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4哲学生活第一二单元复习.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186406 上传时间:2022-11-19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45.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必修4哲学生活第一二单元复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必修4哲学生活第一二单元复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必修4哲学生活第一二单元复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必修4哲学生活第一二单元复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必修4哲学生活第一二单元复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必修4哲学生活第一二单元复习.docx

《必修4哲学生活第一二单元复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必修4哲学生活第一二单元复习.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必修4哲学生活第一二单元复习.docx

必修4哲学生活第一二单元复习

必修4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一、构建知识体系

 

(一)第一单元知识框架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

 

二、考点诠释

第一课 美好生活的向导

概念,五对关系)

一、基本概念

1.世界观

(1)含义:

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2)性质:

有正确与错误之分

(3)对象:

整个世界,包括客观世界(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和主观世界

(4)特点:

自发形成的,人人都有;零散的、朴素的

(5)举例:

物是观念的集合、世界是物质的

 2.方法论

(1)含义:

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原则和根本方法

 

(2)举例:

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3.哲学

(1)本义:

是爱智慧或追求智慧

(2)含义:

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3)性质:

有科学与非科学之分(只有马克思主义哲学才是“科学之科学”,是科学的哲学、真正的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4)对象:

整个世界

(5)特点:

自觉学习形成的,不是人人都是哲学家;系统的、理论的

 (6)举例:

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辩证法与形而上学

 (7)任务:

是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人类的两项基本活动)

(8)作用:

不同性质的哲学对生活和社会产生不同的作用

 4.具体科学

(1)范围:

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思维科学

(2)对象:

自然、社会和思维某一领域

(3)举例:

自然科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社会科学(经济学、政治学、文艺学、伦理学)、思维科学(心理学、逻辑学)

二、基本关系

 1.生活与哲学的关系(息息相关、密切联系)

(1)哲学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哲学就在我们身边,并不神秘,生活≠哲学)

 ①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②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并不能说哲学源于思考)

(2)生活需要哲学(生活离不开哲学)

①哲学是一门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

②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

③哲学能够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2.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

(1)区别:

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原则和根本方法

(2)联系:

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同一问题的两个方面,二者不可分割。

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反映(体现)世界观

 3.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哲学≠世界观)

(1)区别:

①含义不同: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②形成不同:

世界观通常是自发形成的;哲学则是人们自觉研究的结果

③特点不同:

世界观人人都有,哲学并非人人都有;世界观是零散的、朴素的,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

(2)联系:

①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②哲学和世界观的研究对象都是整个世界

③世界观与哲学都有正确与错误之分,所起的作用都具有双重性

4.哲学与世界观、方法论的关系

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5.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1)区别:

①含义不同:

具体科学揭示的是自然、社会和思维某一领域的规律和奥秘;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②研究对象不同:

具体科学研究世界某一具体领域的本质和规律;哲学研究整个世界的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

③哲学与具体科学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而不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2)联系:

①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

②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第二课 百舸争流的思想

(一个基本问题,两种基本派别)

 一、哲学的基本问题

1.哲学的基本问题的内容

 

(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就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不是意识和物质的辩证关系),在现实生活中表现为主观与客观的关系。

 

(2)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①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

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凡认为存在决定思维的,就是唯物主义;凡认为思维决定存在的,就是唯心主义。

 ②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可知论认为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思维能够正确反映存在,人能够认识世界。

世界上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只有尚未被认识的事物。

不可知论者认为思维不能正确地反映存在。

所有唯物主义者和大部分唯心主义者都是可知论者,只有少部分唯心主义者才是不可知论者。

不可知论者的典型代表及观点:

 休谟:

物质对象和上帝是否存在、经验之间因果关系(或普遍必然规律)是否存在不可知

康德:

自然界都是现象界或者说表象世界中的东西,而物自体是什么样子,这是不可知的

克拉底鲁:

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

惠施:

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

2.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1)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首先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遇到的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

(2)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的、必须回答的问题

(3)思维和存在关系的问题,贯穿于哲学发展的始终,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各种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决定着它们对其他哲学问题的回答

 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1.唯物主义及其基本形态

 

