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60年政治体制改革经验探析.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225002 上传时间:2022-11-20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6.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中国60年政治体制改革经验探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新中国60年政治体制改革经验探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新中国60年政治体制改革经验探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新中国60年政治体制改革经验探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新中国60年政治体制改革经验探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中国60年政治体制改革经验探析.docx

《新中国60年政治体制改革经验探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中国60年政治体制改革经验探析.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中国60年政治体制改革经验探析.docx

新中国60年政治体制改革经验探析

新中国60年政治体制改革经验探析

[摘要]维护政治权威以增强对政治体制改革的引导力和执行力,即权威思想;平衡改革中各种关系,调动各种力量的积极性,增强改革的统筹力,即平衡思想;把握渐进的政治体制改革进程,保持可持续健康发展,即渐进思想,是新中国成立60周年以来,在政治体制改革方面摸索出的三条宝贵的发展经验。

系统总结建国60年来我们在政治体制改革领域取得的基本经验,对我国政治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和发展,全面展望中国政治未来的走向,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关键词]权威;平衡;渐进;政治体制改革

 

   新中国刚刚成立之初,我们国家政治体制发展没有现成的模式可循,在不断摸索,创新的政治体制改革中,在深刻反思政治体制改革中的失误和教训中,积累改革的经验,探寻发展的规律,逐渐总结出一条适合我国实际的发展经验和路径:

维护政治权威以增强对政治体制改革的引导力和执行力,即权威思想;平衡改革中各种关系,调动各种力量的积极性,增强改革的统筹力,即平衡思想;把握渐进的政治体制改革进程,保持可持续健康发展,即渐进思想。

江泽民同志曾经指出:

“政治体制改革很复杂,每一个措施都涉及千千万人的利益,要分步骤、有领导、有秩序地进行。

”[1](303)这里,江泽民同志所说的“分步骤”体现了改革的渐进性、“有领导”体现了改革的权威性、“有秩序”体现了改革的平衡性。

分析我们这些宝贵的改革经验,结合当前我国政治体制改革[①]的实际,不仅增加了我们对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信心和希望,同时也对未来政治体制改革中应注意的问题和挑战,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一、维护政治权威以增强对政治体制改革的引导力和执行力,确保改革的正确方向和顺利有序进行

   总结世界大多数后发国家现代化历程,其政府在工业化过程中发挥得作用大小,是否拥有权威政治体制决定其现代化是否顺利和能否成功的关键因素。

同样作为后发现代化国家的中国,其现代化动力主要来自外部的冲击和挑战。

为了摆脱贫穷落后、被动挨打的局面,才被迫启动现代化,政治体制自然的成为了现代化的启动者、推进者和组织者。

当时我们国家的现实情况是经济落后,起步较晚,如果没有权威政治体制,就没有强大的政府行政权威,也不可能制定和推行有效的行政政策,从而无法将社会在短期内凝聚起来,也无法把总量分散且有限的社会资源集中起来高效利用。

   在新中国六十年的政治体制改革过程中,政治权威有效的发挥了它的积极作用,为改革的顺利进行提供了有力的政治保障和强大的推动力。

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旗帜鲜明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

   作为改革的主要内容之一的政治体制改革是适应广大人民获得民主权益的需要,是为人民谋福利的重要战略。

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全部理论立足于实现和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决定的。

同时,马克思主义是革命的、批判的、发展的,是随着时代和实践不断丰富的。

马克思主义这个与时俱进的伟大品质也是与改革的本质相一致的。

马克思主义已经与中国的改革紧密的结合到了一起。

马克思主义为改革提供了强大的思想保障、持久的精神动力。

60年来,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面临着外部错综复杂的环境,有国内原有政治制度既得利益者等不同反对势力的阻扰,有国外政治敌对势力的乘机对我们国家政权进行侵蚀和腐化,在这艰难的环境中,加之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尖锐复杂,中国人民坚持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以马克思主义为主心骨,团结和凝聚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冲破改革的重重阻扰,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重大胜利。

上世纪90年代初,当苏联、东欧发生剧变,世界风云变换之时,我们之所以处惊不变、稳定大局,就是大力推进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

