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教师招考心理学考纲知识点.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227193 上传时间:2022-11-20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8.1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福建教师招考心理学考纲知识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福建教师招考心理学考纲知识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福建教师招考心理学考纲知识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福建教师招考心理学考纲知识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福建教师招考心理学考纲知识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福建教师招考心理学考纲知识点.docx

《福建教师招考心理学考纲知识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福建教师招考心理学考纲知识点.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福建教师招考心理学考纲知识点.docx

福建教师招考心理学考纲知识点

(四)心理学模块

1.认知发展与教育

(1)感知觉及其规律的应用、学生观察力的发展与培养

定义:

感觉和知觉都是人脑对当前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反映,感觉反映事物的个别属性,知觉反映事物的整体。

感知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1根据感知的强度律,作用于感官的刺激必须达到一定强度,才能引起清晰的感知觉。

教学中板书、挂图、实物、模型大小、亮度高低都必须适当,以便使全体学生都能看得清听得明;

2根据感知的组合律,时空上接近和相似的刺激易于构成一个整体为人们所感知。

教学内容应分节分段,讲课有间隔和停顿,板书注意空间布局,排列顺序;

3根据感知的差异律,对象与背景间的差别越大,越容易被感知。

制作教具、绘图、板书、演示实验时,就要增大对象与背景之间的差别,使学生获得鲜明清晰的印象;

4根据知觉的理解性,言语指导在理解知觉对象中具有重要作用。

直观教学中,教师必须伴以言语的解释和说明,把直观和语言很好的结合加起来,使学生迅速理解感知对象;

5根据感知的协同律,个体对客观事物的感知是通过多种分析器协同活动实现的。

为了使学生产生完整、准确的知觉,教师要尽可能的使学生的眼、耳、口、鼻、手等多种感官同时参与活动,提高直观效果;

6根据感知的活动律,活动对象较之静止的对象更容易被感知。

教师制作,使用教具,尽可能变静为动、变死为活。

学生观察力的发展与培养:

1引导学生明确观察目的与任务,并利用学生好奇心与求知欲望激发学生的观察动因,这是良好观察的重要条件;

2要有充分的知识准备和观察准备,指出观察的具体方法,制定观察的计划;

3在实际观察中应加强对学生的个别指导,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品质;

4引导学生学会记录并整理观察结果,在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写出观察报告、日记或作文。

还应引导学生展开讨论、交流并汇报观察成果,不断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1.明确观察的目的任务,激发学生观察的想去

2.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

3.对学生进行观察训练,培养良好的观察品质)

(2)记忆及其品质、记忆过程及其规律、记忆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定义:

记忆是过去经验在人脑中的反映。

种类:

记忆内容不同:

形象记忆、情景记忆、语义记忆、情绪记忆、动作记忆

记忆时间长短不同:

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记忆时意识参与的程度:

内隐记忆、外显记忆

记忆信息加工处理方式不同:

陈述性记忆、程序性记忆

品质:

敏捷性、持久性、准确性、备用性

记忆过程:

识记、保持、再认或回忆

规律(学生记忆的发展特点):

1记忆广度呈扩大趋势

2从无意识记为主发展到有意识记为主

3由机械识记向理解识记转换

4由形象记忆向抽象记忆发展

应用:

(提高记忆的方法)

1.明确识记目的,加强有意识记

2.加强理解记忆,掌握识记方法和技巧

3.尽量减少和避免干扰

4.合理组织复习(1.及时复习2.合理分配复习时间3.复习多样化4.试图回忆和反复阅读相结合5适当过度学习)

(3)想象及学生想象力的培养

定义:

想象是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

想象的种类:

无意想象(不随意想象):

没有预定目的、在某种刺激作用下不由自主产生的想象;

有意想象(随意想象):

有预定目的、在一定意图和任务下自觉进行的想象

(有意想象又可分为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

想象力的培养:

1、激发和培养学生的想象动机;

2、帮助学生正确理解词语或图表所标志的意义;

3、丰富学生的表象储备;

4、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活动。

(4)思维及其品质、思维过程、创造性思维及其培养

定义:

