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广东省佛山一中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段考试题历史理试题 解析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198676 上传时间:2022-11-20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187.1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广东省佛山一中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段考试题历史理试题 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学年广东省佛山一中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段考试题历史理试题 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学年广东省佛山一中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段考试题历史理试题 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学年广东省佛山一中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段考试题历史理试题 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学年广东省佛山一中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段考试题历史理试题 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广东省佛山一中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段考试题历史理试题 解析版.docx

《学年广东省佛山一中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段考试题历史理试题 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广东省佛山一中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段考试题历史理试题 解析版.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广东省佛山一中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段考试题历史理试题 解析版.docx

学年广东省佛山一中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段考试题历史理试题解析版

2017-2018学年广东省佛山一中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段考试题(12月)历史(理)试题解析版

(其中51—90题为单选题,第91—100题为多选题。

满分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

本大题共40小题,每小题2分,共8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司马谈《论六家要旨》载:

“①博而寡要,劳而少功,是以其事难尽从;然其序君臣父子之礼,列夫妇长幼之别,不可易也。

②俭而难遵,是以其事不可遍循;然其强本节用,不可废也。

③严而少恩;然其正君臣上下之分,不可改也。

”上述材料①②③处应分别填人

A.儒家、墨家、法家

B.道家、墨家、儒家

C.墨家、儒家、道家

D.儒家、法家、墨家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序君臣父子之礼,列夫妇长幼之别”强调社会等级制度与规范,故①是儒家思想,“强本节用”强调节俭,反对奢侈浪费,故②是墨家思想,“严而少恩”“正君臣上下之分”强调君主的权势与威严,故③是法家思想,选择A项符合题意。

2.一个小孩在井边玩耍,不小心跌入井中。

路过井边的人,见此情景都会毫不犹豫地去救助这个小孩。

与材料伦理观主张一致的是

A.孔子

B.孟子

C.荀子

D.韩非子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体现的是人性本善,孟子也主张这一点,即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未体现孔子的伦理观,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荀子主张人性恶,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中的伦理观和韩非子无关系,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3.中国有“枪打出头鸟”、“出头的椽子先烂”、“树大招风,人怕出名猪怕壮”等处世格言。

这些格言体现了思想

A.儒家的民本

B.道家的无为

C.法家的法治

D.墨家的尚贤

【答案】B

【解析】“枪打出头鸟”、“出头的椽子先烂”、“树大招风,人怕出名猪怕壮”都体现出的是道家“不敢为天下先”的思想,因此本题选择B选项。

A选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到与人民百姓的内容,故排除;C选项法治思想在材料没有涉及与体现,故排除;D选项墨家的尚贤思想材料没有有关贤者的内容,故排除。

4.有学者指出:

中国由封建天下转为专制天下之过渡时期,政治思想之可能态度,不外三种。

与下表信息对应准确的一组是

同情行将消逝之封建

承认正在萌长之专制

厌弃一切制度

同情宗法

反对宗法

放弃宗法

④个人观点

①贵族观点

②平民观点

③君主观点

 

A.①道家②墨家③法家④儒家

B.①儒家②法家③墨家④道家

C.①儒家②墨家③法家④道家

D.①墨家②道家③法家④儒家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中“由封建天下转为专制天下之过渡时期”可以判断指的是春秋战国时期,①贵族观点表示出对旧制度的留恋,希望恢复,体现了孔子“克己复礼”的思想;②平民观点反对宗法血缘关系,体现了墨家“尚贤”的思想;③承认正在萌长之专制,放弃宗法,体现了法家顺应历史潮流,主张建立中央集权制国家;④厌弃一切制度,而偏重个人之自足与自适,体现了道家超越世俗人际关系,追求个人内心平静的价值取向,故对应正确的是C。

①儒家②墨家③法家④道家。

5.孟子发扬孔子开创的儒学,主张涵养“浩然之气”,倡导“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对后世影响极大。

