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积的变化规律》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22985 上传时间:2022-10-08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51.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积的变化规律》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积的变化规律》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积的变化规律》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积的变化规律》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积的变化规律》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积的变化规律》教学设计.docx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积的变化规律》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积的变化规律》教学设计.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积的变化规律》教学设计.docx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积的变化规律》教学设计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积的变化规律》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58页。

教学目标:

1.探索积的变化规律,尝试用数学语言进行描述,并进行简单运用。

2.经历积德变化规律的发现、表达和应用的过程,初步获得探索规律的方法和经验,发展概括、推理能力。

3.通过生生互交流,感受探索规律,运用规律的乐趣。

教学准备:

课件、磁性黑板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师:

同学们请看!

一只可爱的小熊乘坐热气球,如果每秒上升5米的速度保持不变,请问它飞2秒能飞多高?

你说说

生:

10米

师:

同意吗?

生:

同意

师:

如果它要飞4秒又会飞到哪?

你能指一指吗?

生:

学生操作电脑

师:

这是多高啊?

生:

20米

师:

如果它要飞6秒,又会飞到哪里?

你们说停它就停!

准备起飞!

生:

停!

(课件30米处)

师:

如果它要飞8秒呢,准备起飞

生:

停!

40米

师:

如果是10秒呢?

用你们的小手指一指!

生:

指一指

师:

12秒、14秒.16秒、18秒……什么感觉?

生:

越飞越高!

师:

说得好,为什么会越飞越高?

生:

因为它时间长

师:

说得真好,同学们请你们也伸出小手和张老师一起体会,时间越长飞得越高!

生用手势体会,渗透函数思想。

师:

真好!

谁是不变的

生:

上升的速度是不变的。

师:

说得真完整!

【设计意图:

教师创设小熊热气球的情境,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一方面用有趣的情景和画面吸引学生参与,借助直观,初步感受“变”与“不变”。

一方面用一条隐含的思维线—坐标系描述变量规律,刻画了热气球上升的高度与上升的时间的函数关系。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师:

同学们你们找四秒钟的时候挺快的,能告诉我用的是什么方法吗?

生:

1秒飞5米4秒就是4×5=20米

师:

随之板书,

的关系,第二个算式的积与第三个算式也是×3的关系。

师:

同学们他说得对不对?

生:

对!

师:

看到他说的,再看看你的作品有什么想说的你来当个小老师,说一说,他这个好在哪?

生:

他的好就是,这边都写了,因数也写出了变化,你能向他这样把自己的作品也补充完整吗?

生:

补充遇到问题

师:

让大家看看,

生:

她应该改第一个因数,因为第一个因数有变化,第二个因数没有变化。

师:

同意吗?

同意继续改!

生:

继续补充。

师:

你可真会借鉴别人,修正自己啊!

同学们为这位会学习的同学鼓鼓掌吧!

请回!

同学们,她这样以补充,我们就清楚地看出因数是怎么变的,而积为什么会这样变。

(用手指板书)多清楚啊!

【设计意图:

有的学生只看到积变了,有的学生不仅看到积变了,还能看到是因数的变化引起积的变化。

正是在这样的对比中,提高了学生的认识水平。

教师的任务,不仅仅是搭建舞台,展示学生原生态的认知,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展示自己学习的过程,展示自己不断观察、反思从而提升认识的过程,我们认为这才是课堂生成的最重要的学习资源】

师:

同学们还有的同学有着和你们不一样的发现,看谁眼睛尖,看出来了(实物投影)他的发现和黑板上的发现哪不一样啊?

你说说!

生:

他反方向发现,都除以一个三。

师:

你们猜猜,他是从那个角度观察得出来的除法?

生:

他从下往上观察的。

师:

看来观察的角度越全面,得到的结论才能越完整,是不是这样?

生:

是!

师:

有了这位同学的启示,张老师也发现了,你们看……补充板书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六,积也除以六。

同学们,观察这两组算式,你有没有发现什么规律啊?

如果发现了,向张老师点点头!

