探究】

商鞅虽死,但他的改革已经深得人心,新法仍在秦国推行,所以他的变法是成功了。

【当堂训练】

1、D2、D3、A4、D5、B6、D7、A8、A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同步检测

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春秋时期铁制工具开始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领域

②南北朝时期冶铸业中使用了先进的灌钢法

③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④清朝采取闭关政策禁止对外贸易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2.近代学者梁启超在《中国六大政治家》中,将商鞅列为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政治家之一,商鞅变法内容中,最能触动旧贵族利益的是

A.推行县制B.奖励军功C.奖励生产D.承认土地私有

3.商鞅变法废除了旧制度,促进了农业生产,提高了军队战斗力,为秦国以后兼并六国,统一中国打下了坚实基础。

下列措施中对战斗力提升帮助最大的是

A.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B.确立县制C.奖励军功D.统一度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