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课部模板中图八年级地理上册教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226814 上传时间:2022-11-20 格式:DOCX 页数:71 大小:673.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备课部模板中图八年级地理上册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1页
备课部模板中图八年级地理上册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1页
备课部模板中图八年级地理上册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1页
备课部模板中图八年级地理上册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1页
备课部模板中图八年级地理上册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备课部模板中图八年级地理上册教案.docx

《备课部模板中图八年级地理上册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备课部模板中图八年级地理上册教案.docx(7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备课部模板中图八年级地理上册教案.docx

备课部模板中图八年级地理上册教案

中图版八年级地理教案

第一章地球运动与海陆分布

第一节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通过研究昼夜的变化,认识昼夜的变化是由于地球的自转形成的。

2、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以及独立思考、勇于探索的科学态度。

教学准备:

1、日出或日落的挂图。

2、注明地球、月球旋转轨道和太阳、地球、月球相对位置的挂图或反映地球、月球围绕太阳旋转的录像带。

3、地球仪。

4、转椅一把。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1、谈话:

每天,太阳从东方升起的时候,白天就到来了,人们就开始了一天的工作、学习;太阳从西方落下,黑夜就降临大地。

请同学们观察这幅日出、日落图,结合平时的了解想一想:

每天,我们看到太阳在天空中是怎样运动的?

2、提问:

(1)随着太阳的东升西落,地球上出了什么现象?

(2)地球上的昼夜现象有什么规律?

3、谈话:

随着太阳的东升西落,地球上的昼夜就交替着循环出现,那么是什么原因引导了地球昼夜变化呢?

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板书课题)

二、学习新课

1、了解地球围绕太阳转动的情况。

(1)谈话:

地球绕着太阳旋转,月球绕着地球旋转,它们在宇宙中的相对位置及地球、月球的旋转情况是怎样的呢?

请同学们看一段录像。

(地球、月球在宇宙中围绕着太阳旋转的有关录像)闭着眼睛想一想茫茫的宇宙之中地球绕着太阳转、月球绕着地球转的情形。

(2)提问:

地球是怎样围绕太阳公转和自转的?

2、观察实验,探求地球昼夜变化的原因。

(1)谈话:

我们已经知道地球绕着太阳运动,月球绕着地球运动。

那么地球上的昼夜现象是由什么运动造成的呢?

教师演示地球仪,引导学生观察地球、月球的运动情况。

(2)提问:

从地球仪的演示中可以看出,地球在绕太阳转动的同时还进行着什么样的运动?

(3)讨论:

你认为地球上的昼夜现象是由于什么运动造成的?

(4)谈话:

我们每天都看到太阳东升西落,为什么说是地球在运动?

下面我们通过一些活动弄清这个问题。

(5)分组活动,一个同学坐在转椅上,另一个同学使转椅转动。

思考:

①坐在转椅上不动时,看到周围的物体怎样?

②转动转椅,你看到周围的物体是怎样的?

③坐在转动的转椅上,你看到的物体的运动方向和转椅的转动方向有什么关系?

④坐在转椅上,从左向右转动,你看到周围的物体是怎样运动的?

(6)分组讨论:

①我们知道,在地球上看到太阳、月球、星星等天体,每天都有东升西落的现象,这说明什么?

(地球自西向东运动)

②由此可以推测,我们在地球上看到太阳东升西落,是由于地球在作什么样的转动而形成的?

(7)小结: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认为地球在不停地自西向东转动,这个分析是正确的。

现在人们可以借助火箭离开地球,从宇宙空间观察地球,看到地球确实在转动。

地球是个球体,中间是赤道,两端分别南极和北极,穿过地球南北极的一条假想的直线叫地轴。

地球每时每刻都在自西向东围绕地轴转动着。

(8)谈话:

太阳的东升西落是由于地球的自转引起的,那么昼夜现象又是由什么引起的呢?

我们用下面的模拟实验来说明这个问题。

(9)分组实验并思考:

①“地球上”的哪个部分被“太阳”照亮?

哪个部分未被“太阳光”照亮?

②这两个部分分别相当于一天中的什么时间?

③自西向东转动地球仪,观察插小红旗的地方什么时候是白天?

什么时候是黑夜?

白天、黑夜是否交替出现?

④以上实验说明什么?

⑤你认为昼夜交替现象是怎样形成的?