孟子这些言论所强调的是

A.努力完善个人品德

B.坚持个人独特性格

C.勇于突破礼制束缚

D.敢于反抗专制暴政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

孟子“浩然正气”、“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等思想体现的是对个人品德的要求,所以本题答案为A项。

材料体现不出个人独特的的性格,故B项错误;明清之际的启蒙思想家们反对礼教的束缚,主张反抗专制制度,故C和D项错误。

考点:

古代中国的思想文化·百家争鸣·孟子

6.韩非认为“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慧,当今争于气力”。

其主张体现了

A.进步史观

B.天命史观

C.循环史观

D.英雄史观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

材料中韩非对于三个历史阶段进行了评述,材料中观点的大体意思是:

上古中古人口稀少,条件简陋,可以行仁义;现代社会人多物少,争于气力,因此就不可以行仁义,而需要用法治。

每一时代的世情事态都不一样,一切政治政策都要以当时的世情事态为出发点。

这与法家的主张一致,这种观点表现出人们对历史认知的发展,也是生产力水平提高的反应,因此选择进步史观,故A项正确。

B选项是一种消极的态度,与材料不符;C选项强调循环,而材料强调发展进步;D选项材料中没有出现英雄。

考点: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社会变革与百家争鸣·百家争鸣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能力。

对于历史史观,我们比较常见的有唯物史观,现代化史观,全球化史观等等。

除此之外,还有很多比较细致的史观也体现在历史材料中,如本题的进步史观,循环史观。

此外还有发展史管,时代史观等等。

每一种历史史观都有自己的意义,都有自己的特点,没有优劣之分。

7.《尚书·酒诰》云:

“人无于水监(照镜子),当于民监。

”这句话体现的思想是

A.兼爱尚贤

B.主权在民

C.以民为本

D.道法自然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

材料中的“《尚书》”属于先秦时期的儒家经典,“人无于水监,当于民监”可知此应为先秦时期儒家学派“民本”思想的重要体现,A项正确;B、C、D三项分别属于近代资产阶级的民主思想、先秦时期的墨家思想、先秦时期的道家思想。

所以选A

考点: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儒家思想

8.秦朝法律规定,私拿养子财物以偷盗罪论处,私拿亲子财物无罪;西晋时规定,私拿养子财物同样无罪。

这一变化表明,西晋时

A.养子亲子权利相同

B.血缘亲情逐渐淡化

C.宗族利益受到保护

D.儒家伦理得到强化

【答案】D

【解析】西汉以后儒家学说成为正统思想,材料中西晋法律的变化体现了三纲五常中的父为子纲,儒家伦理在法律中得到强化。

故答案为A项。

B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这种规定维护父亲的权利,并非保护宗族利益,排除C项;材料涉及的应该是父亲的权利,不是儿子的权利,排除D项。

9.“礼之所去,刑之所取,失礼则入刑,相为表里者也”。

东汉时的这一说法反映出当时

A.礼制观念淡化

B.儒法两家结合加深

C.崇尚法家思想

D.儒学独尊地位动摇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

从“礼之所去,刑之所取,失礼则入刑,相为表里者也”说明该思想是儒法两家思想的结合;材料主张礼法并用,说明A项错误;依据“相为表里者也”说明不单独崇尚法家思想,故C项错误;D项与材料意思相反。

所以答案选B。

10.我国古代有一位学者,运用阴阳五行、“天人合一”的理论,为君主专制统治提供了“天命攸(所)归”的神学依据。

该学者应该是

A.韩非子

B.孟子

C.董仲舒

D.朱熹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传统思想文化的演变。

韩非子尽管维护君主专制,但是其思想中没有“阴阳五行”“天人合一”的成分,故A项错误。

孟子的主要思想是“仁政”以及“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与题干不符,故B项错误。

该学者运用“阴阳五行”“天人合一”目的是为了给君主专制统治提供神学依据。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董仲舒吸收道家和阴阳家的思想形成“天人合一”和“阴阳五行”理论,神化皇权维护君主专制统治,故C项正确。

朱熹利用理学维护君主专制统治,但是没有神化君权,故D项错误。

故选C。

考点: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董仲舒的儒学思想(新儒学)

