示范教案1第5课三大改造.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21383 上传时间:2022-10-08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136.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示范教案1第5课三大改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示范教案1第5课三大改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示范教案1第5课三大改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示范教案1第5课三大改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示范教案1第5课三大改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示范教案1第5课三大改造.docx

《示范教案1第5课三大改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示范教案1第5课三大改造.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示范教案1第5课三大改造.docx

示范教案1第5课三大改造

第5课三大改造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掌握农村土地改革后的情况和在农村走集体化道路的必要性。

2.掌握对农业和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过程和意义。

3.掌握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的方式、方法并分析其原因。

二、能力目标

1.通过本课的学习,特别是对国家引导农民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必要性的分析,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

2.通过引导学生对国家引导小手工业者走集体化道路的分析,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3.通过引导学生对比三大改造前后的不同变化,培养学生的比较能力。

三、德育目标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2.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三大改造在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中所占的地位:

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我国初步建立起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

●教学重点

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教学难点

公私合营

●教学方法

1.讲解分析法。

在三大改造的必要性的教学中,适用此法。

2.比较法。

在三大改造成就的教学中可以采用此法。

3.例证法。

用事实说话,这是本课内容的一个特征,举一些例子,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本。

4.课后调查法。

使学生在课外活动中去体会、理解当时的情景。

●教具准备

1.投影仪

2.相关图片资料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语示例一]请同学们看课本上导入框中的内容:

上海水泥厂创办于20年代,设备陈旧,工人劳动条件差。

在当时资本主义经营管理和剥削制度下,工人的积极性不高,解放前最高的产量还达不到设计能力的百分之九十。

实行公私合营后,经过民主改革和生产改革,改善了管理制度和劳保条件,工人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出来,还是原来的设备,产量却超过设计能力百分之四十。

社会主义改造使国民生产有了很大增长。

三大改造是我国改变生产资料私有制的深刻社会变革,它是怎样进行的呢?

[导入语示例二]请看下面投影。

[投影显示]

同学们,第一个五年计划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政府规划的社会经济发展的第一个生产计划。

这个计划从1951年开始制定,经反复修改,从1953年开始执行,截止到1957年年底完成。

它的基本任务是建立工业的初步体系,五年的建设规模为427亿元人民币。

到1957年,基本建设投资完成492亿元人民币。

工业平均每年增长18%,农业每年增长4.5%,其中粮食每年增长3.5%。

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偏重于基础工业建设,特别是工业和交通运输。

邮票的图案即反映出这一特点。

邮票的主题为“交通运输”,图案是飞机在蓝天飞翔,火车在跨越大桥,桥下鸣着汽笛的轮船在航行,表现中国交通运输业蒸蒸日上。

右边是沈阳无缝钢管厂的产品,也是“一五”计划的成就。

“一五”计划的超额完成,表明了我国的工业化开始起步。

那么,在工业化起步的过程中,资金、原料、劳动力等工业化必需的因素由什么来提供呢?

怎么样解决现代工业与传统农业之间的矛盾呢?

在这个问题上,我们采取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措施,最终保证了工业化的正常进行。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一方面的内容。

[板书]第5课三大改造

一、农业、手工业合作化

1.土地改革后的我国农村经济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看课本上第一段的内容,了解土地改革后我国农村经济概况。

[学生看书]……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根据刚才看书的内容,复述土地改革后农村经济状况。

[学生复述]土地改革后,农民分到了土地,农业生产有了恢复和发展。

但是,我国的农业仍然是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的。

当时贫苦农民缺乏生产工具、资金,一家一户难以解决水利问题,难以抵御自然灾害,不能合理地使用耕地,也不能使用先进的机械化农具。

这就影响了生产的发展,农产品满足不了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

[教师引导]怎么样改变这种情况呢?