生:

很多点头

师:

你能不能写一组具有这样规律的乘法算式?

你写的乘法算式2个为一组就可以,现在试试看。

生:

练习写

师:

巡视,指名板书。

提示学生写完看看黑板,也可以互相交流。

师:

同学们,你看他写的例子行不行?

生:

行!

师:

同学们你们也互相看看,你们举的例子和他一样吗?

生:

不一样

师:

同学们,今天晚上回家给你们一样要求,把所有的具有这样规律的乘法算式全都写上!

……我看有人张嘴了?

怎么了?

什么感觉?

有点……有点……,今天晚上能干完这件事吗?

生:

摇头

师:

那我给你一周的时间吧,一个月吧,能写完吗?

生:

写不完。

因为这没法写完。

师:

同意吗?

生:

同意!

师:

太多了!

给你这一生一世也写不完啊!

那下面这项任务很有挑战性!

听清要求,一生一世也写不完的算式中藏着的规律,您能不能用一个简单的方式写出来?

给你一点建议:

你可以借助一句话,一个算式,甚至是一组小图形来写一些,写在你黄的的纸上。

生开始活动。

师:

张老师拿的是谁的作品呢?

欢迎大家到前面来!

学生纷纷登场

师:

下面请同学们看他们的表现。

看谁能读懂被人启发自己!

生:

一个因数变了,另一个因数始终没变,而积也变了。

师:

怎么样听懂了吗?

生:

任何一个因数可以×2、×3、×4等等,只要另一个因数不变,积就也×2、×3、×4等等。

师(关注台下学生的反映,然后和第一个发言的学生交流):

现在你看到了她的发言,我想问问你有什么想法吗:

生:

李继涛说了任何一个因数可以×2、×3、×4等等,只要另一个因数不变,积就也×2、×3、×4。

而我只说了积会变,没说具体怎么变。

师:

多会反思啊!

同学们,你写的其实也没有错,只是你站在了窗外,只看到了不变,变,变变,而李继涛打开了窗子发现了里面藏着的秘密,到底是怎么变的呀,是不是这样?

李继涛你再给同学们读读到底这个因数和及时怎么变得!

生:

任何一个因数可以×2、×3、×4等等,只要另一个因数不变,积就也×2、×3、×4等等。

师:

正是这条规律,有的人是这样写的我们继续看!

实物投影学生的作品。

师:

你们谁看懂了?

生:

我看懂了!

他写的很清楚!

师:

你看懂了是吗,看来你学会欣赏别人了,还有吗?

生:

他画了图,让我们更清楚了。

师:

好的,让我们再欣赏张宇凡的。

实物投影同样也是用图示表示的,更加清楚。

师询问第一个学生:

你觉得他写的比你好在哪了?

生:

我觉得他比我写的清楚

师:

清楚在哪?

生:

他清楚的告诉我们第一个因数是不变的,第二个因数无论是乘多少还是除以多少,积就乘多少还是除以多少。

师:

张宇凡你自己觉得自己写的和其他同学写的比较起来,你有什么想法?

其他同学有什么想法?

生:

前面的同学只写了乘十,而张宇凡用多少两个字把所有的数都包括进去了。

师:

我明白你的意思了,李康欣写的规律只能管着李康欣写的式子,而张宇凡写的规律能不能管着李康欣的算式?

生:

能!

师:

能不能管着黑板上写的算式?

生:

能!

师:

能不能管着咱们全班同学写的算式?

生:

能!

师:

能管多少算式:

生:

所有算式!

师:

一个“多少”“多少”就管着这么多算式!

多好啊!

最后一个同学的算式看谁能读懂!

投影出示

生:

她表示的是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或除以三角形,积就乘或除以三角形。

我觉得他这样表示很简单。

师:

她读东你心里的想法了吗?

生:

读懂了!

师:

读懂了!

你真会读懂别人,我的接着问问,我就是不懂这三角形表示的是什么?

生:

三角形就是乘多少或除多少的那个数。

师:

那个数是几?

