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新一轮复习 第十二章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教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194691 上传时间:2022-11-20 格式:DOCX 页数:51 大小:905.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地理新一轮复习 第十二章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1页
高考地理新一轮复习 第十二章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1页
高考地理新一轮复习 第十二章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1页
高考地理新一轮复习 第十二章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1页
高考地理新一轮复习 第十二章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地理新一轮复习 第十二章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教案.docx

《高考地理新一轮复习 第十二章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地理新一轮复习 第十二章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教案.docx(5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地理新一轮复习 第十二章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教案.docx

高考地理新一轮复习第十二章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教案

第25讲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考纲展示

考点扫描

切脉高考

1.区域的含义。

2.不同区域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差异。

3.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本讲最近几年考查的考点和考题如下:

1.区域地理特征的分析,如2013年天津卷第13

(1)题,2012年上海卷第23题等。

2.区域差异比较,如2011年上海卷第6~8题,2011年江苏卷第19题等。

本讲常考查的形式如下:

1.结合区域图中经纬度、地形等信息,以及题干中的信息,考查地形、气候等条件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2.结合不同区域图,考查不同区域的自然环境差异、经济差异以及经济发展的措施。

 

一、区域的含义

1.概念:

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的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

2.特点

(1)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以及一定的面积、形状和边界。

(2)每一个区域都具有特定的地理环境条件,并对区域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二、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长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自然环境的差异

区域

自然环境  

长江三角洲

松嫩平原

地理位置

北纬30°附近

北纬43°~48°

气候条件

亚热带季风气候

温带季风气候

土地条件

水稻土为主,多为水田,人均耕地面积少

黑土为主,多为旱地,人均耕地面积多

矿产资源条件

贫乏

石油等矿产资源丰富

2.长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人类活动的差异

区域

人类活动

长江三角洲

松嫩平原

农业

耕作类型

水田耕作业

旱地耕作业

主要作物

水稻、油菜、棉花

玉米、春小麦、大豆

耕作制度

一年两熟至三熟

一年一熟

特色产业

水产业

西部畜牧业

工业

综合性工业基地

重化工业基地

【点睛】 地理环境差异除了影响产业活动外,对交通、建筑、文化等也有影响,如长江三角洲地区水运便利,而松嫩平原缺少水运;松嫩平原民居墙体严实厚重,屋顶坡度小,长江三角洲则墙体轻薄、屋顶坡度大等。

三、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以长江中下游平原为例)

 区域差异的影响因素(高频点)

1.自然环境要素差异

(1)气候差异的形成

(2)地貌差异的形成

(3)水文差异的形成

(4)土壤差异的形成

不同区域的气候、植被及人类生产活动因素的差异造成土壤类型、厚度、肥力、酸碱度的差异。

(5)植被差异的形成

不同的气候、地形、土壤、水文等因素造成植被数量、种类、形态等方面的差异。

2.人类活动要素差异

人类活动

具体表现

差异成因

农业

作物种类、耕作制度、产量等差异

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等自然条件差异

机械化、生产率、商品率等差异

市场、劳动力、交通、科技、政策等社会经济条件差异

工业

工业类型、规模等差异

资源、市场、劳动力、科技、交通、政策等差异

人口

人口规模、密度、增长速度等差异

区域耕地、水资源等自然条件和经济状况、科技水平、开发历史等社会条件差异

城市

城市形态、数量、规模、发展水平等差异

地形、气候、河流、资源、交通等差异

交通

交通方式、通达度等差异

地形、位置、经济、科技、人口等差异

[深度探究](教师用书独具,灵活使用)

1.如何描述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地理位置?

提示:

可从纬度位置(高、中、低纬)、海陆位置(沿海内陆、大陆东岸、大陆西岸等)、半球位置(南北半球、东西半球)、相对位置、交通位置等方面分析。

[温馨提示:

若有时间请以2013年四川卷第14

(1)题为例巩固该探究点]

2.如何分析某地区降水多少的原因?

