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集香港学佛答问.docx
《第25集香港学佛答问.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25集香港学佛答问.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25集香港学佛答问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大家新年好。
今天是我們第二十五次的佛學答問,首先有中國同修的提問,有五個問題。
問:
第一個問題,請問師父何時在中國建立佛學院?
答:
這個事情不能問我,佛法常說,佛法因緣生,凡事要有緣分,緣分具足,這事情就很容易成就;緣分要不具足,這事情就不能成就。
實在講佛學院是個形式,形式並不重要,實質比形式要重要得多。
凡是著重實質的人沒有一個不成就,古今中外我們看到很多例子。
這個實質就是我們跟定一位老師,認真的跟他學習就會有成就。
這個老師不一定是現代人,也不一定是我們這地區的人,我們跟外國人也可以,我們跟古人也可以。
譬如說孟子,孟子成就了,孟子跟誰學的?
跟孔子學,可是孔子是已經過世,他怎麼學法?
讀孔子的書。
孔子的書留傳在世間,人雖然過世,書留在世間,他就非常認真努力學習。
中國自古以來教導我們「一門深入,長時薰修」,你一生都不改變方向,不改變目標,哪有不成功的道理!
孟夫子當年遇到有疑惑的問題就向孔子的學生請教,那時候孔子的學生還有不少在世間,他向他們請教。
結果孔子的學生沒有繼承老師的道統,被孟子繼承了。
所以今天我們講孔孟,沒有講其他的人,你就曉得重實質不重形式能成就,這比什麼都重要。
佛學院未必能出得了人才,但是你要是真正認真學習,你一定能成就。
這是孟子給我們做了最好的榜樣,為古人的私淑弟子,他真成功。
中國人尊稱孔子為至聖,稱孟子為亞聖,今天講到儒家講孔孟,你看不講孔顏、不講孔曾,曾子那都往下面排,這是很好的一個例子。
在中國用這種方法成就的人很多,幾乎歷代都有人。
像漢朝的司馬遷,他學《左傳》,學左丘明,左丘明是跟孔子同時代的人,那已經差好幾百年,向古人學習,學《左傳》。
讀《左傳》,學《左傳》,成為一代的史學家,中國歷史從他開始,《史記》是他寫的。
唐朝的韓愈,韓愈學司馬遷,學什麼?
就學《史記》,一生專攻《史記》,他成名,唐宋八大家排名第一位,都是跟古人學。
所以今人找不到好老師,找古人。
我早年也常常講,建議大家,你們跟阿彌陀佛學,哪有不成佛的道理!
阿彌陀佛在哪裡?
《無量壽經》就是阿彌陀佛,天天讀《無量壽經》,天天學《無量壽經》,你就變成阿彌陀佛,這老師當然就找不到第二個。
我的老師介紹我,要我學印光法師,我教你們學阿彌陀佛,你們的老師比我老師高明多了,我沒有自私,我介紹的是最好的。
《無量壽經》上所講的理論你都明瞭,變成自己的思想見解,《無量壽經》裡面的教訓,你統統都能夠依教奉行把它做到,你就是阿彌陀佛嫡傳的弟子,這比哪個佛學院都高明。
諸位要懂得這個道理,認真學習,做彌陀弟子,你想想看最後哪有不往生的道理!
阿彌陀佛真正的弟子,他怎麼會不來接引?
毫無疑問的,要認這個做老師。
修學淨土一定要守住釋迦牟尼佛的教誨,基本的要以戒為師,以苦為師,過清淡一點的生活,苦一點的生活,好!
好在哪裡?
對這個世間沒有留戀,你真的想走。
生活過得太舒服就不想走,到臨終阿彌陀佛來接引你還捨不得這個地方,那你就去不了。
所以佛教我們以苦為師,生活要過得清淡一點,一定要持戒,持戒一定要從《弟子規》下手。
《弟子規》是戒律的基礎,一定先把它做到,然後《十善業》、三皈五戒你就決定沒有問題。
在家同修有這些戒行的基礎就可以,就決定能往生。
出家同學還要加一個《沙彌律儀》,十戒二十四門威儀,有下面基礎,這個不難,很容易做到,這樣子修行就行。
問:
第二個問題,聽說您在山東要建立一條龍的學校,不知何時成立?
答:
有此一說,但是學校哪一天能建立也要看因緣。
不過山東省省裡面跟縣市的領導都非常熱心,很希望能把這個學校促成。
可是辦這個學校也不是一個容易事情,我們會全心全力去做。
中國國內現在也有很多非常優秀的老師,他們對於傳統文化、對於孔孟學說也非常歡喜,也有相當的認知。
大家同心協力,我們可以協助他把這事情做成功。
我想明年看看緣分,也許明年的時候有緣分就可以開始。
我們的理想,這一條龍就是從幼兒園到大學。
如果要希望學生不受染污,能夠好好的栽培他,那就是從幼兒園一直幫助他讀到大學。
幼兒園的學生不必住校,但是小學就要住學校,要接受老師的管教。
當中不收插班生,沒有插班生,年年招生都是招幼兒園小班,是把他們帶上去,所以老師就變成保姆。
老師第一個條件就是百分之百的做到《弟子規》,你才能教他,以身作則。
這個老師教到什麼時候?