(10)小结:

我们每天看到太阳自东向西运动,实际上是地球自西向东自转的结果。

地球是个球体,太阳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对着太阳的那面是白天,背着太阳的那面是黑夜。

地球不停地转动,昼夜现象就会交替出现。

一次昼夜变化的时间也就是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大约是24小时。

3、教师总结结束本课。

课后感受:

通过本课学习,学生都能认识到地球的昼夜变化是由于地球的自转引起的。

第二节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第二课时)

本课教学目标:

1.初步知道由于地球的公转造成太阳直射和斜射的变化,形成地球上的周期性季节变化。

2.初步知道地球围绕太阳进行周期性的公转。

3.初步知道不同季节,地球上不同地方的日照时间长短不同。

教学准备:

地球仪、画有方格的手电筒、关于地球公转的影视资料和图片。

活动一模拟太阳的直射与斜射

活动目标:

1.通过模拟,知道地球上不同的地方受到太阳照射的程度不同,有直射与斜射之分。

2.能将方格的大小与太阳的照射程度加以关联。

学生活动流程

1.思考:

为什么地球上会有季节的变化?

这和太阳的照射有关吗?

2.模拟:

在手电筒的玻璃片上画上大小均匀的方格,用手电筒照射地球仪,观察地球仪上不同地方的方格大小。

3.小结:

地球上不同地方受到的太阳照射情况不同,有直射与斜射之分。

指导要点:

*在进行模拟活动前,应让学生知道地球仪上方格变大的地方相当于受到太阳的斜射,方格大小几乎不变的地方相当于受到太阳的直射。

*活动中画有方格的手电筒最好由教师预先准备,因为要求方格大小均匀,如果让学生画,难以保证方格的大小,从而影响活动结果。

活动二模拟地球公转与四季变化

活动目标:

1.通过模拟活动,初步知道由于地球公转,地球上同一个地方不同的季节受到太阳的照射情况不同。

2.通过比较方格大小,分辨地球仪上同一点受到的太阳直射与斜射情况。

3.进一步提高从事模拟活动的能力。

学生活动流程

1.思考:

地球上同一个地方,一年当中受到的太阳照射情况有什么不同?

2.模拟:

在地球仪上选择一点(如上海)作出记号。

让地球仪沿圆形轨道围绕手电筒转动,模拟地球围绕太阳进行公转,选择4个对应的位置,比较记号处方格的大小,判断太阳直射与斜射情况的变化。

3.小结:

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过程中,受到太阳直射和斜射的情况不同。

4.观看关于地球公转的影视资料。

5.交流:

地轴的倾斜对季节更替的影响,春分、夏至、秋分、冬至时昼夜长短的特点。

教师总结:

因为地轴是倾斜着绕太阳运转的,这样地球绕太阳运转一周,会使地球表面受到的光热程度发生变化,从而划分了五带、产生了四季,以及南北半球上昼夜长短的变化。

第二节“世界的海陆分布”

教学目标:

认识世界的海陆分布

知识目标:

(1)运用地图和数据说出全球海陆面积所占比例,描述海陆分布的特点。

(2)分清大陆、半岛、岛屿、大洲、海、海峡。

(3)、运用地图说出七大洲、四大洋的地理分布和概况

(4)、能简单地说出大洋与海的区别,记住四大洋的名称、位置及其各自的主要特点

能力目标:

(1)、能看懂简单的地理统计图,并初步了解如何用统计图表表示地理事物。

初步学会绘制简单几何图形表示大洲的基本轮廓及相互位置关系。

(2)、构建七大洲的基本轮廓特征和空间分布特征,能够在地图上找出七大洲和四大洋;

(3)、主动探究学习能力的培养;

(4)、材料的收集和整理能力及报告的撰写能力的培养。

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和创新精神;

(2)、培养学生严谨细致的科学态度,逐步体会学习和生活必须具有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

重点:

海陆分布情况,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识记和相对位置的空间关系

难点:

学生空间感的建立

关键点:

灵活运用地图掌握各大洲大洋的相对位置关系及海陆分布是关键

教学媒体:

地球仪、地图册、卡片、教学挂图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

1.了解全球海陆面积比较,海洋和陆地分布的特点。

2.理解大陆、岛屿、大洲、洋、海、海峡等的概念。

3.通过读图掌握世界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分布及突出特征。

4.学会用简单的几何图形绘制七大洲、四大洋的轮廓。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空间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对地球表面的认识,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和科学探究精神。

