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考试重点第四章教育目的.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195941 上传时间:2022-11-20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2.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学考试重点第四章教育目的.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教育学考试重点第四章教育目的.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教育学考试重点第四章教育目的.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教育学考试重点第四章教育目的.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教育学考试重点第四章教育目的.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育学考试重点第四章教育目的.docx

《教育学考试重点第四章教育目的.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学考试重点第四章教育目的.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育学考试重点第四章教育目的.docx

教育学考试重点第四章教育目的

教育学考试重点提示:

第四章教育目的

  重点提示

  统观近几年全国各省的教师资格认证教育学考试,本章的内容多以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等形式出现,而论述题很少见。

本章的考查重点是:

  

(1)教育目的的概念和结构;普通中小学教育的组成部分;素质教育的概念。

  

(2)教育目的的社会制约性;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的概念及其代表人物与基本观点;社会发展与个人发展的关系;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点。

  (3)普通中小学教育的性质、特点、任务;我国的九年制义务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

  (4)坚持全面发展的教育质量观。

  考纲链接

  1.狭义的教育目的:

是国家对培养出什么样人才的总的要求。

  2.教育目的的作用:

导向作用、协调作用、激励作用、评价作用。

  3.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

(1)国家的教育目的。

(2)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

(3)教师的教学目标。

  4.教育目的的结构:

就是教育目的的组成部分及其相互关系。

教育目的一般由两部分组成。

一是就教育所要培养出的人的身心素质作出规定。

即指明受教育者在知识、智力、品德、审美、体质诸方面的发展,以期受教育者形成某种个性结构。

二是就教育所要培养出的人的社会价值作出规定。

即指明这种人符合什么社会酌需要或为什么阶级的利益服务。

  教育目的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依据,也是教育活动的归宿。

对于明确教育方向、建立教育制度、确定教育内容、选择教育方法、组织教育活动、进行教育管理、评估教育质量等,教育目的起着决定性的指导作用。

  5.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是指教育目的的提出者或从事教育活动的主体依据自身的需要对教育价值作出选择时所持的一种倾向。

  个人本位论主张教育目的应当从受教育者的本性出发,而不是从社会出发。

他们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人,充分发展受教育者的个性,增进受教育者的个人价值;在他们看来,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社会只有在有助于个人的发展时才有价值,评价教育的价值也应当以其对个人的发展所起的作用来衡量。

社会本位论者相反,他们主张教育目的要根据社会需要来确定,个人只是教育加工的原料,他的发展必须服从社会需要;他们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把受教育者培养成符合社会准则的公民,使受教育者社会化,保证社会生活的稳定与延续;在他们看来,社会价值高于个人价值,个人的存在与发展依赖并从属于社会,评价教育的价值只能以其对社会的效益来衡量。

  6.制定教育目的的基本依据:

(1)教育目的的制定受制于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

①教育的目的是社会的历史性与时代性的动态结合。

②教育的目的受制于生产力和科学文化的发展水平。

③教育目的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演进。

(2)教育目的体现了人们的教育理想;(3)教育目的的确定必须考虑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

(4)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建立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

  7.当前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1)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培养的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2)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

(3)培养现代人的品质,独立个性和创新精神。

  8.素质教育:

(1)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2)是全面发展的教育。

(3)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4)是以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的教育。

  9.普通中小学(包括实施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小学、初中和高中)教育的性质是基础教育;它的任务是培养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他们学习做人和进一步接受专业(职业)教育打好基础,为提高民族素质打好基础。

  10.义务教育是依照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它具有强制性质。

一、选择题: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把所选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 )是全部教育活动的主题和灵魂,是教育的最高理想。

A.教育方针

B.教育政策

C.教育目的

D.教育目标

2.教育目的规定了教育活动所应培养的人才质量和规格,实际上就是规定了教育活动的最大方向,这体现了教育目的的( )。

A.调控功能

B.导向功能

C.评价功能

D.激励功能

3.教育目的要回答的根本问题是( )。

A.教育是为谁服务

B.谁掌握教育的领导权

C.什么人应接受教青

D.教育要培养什么样的人

4.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类型学校的教育任务,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所制定的有关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是( )。

A.教材

B.教学大纲

C.教学计划

D.教学内容

5.( )既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又是教育活动的归宿。

A.教育目的

B.教育任务

C.教育内容

D.教育规律

6.教师的工作目的和使命是( )。

A.热爱教育事业

B.热爱学生

C.教书育人

D.创新开拓

7.培养劳动者是( )。

A.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总要求

B.对人才培养规格的具体要求

C.我国教育目的的根本特点

D.学校的教育质量标准

8.“教育对人的肉体和精神都要关心,但主要关心的应当是灵魂,教育应当建立在精神实质占优势的基础上”,这一观点是( )教育目的论。

A.神学的

B.科学本位

C.社会本位

D.个人本位

9.确定教育目的的客观依据是( )。

A.哲学观念

B.人性假设

C.理想人格

D.生产力和科技发展水平

10.对一切教育工作具有指导意义,是教育的根本性问题的是( )。

A.教育规律

B.教育任务

C.教育性质

D.教育目的

11.教育目的可以发挥下列哪几种作用?

