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室突发事件应急演练知识资料.doc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22704 上传时间:2022-10-08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实验室突发事件应急演练知识资料.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实验室突发事件应急演练知识资料.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实验室突发事件应急演练知识资料.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实验室突发事件应急演练知识资料.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实验室突发事件应急演练知识资料.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实验室突发事件应急演练知识资料.doc

《实验室突发事件应急演练知识资料.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实验室突发事件应急演练知识资料.doc(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实验室突发事件应急演练知识资料.doc

实验室突发事件应急控制预案

1目的:

为加强实验室生物安全,提高应对实验突发事件的正确分析、监测和快速科学处置能力,达到减低突发事件的危害程度,保护生命、财产和环境的目的,制定本预案。

2适用范围:

适用于本站所有工作区域和相关检测活动。

3应急的准备

3.1应急操作规范

针对本实验室从事的病原微生物性质和实验工作范围,制定并实施了《酶标分析仪的操作规程》、《废液处理作业指导书》、《实验室内试剂存放使用》、《微生物检测检验过程中质量控制的规定》、《化学灼伤创伤中毒急救措施》等文件。

在实验室显著位置场所注明包括实验室名称、负责人、生物安全组织,以及消防队、医院/急救机构、公安、水电暖维修等部门联系方式等。

3.2应急物资储备

1、急救箱,包括常用的和特殊的解毒剂;

2、泡沫式灭火器或灭火毯;

3、防护服装,如连体防护服、手套和头套等;

4、有效防护化学物质和颗粒的全面面罩式防毒面具;

5、房间消毒设备,如喷雾器和甲醛熏蒸器等;

6、工具,如锤子、斧子、扳手、螺丝刀、梯子和绳子等;

7、担架;

8、划分危险区域界限的器材和警告标示。

4可能遇到的紧急情况及其处理原则

4.1火灾。

实验室平时应加强防火,万一发生火灾,首先要考虑实验人员安全撤离,其次是工作人员在判断火势不会迅速蔓延时,可力所能及地扑灭或控制火情。

未经实验室负责人的安全允许,消防人员应不得进入实验室,不得用水灭火。

4.2感染性材料撒溢处理原则。

1、戴手套,穿防护服,必要时需进行脸和眼睛防护。

2、用布或纸巾覆盖并吸收溢出物。

3、在纸巾上倾倒适当的消毒剂(0.5%次氯酸钠溶液),并立即覆盖周围区域。

4、使用消毒剂时,从溢出区域的外围开始,向中心进行处理。

5、作用适当时间后,至少30分钟,将所处理物质清理掉。

如果含有碎玻璃或其他锐器,则要使用簸箕或硬的纸板来收集处理过的物品,并将它们置于可防刺透的容器中以待处理。

6、对溢出区域再次清洁并消毒(如有必要,重复2——5步)。

7、将污染材料置于防漏、防穿透的废弃物处理容器中。

8、在成功消毒后,通知相关部门或负责人目前溢出区域的清除污染工作已经完成。

4.3防护服被污染

应被视为危险。

应立即就近进行局部消毒,然后,对手进行消毒,按操作规程脱掉被污染的防护服,用消毒液浸泡后进行高压灭菌处理。

换上备用防护服后,对现场可能污染的表面进行擦拭消毒,对可能污染的实验室空气进行通风和紫外线消毒。

如果没有造成严重后果可定为差错。

4.4皮肤黏膜被污染

实验操作过程中如果发生致病性微生物的皮肤黏膜被菌(毒)液污染,视为较大危险,应立即停止工作,撤离到缓冲区或半污染区,能用消毒液消毒的皮肤部位可进行消毒,然后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10—20分钟。

之后立即撤离实验区域,视情况进行隔离观察,期间根据条件进行适当的预防治疗。

对污染的环境表面和空气由有经验的人在加强个人防护下按规程处理,如果没有造成严重后果可定为一般事故。

4.5皮肤刺伤(破损)

在操作感染性物质的过程中,如发生皮肤损伤则应视为有极大危险。

应立即停止工作,对局部进行可靠消毒。

如果手部损伤脱去手套(避免再污染),撤离到缓冲区或半污染区,由另一位工作人员戴上手套按规程对伤口进行消毒处理,用水冲洗15分钟左右(冲洗废水收集后应进行灭菌处理)后,按规定程序撤离实验室,视情况进行隔离观察,期间根据条件进行适当的预防治疗。

如果没有造成严重后果可定为一般事故。

4.6发生危险化学品事故时的应急处理:

1、物资储备。

为防止化学品溢出造成安全事故,实验室还应配备以下用具,用于清理溢出的化学品:

(1)防护服,如重型橡胶手套、胶鞋;

(2)铲子和簸箕;(3)捡拾碎玻璃的镊子;(4)拖把,抹布和纸巾;(5)污物桶;(6)中和酸用的粉末状的碳酸钠或碳酸氢钠;(7)沙子(用于覆盖碱性溢出物);(8)不易燃烧的清洁剂。

2、发生大量危险化学品溢出时的措施。

(1)立即向本单位负责人及生物安全管理部门报告有关情况,让不必要的人员撤离现场;

(2)密切关注可能受到污染的人员,及时将已受化学品污染的人员送到医院救治;(3)如果溅出物是易燃品,应立即熄灭所有明火,关闭房间及附近区域的燃气,关闭可能产生火花的电器;(4)如果安全允许,启动排风设备避免吸入溅出物的挥发气体;(5)提供清理溢出物的必要物品,将溅出物清理干净,保持室内通风。

3、危险化学品中毒的急救指南(指导原则)。

(1)皮肤接触。

应立即脱去污染的衣着,进行紧急喷淋,必要时尽快就医;

(2)眼睛接触。

立即提起眼睑用大量流水冲洗眼睛至少15分钟,必要时尽快就医;(3)吸入接触。

迅速撤离现场到空气新鲜处,如呼吸停止,立即行人工呼吸。

如呼吸困难,给予输氧,如有适当的解毒剂立即服用。

(4)食入。

立即就医。

4.7发现相关症状

如果病原微生物操作者或其所在实验室工作人员出现与被操作病原微生物导致的疾病类似的症状,则应被视为可能发生实验室感染,应根据病原微生物的特点进行就地隔离或到指定医院就诊,并如实主诉工作性质和发病情况,在就诊过程中,应采取必要的隔离防护措施,以免疾病传播。

4.8地震、水灾等

应根据实验室被破坏的程度进行处理,灾后经过专业人员按照规程对实验室进行清理消毒、安全评估后,实验室方可重新启用。

5事故报告

5.1事故等级划分

1、差错。

(1)一般差错。

少量撒溢,没有造成严重后果。

检验室内处理,当事人在紧急处理后立即向检验室负责人汇报。

(2)重大差错。

大量感染性材料洒溢,污染、半污染区和工作服小量洒溢,没有造成严重后果视为重大差错。

当事人在处理的同时向检验室负责人汇报,检验室负责人应及时向单位领导汇报。

5.2事故。

(1)一般事故。

感染性物质洒溢在实验室的清洁区、皮肤、黏膜,消毒不彻底,发生气溶胶外溢,发生非高致病性微生物实验室相关感染,但没有可能造成严重后果。

检验室负责人立即向单位领导汇报,并即使向上级主管部门汇报。

(2)严重事故或重大事故。

发生可疑高致病性微生物实验室相关感染,并可能造成死亡发生或病例扩散,或高致病微生物丢失、被盗。

必须立即汇报单位领导,并由实验室主管部门向上级卫生主管部门汇报。

6记录

6.1及时详实填写事故及事故处理记录。

建立实验室事故报告制度,在发生突发事件或严重差错、事故时,在妥善处理、认真汇报的同时或现场处理后,及时详实记录,包括时间、地点、人物,感染性物质的浓度、剂量,暴露途径,扩散的方式、污染的范围等。

6.2现场处理实际情况。

由处理人员执笔,记录内容包括处理人员的个人防护,消毒剂种类、浓度、剂量,作用时间,实施程序、方法。

6.3记录信息报告和传递。

由检验室负责人负责,包括报告内容、报告人、上级对报告的批示等。

6.4人员救治。

病人发病时间、症状、病程,物理体征、化验检查结果,治疗措施和用药等。

6.5差错事故分析和善后。

本单位实验室感染管理组织对差错/事故的分析、评估,及改进措施、实施负责人等。

实验室安全制度

1、目的:

为保证检测工作过程中实验室的安全和检测人员的健康,以确保检测工作的顺利开展,特制定本安全制度。

2、适用范围:

适用于本站检验检测所有活动和区域,要求有关人员严格遵照执行。

3、要求:

(1)实验室和楼道内必须配置足够的安全消防设施,消防设备要品种合适,定期检查保养,保证性能完好。

(2)走廊、楼梯、出口等部位和消防安全设施前,要保持畅通,严禁堆放物品,并不得随意移位、损坏和挪用消防器材。

(3)易燃、易爆药品、试剂应妥善存放。

试验需用时,要随用随领,控制实验室内存放量。

(4)氧气、氢气、乙炔等易燃气钢瓶必须有专人精心保管、放置安全处。

(5)剧毒药品应由专人专柜存放保管,双锁控制,领用时应符合审批手续,并详细登记领用日期、用量、剩余量,并有领用人、保管人签字备案。

(6)凡使用高压、燃气、电热设备或易燃、易爆、剧毒药品试剂时,操作人员不得离开岗位。

(7)各检验室工作人员在每天下班前对水、电、钢瓶、阀门、门窗等方面进行安全检查,确保无隐患后,方可锁门离开。

(8)对过期、变质、报废的剧毒药品或含毒样品进行销毁时,必须经过妥善的处理后方能排入下水道,不得污染环境。

(9)检测过程中产生的废物、废液、废气和微生物培养物均应按属性和要求分别妥善处理,以保证实验室人员的安全、健康和符合环保的要求。

(10)检测人员在工作中应注意做好自身安全的防护,防止灼伤、创伤、中毒等意外伤害的发生。

当发生意外伤害时,应按有关规定做好紧急处理。

(11)实验室应配备处理意外伤害的常用物品,如消毒液、清洗液、洗眼杯、包扎用物品、创可贴等。

实验室内试剂存放、使用

1、目的:

指导实验室内试剂的存放和使用,保证检验工作的正常开展和检测人员的安全。

2、适用范围:

实验室内试剂的存放与使用,特指根据工作需要从试剂仓库中领出的,可供多次使用、平时存放于实验室内的化学试剂。

3、要求:

(1)所有化学试剂的领用,要遵循按需领用,随用随领,妥善存放、保证安全的原则。

(2)试剂要做到妥善存放和管理:

一般固体试剂要专室存放、适当分类,强酸类试剂要集中于通风橱内存放,有机试剂集中于专柜存放。

(3)要控制实验室内试剂存放量:

一般试剂存放量为一个最小包装单位的试剂量(每一个种类);易燃、易爆品存放量为五天的正常使用量;剧毒药品应按实验需要随用随领,实验室内不得存放。

(4)建立使用登记制度:

一般固体试剂要分类建立使用登记薄,使用试剂要有记录;剧毒试剂要专设登记薄,随用随领,并详细登记领用日期、用量、用途,并有使用人和两名保管人签字。

(5)检验科负责人应会同有关人员经常性和定期对实验室内试剂存放及使用情况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实验室感染控制管理制度

1目的

为加强实验室生物安全,做好实验室感染控制工作,确保安全、环保要求,制定本制度。

2适用范围

适用于本站所有工作区域和相关检测活动。

3实验室感染控制管理组织

组长:

李玉

副组长:

闫安

成员:

苏斌王龙欣徐敏锋卢杰

职责是:

承担本实验室感染控制工作,定期检查实验室的生物安全防护、病原微生物菌(毒)种和样本保存与使用、安全操作、实验室排放的废水和废气以及其他废物处置等规章制度的实施情况。

定期调查、了解实验室工作人员的健康状况。

感染控制管理小组日常工作由质量管理科负责。

4实验室感染控制和职业防护措施

4.1实验室工作人员应自觉加强业务及防护知识学习培训,提高自我防护能力,实验操作时应注重个人防护用品使用,如一次性手套、口罩、帽子等,始终坚持标准的防护措施。

4.2工作人员避免触摸嘴、眼和面部,在任何可能导致潜在的传染性物质溅出的操作过程中,应保护好面部、眼睛和嘴。

4.3严格实验室管理制度,如严禁在实验室内吃喝、咬笔或嚼口香糖等,不许化妆和装卸角膜眼镜。

4.4尽量以塑料器皿和吸管代替玻璃器皿和吸管,锐器如皮下接种针(针头)、玻璃吸管和碎玻璃可导致实验人员感染,须小心操作。

4.5吸管用后应完全浸没在适当的消毒液里,并且在处理前,或洗刷及灭菌再利用前要浸泡足够长的时间。

4.6用过的一次性物品要放进专用的耐针刺的有盖容器中,带血凝块的废弃标本管等,加盖后应放到适当的防渗漏的容器中,以备高压和/或焚烧。

4.7实验场所,就近位置应备有适用、足够的消毒液,用以随时清除溅出无及益处物。

4.8对血液、体液、组织和排泄物实验操作的防护,防护服外应再戴一个塑料围裙,打开标本管塞子时,应在手里先垫上一块纸或纱布再握住塞子,防止溅出;用显微镜观察的薄膜和涂片操作时,应用镊子来操作,妥善处置,并且在丢弃前要进行消毒和/或高压灭菌。

4.9自动化仪器的使用时,应防止小液滴和气溶胶扩散,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畜牧兽医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