思维是对客观现实间接的、概括的反映,它所反映的是同一类事物共同的、本质的特征和内在联系,

种类:

1、根据思维发展水平和内容,可分为动作思维、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

2、根据思维过程的方向或答案的数目的不同,分为集中思维和发散思维;

3、根据思维过程的逻辑性的不同,可分为直觉思维和分析思维;

4、根据思维的创造程度的不同,可分为再造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品质:

广阔性与深刻性

独立性与批判性

灵活性与敏捷性

创造性思维:

重新组织已有的知识经验,提出新的方案或程序,并创造出新思维成果的思维方式,是人类思维的高级形态。

思维的培养:

1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2改变传统的评定学习成绩的做法,鼓励学生创造性行为。

3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的能力。

4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创造性活动,能力是在活动中形成和发展的,因此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各种各类的创造性活动是启发和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创造力的重要途径。

(5)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问题解决的过程分为:

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假设、检验假设

因素:

问题情境、迁移、原型启发、定式、功能固着、动机与情绪状态、个性特征

(6)注意及其功能、注意的基本特征(品质)、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定义: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定和集中。

种类:

无意注意(不随意注意):

指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且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有意注意(随意注意):

指有预期目的,在必要时需要作出意志努力的注意;

有意后注意(随意后注意):

指有预期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特征(品质):

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广度、注意的分配、注意的转移

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无意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运用:

1充分发挥与教学有关的刺激物的作用,吸引学生的无意注意;

2尽量消除与教学无关的刺激物引起的无意注意,避免干扰。

有意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运用:

1明确学习的目的、任务,提高学生的自觉性;

2培养学生的间接兴趣;

3合理组织活动:

(1)指导学生的有意注意

(2)把智力活动与实际操作结合起来;

(3)适当提问

(7)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在个体从出生到成熟的发展过程中,认知结构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过程中不断重构,表现出不同的质的特点。

1、感知运动阶段(0-2岁)特点:

以感觉和动作的分化为主

2、前运算阶段(2-7岁)特点:

单位思维、思维的不可逆性、自我中心

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特点:

多维思维、思维的可逆性、去自我中心、具体逻辑推理

4、形式运算阶段(11-15岁)特点:

思维以命题形式为主。

2.情感、意志的发展与教育

(1)情绪、情感及其功能;学生情绪、情感的发展与教育

定义:

情绪情感是个体的需要与客观事物之间关系的反映,是指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与愿望、观点而产生的内心态度体验。

功能:

调节功能、动力功能、感染功能、信号功能、迁移功能

学生主要的情绪类别:

1心境:

微弱、平静、持续时间长而且带有感染作用的情绪状态。

“人逢喜事精神爽”“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国家的兴亡、民族的振兴、工作顺利、事业成败、人际关系好坏、生活环境优劣、身体健康情况等。

青春期的青年男女会陷入无言的惆怅、莫名的烦恼。

2激情:

强烈的、爆发式的而时间短暂的情绪状态。

“一失足成千古恨”暴跳如雷、怒发冲冠、欣喜如狂、手舞足蹈、慷慨陈词、悲痛欲绝、伤心绝望、胆战心惊、面如土色等。

青少年学生因小摩擦,导致口角、斗殴、伤人,都源于一时的激情冲动。

3应激:

出乎意料的、紧迫情况下引起个体急速而高度紧张的情绪状态。

4热情:

介于心境与激情之间,比较强烈、稳定而持久的情绪状态。

学生主要的情感类别:

道德感、美感、理智感

发展特点:

爆发性与冲动性;不稳定性和两极性;外露性和内隐性;心境化和持久性。

学生情绪情感的发展与教育:

1.确立教学中的情感目标

2.创设问题情境,挖掘个体学科知识内在的情感成分

3.实行愉快教育,缓解情绪紧张

4.克服不良情绪,提高自我管理情感情绪的能力

(认知调节法、合理宣泄法、意志转移法、转移注意法、幽默法)

(2)意志及其品质、学生意志的发展与教育

定义:

意志是人们自觉地确定目的,有意识的根据目的支配、调节行动,客服困难,实现预定目标的心理过程

意志品质:

自觉性、坚定性、果断性、自制力

意志品质的培养:

加强目的性教育,注意培养道德情感

组织实践活动,以取得意志锻炼的直接经验

指导学生加强意志的自我锻炼

发挥纪律对培养意志品质的作用

3.个性发展与教育

(1)需要及其种类、马斯洛的需要理论、学生的需要与教育;兴趣及其种类、学生的兴趣与教育

需要:

是对有机体内部不平衡状态的反映,表现为有机体对内外环境条件的欲求

种类:

根据需要的来源不同,分为自然需要和社会需要;

根据满足对象的不同,分为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

马斯洛的需要理论:

需要层次理论是人本主义心里学理论的动机领域中的体现,马斯洛认为人的基本需要有七中种:

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认知和理解的需要、审美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学生的需要与教育:

需要层次理论说明,在某种程度上学生缺乏学习动机可能是由于某种低级需要没有得到充分满足,而正是这些因素会成为学生学习和自我实现的主要障碍。

所以,教师不仅要关心学生的学习,也应该关心学生的生活,以排除影响学生的一切干扰因素。

兴趣:

指一个人积极探究某种事物及爱好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

种类:

根据所指向的目标,可分为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

学生的兴趣与教育:

通过各种活动发展学生的兴趣;通过提高教学水平,引发学生兴趣;

1.根据年龄特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培养其学习兴趣

3.根据学生的性格不同的采取不同的兴趣培养方式

引导学生将广泛兴趣与中心兴趣结合起来;

通过积极的评价使学生的兴趣得以强化;

充分利用原有兴趣的迁移。

(2)能力及其类型、能力的差异、能力的测量、影响能力形成和发展的因素、学生能力的培养

能力的定义:

顺利、有效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心理条件,是人格的一种心理特征。

类型:

能力所表现的活动领域不同:

一般能力,特殊能力

能力创造性大小划分:

再造能力,创造能力

活动的认知对象维度:

认知能力,元认知能力

差异:

智力的个体差异:

能力发展水平的差异,能力类型的差异,能力表现早晚的差异,特殊能力的差异

智力的群里差异:

智力的性别差异,年龄差异,种族差异。

测量:

比奈—西蒙智力量表(世界上第一个)

斯坦福—比奈智力量表

韦克斯勒智力量表

瑞文推力测验

影响因素:

遗传因素

环境和教育因素(产前、家庭、学校和社会环境)

个体主观努力和实践活动也是影响儿童智力发展不可忽视的因素

学生能力的培养:

教学中要加强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与训练

教学中要针对学生的能力差异因材施教

教学中要积极培养学生的元认知能力和创造能力

要注意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3)气质及其类型、气质与教育

1、概念:

是心理活动表现在强度、速度、稳定性和灵活性等方面动力性质的心理特征

2、类型:

a、多血质:

活泼好动,言语行为敏捷,反应速度、注意转移的速度都比较快,行为外向;容易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善于交际、不怯生,容易接受新事物;注意力容易分散,兴趣多变,情绪不稳定。

b、粘液质:

稳重,考虑问题全面;安静,沉默,善于克制自己;善于忍耐。

情绪不易外露;注意力稳定而不容易转移,外部动作少而缓慢。

这种人又称为安静型,在生活中是一个坚持而稳健的辛勤工作者。

由于这些人具有与兴奋过程向均衡的强的抑制,所以行动缓慢而沉着,严格恪守既定的生活秩序和工作制度,不为无所谓的动因而分心。

c、胆汁质:

胆汁质又称不可遏止型或战斗型。

胆汁质的气质特征是外向性、行动性和直觉性。

具有强烈的兴奋过程和比较弱的抑郁过程,情绪易激动,反应迅速,行动敏捷,暴躁而有力;在语言上,表情上,姿态上都有一种强烈而迅速的情感表现。

d、抑郁质:

抑郁质的人一般表现为行为孤僻、不太合群、观察细致、非常敏感、表情腼腆、多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