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广州市重点中学届高三20月考语文.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188000 上传时间:2022-11-19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6.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东省广州市重点中学届高三20月考语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广东省广州市重点中学届高三20月考语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广东省广州市重点中学届高三20月考语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广东省广州市重点中学届高三20月考语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广东省广州市重点中学届高三20月考语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广东省广州市重点中学届高三20月考语文.docx

《广东省广州市重点中学届高三20月考语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东省广州市重点中学届高三20月考语文.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广东省广州市重点中学届高三20月考语文.docx

广东省广州市重点中学届高三20月考语文

广东省广州市重点中学2014届高三12月月考语文

高考语文

2014-01-202029

广东省广州市重点中学2014届高三12月月考

语文试卷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第Ⅰ卷1页至3页,第Ⅱ卷3页至2014页。

全卷共150分。

考试150 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 共 24 分)

一、基础知识:

(3分∕题,四题共12分)

1、下列词语中,各对加点字的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A.隽永/眷念   怆然/创伤    溯流而上/夙兴夜寐

B.揪心/啾唧  纰漏/脱坯   奴颜婢膝/刚愎自用                  

C.湖畔/装扮  怄气/枢纽   间不容发/黑白相间

D.篆书/椽子  空白点/空城计  愚公移山/向隅而泣

2、下列文段中画横线的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2014年,山寨产品大举登堂入室,成为中国一道靓丽的风景。

追本溯源,“山寨”一词发迹于广州方言,来源于一些仿冒手机等电子产品,因为它们功能实用、廉价而且大受低端消费者推崇。

A.登堂入室  B.追本溯源  C.发迹  D.而且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任何一种文明的发展都是与其他文明碰撞、融合、交流的过程,完全封闭的环境不可能带来文明的进步,只会导致文明的衰落。

B.在这次校运会上,他们班取得了年纪总分第一的好成绩,关键在于善于动员和启发同学们参加体育活动的积极性。

C.教育部决定在全国2014个省(直辖市)进行京剧教学试点的通知几天来引起巨大争议,在所有的质疑中,15个学唱曲目有13个为“样板戏”成为最大焦点。

D.发射试验通信卫星取得圆满成功,表明我国已经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地建成、研制、发射、跟踪、测控核试验地球同步通信卫星工程体系的能力。

4、把下列句子填入横线,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高科技与艺术各行其道,怎么会走到一起呢?

李政道先生的一席话可谓鞭辟入里:

“科学和艺术的共同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它们的关系是与智慧和情感的二元性密切关联的。

”               

(1)没有智慧,情感的因素能够达到完美的成果吗?

(2)伟大科学观念的理解和伟大艺术的美学鉴赏都需要智慧,而随后的感受升华和情感又是分不开的。

(3)没有情感的因素,我们的智慧能够开创新道路吗?

(4)艺术和科学事实上是一个硬币的两面。

(5)它们源于人类活动最高尚的部分,都追求着深刻性、普遍性、永恒和富有意义。

A.

(2)

(1)(3)(4)(5)   B.

(2)

(1)(3)(5)(4)

C.(4)

(1)

(2)(3)(5)   D.(4)

(2)

(1)(3)(5)

二、文言文阅读(22分)

乐恢字伯奇,京兆长陵人也。

其父,为县吏,得罪于令,收将杀之。

恢年十一,常俯伏寺门,昼夜号泣。

令闻而矜之,即解出亲。

恢长好经学,事博士焦永。

永为河东太守,恢随之官,闭庐精诵,不交人物。

后永以事被考,诸弟子皆以通关被系,恢皦不污于法,遂笃志为名儒。

后仕本郡吏,太守坐法诛,故人莫敢往,恢独奔丧行服。

归,复为功曹,选举不阿,请托无所容。

同郡杨政数众毁恢,后举政子为孝廉,由是乡里归之。

   后征拜议郎。

会车骑将军窦宪出征匈奴,恢数上书谏争,朝廷称其忠。

入为尚书仆射。

是时河南尹王调、洛阳令李阜与窦宪厚善,纵舍自由。

恢劾奏调阜,并及司隶校尉。

诸所刺举,无所回避,贵戚恶之。

宪弟夏阳侯瑰欲往候恢,恢谢不与通。

宪兄弟放纵,而忿其不附己。

妻每谏恢曰:

“昔人有容身避害.何必以言取怨?

