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华严策略.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222332 上传时间:2022-11-20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31.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华严策略.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大华严策略.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大华严策略.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大华严策略.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大华严策略.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大华严策略.docx

《大华严策略.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华严策略.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大华严策略.docx

大华严策略

    大華嚴經略策

    清涼山大華嚴寺鎮國沙門澄觀述

    再刊華嚴略策序

  大統國師嘗棲托清涼聖境著華嚴疏數百萬言。

文深江海義高山嶽。

洋洋焉巍巍焉。

非後世學者之所輒窺測也。

此略策也省約大疏為四十二條綱要殆盡。

豈使去丈就尺謂乎。

於其體制始設問答。

終曰謹對每條皆然。

考之文體明辯說書格式有宋蘇軾書三篇。

皆始置問對終曰謹對。

注家曰說書者人主好學則觀覽經史。

而儒臣因說其義以進之。

題與篇首有問對字。

蓋被顧問而答之詞也。

此書體制與彼一則亦是被顧問而記之者耶。

據高僧傳國師在唐曆九宗聖世。

為七帝門師驗知蒙其顧問。

題曰略策抑亦取對策之意耶。

此書行世既久。

但惜語盡脫落字多陶陰。

予今參訂大疏旁及他書。

孖孖校讎再鋟梨棗。

冀世之學者閱此略策[這-言+朔]彼廣疏。

其猶行遠必自邇登高必自卑。

雲爾

    寬政七年乙卯冬十月

    瑜伽宗沙門謙順謹識

    大華嚴經略策一卷(四十二條)

