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78.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2260 上传时间:2022-10-01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44.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78.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78.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78.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78.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78.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78.docx

《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78.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78.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78.docx

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78

宜昌市第一中学2016年秋季学期高一年级期中考试

语文试题

全卷满分150分。

考试用时150分钟。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

2.选择题的作答:

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答在试题卷、草稿纸上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

用黑色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答在试卷、草稿纸上无效。

第Ⅰ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

(一)(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经学读本与教学方法的演变

张亚群

儒家通识教育,主要是通过经典学习和主体自觉实践而实现的。

由此产生了源远流长的“经学”。

作为训解、阐述儒家经典的学问,经学起源于子夏和荀子,并随着时代发展、教育变革而演化。

两汉儒学处天下独尊地位,“五经”、“七经”立于太学,“明经”、“孝廉”也设为察举科目,在人才培养和选拔中发挥了特殊作用。

隋唐而下,经学与科举结合,对儒家通识教育的内容和方法产生重大影响。

儒家经典从“九经”扩展到“十三经”,并形成“四书”。

经学文本从多家注疏逐渐统一。

学校教材和科举考试标准,从《五经正义》演变为《四书集注》;教育方法,从注重启发、自学转向考试技能的训练。

…………

潘光旦认为,理学与科举的流弊是导致中国教育由主动变成被动、由启发变成训练的三个因素之一。

他辨析“教”与“训”的差异:

从字面上看,“训是有言之教,教是无言之教”,“训”与“教”是政治与教育的一个基本分别,“政治用得着训,而教育用不着训”。

儒家讲教育的两大作品《论语》与《学记》里,根本找不到一个“训”字。

“教”字也用得很省:

分别只有7个和l8个“教”字,并且与狭义的教育没有多大关系。

相比之下,“学”字用得较多:

《论语》里至少有56个“学”字,《学记》中有48个“学”字,甚至题目也用“学”字,而不称“教”。

这种现象“绝不是偶然的,而是有深切的教育的意义的”。

它说明,儒家先贤的教育理念中,“自动的学重于被动的教”;“真正的教育,不但教别人能自动的学,更教自己作进一步的学的功夫”。

对比官学与早期书院在教学方法、管理方式等方面的差异,颇能反映科举制下教育方法的变化。

宋代书院秉承儒家通识教育传统,十分重视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朱熹认为,学问靠自己积累,义理靠自己探索,为师者只是引路人,只负指导学生读书之责。

他提出:

“读书须有疑”,“疑者足以研其微”;“疑渐渐释,以至融会贯通,都无所疑,方始是学”。

朱熹的教学形式灵活多样,包括升堂讲说,认真读书、自行理会,互相切磋、质疑问难,悠游山水之间,等等。

朱熹门人后学将其概括为《朱子读书法》,包括“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着紧用力”、“居敬持志”六项。

元代程端礼据此编著《程氏家塾读书分年日程》,用以指导学童读书。

相比之下,官学教育主要以应试为目的,实行训诫教学方式。

办学者只重视月课、季考,很少有实际教学活动。

明清时期,这种教育状况日趋明显,难以满足学者研习学问和培养人才的需要。

(节选自《华中师范大学学报》有删改)

1、下列关于“经学”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作为训解、阐述儒家经典学问的“经学”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子夏和荀子。

B、经学是在发展变化的,从两汉到明清,经学随着时代发展、教育变革而演化。

C、隋唐而下,经学与科举结合,经学就成为学校教材和科举考试标准。

D、两汉独尊儒学,经学在人才培养和选拔中发挥了特殊作用

2、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科举制下的教育方法是早期书院式教学方法,由原来学生主动学习变成被动的教,由原来的启发式教学变为训诫式教学。

B、儒家讲教育的两大作品《论语》与《学记》里找不到一个“训”字,而“学”字较多,说明儒家先贤的教育理念中,注重启发,认为主动学习才是教育的根本。

C、教育方法从注重启发、自学转向考试技能的训练,绝不是偶然的,而是经学发展的必然结果。

D、朱熹认为老师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引路人,担负着指导学生读书、训练学生能力之责,他的看法流弊甚远。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3分)