[学生回答]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把分散的个体农民组织起来,引导他们参加农业合作社,走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

[教师讲解]土地改革后,农民分到了土地,农业生产有了恢复和发展。

中国这个农业大国小农经济力量非常薄弱,又是小商品经济,它们的生产受到市场流通和交换的制约,这就决定了个体农民的经济地位极不稳定,多数人贫困破产,少数人发财致富,必然会出现两极分化。

新中国土改后的农村,很快出现的买卖土地、雇佣剥削、放高利贷等现象,也正是小农经济的必然趋势。

再加上农村中资本主义势力已具有一定的规模,地主富农仍然占有大部分土地,雇佣工人相对较多。

[投影显示]

据浙江省嘉兴县高照乡的调查,全乡有雇农144户,占总户数的21.79%,出现了长工、月工、短工、牧童等。

此外还有外籍雇工114人,牧童35人。

当然,有些人乘人之危进行放高利贷剥削也加剧了农村中的两极分化。

据1954年的调查,龙游下范二村,90户农民经济条件下降的有29户,34户中农下降的有11户,6户富农上升的有5户,全村真正困难的有32户,占总户数的20.9%。

其中典卖土地的16户,共典卖土地21.5亩,典卖房屋、农家具的28户,共典卖房屋13间,卖农家具506件,送卖子女的两户。

这些情况表明,两极分化的现象在土改后便开始发生了。

要使农业有较快地发展,又要防止两极分化,不让刚刚翻身的农民重新陷入受剥削的贫困境地,只能走使全体农民共同富裕的道路。

除此之外,在农村走农业集体化道路,还有其他方面的原因:

一是工业化的需要。

新中国成立之后,随着国家大规模经济建设的全面恢复和展开,党中央敏锐地觉察到,在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生产之间存在着日趋紧张的矛盾。

一方面,实现工业化要求提供越来越多的商品粮食和工业原料,而且“为了完成国家工业化和农业技术改造所需要的大量资金,其中有相当大的部分是要从农业方面积累起来的”,同时工业品市场的形成又有赖于农业内部积累的增加;另一方面,虽然在土地改革和国民经济恢复以后,农民的生产热情空前高涨,农业生产开始回升,但我国农业滞后的局面并没有从根本上改观。

这种状况突出地表现为:

年年增长的商品粮食和工业原料的需要同现时主要农作物一般产量很低之间的矛盾。

要解决这个矛盾,积极的办法只能是迅速发展农业生产,而发展生产,解决粮食及国计民生的大计问题,唯一的出路是:

“必须发展互助合作”。

因此,毛泽东在农业合作化全过程中一再强调,“社会主义工业化是不能离开农业合作化而孤立地去进行的”。

“如果不使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速度和社会主义工业化的速度相适应,则社会主义工业化不可能孤立地完成,势必遇到极大的困难。

二是社会主义占领农村阵地的需要。

土地改革基本完成后,党中央对农村中出现的两极分化现象和资本主义自发倾向极为关注,毛泽东曾尖锐地指出:

“对于农村的阵地,社会主义不去占领,资本主义就必然会去占领。

”……毛泽东告诫说:

“现在农民卖地,这不好。

法律不禁止,但我们要做工作,阻止农民卖地。

办法就是合作社。

互助组还不能阻止农民卖地,要合作社,要大合作社才行。

大合作社也可使得农民不必出租土地了,一、二百户的大合作社带几户鳏寡孤独,问题就解决了。

”“只有在农业彻底实行社会主义改造的过程中,工人阶级同农民的联盟在新的基础上,就是在社会主义基础上,逐步地巩固起来,才能够彻底地割断城市资产阶级和农民的联系,才能够彻底地把资产阶级孤立起来,才便于彻底地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

因此说,在50年代,农业在很大程度上已成为整个社会发展系统工程启动的中心环节,农业合作化运动在总体上也反映了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实际需要。

下面我们来看一下过程。

[板书]2.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展开

[教师讲解]1951年9月,毛泽东倡议召开了全国第一次互助合作会议,会后起草了《关于农业生产互助合作的决议(草案)》,认为农民中存在互助合作的积极性。

草案出台后,毛泽东提议向熟悉农民生活的作家们征求意见。

著名作家赵树理也接到了一份文件。

之后,他来到了太行山区的这个小山村。

[投影显示]