    清涼山大華嚴寺鎮國沙門澄觀述

  第一釋經題目   第二明經宗趣

  第三釋佛名號   第四處會法主

  第五不起升天   第六說經時節

  第七經之部類   第八翻譯傳通

  第九華藏體相   第十生佛交徹

  第十一十信圓妙  第十二惑障不同

  第十三如來十身  第十四聖賢位次

  第十五十波羅蜜  第十六說十之由

  第十七地獄頓超  第十八二乘聾瞽

  第十九普賢行願  第二十文殊祖師

  第二十一悲智雙流 第二十二止觀雙運

  第二十三動寂自在 第二十四事理相融

  第二十五彰其十玄 第二十六辨玄所以

  第二十七法界名體 第二十八證入淺深

  第二十九善財南求 第三十知識別證

  第三十一圓融行布 第三十二果海離言

  第三十三十定之名 第三十四十通差別

  第三十五十通六通 第三十六十忍淺深

  第三十七佛不思議 第三十八十身相海

  第三十九功無功由 第四十教起源由

  第四十一三藏二藏 第四十二十二分教

  第一釋經題目 問諸經得名或人或法或因或果體勢多端。

不審此經從何立稱。

仰當剖析以示詮題。

答某聞至趣無言非言莫顯。

欲窮妙理必假筌[罩-卓+弟]。

故無名之中強立名字。

大方廣者所證法也。

佛華嚴者能證人也。

大以體性包含。

方廣乃業用周遍。

佛謂果圓覺滿。

華喻萬行披敷。

嚴乃飾法成人。

經乃貫穿常法。

一經體用盡大方廣。

五周因果皆佛華嚴。

斯乃人法雙題法喻齊舉。

有體有用有果有因。

理盡義圓該攝無外。

包難思之義理為一部之宏綱。

委細宣陳恐煩視聽謹對

  第二明經宗趣問夫言必有本理必有歸。

未知此經宗何法門意趣何向。

仰當具答示其所歸使於簡文得見幽致。

答夫舉領提綱毛目自整。

尋根得本條流自明。

無宗之宗宗說兼暢。

此經以法界緣起理實因果不思議為宗也。

法界者是總相也。

包事包理及無障礙皆可軌持具於性分。

緣起者稱體之大用也。

理實者別語理也。

因果者別明事也。

此經宗明修六位之圓因契十身之滿果。

一一皆同理實皆是法界大緣起門。

語理實則寂寥虛曠。

故經雲法性本寂無諸相猶如虛空不分別。

超諸取著絕言道真實平等常清淨。

語緣起則萬德紛然。

故經雲而於第一實義中示現種種所行事。

此二無礙故事理交徹互奪雙亡。

此二相成則事理照著。

以理實而融因果則涉入重重。

會斯二而歸法界則融通隱隱。

故經雲於有為界示無為法而不滅壞有為之相。

於無為界示有為法而不分別無為之性。

由斯自在靡所不通。

唯證相應故超言念。

包含無外盡是經宗。

論其意趣覽之成觀速證佛果謹對

  第三解釋佛名問諸經論內多說釋迦或談遮那則三身別稱。

此經何理即此釋迦或名毗盧遮那。

仰出所以兼釋梵名。

答夫教隨機異權實多途。

分三身名目自是三乘教內。

今一乘玄旨一體不分。

即實之權釋迦標號。

即權之實即是遮那。

故經雲或名毗盧遮那或名釋迦牟尼名無二也。

釋迦此雲能仁。

牟尼此雲寂默。

毗盧遮那此雲光明遍照。

身智二光事理齊照圓明獨朗假立其名。

實則一娑婆界有百億十千之名。

窮法界中名名無盡。

隨宜攝物一多在機。

亦假無盡之名彰無盡之德耳謹對

  第四處會法旨問說時方人為生物信。

法身雖遍說必有方。

未知此經於何而說複幾會說。

為佛獨說為托他人。

仰答事由使無惑也。

答法身無在而無不在。

即體之用應必有方。

略說七處不同。

實則處窮法界。

言七處者第一會菩提場。

第二會普光明殿。

第三會忉利天。

第四會夜摩天。

第五會兜率天。

第六會他化自在天。

第七會逝多園林。

而三會普光故會有九。

第一會在菩提場說如來依報因果。

第二會普光法堂說十信法門。

第三會忉利天宮說十住法。

第四會夜摩天宮說十行法。

第五會兜率陀天說十回向法。

第六會他化自在天說十地法。

賢聖有隔故越化樂。

第七重會普光法堂說因圓果滿法。

有十一品經。

前六因圓後五果滿。

第八三會普光法堂說普賢大行法六位頓成。

第九會室羅伐城逝多園林說入法界法門。

