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药工程导论-中药与天然药物制药技术与工程.pdf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210036 上传时间:2022-11-20 格式:PDF 页数:93 大小:1.65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制药工程导论-中药与天然药物制药技术与工程.pdf_第1页
第1页 / 共93页
制药工程导论-中药与天然药物制药技术与工程.pdf_第2页
第2页 / 共93页
制药工程导论-中药与天然药物制药技术与工程.pdf_第3页
第3页 / 共93页
制药工程导论-中药与天然药物制药技术与工程.pdf_第4页
第4页 / 共93页
制药工程导论-中药与天然药物制药技术与工程.pdf_第5页
第5页 / 共9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制药工程导论-中药与天然药物制药技术与工程.pdf

《制药工程导论-中药与天然药物制药技术与工程.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制药工程导论-中药与天然药物制药技术与工程.pdf(9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制药工程导论-中药与天然药物制药技术与工程.pdf

-中药与天然药物制药技术与工程中药与天然药物制药技术与工程制药工程导论化学工程学院化学工程学院制药与生物工程系制药与生物工程系李延芳副教授李延芳副教授3.1中药与天然药物概述中药与天然药物概述v药物-用于治疗和预防疾病的物质v按来源分为:

天然药物化学药品生物制品v人类在自然界中发现并可直接供药用的植物、动物或矿物,以及基本不改变其药理化学属性的加工品。

v“中药”、“草药”和“民族药”除极少数(如铅丹等)为人工合成药外,绝大多数均同天然药物范畴。

天然药物天然药物中药的概念中药的概念中药是广义的概念,包括:

传统中药民间药(草药)民族药v既有区别,又有内在联系,相互交叉、渗透、补充,组成了广义的中药体系。

是指在全国范围内广泛使用,并作为商品在中药市场流通,载于中医药典籍,以传统中医药学理论阐述药理作用并指导临床应用、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使用形式,加工炮制比较规范的天然药物及其加工品。

传统中药传统中药草药医生或民间用以防治疾病的天然药物及其加工品,通常根据经验辨证施用,一般是自种、自采、自制、自用,少见或不见于典籍,而且应用地区局限,缺少比较系统的医药学理论及统一的加工炮制规范;民间药民间药各少数民族在本民族区域内使用的天然药物,有独特的医药理论体系,以民族医药理论或民族用药经验为指导,多为自采自用,或采用巡回行医售药的经营方式;民族药民族药中药的概念中药的概念中药是广义的概念,包括:

传统中药民间药(草药)民族药v既有区别,又有内在联系,相互交叉、渗透、补充,组成了广义的中药体系。

是指基于传统中医药的理论和经验,严格按照各种标准规范GAP、GLP、GCP、GMP等所生产,具有“三效”(高效、速效、长效)、“三小”(剂量小、毒性小、副作用小)以及“三便”(便于储存、携带和使用)等特点,符合并达到国际医药主流市场的标准要求,可以在国际上广泛流通的中药。

现代中药现代中药3.1.1古代药物知识的起源关于药物知识起源的传说:

关于药物知识起源的传说:

药食同源药食同源神农尝百草,始有医药神农尝百草,始有医药药食同源v远古时期,形成了原始的食物疗法和药物疗法。

v狩猎和捕鱼过程中又发现了一些药食两用的动物药。

v氏族公社后期,原始的农业生产使人类认识了更多的药物。

神农尝百草v史书记载史书记载神农尝百草,始有医药-史纪纲要v神衣尝百草的传说,就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与自然和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发现药物艰苦历程的真实写照。

神农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淮南子修务训本草本草=中药?

中药?

v中药的发现和应用,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但“中药”一词的出现却是近代的事情。

v本草一词首见汉书。

我国长期以来以“本草”作为中药的代名词。

v为什么以本草作为中药的代名词呢?

v由采集、渔猎向农业进化,特别是火的发现、文字的出现及陶器的应用,为中药资源的发掘利用创造了条件。

v药物的来源:

植植物物动动物物矿物矿物人工制品人工制品v春秋时期(100多种):

甘草、贝母、枸杞子、苍耳子、芹菜和益母草。

v战国时期。

山海经(124种):

内容涉及药物的产地、形状、特点及用法等。

v对药物的作用进行了总结和分类,分成补益、生育、美容、预防、毒类、杀虫、兴奋、兽用等10类。

v先秦时期的医药专著黄帝内经、五十二病方及其他典籍,把医和药融为一体,对药物性质初步归纳,:

有毒、无毒及五味,为中药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v最早的本草著作是东汉成书的神农本草经神农本草经v全书共三卷,v动、植、矿三类(365种):

至今仍有200余种沿用不衰;茶叶、甘草、牛膝、天麻v分类上品-养命中品-养性下品-治病神农本草经v每药项下载有性味、功能与主治,另有序例简要地记述了用药的基本理论,如有毒无毒、四气五味、配伍法度、服药方法及丸、散、膏、酒等剂型:

麻黄治喘常山抗疟楝实驱虫大黄泻下v魏晋时期(730种):

名医别录新增365种,后又经本草经集注增补、完善,初步形成了一套独特的理论体系。

v至此,中药理论体系雏形已定。

v南北朝,对神农本草经整理补充,著成本草经集注,增加药物365种,每药之下有性味、功能与主治、产地、采集时间和加工方法等。

v特点:

开创自然分类法:

按玉石、草、木、虫兽、果菜、米谷等自然来源分类,对采药季节,贮藏、保管、真伪鉴别、炮制方法、制药规范及用药方法等,做出说明,本本草草赤赤字字本本草草黑黑字字v唐代,药物已增加到1000余种。

v唐朝政府组织力量开展药源调查,于公元656-660年编修了新修本草,又名唐本草,由当时的政府修订和颁行,这是世界上第一部药典,比欧洲的佛洛伦斯药典(公元1498年)早了八百多年。

v收载的药物种数达到850种。

v宋代,印刷技术的发展,为医药资料的整理、传播提供了良好条件。

v北宋,成立校正医书局,设立官办制药厂(惠民制药局)生产中成药。

v百余年中,三次修订本草,形成历史上官修本草高潮,代表作有开宝本草、嘉佑本草和本草图经。

v北宋后期,蜀医唐慎微收集药物562种,辑成经史证类备急本草,简称证类本草;v该书收集许多单方验方,补充了大量药物资料,内容充实,体例完备,曾由政府派人修订三次,加上了“大观”、“政和”、“绍兴”的年号,作为官书刊行。

v明代:

中国古代史上中药资源开发利用和本草理论发展的鼎盛时期。

包括本草品汇精要、滇南本草等。

本草纲目本草纲目v明,李时珍(公元1518-1593),在证类本草的基础上编成的;v亲自上山采药,对药物进行实地考查和整理研究(比如芸苔、鲮鲤、蕲蛇),用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纠正了古代本草中不少药物品种和药效方面的错误;v于李时珍死后三年(1596年)在金陵首次刊行。

“岁历三十稔,书考八百余家,稿凡三易”本草纲目v190万字,载药1892种,附方11000多个,附图1000多幅。

v改绘药图,订正错误,按药物的自然属性,分为十六纲,六十类,每药之下,分释名、集解、修治、主治、发明、附方及有关药物等项;v体例详明,用字严谨,是中国本草史上最伟大的著作,也是中国科学史中极其辉煌的成就。

v在动植物分类学等许多方面有突出成就,并对其他有关的学科(生物学、化学、矿物学,地质学,天文学等等)也做出贡献。

v达尔文称赞它是“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

在十六世纪初就流传中外,曾经多次刻印并被译成多种文字。

本草纲目本草纲目云v形态:

“龙头虎口,黑质白花、胁有二十四个方胜文,腹有念珠斑,口有四长牙,尾上有一佛指甲,长一二分,肠形如连珠”;本草纲目云v蕲蛇的捕捉和制作过程:

“多在石南藤上食其花叶,人以此寻获。

先撒沙土一把,则蟠而不动,以叉取之。

用绳悬起,刀破腹去肠物,则反尾洗涤其腹,盖护创尔,乃以竹支定,屈曲盘起,扎缚炕干。

”v蕲蛇与外地白花蛇的不同之处:

“出蕲地者,虽干枯而眼光不陷,他处者则否矣。

”v清代:

本草纲目拾遗、本草纲自摘要、本草汇纂、本草备要、本草从新等。

v中国民族药开发利用也得到了很大发展,如藏族著名药学家帝玛尔丹增彭措编著了晶珠本草,共收载药物2294种,具浓厚藏药特色。

国外古代药物知识的发展v国外药物知识的发展,以埃及和印度为最早。

v公元前1500年左右埃及的“papytus”(纸草本)v印度的“Ajurveda”(阿育吠陀经)中均已有药物的记载。

v希腊、古罗马、阿拉伯在医药的发展中也有悠久的历史:

希腊医生Dioscorides的DeMateriaMedica”(药物学);古罗马的Galen(公元131-200年)所著“MateriaMedica”(药物学);阿拉伯医生Avicenna(公元980年)所著“CanonMediclnae”(医药典)等都是专门的药物学著作,对古代医药学的发展都有较大的影响。

3.1.2现代中药科学的发展和概况现代中药科学的发展和概况v鸦片战争(1840年)前后,西医药日渐传入中国,打破中药独撑门户的局面。

v与此相应,社会和医药界对传统的中国医药逐渐有了“中医、中药”之称,对现代西方医药也因此逐渐称为“西医、西药”;v也出现了一些重要典籍。

中药志v中药志-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等编写的,原书分四册,修订后全书分六册,全国中草药汇编v全国中草药汇编-70年代,收载中草药2288种,附墨线图2100余幅。

