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下语文全册知识点总结.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3208782 上传时间:2022-11-20 格式:DOCX 页数:90 大小:405.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八下语文全册知识点总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0页
部编版八下语文全册知识点总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0页
部编版八下语文全册知识点总结.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0页
部编版八下语文全册知识点总结.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0页
部编版八下语文全册知识点总结.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版八下语文全册知识点总结.docx

《部编版八下语文全册知识点总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八下语文全册知识点总结.docx(9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部编版八下语文全册知识点总结.docx

部编版八下语文全册知识点总结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知识点整理(123页)

1.《社戏》 鲁迅

【文学常识】

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

浙江绍兴人。

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代表作有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中篇小说《阿Q正传》,散文集《朝花夕拾》,小说集《呐喊》、《彷徨》,杂文集《坟》、《二心集》等。

这是鲁迅1922年写的一篇短篇小说。

作品以少年时代的生活经历为依据,用第一人称写看社戏的经过,表达了作者对童年美好生活的回忆和留恋的心情。

【文体知识】

1、小说三要素:

人物、情节、环境

2、故事情节一般分为:

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3、人物描写一般有:

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外貌描写

4、环境描写可分:

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

 

【情节有详有略】

1.写了我随母亲归省小住平桥村。

 

2.钓虾放牛的乡间生活。

3.看社戏前的波折。

 

4.夜航去看社戏途中。

5.去赵庄看社戏。

 

6.看社戏后归航偷豆。

 

7.六一公公送豆。

 

详写的是:

3、4、5、6 略写的是:

1、2、7

 因为文章主要写看社戏,所以赵庄看社戏,夜航去看社戏途中,看社戏前的波折,看社戏后归航偷豆详写,其他情节与看社戏关系不大,所以略写。

 

【课文内容解析】

1、“我”看社戏的时间在什么季节?

你怎么知道的?

 在春末夏初。

因课文写“消夏”,"扫墓完毕之后","罗汉豆成熟""两岸的豆麦"。

写的是春末夏初时的景物。

 

2、偏僻的平桥村,为什么“在我是乐土”?

这说明了什么?

(1)“我”在那里受到“优待”。

(钓虾“归我吃”;坐船“在舱中”;和年幼的小孩“剥豆”;六一公公送我罗汉豆。

(2)可以免念枯燥无味的书。

 

(3)没有封建礼教的约束,人人平等。

(4)有热情好客的小朋友们。

(有“最聪明的双喜”,有乐于助人的桂生,有公而忘私的阿发。

(5)有丰富多彩的生活情趣。

(“掘蚯蚓”、 “钓虾”;放牛;看戏;偷豆、吃豆。

[文中写“乐土”之“乐”是要反衬读“秩秩斯干幽幽南山”的不乐,表达了“我”对封建教育的反感,同时也反映了农村孩子的天真、友善和直爽的性格。

]

 

3、写这些在平桥村的一般乐事起着什么样的作用?

写这些小住平桥村的一般乐事,既多方面地表现出那段生活的乐趣,使作品内容丰富,具有生活实感;更由于这里写了钓虾、放牛这两件乐事,第二部分开头的“至于我在那里的第一盼望的,却在到赵庄去看戏”,就与之构成递进兼有转折的关系。

钓虾、放牛已是乐趣甚浓,“第一盼望”的“去看戏”自更乐趣无穷。

这样,就为写最大乐事的去看戏作了铺垫,吸引读者去领略那去看戏的叙写。

 

4、看戏出发前遇到那些波折?

最后是怎样解决的?

“我”当时心情有怎样的变化?

这些描写有什么作用?

波折:

如:

一时叫不到船;母亲不准“我”和别人一起去;怕外祖母担心。

怎样解决:

小伙伴们解决:

八叔的大船回来了;小伙伴们和“我”一起去;双喜写了“包票”。

心情:

盼望----焦急----失望----猜测----沮丧、赌气----高兴、有希望----兴高采烈

作用:

①“我”的心情变化描写突出了要付出看社戏的迫切心情,为写看社戏的乐趣作铺垫。

②写波折及被解决突出了双喜等小伙伴的友爱、聪慧品质,同时也显得文笔曲折,文意跌宕。

 

5、找出描写少年朋友们开船动作的动词有哪些,并体味其运用之妙。

动词:

拨、点、磕、架、换

(1)充分描绘出小伙伴架船技术的熟练反映出小伙伴们聪明、能干的特点。

(2)表现了去看社戏的急切、愉快心情。

 

6、在课文第11、12节中,从哪些感官写景,写出景物的什么特征?

这些景物描写对表现文章中心思想起什么作用?