3行不行?

5可不可以?

前面那个因数乘3,后面的因数乘五,行不行?

生:

不行!

生:

因为必须要乘一样的。

师:

是这样吧,所以你用了一个相同的符号,同学们除法中0不能做除数。

感谢祭问同学的精彩表现。

课上到这,我们解决了刚上课上时提到的两个问题,也就是在乘法中,一个因数不变时,另一个因数乘几,积也乘以几。

如果它除以几,积也除以几。

这条规律就是积的变化规律。

同学们你们掌握了吗?

生:

掌握了

【设计意图:

“永远写不完的算式”怎样用一个简单的方式写出来,这对学生是一个很有挑战性的问题。

从课上我们不仅可以看到学生的独立思考,也能看到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

在呈现的各种方法中,我们可以看到学生抽象能力的不同层次,这是非常真实的。

学生观察问题有自己独特的角度,有自己的认知能力与水平,不可能要求学生都做出一样水平的抽象概括。

面对这样的问题,教师没有简单地评价好与不好,而是把这个问题抛给学生,让学生自己进行评价。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师:

试试看,同学们你们认识它吗?

大青蛙嘴巴里爬了一个不变的数,现在它吃15,请问吐出来的是多少?

生:

60!

师:

如果吃进去的是30,吐出来的会是……

生:

120

师:

你们是怎么猜中的呀?

生:

我发现小青蛙的大嘴巴里藏的是4,。

师:

还有谁发现了?

快放手。

这会大青蛙嘴巴里藏得不是4了,看谁猜得出!

(课件操作)

吃6吐出来的是222这回吃的是24,吐出来的是……想好了就直接说!

生:

888

师:

你怎么想到的?

生:

因为6和24之间是乘4的关系,222乘4得888

师:

多么巧妙的办法啊!

但是老师要问你的是问什么这边乘4,那边也跟着乘4呀?

你们利用的是什么?

生:

积的变化规律!

师:

刚学的规律就被你们用上了,多会学习啊!

最后一次,吃3,…..

生:

111

师:

怎么算的?

生:

因为6和3之间是除以2的关系,222除以2得111

师:

真好!

你们这回都没有在计算这个数,如果把它算出来,再用24跟它乘就有点儿……

生:

麻烦。

【设计意图:

小青蛙吃数的练习题,也能看出精心的设计。

第一题,两种方法都可以解决,有些学生还是习惯于求出中间的因数,用乘法计算。

但第二题用这种方法就不行了,而用积的变化规律,可以很容易的算出答案。

引导学生体会学习新知识的价值。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师:

看来积的变化规律有时能可以帮我们把计算变得简单些!

积的变化规律我们是如何学到的呢?

跟着张老师一起回头看!

(课件展示本节课学习过程)先是乘热气球进入课堂,借助了两组算式得到了积的的规律,再借助它解决了小青蛙的小游戏,最后我们回到热气球图,这里和这里(指时间和高度)都表示什么呢?

回家后请你借助热气球图编一个小故事。

生活中这样变与不变的现象还有很多呢,等着同学们去研究!

好,这节课就上到这里!

【总评】

这节课有几个非常鲜明的特点:

1.准确把握数学的核心知识与能力。

积的变化规律在教材中是一个很小的知识点,但教师不仅能准确把握其中的核心知识,还能深入挖掘其中的思维价值,着眼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2.关注生生之间的交流。

这节课中,教师不仅给学生充分的时间与空间,启发学生独立发现规律,表达规律,给学生搭建展示的舞台,还进一步引导生生之间的评价,通过相互观察、比较、交流,引导学生自我反思,真正是一次生生互动的学习过程。

3.精心创设情境

热气球不仅用做课堂引入,而且用于课堂结尾编数学故事,蕴含着函数、建模等数学思维的因素。

练习题凸显了积的变化规律的应用价值。

“用一个简单的方式,表示一生也写不完的算式中的规律”,这样富有挑战性的活动,更是激发了学生探究的欲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