就是一輩子帶這一班學生,從幼兒園帶到研究所,學生年年升級,他自己也年年升級。
當然到中學、到大學他學其他課程,我們會聘請老師來教,倫理道德這個課是他教,他從小教到大,把學生教到研究所畢業,我們是這麼個想法。
所以在求學的期間當中,換句話說,從小學你上學了,一直到大學、研究所畢業,當中你不能回家也沒有放假,你要回家一探親、一放假,全部就完了,統統被染污。
所以這個學校有它的特色,恐怕願意來上學的人不會太多。
等於是你送進去,小孩一年級送進去,差不多到將近二十歲才能回家探親,這是很長一個階段。
但是家長、家親眷屬可以到學校去看他,他不能出學校,他不能離開學校,我們是這樣一個想法。
問:
第三是許多家長迫切希望自己的孩子們能上這個學校,成就聖賢德行,繼承聖賢事業。
現在這個學校沒有建成之前,應如何教育孩子,才能抵禦外界強大的誘惑?
答:
那就是教《弟子規》。
《弟子規》一定是父母、大人跟兒童一起學才能產生效果。
如果是只教小朋友學,這大人不照做,小朋友會懷疑,你叫我做,你為什麼做不到?
效果就沒有。
一定要從本身做起。
所以我跟諸位同學說過,《弟子規》在過去不是兒童的課本,不是的。
《弟子規》是做父母的從小孩出生你就要這樣做。
小孩出生三、四天他眼睛睜開就會看,耳朵就會聽,雖然他不會說,他已經在接受教育。
耳濡目染三年,到三歲他就很懂事,就有能力辨別是非善惡,就有能力,這個根就紮下去。
所以那是父母的表現,身教不是言教,他都看到,都學會。
至於為什麼要這樣做法他不知道,他已經養成習慣。
為什麼要這樣做的這些道理,那這是到學校去老師再講給他聽。
為什麼要孝順父母,為什麼要尊敬長輩,那是由老師來講解,他道理就明白。
可是在日常生活當中他已經養成習慣,「少成若天性,習慣成自然」,這非常非常重要。
中國這樣良好的家庭教育中斷了至少一百年,斷了三代,所以現在學有一定的難度,這個難度如何克服?
就是全家人一起學,小朋友他自然就會很重視,我的父親、母親甚至於還有祖父、祖母、伯伯、叔叔都這樣學,那他就沒有話說,這才行。
問:
第四個問題說,二00五年有六位居士在道場打百日佛七,飯量逐漸減少。
至七十天時,六位都是二十四小時念佛,雖有時疲勞會瞌睡,但基本上精神都很好。
他問兩個問題,第一個請問為何出現此現象?
答:
這是在什麼地方打佛七我不知道,在什麼地方?
這是非常殊勝。
至於飯量逐漸減少,這是一定的道理。
你要曉得人為什麼要吃飯?
為什麼要吃那麼多?
三餐不夠還要吃點心,什麼原因?
你首先要懂這個道理。
人身體是一部機器,機器要活動,活動需要能量,飲食就是能量的來源,像汽車一樣,你要給它加油它才會跑。
可是能量的消耗,我在講席跟諸位做過很多次報告,我大概在三十幾歲的時候發現,能量消耗,百分之九十以上,大概可以達到百分之九十五消耗在妄念上,打妄想,睡覺都還作夢;作夢,這妄想沒有停止,這消耗量太大。
真正你工作,我們講勞心勞力,消耗量都不多、都很少,那是正常的消耗;不正常的消耗,消耗太多,這個道理要懂。
佛陀當年在世,僧團裡每天只吃一餐,日中一食,而且分量都不多,為什麼?
他妄想少,天天跟著釋迦牟尼佛。
佛陀在世是教學,這我們得認識清楚,教學、行道。
行道是把所學的東西在生活上去求證,信解行證,求證,所以他心是清淨,心裡面只有正念沒有妄念,於是消耗量就少。
像這種情形七十天飯量減少,甚至於七十天都不吃,做得到。
佛在經裡面給我們講「財色名食睡」,我們叫五欲,佛經上還有名詞叫五蓋,蓋是什麼意思?
把我們的真心本性蓋覆住、障礙住。
這些東西凡人有聖人沒有,他可以離開的。
佛教我們五欲要斷掉,五欲裡頭有飲食、有睡眠,飲食、睡眠也要斷掉,這是病態,這不是健康狀態。
健康狀態的時候人不需要飲食也不需要睡眠,那才叫健康,那才叫正常。
所以飲食跟睡眠都不正常,這要知道。
什麼人這個東西都斷掉?