教学重点:

1.全球海陆面积比较,海洋和陆地分布的特点。

2.大陆、岛屿、大洲、洋、海、海峡、等的概念。

3.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分布及突出特征。

教学难点 :

海陆分布情况及学生的观察力和空间思维能力的培养。

学情分析:

学生进入中学后,首次接触世界地理教学内容,海陆分布可以做游戏的形式让学生感受七分海洋、三分陆地。

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较熟悉,关键在于通过读图直观感受,并理解其逻辑关系

教学方法:

直观教学法、读图分析法

教学过程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组织教学

引入新课:

我们前面几节课讲的是“地球”,为什么叫“球”,讲了地球的形状、大小等。

从今天起今天我们来研究一下“地球”的“地”。

为什么叫地球呢?

回忆、思考,讨论,交流、探索被称为地球的原因 

设疑,引起学生探索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创设情境:

我们叫地球叫的很习惯,顺理成章,但是有人却偏偏认为,叫“水球”才合理。

为什么呢?

引导学生看图,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总结:

通过看图可以很容易的发现,地球总是以蓝色作为主色调的,这说明,除了我们脚下所踩的陆地外,地球上面积更大的是广袤的海洋。

 

读图,分析卫星图片或各种地图上的颜色

思考、看地图交流,小组代表发言

 

 

过渡,对新旧知识承上启下

对所学知识形成系统印象,将孤立的知识点穿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海洋与陆地的分布

组织游戏,任意抛出一个有海陆轮廓的气球状地球仪,接住时记录右手大拇指接触到的是陆地还是海洋,抛接10次以上,统计接触到的海洋和陆地的面积。

做游戏、统计,得出结论:

地球上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海陆面积比为7:

3。

学看世界海陆面积比较(饼状图)

引起学生兴趣,直观、形象。

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指导学生读图总结地球上水多于陆。

陆地与陆地的差别,海洋与海洋的差别:

介绍:

大陆:

面积广大的陆地;

岛屿:

面积较小的陆地。

大洲:

大陆和它附近的岛屿

大洋:

海洋的主体部分,离大陆较远,面积广阔,深度多在2000米以上;海:

海洋的边缘部分,靠近大陆,面积小,深度浅。

海峡:

沟通两个海洋的狭窄水道。

通过阅读书上的课文及教师的讲解理解各概念的含义,并落实到图上。

 

 

文字与图结合。

加深对概念的认识

 

 

 

学习七大洲

指图了解世界七大洲,引导学生观察各大洲的轮廓、形状、位置。

把七大洲按照面积从大到小排序:

亚非北南美,南极欧。

启发学生勾画大洲轮廓略图。

观察各大洲的面积、轮廓,交流讨论东西半球、南北半球各有那些大洲,达成一致意见。

试勾画大洲的轮廓简图

 

对大洲有个完整的认识。

 

 

学习四大洋

指图了解世界四大洋,把四大洋按照面积从大到小排序:

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读图观察、讨论,给四大洋排序。

了解四大洋的分布

初步了解四大洋

板书设计

海洋与陆地:

1、地球、水球。

2、七分海洋,三分陆地

大陆、岛屿、海峡、大洲、大洋、海

七大洲:

名称、面积大小、轮廓、分布

四大洋:

名称、面积大小、分布

第二节“世界的海陆分布”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

1、通过读图掌握亚洲与欧洲、非洲;北美洲与南美洲之间的分界线。

2、进一步熟悉世界七大洲、四大洋的位置及相互关系。

能力目标:

逐步养成阅读地图的习惯。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辨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和科学探索精神。

教学重点:

1、亚洲与欧洲、非洲;北美洲与南美洲之间的分界线。

2、世界七大洲、四大洋的位置及相互关系。

3、阅读地图习惯的培养。

教学难点 :

世界七大洲、四大洋的位置及相互关系。

学情分析: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学生对于世界七大洲、四大洋有所熟悉,本节课正是在此基础上加强读图训练,强调七大洲、四大洋的相互位置关系。

教学方法:

直观教学法、读图分析法

教学过程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组织教学:

复习提问:

总结上节课所学内容情况

 

总结、回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