而第九會末歸菩提場則十會圓明頓彰玄極。

言為佛獨說為托他人者此經欲表諸佛齊說故。

於諸會多是十方諸佛加菩薩說欲明一說一切說故。

第一會十方諸佛加普賢菩薩說普賢是華嚴海會主故表普法故。

第二會文殊為主而十首共談表十信門萬德首故。

第三會法慧菩薩說表十住法慧心增。

故第四會功德林菩薩說表十行法門行森聳故。

第五會金剛幢菩薩說表十回向高出歸向義故。

第六會金剛藏菩薩說表十地法含藏出生不可壞故。

第七會亦普賢菩薩說表因圓果滿普周法界行德皆普故。

第八會亦普賢菩薩說沒六位名收六位行為二千行法。

舉一圓收始自初心終極等覺皆共同修乃至成佛不舍因故。

第九會如來自入師子顰申三昧令諸大眾頓證法界示相而說。

普賢文殊二聖開發百城善友並皆同說故此一會曲分為二。

一即本會如來現相二聖開顯頓證法界。

二即六十一經末終盡八十諸善知識為善財說明漸證法界。

漸頓該羅本末交映皆證法界故。

略明會處顯文若斯。

若散取經文總有十處。

初此閻浮二周百億三遍十方四盡塵道五通異界六該刹塵七重攝刹八複重收九猶帝網十餘佛同。

則約會略舉三千界塵廣周法界。

無盡說主通三種世間無不說也。

束此九會以為四分。

第一會從世主妙嚴品至毗盧遮那品有十一卷經文。

名舉果勸樂生信分。

第二從第二會如來名號品至如來出現品有三十一品四十一卷經文。

名修因契果生解分。

第三以第八會離世間一品有七卷經文名托法進修成行分。

第四以第九會入法界一品有二十一卷經文名依人證入成德分。

若展九會為三十九品。

初會六品。

一世主妙嚴品。

二如來現相品。

三普賢三昧品。

四世界成就品。

五華藏世界品。

六毗盧遮那品。

第二會亦有六品。

一如來名號品。

二四聖諦品。

三光明覺品。

四菩薩問明品。

五淨行品。

六賢首品。

第三會亦有六品。

一升忉利天宮品。

二忉利宮中偈贊品。

三十住品。

四梵行品。

五初發心功德品。

六明法品。

第四會有四品。

一升夜摩天宮品。

二夜摩宮中偈贊品。

三十行品。

四十藏品。

第五會三品。

一升兜率天宮品。

二兜率宮中偈贊品。

三十回向品。

第六會一品。

十地品。

第七會有十一品。

一十定品。

二十通品三十忍品。

四阿僧祇品。

五如來壽量品。

六菩薩住處品。

上六明等覺因圓。

七佛不思議法品。

八如來十身相海品。

九隨好光明功德品。

十普賢行品。

十一如來出現品。

第八會唯一品即離世間品。

第九會亦唯一品即入法界品。

初三會各六品為十八品。

四五兩會共有七品成二十五品。

第七會十一品故有三十六品。

六八九三會各唯一品故有三十九品。

又束三十九品以為三分。

初世主妙嚴品為序分。

二現相品已下為正宗分。

三從入法界品六十一經爾時文殊從善住樓閣出已下竟經為流通分。

三十九品調冠。

真宗九會四分彰其大格。

現文若此具本難彰。

尋其名題方知綱要謹對

  第五不起升天問去住不同人天處別。

如何經說不起覺樹而升三天。

又許不起而升理應齊等。

如何獨三賢會而有此言。

故升忉利天宮品雲。

爾時如來不離一切菩提樹下而升須彌頂帝釋殿。

二升夜摩三升兜率獨有此言其故何耶。

答法性寥廓緣起難思。

我佛世尊融法界以為身。

總緣起而為用。

體用無礙一多自在。

不分而遍。

不去而周。

感而遂通見有前後。

閻浮有感見在閻浮。

天宮有感見上升天。

非移覺樹之佛而升彼天。

故法慧菩薩雲。

佛子汝應觀如來自在力。

一切閻浮提皆言佛在中。

我等今見佛住於須彌頂十方悉亦然。

如來自在力。

明知去住皆物見也。

請以喻顯。

譬如澄江一月三舟共觀一舟停住二舟南北。

南者見月千裏隨南。

北者見月千裏隨北。

停舟之者見月不移。

是為此月不離中流而往南北。

設百千共觀八方各去則百千月去。

去住見殊。

諸有智人自曉玄旨。

又問言帶前赴後事理應齊。

何以三賢獨有斯旨者顯異義故。

謂初二會相鄰次故不假帶前。

此三人天隔越故須連帶。

又此三會同詮賢位。

六已證入不假帶前。

第七即位中普賢及於妙覺居然不假。

第八頓彰六位體用已融。