A、儒家通识教育,主要是通过经典学习和主体自觉实践而实现的,因此,通识教育的教育方法注重启发,强调自学。

B、对儒家通识教育内容产生重大影响的经学,从“九经”扩展到“十三经”,说明儒家思想也是不断发展和创新的。

C、朱熹的教学法和读书方法,形式灵活多样,指导学生读书,培养学生自学,这种方法秉承了儒家通识教育的传统。

D、明清以应试为目的的官学教育,深受理学与科举流弊的毒害,很难满足学者研习学问和培养人才的需要。

二、现代文阅读

(二)(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梦里有你

赵悠燕

罗威刚要出门,接到一个电话:

“罗威啊,我是李台阳。

好,我马上就过来。

罗威想:

和李台阳这么多年没联系了,自己刚升职,莫不是……

门铃响了,门开处,伸进一个乱蓬蓬的脑袋,一只黑色的塑料袋子“嗵”地放在地板上。

罗威说:

“是台阳啊,快请进。

坐在沙发上,罗威递烟给李台阳。

李台阳抽出一支,凑在鼻子上闻闻,说:

“罗威,你混得不错啊。

“听说你要来,特地去超市买的。

”罗威用打火机给他点烟。

李台阳嘻嘻一笑,放下烟,说:

“那么破费干吗?

我早戒了,那东西耗钱。

罗威说:

“那就吃些水果吧。

李台阳也不客气,抓了个苹果,边吃边环顾房子,说:

“你这房子够气派啊。

罗威说:

“我是‘负翁’一个,现在每月还在还房贷呢。

李台阳说:

“你们夫妻俩都是白领阶层,这钱来得容易,债也还得快。

哪像我们,能吃饱饭,不生病,孩子上得起学,就上上大吉了。

罗威想,这像是要借钱的开场白吧。

他说:

“是啊,现在,谁都活得不容易。

李台阳说:

“你真是身在福中不知福。

我打小就知道,你将来肯定比我活得有出息。

罗威说:

“哪里哪里,也是混口饭吃吧。

李台阳正色道:

“你这样说就不对了,人要知足,对吧?

”然后,又开起玩笑:

“你可不要犯错误啊。

两人聊起童年时的事儿,说到小时候的邻居谁离婚了,谁出国了,谁还是那么一副臭脾气,一聊聊到快中午,李台阳还是没说他来的目的。

罗威说:

“台阳,咱们去外面馆子吃吧,边吃边聊。

李台阳说:

“今天肯定不吃了,我答应老婆回家吃饭的。

”仍然继续刚才的话题。

罗威见他一直不提正事,又没有走的意思,想到自己下午还有个会,又不好意思催促,心里便有些七上八下起来,心想可能李台阳不好意思自己提出来,便说:

“台阳,你还在摆地摊吗?

不如找个固定的工作,做保安什么的,收入也比那强啊。

李台阳说:

“我不喜欢做保安,我倒是想过自己租个门面,这样总比被城管赶来赶去强。

罗威说:

“城管大队的人我倒是认识,你今后有什么麻烦的话,我可以帮忙。

李台阳拍了一下罗威的肩膀,说:

“兄弟,有你这句话,说明我没有白惦记你。

十多年了啊,你还是这般热心肠。

好,我高兴,真是高兴啊。

”边说边站了起来。

罗威说:

“吃了饭再走。

“老婆还在家等着我呢。

好,我走了啊。

听着李台阳“嗵嗵”的脚步声一路下去,罗威低头看了看地板上的黑袋子,打开来一看,原来是自己小时候最喜欢吃的鱼籽干。

罗威不知说啥好,忽然觉得自己特俗。

楼梯口又传来“嗵嗵”的脚步声,好像是李台阳的。

罗威想:

可能刚才他没勇气说出口,就冲这一袋子鱼籽干,不管他提啥要求,自己一定想办法。

打开门,果然是李台阳,尴尬的脸上都是亮晶晶的汗珠。

他不好意思地说:

“你们这个小区像个迷宫,我绕来绕去总找不到大门。

罗威说:

“瞧我这粗心,应该陪你下楼去的。

”说着,便和李台阳下了楼。

走到楼下,李台阳去开自行车锁,那辆车和李台阳一般灰不溜秋、尘头垢面。

罗威问:

“你是骑车来的?

