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教师资格证心理学知识点汇总.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226482 上传时间:2022-11-20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41.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疆教师资格证心理学知识点汇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新疆教师资格证心理学知识点汇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新疆教师资格证心理学知识点汇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新疆教师资格证心理学知识点汇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新疆教师资格证心理学知识点汇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疆教师资格证心理学知识点汇总.docx

《新疆教师资格证心理学知识点汇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疆教师资格证心理学知识点汇总.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疆教师资格证心理学知识点汇总.docx

新疆教师资格证心理学知识点汇总

第一章1

1.心理学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科学。

2.冯特:

构造主义詹姆士:

机能主义

华生:

行为主义韦特海默:

格式塔

弗洛伊德:

精神分析主义

3.心理学:

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或心理活动发生、发展及其规律的科学。

4.人的心理现象包括:

心理过程、人格心理。

5.心理过程包括:

认知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

6.认知过程包括:

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等心理活动

7.意志过程:

自觉的确定目标,为实现目标而自觉支配,调节行为的心理过程。

8.人格心理:

是指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的人,所具有的人格倾向性和人格心理特征的总和。

包括:

人格倾向性和人格心理特征。

9.心理学研究的任务:

①理论任务:

揭示心理、意识的起源;为教育学和教学法的基本理论提供科学的依据,心理学具有丰富和充实教育理论的任务。

②实践任务:

a.提高人的心理素质,提高人的实践活动效率;b.运用心理学原理和各种心理技术去预测和控制心理想象的发生和发展,从而为人类不同领域的实践服务;c.心理学实践的总目标是为实现和谐社会服务,为实现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服务;d.师范高校研究心理学的任务:

为搞好教学改革服务、为培养学生的良好道德品质和健全的人格服务、为增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服务、为提高自己的心理修养服务

10.心理学研究所要遵循的原则:

客观性原则、发展的原则、系统性原则

11.心理的实质:

①心理是人脑的机能

②心理是客观事物的反映

第二章意识和注意

一、名词解释

意识:

是人类所特有的高水平的心理活动,是指人对自己的身心状态和外界环境的觉知。

具体地说,人能意识到自己的存在、客观世界的存在和自身同客观世界关系的存在。

意识的觉知性:

是人类意识最基本的特征,是指人对内外信息的了解。

非意识:

人体有些活动是从来不可能意识到的,但这些活动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处于非意识状态。

(对环境事物无感知的状态)

前意识:

处于意识水平的资料是储存在记忆之中,可以通过一定的方式,提取出来。

无意识:

处于无意识的经验比处于前意识水平的经验更难被人觉知,但它会对人的心理过程产生影响,指意识以外进行的心理活动,如睡眠时的梦,自动化的技能等。

注意:

是人的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无意注意:

不随意注意,是指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作意志努力的注意。

有意注意:

随意注意,是指有预定的目的、需要做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有意后注意:

随意后注意,是指事前有预定的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注意的稳定性:

是指在同一对象(狭义)或同一活动(广义)上注意所能持续的时间。

注意的广度:

即注意的范围,是指同一时间内能清楚的把握对象的数量。

注意的分配:

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于不同的对象。

注意的转移:

指注意的中心根据新的任务,主动地从一个对象或一种活动转移到另一对象或活动上去。

注意起伏:

人的感受性不能长时间的保持固定的状态,而是间歇性的加强或减弱。

注意的分散:

是指注意离开了当前应当指向和集中的对象,而转向其他的对象。

(相反状态是注意的稳定)

二、基础知识

1.意识的基本活动方式:

①被动的意识活动:

指意识的承受状态②主动的意识活动:

指积极的思维活动

2.意识的特征:

觉知性、能动性、社会制约性

3.意识的能动性表现:

①把感性材料进行信息加工提高到理性认识水平②主动地调节和支配实践活动,按照人的意志去改造世界

4.注意的基本特征:

指向性、集中性。

5.根据人的心理活动所指向和集中的客体的性质,注意可分为:

外部注意、内部注意。

6.外部注意:

人对周围事物的注意;

内部注意:

人对自己的思想和情感的注意

7.注意的功能:

选择功能、保持功能、对活动的调节和监督功能。

8.注意的外部表现:

①适应性运动②无关运动的停止

③呼吸运动的变化

9.引起无意注意的原因:

(1)刺激物的特点①刺激物的强度②刺激物之间的对比关系③刺激物的活动和变化④刺激物的新异性

(2)人本身的状态①人对事物的需要和兴趣②人的情绪状态和精神状态

10.引起和保持有意注意的条件和方法:

(1)加深对活动的目的、任务的理解

(2)培养间接兴趣

(3)合理地组织活动

①智力活动与实际操作相结合,有助于引起和保持有意注意。

②根据任务提出一定的自我要求,经常提醒自己保持注意。

③提出问题有利于加强有意注意。

(4)用意志与干扰做斗争

12.引起注意分散的原因:

①无关刺激的干扰

②单调刺激的长时间作用

13.影响注意广度的主要因素:

①知觉对象的特点:

知觉对象越集中,排列越有规律,越能成为相互联系的整体,注意的范围越大

②个人知觉活动的任务和知识经验:

知觉活动的任务多,注意范围就小;反之,注意范围就大;个人知识经验丰富,注意范围就大;反之,注意范围就小。

14.注意分配的条件:

①同时并进的两种活动中必须有一种是熟练的②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之间存在协调关系

15.注意转移与注意分散的区别:

①注意转移是在实际需要时,有目的的把注意转向新的对象,一种活动合理地代替另一种活动。

②注意分散是在需要注意稳定时由无关刺激干扰或由单调刺激所引起,使注意离开需要注意的对象。

16.影响注意转移快慢的因素:

①原来注意的紧张程度

②引起注意转移的新对象的性质

三、简答题

1.简述意识的基本特征。

答:

意识的基本特征:

觉知性、能动性、社会制约性。

①觉知性是人类意识最基本的特征,是指人对内外信息的了解。

没有觉知性就谈不上意识,人能觉知到客观事物、自身的存在以及自身同客观事物的关系。

人类在劳动过程中产生了语言,当我们的心理活动在语言的水平上加工时,这种心理活动就成为意识。

②能动性:

人的意识并不是消极、被动的反映,而是在实践过程中积极能动的反映。

意识的能动性把感性材料进行信息加工提高到理性认识水平;主动地调节和支配实践活动,按照人的意志去改造世界。

③社会制约性:

首先,在社会集体活动中产生的意识,一开始便是社会产物,受社会调节的制约。

其次,人的意识和语言密切联系着,有了语言,大脑才能进行抽象思维,才能产生人的意识,儿童意识的发生、发展的过程也是在与人们交往中掌握语言的过程,语言的发生、发展也表明意识具有社会制约性。

再次,意识的内容是社会存在的反映,随社会的发展而发展。

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由于社会生产力、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和实践领域的不同,人们的意识具有不同的水平和特点。

最后,个体意识的社会制约性表现在:

个体意识的发生、发展取决于他的社会生活实践,以及他对社会上的知识、思想、观点的接受和掌握;个体的意识又影响社会意识的内容。

2.注意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注意与心理过程有什么关系?

答:

注意的基本特征:

指向性和集中性。

注意的指向性:

指心理活动有选择的反映一定的对象,而离开其余的对象。

注意的集中性:

指心理活动停留在被选择的对象上的强度或紧张度,它使心理活动离开一切无关的事物,而且抑制多余的活动。

注意本身并不是一种独立的心理过程,而是各种心理过程的共同特性。

注意总是和心理过程紧密联系的。

如注意看、注意听等。

上课时老师所说的“注意黑板”“注意听课”,并不意味着就是独立的心理过程,而是将看黑板的看字,听课的听字省略了。

所以注意没有自己特定的反映内容,人们也不可能专门从事注意的意象。

3.注意分哪几种?

影响这几种注意的条件是什么?

答:

注意分为:

有意注意、无意注意、有意后注意。

影响条件:

(1)有意注意:

①是否能加深对活动目的、任务的理解②是否能稳定的培养间接兴趣③是否能合理的组织活动a.智力活动与实际操作相结合b.根据任务提出一定的自我要求,提醒自己保持注意c.提出问题加强注意④用意志与干扰作斗争

(2)无意注意:

①刺激物的特点(刺激物的强度、之间的对比关系、新异性、活动和变化)②人本身的状态

(3)有意后注意:

①产生兴趣、熟悉过程的事②通过意志活动,熟练后转化为有意后注意。

4.简述有意注意、无意注意、有意后注意的区别和联系。

答:

有意注意是指有预定目的,需要作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无意注意是指没有预定目的,不需要作意志努力的注意。

有意后注意是指有预定目的,不需要作意志努力的注意。

这三者在实践活动中紧密联系、协同作用。

有意注意可以发展为有意后注意,而无意注意可以在一定条件下转化为有意注意。

5.注意和意识的关系。

答:

区别:

注意不等同于意识,注意是一种心理活动或心理动作,而意识是一种心理内容或体验。

联系:

注意与意识密不可分,注意的分配和紧张度的不同,显示了个体处在什么样的意识状态。

第三章感觉和知觉

一、名称解释

感觉:

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感觉阈限:

是测量人的感觉系统感受性大小的指标。

感觉阈限分为绝对感觉阈限和差别感觉阈限。

绝对阈限:

指刚刚能够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

差别阈限:

刚刚能够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的最小变化量,简称差别阈限。

感受性:

感觉系统对刺激物的感觉能力。

它是感觉系统的基本指标,可用感觉阈限来衡量。

联觉:

一种感受器官受到刺激而产生一种特定感觉的同时,又产生另一种不同的感觉。

感觉的适应:

在强度不变的刺激的连续作用下,感觉会随着刺激时间的延续而逐渐发生变化。

视觉后像:

指刺激停止作用于视觉感受器后,感觉并不立即消失而保留片刻的现象。

对比:

是同一感觉器官在不同刺激物作用下,感觉在强度和性质上发生变化的现象。

三原色:

由三种基本原色构成,分别是红、绿、蓝。

原色是指不能透过其他颜色的混合调配而得出的基本色。

知觉:

是人脑对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各种属性和各个部分的整体反映。

错觉:

是在客观事物刺激作用下产生的一种对刺激的主管歪曲的知觉,是对客观事物的不正确的知觉。

感觉的后效:

刺激停止作用以后,感觉并不会立刻消失,而是逐渐减弱,这种感觉残留的现象称为后效。

明适应:

从暗处进入到明处,在最初一瞬间感到晃眼,经过几秒钟至1分钟视觉恢复正常的现象。

暗适应:

指人从亮处进入到暗处,开始什么也看不见,经过一段时间后视觉恢复的现象。

双眼视差:

左眼看到左边多一点,右眼看到右边多一点,从而使两眼的视觉稍有不同,这种差异叫双眼视差。

二、基础知识

1.外部刺激:

由有机体外部给予的刺激

内部刺激:

由有机体内部的变化所引起的刺激

2.韦伯定律:

差别阈限和原来刺激强度的比例是一个常数。

公式:

△I/I=K△I:

差别阈I:

原来的刺激强度

韦伯定律只适用于中等的刺激强度,韦伯分数越小,辨别越灵敏。

4.视觉的适宜刺激波长:

380—760毫微米之间的电磁波,即可见光。

5.听觉的适宜刺激频率是16—20000次/秒的音波,即可听音。

6.听觉的绝对阈限是0分贝,上阈是120分贝。

7.听觉有音调、音响、音色三种属性。

音调是由声波频率决定

音响由声波振动的强度决定

音色是反映声波混合的听觉特性

8.皮肤感觉:

触压觉、温度觉、痛觉。

9.知觉的基本特征:

整体性、选择性、理解性、恒常性。

10.知觉的恒常性包括:

大小恒常性、形状恒常性、亮度恒常性、颜色恒常性。

11.深度知觉:

即距离知觉和立体知觉。

12.深度线索:

人所赖以形成深度知觉的各种条件叫深度线索。

双眼视差是深度知觉的主要线索。

13.影响时间知觉的因素:

①个人的兴趣和情绪、态度

②感觉通道的性质

③一定时间内事件发生的数量

14.运动知觉包括:

真动知觉、似动知觉、运动幻觉。

16.影响感觉的因素:

刺激强度的影响、刺激时间的影响、感觉相互作用的影响。

17.感觉主要包括:

皮肤觉、嗅觉和味觉、运动觉和平衡觉、机体觉(内脏感觉)。

三、简答题

1.说明知觉在认识活动中的作用。

答:

通过感觉,我们只知道食物的个别属性,通过知觉,我们才对事物有一个完整的映像,从而知道它的意义。

然而,事物又总是由它的许多属性组成的,只有对事物的属性感觉的越丰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