11.恒山悬空寺三教殿里,正中供奉的是释迦牟尼,左边是孔子,下边是老子,三人在友好的气氛中进行对话。

据此判断,悬空寺最早可能建于

A.汉朝

B.魏晋南北朝

C.隋唐

D.宋朝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正中供奉的是释迦牟尼,左边是孔子,右边是老子,三人在友好的气氛中进行对话。

”可以得出是“三教合流”的影响。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教合流”发生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因此本题选择B选项。

A选项汉朝儒学是当时正统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C、D选项“三教合流”已经出现,不满足“最早”的条件,故排除。

12.“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于理有未穷,故其知有有不尽也。

”这句话要表达的核心思想是

A.“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

B.“格物致知”

C.“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D.“存天理,灭人欲”

【答案】B

【解析】从“惟于理有未穷,故其知有有不尽也”可以看出材料反映出的是宋明理学思想。

由此可以排除A选项和C选项(陆王心学)。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要想知晓“理”需要格物致知,因此本题选择B选项。

D选项主要是朱熹在伦理方面的主张。

13.陈寅恪认为宋朝“尚气节而羞势利”,这是因为当时

A.理学逐渐盛行

B.商品经济繁荣

C.儒学受到冲击

D.中央集权加强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

题干反映了宋代尚气节、重义轻利的现象,这是理学对中华民族性格塑造的产物,A项正确;商品经济重利,B项错误;从时代特征来看,“儒学受到冲击”说法是错误的,C项可以排除;中央集权制与气节无关,D项错误。

考点: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儒学新发展•影响

【名师点睛】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1)创立和发展——春秋战国时期:

孔子提出“仁”和“礼”;孟子将孔子的政治主张发展为“仁政”,提出“民贵君轻”,主张“性善论”;荀子认为治国应以礼教为主,礼法并施。

儒学体系更加完整。

(2)改造与独尊——西汉时期:

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汉武帝独尊儒术、兴办太学,使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3)进一步改造——魏晋至隋唐:

儒、佛、道纷争与融合,儒家思想体现出极大的包容性,进一步被官方所接受。

(4)转型与成熟——宋明时期:

程朱理学(天理、心性、修养)出现,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进一步形成封建伦理精神体系。

明初理学官方化,成为八股取士的唯一学术根据。

王阳明心学的形成标志着理学由客观唯心主义向主观唯心主义演变。

(5)批判和继承——明清之际:

进步思想家在继承传统儒学的基础上,着重对其弊病进行批判,提出“经世致用”和批判君主专制的主张,促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

14.明清时期出现了一系列有如“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天下为主,君为客”、“经世致用”等观点,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出现了与儒学对立的新式思想

B.反映了思想家挑战正统的主张

C.宣告了宋明理学地位的完全沦丧

D.诞生了成熟的启蒙思想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

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是对儒家思想的批判性继承,“与儒学对立”表述错误,故A项错误;明末清初的思想家鉴于君主专制的强化、程朱理学压抑人性,适应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而提出了挑战传统儒家思想的主张,故B项正确;宋明理学从南宋到近代,一直处于正统地位,“完全丧失”表述错误,故C项错误;明末清初的进步思想具有初步的民主色彩,但未超出儒家思想的范畴,未促进中国的社会转型,不具备成熟启蒙思想的属性,故D项错误。

考点:

明清儒学思想的发展

15.著名学者黄仁宇曾说:

“李贽的悲观不仅属于个人,也属于他生活的时代。

传统的政治已经凝固,类似宗教改革或者文艺复兴的新生命无法在这样的环境中孕育。

社会环境把个人理智上的自由压缩在极小的限度之内,人的廉洁和诚信,也只能长为灌木,不能形成丛林”。

材料意在说明明朝

A.缺乏社会变革的新经济因素

B.专制的社会环境压制人性发展

C.八股取士钳制了国人的思想

D.闭关锁国导致中西文化的隔绝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是明朝君主专制制度加强带来的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少儿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