嗅觉 (水草的清香、豆麦蕴藻之香)

视觉 (朦胧的月色、起伏的连山、依稀的赵庄,几点火)

听觉 (歌吹、横笛) 想象 (戏台、渔火)

作用:

1、这些景物描写,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江南水乡所特有的清新优美的图景。

     2、写出了小朋友行船之快。

 

3、烘托了“我”急于看到社戏的愉快和迫切的心情。

     4、抒发了作者热爱农村的感情。

 

7、具体分析以下句子及其作用。

①写起伏的连山如兽脊——比喻,以动写静,形象地描绘了行船之快。

②写听到歌声,料想发自戏台——间接地表现了“我”急切的心情。

③写笛声宛转,悠扬,使我沉静——表现了“我”被水乡美丽的夜景所陶醉,因而忘记了自己。

看戏途中的所见、所闻、所感:

不仅表现了小伙伴们友爱、能干的优秀品质,而且通过我的嗅觉、听觉、视觉、想象四方面对平桥村优美景色的描写,热情地歌颂了美好的自然风光。

 

8、“我”所急切想看到的戏好看吗?

不好看。

①想看铁头老生翻跟头,但那老生没翻。

②想看“蛇精”和“跳老虎”,等了许久都不见出来。

③最怕看“老旦”,并不停地唱着。

 (以上是正面表现戏不好看)

文中写孩子们“喃喃的骂”,“不住的吁气”,“打起呵欠”等,这些神态描写,则是从侧面表现了戏不好看。

 

9、写月下归航时,主要写了什么趣事?

这时“我”的心情和去看戏时有什么不同?

月下归航时,写了小伙伴去“偷”罗汉豆的趣事。

 去时“我”的心情很急迫,总“以为船慢”;而此时“我”和小伙伴们偷豆吃豆,心情无比畅快、轻松。

 

10、戏并不好看,豆也很普通,为什么文章结尾却写道:

“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那夜似的好豆,那夜似的好戏。

是童年那段天真烂漫自由有趣的生活的标志。

说明甜蜜的童年回忆一直珍藏在作者的心里。

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11、在偷吃罗汉豆这一情节中,作者重点描写的是什么?

 通过对孩子们的语言、动作以及“摸”、“摘”、“煮”、“吃”等几个细节描写,表现了他们各自不同的性格和优秀品质。

双喜:

 “偷豆”时征求阿发的意见和对八公公船上的“盐和柴”的处理。

(表现了双喜的聪明、果断、正直的性格特征。

阿发:

在地里“往来的摸了一回”的独特动作和“偷我们的罢,我们的大得多呢”的个性化的语言,充分表现了他热情好客,淳朴善良、天真活泼的性格特征。

 

12、如何看待孩子们偷豆的事?

(1)偷的是自家的豆,请的客是公共的,偷豆请客,理所当然;

(2)从六一公公的话可以证明:

“请客?

--这是应该的。

(3)六一公公还送豆给客人尝尝。

因此,这不算什么盗窃行为。

而是表现孩子们热情好客,淳朴善良,天真活泼。

 

13、返航途中,再写夜景有什么作用?

如:

回望戏台在灯火光中,却又如初来未到时候一般,又飘渺得像一座仙山楼阁,满被红霞罩着了。

呼应前文,表现”我”对社戏欲罢不舍的依依情意。

 

【人物形象分析】

1、分析双喜的言行,谈谈双喜是个怎样的孩子?

(1)当我看社戏受到波折时,双喜大悟似的提议。

 (聪明)

(2)当外祖母担心都是孩子们时,双喜大声打包票,理由有三:

①船又大;②迅哥儿向来不乱跑;③我们又都是识水性的。

(反应灵敏,考虑周到,善解人意,果断)

(3)看戏时双喜分析铁头老生不翻筋斗的原因。

 (聪明、细心)

(4)归航偷豆时以为再多偷,倘给阿发的娘知道是要挨骂的。

 (考虑事情周到)

(5)吃完豆,双喜所虑的是用了八公公船上的盐和柴,并考虑好对策。

 (考虑事情周到)

(6)双喜送我回到家,“都回来了!

那里会错。

我原说过写包票的!

” (做事有始有终)

(7)双喜回答六一公公的问话。

 (反应灵敏)

小结:

双喜是一个聪明、机灵、善解人意,考虑周到,办事果断的好孩子头。

 

2、分析六一公公的言行,谈谈六一公公是一个什么样的老人。

(1)“双喜,你们这班小鬼,昨天偷了我的豆了罢?

又不肯好好的摘,踏坏了不少。

证实双喜他们是否偷了豆,重在指责他们踏坏了庄稼。

(善良、宽厚,爱惜劳动果实)

(2)六一公公看见我,便停了揖,笑道,“请客?