赵树理的真正来意是要了解农民对互助合作的看法。

经过调查,赵树理认为,农民没有互助合作的积极性,只有个体生产的积极性。

这个意见很快传到了毛泽东那里,他说赵树理的意见很好。

随后,中共中央修改了决议,指出,农民在土改后有个体经营和互助合作两种积极性。

在互助合作运动中,既要积极发展,又要稳步前进。

到1952年底,农民自愿组织了830多万个互助组和3600多个初级社。

山西省平顺县川底村村民常双虎在被记者问及当年是否愿意入社时说:

“我愿意。

我倒不怕,我倒是也有牛羊,3个牲口,有30多头羊,还有树木,种了18亩地,但是我愿意入,因为我跟上这个党,沾了光了,因为集体起来,比较富裕。

这一时期成立的初级社,大多在生产上有所发展。

川底村的粮食亩产就从解放前的105公斤,增长到了1953年的260公斤。

那年冬天,中国农民又听到了一个消息。

12月,中共中央作出决定,认为农业个体经济和工业化的需要之间,存在着很大的矛盾,因此,党在农村工作中最根本的任务,就是用农民所能接受的方法,促进他们组织起来,逐步实行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之后,中国农村进入到大办初级社的阶段。

这时,赵树理也开始支持合作化运动。

他以川底村为原形,写成了他的小说《三里湾》,后来还被改编为电影。

到1955年春,全国出现了67万个初级社。

在这场合作化运动中,燕山山脉的这个村落里传出了一个有趣的故事,故事的主角是一个叫王国藩的普通农民。

1952年,王国藩把村里最穷的23户农民联合起来,办起了一个初级社。

办社之初,他们只能靠农闲的时候上山砍柴,换来一些简单的农具。

社里唯一的一头驴还有四分之一的使用权属于没有入社的村民,因此人们把他们叫做三条驴腿的穷棒子社。

但是正是靠着这三条驴腿,这个穷棒子社在第二年就发展到了83户,粮食亩产从120多斤增长到了300多斤。

王国藩合作社的名气越来越大。

1955年,毛泽东为了推进合作化运动,亲自编辑了《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一书,在书中写道:

“我看这就是我们整个国家的形象。

难道六万万穷棒子不能在几十年内,由于自己的努力,变成一个社会主义的又富又强的国家吗?

”到1956年底,全国已有96.3%的农户加入了合作社,合作化运动顺利完成。

[教师小结]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指通过互助合作的途径,逐步把个体农民的生产资料私有制改造成为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

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新中国成立到1953年底,以发展互助组为中心,同时试办初级社。

第二阶段,1954年到1955年上半年,是初级社在全国发展阶段。

第三阶段,1955年下半年到1956年底,是农业合作化高潮阶段。

到1956年底,入社农户占总农户的96.3%,其中参加高级社的占87.8%。

此外,在基本完成土地改革的少数民族地区,约有90%的农户和85%的牧户加入了合作社。

至此,农业合作化在全国范围内基本实现。

中国共产党把马列主义改造小农经济的理论同我国实际相结合,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农业合作化道路。

我国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经验是:

一是从实际情况出发,采取先合作化后机械化的方针。

趁热打铁,不失时机地把土改后农民激发出来的积极性引导到合作化运动中来,防止了两极分化。

二是遵循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国家帮助的原则。

反对强迫命令,积极而又慎重地引导农民走上合作化道路。

三是逐步过渡。

从具有社会主义萌芽的临时互助组和常年互助组发展到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初级社,再发展到社会主义性质的高级社。

这样就使农民比较自然地适应集体生产方式,避免了由于生产关系突然变化而引起生产力的不适应。

四是实行依靠贫农和下中农,团结中农,对富农经济从限制到逐步消灭的政策,把消灭剥削阶级同改造剥削分子结合起来。

[教师引导]农业合作化运动,推动了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下面我把这方面的内容简单地介绍一下。

[板书]3.手工业的合作化运动

[教师讲解]对个体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指经过合作社的形式,把个体手工业的生产资料私有制,逐步改造成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

对手工业和其他个体经济的社会主义改造,采取的步骤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