中药大辞典v江苏新医学院编写,共收载中药5767种。

中华本草中华本草v1999年,上海科技出版社中药资源的调查v现已知中药资源总有12807种,其中用植物11146种,药用动物1581种,药用矿物80种。

中药资源的调查v中药资源保护-西洋参v药用动物和药用动物的驯化-鹿茸、熊胆v中药的综合利用-人参3.1.3中药和天然药物的基本知识中药和天然药物的基本知识v中药性能又称药性。

v是中药理论的核心,主要包括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浮沉毒性中药的性能与性状的区别中药的性能与性状的区别完全不同v性能-对中药作用性质和特征的概括,以人体为观察对象,依据用药后的机体反应归纳得出。

v性状-药物形状、颜色、气味、滋味、质地(包括轻重、疏密、坚软、润燥等),以药物(药材)为观察对象四气四气v四气四性:

寒热温凉v温热与寒凉属于两类不同的性质(阴阳)程度上的区分v四气的确定:

从药物作用于机体所发生的反应概括出来的,与所治疾病的寒热性质相对应的。

故药性的确定是以用药反应为依据,病证寒热为基准。

五味五味v五味的本义-指药物和食物的真实滋味。

v不止五种(淡味、涩味),辛甘酸苦咸是五种最基本的滋味。

v“入口则知味,入腹则知性”,古人用滋味解释药食的作用-最初的“滋味说”。

五味的作用五味的作用v酸:

收敛固涩。

v苦:

能泄、能燥、能坚。

v甘:

补益、缓急止痛、调和药性、和中。

甘草、绿豆等甘味药能解药食中毒。

v辛:

发散、行气、行血(活血)。

v涩:

收敛固涩五味的确定五味的确定v最初依据药物的真实滋味黄连、黄柏之苦甘草、枸杞之甘桂枝、川芎之辛乌梅、木瓜之酸芒硝、食盐之咸v后来采用以作用推定其味。

升降浮沉升降浮沉v升降浮沉反映药物作用的趋向性v升是上升,降是下降,浮表示发散,沉表示收敛固藏和泄利二便,实际上包含着向内和向下两种作用趋向。

形成于金元时期。

中药的毒性中药的毒性v本草书籍中,标明“有毒”或“无毒”。

何为毒?

v药物的偏性就是“毒”。

张子和说:

“凡药皆有毒也,非止大毒、小毒谓之毒。

”素问:

“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

”毒性毒性v神农本草经根据药性的无毒有毒分为上中下三品;攻病愈疾的药物称为有毒,久服补虚的药物看作无毒。

有毒的药物用后多有强烈的医疗作用。

v古代对于“毒”的概念,是广义的。

毒性毒性西汉以前v以“毒药”作为一切药物的总称。

毒性毒性v当时对药物的治疗作用和毒副作用还不能很好把握。

v当时服用药物是具有相当危险性的事,故人们只能采取比较慎重的态度。

君有疾饮药,臣先尝之;亲有疾饮药,子先尝之。

医不三世,不服其药-礼记v东汉时代,本经提出了“有毒、无毒”的区分v东汉以后的本草著作对有毒药都标出其毒性。

毒性与不良反应毒性与不良反应毒”的含义已越变越窄v有毒药物的治疗剂量与中毒剂量比较接近或相当,因而治疗用药时安全度小,易引起中毒反应。

v无毒药物安全度较大,但并非绝对不会引起中毒反应。

产生中药毒性反应的因素产生中药毒性反应的因素v药物本身毒性的大小和剂量v药物贮存、加工炮制、配伍、剂型、给药途径、使用时间的长短以及病人的体质、年龄、证候性质、品种、误服伪品等有关。

v应从控制上述各个环节,避免中毒。

认识药物毒性的意义认识药物毒性的意义v有助于理解药物的作用,适当选用药物和确定用量。

v通过炮制、配伍、制剂等环节来减轻或消除其有害作用。

v“以毒攻毒”的治则;解疮毒、除毒病、杀虫v具有明显生物活性并有医疗作用的化学成分,如生物碱、苷类、挥发油、氨基酸等,一般指的是单一化合物。

有效成分有效成分从植物得到的有效成分v麻黄平喘-麻黄碱v常山治疟-常山碱v延胡索止痛-四氢掌叶防己碱(延胡索乙素)v黄连止痢-小蘖碱(黄连素)v黄芩抗菌-黄芩素v大黄泻下-番泻苷麻黄素的发现v麻黄,有5000年历史v本经-中品,味麻色黄,能改善循环、发汗、止咳和退热。

v张仲景治疗伤寒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畜牧兽医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