提示:

可以从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内陆与沿海,大陆东岸与西岸),大气环流(高低气压带、风带、季风、迎岸风和离岸风),地形迎风坡和背风坡、洋流等因素分析。

[温馨提示:

若有时间请以2013年北京卷第36

(2)为例巩固该探究点]

1.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的影响

(2014·青岛模拟)读我国小麦分布区图,回答

(1)~

(2)题。

(1)①②③地小麦品种不一样,主要原因是(  )

A.居民的生产习惯差异

B.国家政策的差异

C.地形的差异

D.气候条件的差异

(2)③④两地纬度相当,但小麦品种却不一样,其主要原因是(  )

A.距海远近不一样导致降水量不一样

B.天气状况差异导致光热条件不一样

C.海拔差异导致温度条件不一样

D.主导产业差异导致生产方式不一样

解析:

(1)题,据图可知,三地均位于我国东部季风区,地形都是以平原为主,由于其纬度存在差异导致热量条件存在差异。

(2)题,据图可知,由于④地位于我国青藏高原地区,海拔高,导致该区气候寒冷,其小麦品种与③地不同。

答案:

(1)D 

(2)C

2.区域差异的比较

(2014·吉林模拟)当地面或物体表面温度在0℃以下时,空气中的水汽会在其表面凝化成白色结晶,称为霜。

一般把入秋后最早出现的一次霜叫初霜,而入春后最末出现的一次霜叫终霜。

一年中,终霜后至初霜前的这段时间叫无霜期。

下面是两地无霜期等值线图(单位:

日)。

读图回答

(1)~

(2)题。

(1)乙地比甲地无霜期长的原因是乙地(  )

A.纬度比甲地低    D.地势起伏比甲地大

C.海拔比甲地低D.气候海洋性比甲地强

(2)关于两地主要作物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甲地:

冬小麦、棉花B.乙地:

水稻、甘蔗

C.甲地:

春小麦、甜菜D.乙地:

谷子、咖啡

解析:

(1)题,据图可知,甲地为我国东北地区,乙地为西欧地区,气候类型分别为温带季风气候和温带海洋性气候。

甲、乙纬度相当,地形以平原为主,但甲地气候的大陆性较强,乙地气候的海洋性较强,故无霜期乙地较甲地长。

(2)题,甲地的农作物主要以春小麦、玉米、高粱、甜菜等为主,乙地的农作物主要有冬小麦、玉米、甜菜、葡萄等。

故正确答案为C。

答案:

(1)D 

(2)C

 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1.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结合具体区域,沿着历史发展的过程,探究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的关系,从动态的角度进行分析。

2.区域不同发展阶段产业结构的变化

在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由于资源配置的变化和人均收入的差异,劳动力表现出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的趋势。

在此过程中,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

区域发展水平

产业结构变化特点

三大产业的产值比重格局

传统的农业区域或发展水平较低的区域

农业经济比重相当大,第一产业所占比重最大

一、二、三或一、三、二

工业区域或加速推进工业化的区域

随着工业化的加速推进,工业经济比重迅速上升,第二产业所占比重最大

二、一、三或二、三、一

发展水平较高的区域

随着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尤其是服务业的发展,第三产业的增长速度逐渐超过第二产业。

先进科技和信息、金融等成为区域发展的主导力量

三、二、一

[深度探究](教师用书独具,灵活使用)

随着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将如何变化?

提示:

初期:

以第一产业为主,第二、三产业比重很低;中期:

以第二产业为主,第一产业比重下降,第三产业比重上升;后期:

以第三产业为主,第二产业比重下降 第一产业比重很低。

[温馨提示:

若有时间请以2012年江苏卷第13~14题为例巩固该探究点]

3.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2014·高新一中期末)下图为我国某地区农业土地利用变迁过程图。

读图,回答

(1)~(3)题。

(1)该地区位于(  )

A.珠江三角洲  D.宁夏平原

C.黄河三角洲D.三江平原

(2)该地区土地利用变迁的最主要原因是(  )

A.市场需求的变化B.劳动力素质的提升

C.灌溉技术的提高D.农作物品种的改良

(3)发展到第Ⅲ阶段时,该地区最有可能(  )