靠科学理论统一思想、凝聚力量的强大作用。

凝聚和团结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战胜困难,取得国家建设的稳定。

   2、具有强大执政能力的政党制度

   作为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领导者,中国共产党在中国政治体制改革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党是政治体制改革的领导者和指挥棒,党为政治体制改革引领了方向,党主导着政治体制改革的主体发展。

中国共产党的这种领导权威体现在党的领导的根本原则之中,即坚持党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领导核心地位,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

坚持党对国家大政方针和全局工作的政治领导、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坚持党对人民专政的国家的领导,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坚持党对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坚持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

中国共产党领导这种权威领导地位对于改革起到了强大的引导力和保障力。

对于党在政治体制改革中的重要作用,学者王邦佐,谢岳等提出了“政党推动”的概念,“它包含两层含义。

一是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中国共产党是政治体制改革的领导者;一是中国共产党是政治体制改革的主体力量,是成功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主要政治因素。

当今中国任何有关中国发展的政治构想如果脱离这两个前提和现实,都是不切实际的幻想。

”[2](2-6)历史与实践也证明党的权威制度是符合我国基本国情,符合我国现代化发展需要的。

这也是与党本身强大的生命力、发展力、和执政力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中共在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伟大历史责任下,在与外敌侵略、国家贫穷落后的艰难环境抗争中取得了伟大胜利。

同时它创建了伟大的社会主义制度,创造了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繁荣稳定。

当前,我国正处于发展的黄金期、改革的攻坚期、矛盾的凸显期,更应该牢牢的紧靠在党的周围团结一致、抓住机遇、加快发展。

   3、民主与效率有效结合的民主集中制

 

   比较较早进行现代化的国家(西欧各国和美国),较晚进行现代化国家(中国等),权力集中对于政策创制重要性更是突出。

“在较晚进行现代化社会中,传统的社会势力、利益、习惯和制度在这些社会中根深蒂固。

要改变或摧毁这些传统势力,须将权力集中于现代化的推行者手中。

现代化与政治制度内权力的大幅度重新分配相关联:

地方的、宗教的、种族的以及其它权力中心必须摧毁,权力要集中于全国性的政治机构”[3](128)

   我们国家实行的民主集中制则体现了这一特点。

它的最大优越性是聚集了最广泛的民意又实现了政治体系运作的高效率。

在如何使改革得以顺利进行的情况下,这一制度是最重要的前提。

民主集中制即在高度民主的基础上实行高度集中的制度。

是无产阶级政党、社会主义国家机关和人民团体的根本的组织原则。

它规定了领导和群众、上级和下级、部分和整体、组织和个人的正确关系,是胜利推进革命和建设事业的重要保证。

民主集中制在国家机关的组织和活动中主要体现在:

   ①在国家机构与人民的关系方面,体现了国家权力来自人民,由人民组织国家机构。

   ②在国家权力机关与其他国家机关之间的关系上,在我国,国家权力机关居于核心地位,其它的国家机关都由它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

   ③在中央和地方机构的关系上,遵循“在中央的统一领导下,充分发挥地方的主动性、积极性”的原则。

 作为我国根本政治制度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这方面发挥的作用得到了有效的体现。

毛泽东称赞到:

“只有这个制度,才既能表现广泛的民主,使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有高度的权力;又能集中处理国事,使各级政府能集中的处理被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所委托的一切事务,并保障人民的一切必要的民主活动”。

[4](1057) 

   二、平衡改革中各种关系,把改革遇到的阻力降到最低点,增强改革的和谐性;争取各方力量最大程度的支持,并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增强改革的统筹力

   迪·托克维尔在其《美国的民主》中提到:

“在统治人类社会的法则中,有一条最明确清晰的法则:

如果人们想保持其文明或希望变得文明的话,那么,他们必须提高并改善处理相互关系的艺术”[5](288)这种处理相互关系的艺术就是掌握平衡的关系。

在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中,同样要处理好各种关系。

从1956年毛泽东《论十大关系》,到邓小平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江泽民论改革、稳定、发展的关系,再到胡锦涛同志的统筹兼顾的指导思想均是平衡思想在国家建设中的反映。