基本形态

区别

联系

基本观点

优点

局限性

经典观点及代表人物

古代

朴素

唯物

主义

否认世界是神创造的,认为世界是物质的

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本质上是正确的

没有科学依据;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把复杂问题简单化了

生成万物的基本元素是金、木、水、火、土(五行说);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荀子);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王充);气者,理之依也(王夫之);世界是一团永恒燃烧的活火(赫拉克利特);“水”是万物的“始基”(泰勒斯)

在根本观点上是一致的,都承认世界的本原是物质,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近代

形而

上学

唯物

主义

把物质归结为自然科学意义上的原子,认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原子的属性就是物质的属性

在总结自然科学成就的基础上,丰富和发展了唯物主义

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

自然界是数目无穷、性质不同的异质元素构成的(狄德罗);万物的基础是原始物质,是基本元素(培根)

辩证

唯物

主义

历史

唯物

主义

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正确地揭示了物质世界的基本规律,反映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

 

 

 

 

 

 

 

 

 

 

 

 

 

 

 

   

 

 

 

 

 

 

 

 

 

2.唯心主义及其基本形态

 

基本

形态

区别

典型观点及代表人物

联系

主观

唯心

主义

把人的主观精神(人的感觉、经验、观念、目的、意志、心灵等)夸大为唯一的实在,当成第一性的东西

存在即被感知(贝克莱);心外无物、眼开则花开,眼闭则花寂(王守仁);我思故我在(笛卡尔);人的理性为自然界立法(康德);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陆象山);万物皆备于我(孟子);万物都在运动,但只是在概念中运动(毕尔生)

二者在根本观点上是一致的,都认为世界的本原是意识,物质依赖于意识,先有意识后有物质,意识决定物质。

客观

唯心

主义

把客观精神(如上帝、理念、绝对精神、绝对观念等)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

理生万物、未有这事,先有这理(理在事先)(朱熹);死生有命,富贵在天;世界的发展是“绝对精神”的自我运动(黑格尔);理念论(柏拉图);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

 

第三课 时代精神的精华

(一个关系,两种作用,三个统一,四个理论成果)

一、哲学与时代精神的关系

1.任何哲学都是时代精神的总结和升华

2.真正的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

真正的哲学之所以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就是因为它正确地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牢牢地把握住了时代的脉搏,正确地总结和概括了时代的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

二、哲学的社会作用

1.首先体现在可以通过对旧制度和旧思想的批判,更新人的观念,解放人的思想。

2.还体现在它可以预见和指明社会的前进方向,提出社会发展的理想目标,指引人们追求美好的未来;动员和掌握群众,从而转化为变革社会的巨大物质力量。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

 1.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三大历史条件

①阶级基础:

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

②自然科学基础:

19世纪自然科学的巨大进步,最具代表性的是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三大发现

③直接理论来源:

德国古典哲学,主要是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三个基本特征

 ①第一次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统一

 ②第一次实现了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有机统一

③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本质特征)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四大理论成果

①毛泽东思想:

精髓(实事求是)、活的灵魂(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②邓小平理论:

主题(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③“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主题(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本质(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④科学发展观:

主题(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

三、易混易错点

1.哲学能启迪智慧,使人聪明,学好了哲学就会使人聪明起来。

 2.哲学就是世界观,世界观就是哲学。

 3.哲学是具体知识的总和,是具体知识的基础。

 4.哲学的基本问题是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5.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就是形而上学性。

 6.追求物质利益就是唯物主义,强调精神文明就是唯心主义。

 7.凡唯物主义都是正确的,凡唯心主义都是错误的。

8.哲学上的“两个对子”和哲学的两个基本派别是一致的。

9.真正的哲学就是科学的哲学。

10.任何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上的精华。

四、时政链接

2009年12月5日至7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

这次会议分析国际国内形势,总结2009年经济工作,对2010年经济发展作出部署。

会议强调,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根据新形势新情况着力提高政策的针对性和灵活性。

 会议还强调,要促进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持续增长,增强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众消费能力,完善促进消费的政策。

会议提出明年工作的五个“更加注重”:

更加注重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更加注重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更加注重推进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增强经济增长活力和动力,更加注重改善民生、保持社会和谐稳定,更加注重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努力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从生活与哲学的角度,分析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召开体现的哲学道理。

五、真题典析

[考点1]哲学是什么

1.(2009年上海高考,15)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以下属于哲学层面的意识现象是

A.民间的“实惠”思想                     B.《老子》的思想

C.欧几里德《几何原本》的思想             D.《本草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少儿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