”他知道李台阳住在西城,从那骑车到他这儿,起码要一个小时。

李台阳说:

“是啊,骑惯了。

罗威说:

“台阳,你有啥困难只管开口,我能帮的一定帮你。

李台阳说:

“没啥事,就想来看看你。

罗威说:

“多年咱都没联系了,你今天上门一定有事。

你只管说,别开不了口。

李台阳看看罗威,似下了决心说:

“我说出来你可别生气。

见罗威点头,李台阳说:

“我昨晚做了一个梦,梦见你得了重病,很多人都围着你哭。

这一醒来,我心里就七上八下的,连地摊都不想摆了。

知道你混得好,我也不想打搅你了。

可这梦搅得我难受,连我老婆都催我来看看你,看你气色这么好,我就放心了。

唉,梦呗,我这人还真迷信。

罗威的眼睛红了,他一把抱住李台阳,说:

“兄弟。

4、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罗威一直猜李台阳来访是有求于自己,因为他刚升了职,而且自己的生活水平比李台阳高,他有些嫌弃李台阳,想赶快打发他走,而李台阳却浑然不知。

B、李台阳和罗威是童年时的好朋友,李台阳给罗威带来他“小时候最爱吃的鱼籽干”,可以看出李台阳虽然与罗威多年没有联系,可是一直没有忘记他。

C、罗威想知道李台阳来访的原因,可是李台阳只是和他叙旧事闲谈,于是罗威就故意说如果有困难,可以帮忙,目的就是弄清真相。

D、罗威喜欢用功利的心理和别人交往,文章中关于罗威的心理描写无一不生动地表现出他多疑世故、优柔寡断的一面,细腻地刻画出罗威微妙复杂的心理。

E、小说以“梦里有你”为题,既在情节上照应李台阳梦见罗威这件事,也在主题上暗示人们对纯真的人性、情谊的怀念与渴盼,可谓言浅意深。

5、请简要概括小说中的李台阳的性格。

(3分)

 

6、“罗威不知说啥好,忽然觉得自己特俗。

”这句话在内容和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4分)

 

三、现代文阅读(三)(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漫画大师华君武

2010年,95岁的漫画家华君武去世,家人按照他的遗愿将245幅漫画作品捐给上海美术馆。

1930年,华君武在浙江省立一中上学,他的漫画《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在校刊上发表,他平生第一次得到一块大洋的稿酬。

这件事给了他很大鼓励,从此,他锲而不舍地创作漫画和投稿。

1931年,16岁的华君武来到大上海在一家银行作小职员,用业余时间画漫画。

当时丰子恺、叶浅予等漫画前辈齐聚上海办杂志。

华君武自知资历太浅,就想了一个办法:

画当时没人画的人物众多的漫画——大画。

这方法使他一举有名,后来上海漫画界都知道,有一个“画大场面的华君武”。

这个时期的华君武主要画市井俗态,叶浅予看到报纸上一幅华君武讽刺黄包车夫的漫画,就主动找到他说,你以后不要画这样的画了。

华君武很快明白,身处随处是丑恶与欺压的上海,自己不该对普通劳动者如此不宽容。

1936年,华君武读了《西行漫记》,他非常向往书中的那个世界。

两年后,他瞒着母亲,怀揣友人赞助的路费,只身艰难跋涉了三个月到达陕北。

“那个时期大家都很年轻,有人吃不了那个苦就走了,但我一点都没有动摇过。

我觉得延安虽然很艰苦,但很好,没有什么应酬,连名片都没有。

”华君武说,“人应该在那样的环境中生长。

” 

延安的漫画家们办墙报做宣传工作,有年画、连环画、木刻、版画等等,可老百姓一看到华君武的画,掉头就走了。

华君武受了些刺激,开始把笔触对准延安的人和事。

1942年,华君武与另外两人一起举办了漫画展,延安文人纷纷来参观,因为人多拥挤,把门都挤坏了。

画展中最受关注的是60幅讽刺漫画,如《准时到会的人》中,一个抽着烟的干部蹲在广场上等候开会,周围只有乌鸦在觅食,漫画讽刺了开会的人经常迟到。

抗日宣传画是华君武抗战时期的重要作品,其中有批判意大利法西斯践踏他国领土的《一只魔怪的脚》、讽刺汪伪政权谄媚日寇的《肉骨头引狗》等。

1947年,解放战争时期,华君武调任《东北日报》主编,他最著名的“蒋介石肖像”《磨好刀再杀》惹怒了国民党当局,他因此被哈尔滨国民党特务组织以“侮蔑领袖”的罪名列入暗杀名单。

1953年,华君武找到了今后创作的方向——内部讽刺画,并在《光明日报》开辟的社会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机械仪表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