( )。

A.导向、规范和权威作用

B.激励、评价和统一作用

C.导向、激励和评价作用

D.宣传、引导和激励作用。

12.教育目的是社会需求的集中反映,它集中反映了( )。

A教育性质

B.教育任务

C.教育规律

D.教育内容

13.在进行教育活动之前,人们对于要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已经在观念上有了某种预期的结果或理想的形象。

这种预期的结果或理想的形象,就是我们所说的( )。

A.教育目标

B.教育目的

C.教学目标

D.教学大纲

14.“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体现了( )的教育目的观。

A.教育无目的

B.社会本位论

C.科学本位论

D.个人本位论

15.学校是社会为实现教育目的而设立的专门教育机构,所以教育首先是为了达到( )的目的。

A.全民教育

B.社区教育

C.学校教育

D.家庭教育

16.具有强烈的人道主义特色,全盛时期出现在18、19世纪,突出人的本性需要和自由发展,反对神学等观点属于( )的认识。

A.精神本位论

B.社会本位论

C.神学本位论

D.个人本位论

17.教育目的一般由两部分组成:

一是就教育所要培养出的人的身心素质作出规定,二是就教育所要培养出的人的( )作出规定。

A.社会价值

B.个人价值

C.素质结构

D.人才规格

18.“真正有效的教育目的必须是内在教育,或通过教育过程去实现的目的”,并且教育无“过程之外”的目的。

这一观点属于( )。

A.神学的教育目的论

B.社会本位教育目的论

C.个人本位教育目的论

D.教育无目的论

19.( )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依据,也是教育活动的归宿。

A.教学目标

B.教育计划

C.教育目标

D.教育目的

20.社会本位教育目的论的代表人物是( )。

A.涤尔干

B.卢梭

C.赞可夫

D.福禄贝尔

21.教育这一社会活动所面临的问题是要解决个体发展与社会发展之间的矛盾。

即促进受教育者的( ),引导他以某种方式参与社会生活。

A.个性化

B.社会化

C.科学化

D.个性自由发展

22.我国教育目的制定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是( )。

A.社会本位价值取向

B.个人本位价值取向

C.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D.政治本位价值取向

23.马克思主义认为,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根本途径是( )。

A.理论联系实际

B.做到因材施教

C.实现教育机会均等

D.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24.关于教育目的的社会制约性,说法错误的是( )。

A.教育目的是受生产力制约的

B.教育目的受一定的生产关系和以这种生产关系为基础的政治观点、政治制度的制约

C.我们肯定教育目的的社会制约性,并不意味着在提出教育目的时无需考虑受教育者的特点

D.对教育者特点的认识是提出教育目的的必要条件

25.《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义务教育和基础教育阶段,学校教育必须做到“两个全面”,即( )。

A.全面普及义务教育,全面扫除青壮年文盲

B.全面进行教育改革,全面发展职业教育

C.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D.全面发展,面向全体

26.18世纪法国的思想家、教育家卢梭认为“什么是教育目标……这就是自然的目标”,这就是“( )”决定教育目的的观点。

A.社会环境

B.儿童自然

C.儿童礼会

D.社会影响

27.当代我国教育的主导思想是( )。

A.应试教育

B.素质教育

C.特等教育

D.终身教育

28.在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上,争论最多影响最大也最带根本性的问题,是教育活动究竟是注重于个人个性的发展还是注重于( )。

A.科学技术

B.个人需要

C.科学知识

D.社会需要

29.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在20世纪末中国教育界的具体实践典型是( )。

A.教育实验的热潮

B.教育改革的实践

C.素质教育运动

D.教育的国际化走势

30.在教育史上,有所谓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个人本位论者主张提出教育目的应当从受教育者的本性出发,而不是从社会出发

B.社会本位论者主张教育目的要根据社会需要来确定,个人的发展必须服从社会需要

C.个人本位论者认为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社会只有在有助于个人的发展时才有价值

D.个人本位论者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使受教育者社会化,保证社会生活的稳定与延续

31.培养劳动者是( )。

A.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总要求

B.对人才培养规格的具体要求

C.我国教育目的的根本特点

D.学校的教育质量标准

32.素质教育是面向( )的教育。

A.全体教师

B.全体学生

C.全社会成员

D.全部个性

33.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 )提出“学校即社会”的主张,试图调和个人本位和社会本位的分歧,做到个人与社会两者兼顾。

但是,他的努力不能说是成功的。

A.杜威

B.卢梭

C.马克思

D.孔德

34.素质教育是以培养( )为重点的教育。

A.实践能力

B.健康的体魄

C.高尚的道德

D.创新精神

35.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社会本位论是同19世纪中期以来巩固资本主义制度的需要和社会学的兴起与发展相联系的

B.人们对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之所以众说纷纭,主要是因为个体有不同的利益需要

C.马克思提出的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给正确地解决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问题奠定了理论基础

D.卢梭在教育价值的取向上笼统地把个人置于社会之上,持个人本位的教育目的论

36.素质教育是促进( )的教育。

A.个性发展

B.认识发展’

C.情感发展

D.意志发展

37.( )是全部教育活动的主题和灵魂,是教育的最高理想。

A.教育方针

B.教育政策

C.教育目的

D.教育目标

38.体育是以( )为目标的教育活动。

A.提升教育对象智慧

B.健全品德素养

C.发展体能,锻炼体魄

D.追求人生情趣和理想境界

39.下列哪一观点是正确的?

( )。

A.智育等于教学

B.创造性思维即发散思维

C.进行美育即实施素质教育

D.智育是实现人全面发展的途径之一

40.根据各级各类学校任务而确定的培养人才的特殊要求被称为( )。

A.教育目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少儿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