--这是应该的。

”还问“迅哥儿,昨天的戏可好么?

”“豆可中吃呢?

” (淳朴、好客)

(3)六一公公送豆给母亲和我吃。

(淳朴、好客、热诚。

小结:

六一公公是一个宽厚、善良、淳朴、好客、热诚的老人。

3、阿发:

热情好客、淳朴无私、憨厚善良、天真活泼

4、桂生:

机灵勤快

【总结】

本文通过“我”与农村孩子看社戏前后故事的叙述,赞美农民和农家孩子淳朴的品质和聪明的才干。

表现作者热爱农村、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向往美好自由的生活。

 

2.《春酒》 琦君

 

一、初识课文:

1、作者相关知识:

琦君,现当代著名女作家。

原名潘希真,浙江人。

1949年赴台,曾任中国文化学院,中央大学中文系教授。

后定居美国。

她从散文开始自己的写作生涯,出版了散文集,小说集及儿童文学30余种,代表作有《橘子红了》《七月的哀伤》《桂花雨》《 琦君寄小读者》等。

她的散文,多写童年记忆,母女之情,友伴之谊。

她以中国传统温柔敦厚的情怀,以细腻温婉的笔致,将这些营造成了一个艺术世界。

2、词汇积累:

标注字音:

枸杞、橄榄、挑剔、如法炮制、门槛、过瘾、家醅、煨炖

解释字义:

   

家    醅:

自家酿的酒。

醅,这里泛指酒。

一马当先:

作战时策马冲锋在前。

形容领先带头。

顾名思义:

看到名称,就联想到它的意义。

如法炮制:

依照成法炮制药剂,泛指照现成的方法办事。

兴高采烈:

兴致高,情绪热烈。

过    瘾:

满足某种特别深的癖好,泛指满足爱好

挑    剔:

过分严格地在细节上指责[来源:

学科网]

[来源:

Zxxk.Com]

二、整体感知:

<1>、识春酒:

1、什么是“春酒”、“会酒”、“八宝酒”?

明确:

春  酒 :

古称冻醪。

是寒冬酿造,以备春天饮用的酒。

(1、2段)          

八宝酒:

顾名思义,是八样东西泡的酒,那就是黑枣(不知是南枣还是北枣)  、荔枝、桂圆、杏仁、陈皮、枸杞子、薏仁米,再加两粒橄榄。

要泡一个月。

(3段)

会  酒:

 是“我”家除春酒外的特别节目。

凡是村子里有人急需钱用,要起个会,凑齐十二个人,正月里,会首总要请那十一位喝春酒表示酬谢,地点一定借我家的大花厅。

(5段)

 

2、伴着《思乡曲》我们朗读课文并思考如下问题:

作者在文中叙述了儿时故乡的哪几件事?

主要记叙了事件中的哪些事情?

又体现了怎样的情怀?

<2>、品春酒:

含英咀华,探寻美点

细节是文章鲜活的花朵,琦君认为:

好的文章必须语语动人,字字珠玑。

她的散文不雕琢,不粉饰,文笔如行云流水,舒放自然。

细细品味她的这杯“春酒”,思乡之情、怀母之心、童年之味……纷纷涌上心头。

请找出文中打动你的细节,品味细节中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和美点[来源:

学*科*网]

以这样的形式回答:

通过读               细节,我品味到了一种        美。

答案预设:

童心美、母性美、民风美、人情美。

●童心美的典例:

1.我是母亲的代表,总是一马当先,不请自到,肚子吃得鼓鼓的跟蜜蜂似的,手里还捧一大包回家。

明确:

写出了我当时情不自禁,对喝春酒充满期望而急切的热情;也写出了当时“我”很“馋嘴”、可爱的样子。

“总是”一词写出了我对春酒的期待之情,“一马当先”写出了我急切的心情,“不请自到”让我感受到了乡人们相处的融洽,“肚子吃得鼓鼓的”写出了一个“馋嘴”的可爱的小女孩子的特别,“蜜蜂似的”,形象地写出了小女孩子吃得饱饱的样子,突出了她的可爱。

“捧”字写出了小女孩对吃的东西的喜爱和珍惜。

2.其实我没等她说完,早已偷偷把手指头伸在杯子里好几回,已经不知舔了多少个指甲缝的八宝酒了。

明确:

写出了“我”对母亲的八宝酒很喜欢,很馋的样子。

“偷偷”而不是当着母亲的面,表现“我”内心是非常想喝的,但又不能让母亲知道的隐秘心理。

“好几回”是指多次,而不是一回、一次,足以见出母亲的八宝酒对“我”充满了诱惑,也显示出“我”的可爱。

3.母亲给我在小酒杯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