第九唯明證入體用一味故並)皆不假。

唯三會要令成鉤鎖一法界會故謹對

  第六說經時節問如來出現垂五十年。

一化始終三時五時之異。

不審此經何時說耶。

仰具說時以袪疑滯。

答夫心冥至道則渾一古今。

法界無生本亡時分。

況無涯之說念劫圓融。

實則正覺始成頓彰圓妙。

自狹至闊略有十重之別。

初唯一念二盡七日三遍三際四攝同類劫五收異類劫六以念攝劫七劫念重收八異類界時九彼此相入十以本收末即非劫為劫。

略敘十重舉一全收非長非短能長能短謹對

  第七經之部類問聖教之詮廣略非一。

未知此教為廣為略為具為闕耶。

答無言之言言窮法界。

無說之說物無非詮。

略就言詮以為十重差別。

一略本經即今所傳八十卷三十九品是。

以其梵本有十萬偈今所譯四萬五千故。

二下本經即是具本十萬偈文四十八品。

即龍樹菩薩於龍宮所見總有三本此當下本。

三中本經即彼所見本有四十九萬八千八百偈一千二百品。

四上本經亦彼所見有十三千大千世界微塵數偈一四天下微塵數品。

此中上二本並非世人心力能傳。

五普眼經即善財童子所見第三善友海雲所持。

以大海量墨須彌聚筆書此普眼法門一品中一門一門中一法一法中一義一義中一句尚不得少分何況能盡。

總持菩薩方能受持故。

六同說經即一類世界盡法界虛空界容毛端處。

以言聲說無窮盡故。

七異說經謂樹形等刹世界既異施設亦殊。

不可定其若色若言部類難准。

八主伴經如遮那佛說則十方佛為伴如十方為主則遮那等盡為伴故。

九眷屬經謂餘非器不聞此通方之說。

隨宜說教皆入此門故名眷屬經耳。

十圓滿經謂上諸本總融為一無盡教海故。

一文一句皆攝無遺。

以所詮難思故能詮難喻。

略申十類以示玄門。

然其略詮亦收義理。

猶如海滴濕性同故謹對

  第八翻譯傳通問夫教自西天東流華夏。

貝多梵字紙素翻傳必承明詔之恩要假群賢詳議。

未知此典譯在何朝譯主何人。

而新舊同異仰申旨的令識鴻源。

答自佛日沈輝西天結集。

漢明之代教始東垂。

此不思議經晉朝方有前後傳異四本不同。

一晉義熙十四年北天竺三藏佛度跋陀羅唐言覺賢於揚州謝司空寺即今上亢興嚴寺翻梵本三萬六千偈成晉經六十卷。

沙門法業筆受慧嚴慧觀潤色。

二大唐永隆元年中天竺三藏地婆訶羅此雲日照於西京太原寺即今長安崇福寺譯出入法界品內兩處脫文。

一從摩耶夫人後至彌勒菩薩前中間天主光等十善知識。

二從彌勒菩薩後至三千大千世界微塵數善知識前中間文殊申手摩善財頂十五行經。

即八十卷經之初。

大德道成律師薄塵法師大乘法師等同譯複禮法師潤文。

三大周證聖元年於闐三藏實叉難陀此雲。

喜學於東都佛授記寺即今敬愛寺再譯梵文兼補諸闕計九千頌。

通舊總有四萬五千偈合成唐本八十卷。

其梵本即則天大聖皇後遣使於闐迎來此方。

大德義淨三藏弘景禪師圓測法師神英法師法寶法師賢首法師等同譯複禮法師潤文。

四即於前第三本中雖益數處卻脫日照所補文殊菩薩案善財頂十五行經。

賢首法師以新舊兩經勘以梵本將日照補文安喜學脫處遂得文續義連今之所傳即第四本。

若有八十卷初無文殊案善財頂之經即第三本也。

然如來說教能隨類音結集成經。

事准西域賢達傳譯必音善兩方一言三詳兢兢誡慎。

使上冥聖意下隨時機。

故得傳通功深益遠謹對

  第九華藏體相問華藏刹海如來依報修淨土觀所感。

未知於中安立形體有何形狀。

莊嚴法化可得聞乎。

修何等因成茲刹海。

立何行業遊處其間。

仰示入門知所歸趣。

答我佛國土依正圓融。

體即真如量周法界。

語其嚴飾等一切之刹塵。

法化橫周豎窮無際修因嚝遠算數難量。

圓機圓修方造其境。

然隨機隱顯淨穢虧盈。

稱物淺深大小互現。

雖虧盈而淨穢交徹。

雖大小而通局相融。

識智叵量言豈能盡。

故依經說略示其狀。

此華藏世界有二十重。

其最下一重到第二重近遠者即一佛刹微塵數世界方至第二重也。

從第二至第三第四乃至二十重漸漸增遠近數等也。

今此娑婆即第十三重也。

於華嚴藏最下先布須彌山微塵數風輪。

此風輪上持普光摩尼香水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