特别是在当前如何协调改革进程中各种关系的问题,是有关改革能否顺利进行,现代化能否顺利实现的关键问题。

关于平衡思想在改革实际中的反映,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政治体制改革与经济体制改革协调并进,相辅相成

   在政治体制改革和经济体制改革的关系上,我们国家曾经走过了一段认识不断更进的过程。

先是认为先搞经济体制改革,后搞政治体制改革的“先后论”,然后又有了政治体制改革寓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寓于论”,到后来,邓小平对这个问题提出了一个重要论断:

“政治体制改革同经济体制改革相互依赖,相互配合。

”[6](164)即现在大多数学者所认可的“适应论”。

同时邓小平还强调指出政治体制改革对于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性,“不搞政治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也搞不通”,“我们所有的改革最终能不能成功,还是决定于政治体制的改革”[8](321)“现在经济体制改革每前进一步,都深深感到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不改革政治体制,就不能保障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果”[6](164)这些论断对于当前我们国家面对的政治体制改革对于经济体制改革已经严重滞后,并阻碍了经济体制改革的顺利进行和深入发展这一问题是一重大纠正。

但是,政治体制改革又不能超前,人们只能完成他们有条件完成的任务,当条件不具备的时候,政治发展就不能够实现,不具备条件的情况下,推进政治发展往往会带来严重的问题,因此政治体制改革与经济体制改制相适应是正确的选择,政治体制改革既不应超前,也不要滞后。

   2、注意吸纳新旧社会势力,增强改革的支持力

   在政治体制改革中,会遇到来自各方既得利益集团和人士的阻扰反对,因此如何采取有效措施平衡改革中新生势力和传统势力的利益关系,增加他们对改革的支持力度或将阻力减到最低点,是改革者必须认真应对的问题。

邓小平分析我们国家的改革面对的实际情况,“每项改革涉及的人和事都很广泛,很深刻,触及许多人的利益,会遇到很多障碍,需要审慎从事。

”[6](176)因此我们要不失时机地推进改革,在一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实现改革的新突破,同时注重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使改革兼顾到各方面、照顾到各方面关切,真正得到广大人民群众拥护和支持。

我们国家在社会主义改造时实行的“和平赎买”“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针,减少了改革的阻力,避免了冲突,保证了改造的顺利进行。

在粉碎四人帮后,党和国家积极的为在文革中受错误打击的人士进行平反,为犯了左倾错误的人士也进行了客观公正的处理,而不是“一棍子打死”,这种方式即增加了受迫害人士推进改革的积极性,也团结了广大曾经犯过错误的人士重新走进改革的队伍中来,增加改革的支持力量。

现在,中共中央又提出了,“统筹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妥善处理社会矛盾。

适应我国社会结构和利益格局的发展变化,形成科学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调处机制、权益保障机制。

”[7](664)从更具体的机制上来解决利益平衡问题,以保证改革永远在全国人民的支持下顺利进行。

   3、缩小城乡差距中的权益差距,积极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现代化带来的一个至关重要的政治后果便是城乡差距,是这些国家不安定的主要根源”[3](66)“一条大鸿沟将社会共同体腰斩为二,社会仍然是乡村性质的,但政治已变成城市化了。

”[3](68)城乡差距带来的问题,就是国家重视城市居民的政治权利,而忽视了乡村的民主政治建设,农民由于本身的落后的局限性加上国家的政策支持的缺乏,从而导致农民与城市居民竞争中利益受害,另一方面,改革也使一些先进的意识传进了农村,农民开始觉醒,逐渐萌发了诉求政治权益的倾向。

因此如果不及时纠正,动乱就不可避免。

就这一时期而言,重建政治稳定就需要城市一些集团和农村大众能形成某种联合。

在现代化之中的社会里,扩大政治参与的一个关键就是将乡村群众引入国家政治。

从农民自身来说,推进土地改革,并让农民参与到改革实践中来;建立农民协会,有效利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