”恢叹曰:

“吾何忍素餐立人之朝乎?

”遂上疏谏曰:

“臣闻百王之失,皆由权移于下。

诸舅不宜干正王室,以示天下之私。

政失不救,其极不测。

方今之宜,上以义自割,下以谦自引。

”书奏不省。

时窦太后临朝,和帝未亲万机,恢以意不得行.乃称疾乞骸骨。

窦宪因是厉州郡迫胁。

恢遂饮药死。

弟子縗絰挽者数百人,庶众痛伤之。

后窦氏诛,帝始亲事,恢门生何融等上书陈恢忠节,除子己为郎中。

                                (《后汉书 乐恢传》)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令闻而矜之     矜:

怜悯

B、后永以事被考  考:

拷问。

C、恢谢不与通    谢:

拒绝

D、乃称疾乞骸骨   乞骸骨:

病重。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诸弟子皆以通关被系,恢皦不污于法

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

B、恢以意不得行,乃称疾乞骸骨

   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

C、窦宪因是厉州郡迫胁

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

D、恢数上书谏争,朝廷称其忠

宪兄弟放纵,而忿其不附己

7、下列句子分为四组,全都直接表现乐恢“耿介”性格的一组是

①后永以事被考,诸弟子皆以通关被系,恢皦不污于法

②故人莫敢往,恢独奔丧行服

③吾何忍素餐立人之朝乎

④宪兄弟放纵,而忿其不附己

⑤诸舅不宜干正王室,以示天下之私

⑥恢以意不得行,乃称疾乞骸骨

A、①④⑤   B、②④⑥   C、②③⑥   D、①②⑤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乐恢为人至孝。

父亲因得罪了县令而被关押,年幼的乐恢昼夜痛哭不已,他的行为感动了县令,最后父亲得以释放。

B、老师焦永“以事被考”后,乐恢“不污于法”;本郡太守犯法被杀,他“独奔丧行服”:

这与他的性格有关。

C、乐恢妻子常常劝乐恢做人不要太耿直,乐恢表示尽管不忍心,但仍需尽忠职守。

D、河南尹、洛阳令与权贵窦宪相互勾结,为非作歹。

乐恢不畏权贵,上书弹劾窦宪兄弟,因窦太后的庇护,劝谏不但没有成效,自己反而被迫害而死。

 

第Ⅱ卷(共126分)

9、请用“∕”为以下文段中的划线句作断句。

(3分)

平与母俱匿野泽中。

平朝出求食,逢饿贼,将烹之。

平叩头曰今旦为老母求菜老母待菜为命愿得先归食母毕还就死因涕泣贼见其至诚哀而遣之。

平还,既食母讫,因白曰:

“属与贼期,义不可欺。

”遂还诣贼。

众皆大惊。

201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7分)

①同郡杨政数众毁恢,后举政子为孝廉,由是乡里归之。

(4分)

②昔人有容身避害,何必以言取怨?

(3分)

 

三、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7分)

己亥岁感事    唐·曹松

泽国江山入战图,生民何计乐樵苏①。

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

【注释】①打柴为“樵”,割草为“苏”。

1、诗的开头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

请简要赏析(3分)

2、诗的最后一句“一将功成万骨枯”概括有力,字字千钧,令人感动,成为警世名句,请从表现手法上加以赏析。

(4分)

 

四、默写:

(四题选三题,共6分)

1、《醉翁亭记》中描述山间四时景色之变化:

野芳发而幽香,               ,风霜高洁,              。

2、《岳阳楼记》中,与“进亦忧,退亦忧”相照应的两句是:

             ;          。

3、《琵琶行》中的一句“           ,            。

”由琴声想到珠玉声,是绝妙的声音的类比联想。

4、在我国古代诗歌创作中,爱国主义是一个永恒的主题。

李贺在《雁门太守行》中以“              ,              。

”抒发了报效国家,勇于献身的激情.

 

五、现代文阅读:

(16分)

“和”之内涵与定位  李中华

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变动时期。

随着该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和”的理念也逐渐趋于成熟。

其成熟的重要标志,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其一是“和”与“同”两个范畴的对举;二是“和实生物”与“和而不同”这两个重要命题的提出。

“和”与“同”两个概念的对举,是由西周末年郑国的史官史伯提出来的。

据《国语·郑语》,郑桓公问史伯:

“周其弊乎?