你看那個心地達到一定清淨的程度,世間(這不是出世間)初禪,修禪定到初禪,初禪生色界天,這五樣東西都沒有。
色界總共有十八層天,這十八層天裡面沒有飲食、沒有睡眠,精神各個飽滿,非常歡喜快樂。
由此可知,定功愈深的人補充的能量就愈少。
從前出家人一天吃一餐,經上記載的阿羅漢七天吃一餐,一個星期出去托缽一次;辟支佛那個定功比阿羅漢又要深一層,十五天(半個月)出去托缽一次,半個月吃一次。
功夫愈往上去消耗的就愈少,一點點東西他就能維持很久,一點點能量補充,就這個道理。
實在講這個道理並不難懂,我們自己如果說是妄念少,他念佛念的功夫得力,二十四小時不中斷的念佛,能夠執持七十天(七個七),他功夫定力夠,妄想少了,所以他的飲食當然會減少,這正常現象。
如果飲食還是要三餐,還要吃點心,雖然念佛不間斷,妄想沒斷,那就是「口念彌陀心散亂」,他心裡還在打妄想,所以他消耗量還要那麼多;如果他心清淨那就不需要。
這個道理我們要懂。
問:
第二個問題說,如何才能保持功夫不退?
答:
佛在經教上常常教導我們「精進」,精進就能保持不退。
你要把精進這兩個字搞清楚、要搞懂。
精,不雜,雜就不精;進就不退,最重要就是不能雜。
一門深入,長時薰修,就不會退,決定是一門。
搞多了的時候會退轉,因為你的心力不能集中,那是沒有法子不退轉。
所以不能學多,學很多東西這是吃虧的。
說到這個地方,你們剛才問的,我們想辦一條龍的學校,幼兒園大概也是三年,這三年的教學就是一門,一門深入倫理道德,不夾雜任何東西。
到小學,我們可以小學一、二、三年級還保持著專一,倫理道德,到四年級、五年級、六年級加一點點科目,就是學校必須學的科目。
但是我們加科目,譬如說學國文、學歷史、學數學,甚至於學外國語,我們都可以上。
上,怎麼個上法?
就上一樣。
譬如我們講這四門科目(四個科目),我不會像現在學校,這個鐘點上這個課,下個鐘點又換,那個學生頭腦都亂掉。
我上課,四、五、六這三年六個學期,我們選六門課,一個學期就上一門。
譬如像國文,六個學年的國文,我用半年的時間統統把它念完。
到下一個學期學英文,一個學期全念英文,我用這個方法。
他不會亂想,他就想一樣,這個效果肯定比現在學校有效。
我們守住「一門深入,長時薰修」這個指導原則,這個原則是祖師大德幾千年留下來的寶貴教訓。
從前念私塾就是這個方法,你同時不可以學兩門東西,同時學兩門東西一定學不好。
我們跟李老師學經教,老師要求我們的就是一門,你想同時學兩門經,他不教你,你到別的地方學。
佛學院很多,一天可以學好多門。
專,這叫精進。
現代人學校功課排那麼多,我叫他做雜進、亂進,那是很雜、很亂,是不是?
他也進步,那個不精。
所以這佛門,從前儒釋道三家所講的,真正是精進,這個道理要懂,這才能保持功夫不退。
問:
第五最近有位老居士求往生,斷食二十一天,有幾十人助念。
他下面有三個問題,第一個是見佛來迎三次,佛三次都丟下白紙一張而去。
答:
這是什麼意思?
佛丟一張白紙給他,大家想想這什麼意思?
問:
我們再看第二個問題,見到大蓮花,底部生根連地,蓮花不能升起。
答:
在我們想的是念佛功夫一定很不錯,有這麼好的感應為什麼不能往生?
肯定還有放不下的,沒有能把這個世間的緣斷盡,他還有一個根。
但是有這種功夫、有這種現象,我們肯定他雖然不能往生,來生決不墮惡道。
因為地上生蓮花,這就不會墮惡道。
離不開地就是離不開六道輪迴,這我們要懂得。
勸他放下,再放下,有絲毫放不下都不能往生。
帶業是帶宿業(過去生中的業),不能帶現在的業,現在的業是造成障礙,這個道理要懂得。
現在的業統統放下,過去生中阿賴耶的種子那是業障,這我們懂得,佛經講得太多。
阿賴耶雖然有業因,它沒有緣,我統統放下,緣斷掉了,緣斷掉之後那個業不礙事,這可以往生,所以是帶舊業不能帶新業。
那他肯定還有放不下的,這才造成這種現象。
問:
第三老居士雖未能往生,但之前的身體不好,現在卻異常健康。
請問是否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