A.自然灾害多发B.农业人口比重上升

C.农业投入不足D.商品率大幅度提高

解析:

(1)甘蔗、水稻种植都位于高温多雨地区,该地种植甘蔗、水稻以及花卉,由此可知此地区位于珠江三角洲。

(2)从图中可知,水稻、甘蔗等作物种植面积逐渐减小,而面向市场的蔬菜和花卉种植面积逐渐增大,说明该地区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市场需求的变化。

(3)发展到第Ⅲ阶段时,只有蔬菜和花卉,而蔬菜和花卉主要是面向市场的,所以该地区最有可能商品率大幅度提高。

答案:

(1)A 

(2)A (3)D

区域发展过程图的判读

图表特征►————————————————————

区域发展过程图是展示同一区域在不同时期的地理环境变化图,主要有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植被类型的变化、居民点的变化、交通线的变化等等。

[信息获取]

从图中可获取以下信息:

1.居民点:

20世纪80年代初居民点主要分布于河流和乡村土路沿线;21世纪初出现了城镇,并且在煤矿、钨矿和温泉附近出现了居民点,原有一些地区的居民点已不存在了。

2.交通线:

20世纪80年代初只有乡村土路,21世纪初修建了铁路和多条公路。

3.水电站:

21世纪在钨矿附近修建了水电站。

判读方法►————————————————————

在判读区域发展过程图时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1.关注图中提供的时间信息。

2.关注图例并分析各图例在图中的分布变化,如面积大小,数量多少等。

3.综合分析图例所代表的地理事物变化的原因及产生的影响。

4.根据影响制定相应的措施

典题例证►————————————————————

读20世纪50年代到90年代洞庭湖的变化图,回答

(1)~

(2)题。

(1)洞庭湖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①上游砍伐植被 ②全球变暖,蒸发加剧 ③围湖造田

④流域内降水量不断减少

A.①②     D.①③

C.②③D.③④

(2)这种变化可能导致(  )

A.湖泊的调蓄功能降低

B.库区蒸发量加大

C.洞庭湖湿地的功能完全丧失

D.水量减少,湖水盐度增加

[获取解读信息]

1.从设问中获取信息

该题主要考查洞庭湖面积减小的原因及其产生的影响。

(1)题,解题关键是明确各选项中哪些能导致湖泊面积减小。

(2)题,解题关键是湖泊面积减小会带来哪些影响。

2.从图表中获取信息

【答案】 

(1)B 

(2)A

(2014·湖北七市州联考)以武汉、长沙、南昌三城市为中心的经济区被称之为我国的“中三角”。

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2题。

1.与“长三角”地区比较,“中三角”地区具有的优势是(  )

A.工业基础好      D.交通便捷

C.资源丰富D.科技发达

2.下列关于“中三角”地区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人口众多、商品农业发达

B.三城市经济联系日益密切,竞争力越来越强

C.城市化水平已高达60%

D.是我国经济增长最快的地区

解析:

第1题,长江三角洲缺乏资源和能源,而湖北有三峡水电资源、大冶铁矿资源,湖南和江西有色金属资源丰富,所以资源丰富是中三角地区发展的优势条件。

第2题,三城市距离较近,经济联系紧密,竞争力逐渐加强;该地区经济发展较快,但不是我国发展最快地区;该地区人口众多,农业主要是水稻种植业,商品农业不是很发达,城市化水平不高。

故B项正确。

答案:

1.C 2.B

文化创意产业是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融合,它既有设计、研发、制造等生产领域的内容,也有传统第三产业中的一般服务业,更有艺术、文化创新能力的高质量人才、休闲、娱乐等内容。

下图为上海创意产业园区分布图,据此回答3~4题。

3.下图中能正确表示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经济结构的点是(  )

4.上海市创意产业园区集中分布在内环线以内、苏州河沿岸地带(或黄浦江以西),不是因为(  )

A.有宽敞的旧厂房,租金低

B.人才丰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少儿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