”史伯回答说:

“恐怕要必然走向衰败”。

衰败的主要原因,是周的统治者“去和而取同”,即没有处理好“和”与“同”的关系,一味地追求“同”而抛弃“和”。

在史伯看来,“和”与“同”是内涵不同的两个概念。

“和”是“以它平它”,即不同的东西相加所形成的共同体;而“同”则是“以同裨同”,即相同的东西再加上相同的东西,无论加多少,最后还是绝对的单一体。

因此,“和”体现的是由不同因素构成的事物多样性的统一,而“同”则是由相同因素构成的事物单一性的简单同一。

多样性的统一,能够使这个共同体“丰长而物归之”,即丰富、发展并生成新东西。

而单一性的简单同一,则只能是“同则不继”。

《说文》:

“继者,续也。

”因此,“不继”则为“绝”,即不能产生任何新东西,从而使单一的同一体走向衰亡和灭绝。

史伯认为,这样的道理随处可见:

如“声一无听,物一无文,味一无果,物一不讲”。

一种声音构不成动听的音乐,一种颜色构不成美丽的图画,一种味道构不成美味佳肴,一种事物则无从比较。

可见,“和”与“同”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一对范畴,只有在两者对举的情况下,才能更好地理解“和”的内涵,这体现了中国哲学的和谐理念所包含的辩证思维逻辑。

“和”是万物生成发展的根据,也是事物存在发展的内在动力,这也就是史伯提出的“和实生物”这一命题的确切涵义。

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晏婴,发挥了史伯提出的“和实生物”的思想,进一步扩展和深化了“和同之辨”的内容。

据《左昭·二十年》载:

晏婴在回答齐景公“和与同异乎”的问题时,明确指出“和与同异”。

他认为:

“和”好比做羹汤或弹奏音乐,只有“济其不及,以泄其过”,方能成为美味佳羹或动听的乐曲。

如果一味地“以水济水,谁能食之?

若琴瑟之搏一,谁能听之?

同之不可也如是”。

晏婴以五味相济、五音相和的例子来说明“和同之异”“济其不及,以泄其过”,即后来儒家所谓的“中庸”。

意谓如果一道羹汤味道太淡,就增加调料,如果太浓,就加水冲淡。

这样才能使汤的味道平正适中而增加食欲。

如果用清水去调剂清水,谁还能去喝它呢?

也如同琴瑟,如果老是弹一种音调,谁还能听它呢?

由此晏婴得出一个结论:

“同之不可也如是。

春秋末期,处于社会急剧分化、急剧变动中的孔子,继史伯、晏婴等思想家的“和同之辨”,更明确地提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即后来所称的“和而不同”的哲学命题,把殷周以来蕴涵在六经之中丰富的“和”的思想资源,引进到儒家的思想体系之中,从而进一步启发了先秦诸子对“和”的深入讨论,遂使“和”或和谐理念成为中华文化的公共话语,并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取向。

                                    (《新华文摘》2014年第1期)

1.根据文意,下列说法错误的两项是(5分)

A.史伯提出“和”与“同”两个概念,标志着“和”的理念趋于成熟。

B.史伯认为周必然走向衰败的主要原因是周的统治者“去和而取同”。

C.“和同之辨”体现了中国哲学和谐理念所包含的辩证思维逻辑。

D.晏婴说“济其不及,以泄其过”的意思是“如果一道羹汤味道太淡,就增加调料,如果太浓,就加水冲淡”。

E.孔子提出的“和而不同”的哲学命题反应了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取向。

2.下列行为,符合“和谐理念”的一项是(3分)

A.与同学称兄道弟,经常投其所好,尽量不给他提意见,彼此相安无事,一团和气。

B.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1990年代苏联解体,以美国为主的资本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主的社会主义阵营进行了长达半个世纪的冷战。

C.伊朗落选的总统候选人穆萨维及其支持者,号召民众继续不顾政府禁令,参加原订于6月17日13时30分在德黑兰举行的“没有口号的沉默”新游行。

D.1917年,蔡元培任北大校长后,聘请左派和激进派人士李大钊、陈独秀当教授,也请来身穿马褂、拖着一条长辫的复辟派人物辜鸿铭来教英国文学。

3、“和”与“同”两个概念的内涵有什么不同?

(4分)

4.“和”的理念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取向,经历了怎样的过程?

(4分)

 

六、选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视频讲堂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