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生物与环境.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185863 上传时间:2022-11-19 格式:DOCX 页数:38 大小:527.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8生物与环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8生物与环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8生物与环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8生物与环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8生物与环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8生物与环境.docx

《8生物与环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8生物与环境.docx(3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8生物与环境.docx

8生物与环境

绝密★启用前

2013-2014学年度?

?

?

学校10月月考卷

试卷副标题

考试范围:

xxx;考试时间:

100分钟;命题人:

xxx

题号

总分

得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I卷(选择题)

请点击修改第I卷的文字说明

评卷人

得分

一、选择题(题型注释)

1.某研究所对一条河流生态系统进行了几年的跟踪调查,发现某种鱼进入此生态系统后的种群数量增长率随时间的变化呈现如下图所示曲线。

则在t1时该种群的年龄组成类型、能反映该种群数量变化的曲线分别是(  )

A.衰退型和①       B.增长型和②

C.衰退型和③D.增长型和④

【答案】B

【解析】种群增长率在t1时最大,此时种群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根据种群增长率的曲线可知,种群数量变化的曲线对应②图。

2.生活在日本的一种金龟甲虫,进入美国后,在美国比在日本危害更为严重,其原因是(  )

A.雨量充沛B.天敌较少C.植物较多D.环境无污染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当某一生态系统中的一个物种因某种原因进入另一个生态系统,在另一个生态系统中由于缺少天敌等因素而使该种群迅速发展并危害到其他物种的生存,这种现象称为生态入侵。

在国际上,每个国家的海关中都有动植物检疫站之类的政府机构,对国家之间进行的农林业产品的贸易进行检查,防止因生态入侵而造成对本国的生态系统不利的影响,避免给农业生产和林业生产带来不必要的损失。

考点:

生态入侵

点评:

本题考查教材的基础知识,学生应该熟练掌握并能进行应用。

属于基础题。

3.下列各项中,依次属于种群和群落的是

A.生活于某池塘中的全部草鱼与全部生物

B.一片森林中的全部蛇与全部鸟

C.一片森林中的全部赤链蛇与这片森林中的全部植物

D.一座高山上的全部马尾松与全部油松

【答案】A

【解析】略

4.如果一个种群中幼年个体较多,老年个体较少,这个种群的种群密度就会()。

A越来越小B越来越大C保持不变D无法预测

【答案】B

【解析】由题意可知该种群年龄结构是增长型,所以该种群密度会越来越大。

5.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农业害虫的方法,可破坏该害虫种群的

A.密度B.性别比例C.年龄组成D.个体数量

【答案】B

【解析】略

6.关于生态系统的碳循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碳循环具有全球性

B.碳在生物界和无机环境间循环往复

C.碳从无机环境进入生物体内要通过生产者

D.碳从生物体内去到无机环境只能通过呼吸作用

【答案】ABC

【解析】

试题分析:

碳循环具有全球性,是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碳从无机环境进入生物群落是以CO2形式进入合成有机物,通过细胞呼吸、燃烧而释放到无机环境中去,所以ABC选项正确。

考点:

考查生态系统的碳循环相关知识。

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7.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可以循环利用,右图表示生物圈中碳元素的循环过程。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温室效应主要是由⑦过程造成的

B.B是生产者,③过程代表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C.①②⑥中碳的循环主要以CO2和含碳有机物形式进行

D.能量流动早于碳循环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

温室效应主要是化石燃料燃烧导致二氧化碳在短期内大量释放导致的,A正确;图中B是生产者,③过程代表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④表示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B错误;图中B、C、A分别表示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生物群落内部碳的循环主要以含碳有机物形式进行,C错误;物质循环伴随着能量流动,它们是同时进行的,D错误。

考点:

物质循环

点评:

本题考查了物质循环的相关知识,属于对识记、识图、理解层次的考查。

8.根据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桑基鱼塘”生态系统与普通水稻生态系统相比实现了能量多级利用

B.人工鱼塘生态系统中消费者同化的能量全部来自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

C.在生态系统中,能量作为动力,使物质能够不断地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返

D.营养级越高的生物种群体所获得的能量越少

【答案】B

【解析】人工鱼塘生态系统中,为了使鱼快速生长,人们往往要喂一些饵料,不可能让鱼吃水草自然长大,所以消费者同化的能量往往大于生产者所固有的太阳能。

所以B选项错误。

9.研究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时,以下做法错误的是

A.取样时塑料袋上应标明地点和时间B.用取样器采集土壤样本

C.用标志重捕法估算蚯蚓的种群密度D.设计统计表,以利于结果分析

【答案】C

【解析】蚯蚓的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估算蚯蚓种群密度的方法是样方法。

10.下列叙述中符合种群密度概念的是

A.每平方米草地中杂草的数量

B.某森林每平方千米范围内猞猁的数量

C.某湖泊一年中鲫鱼新增加的个体数

D.一亩水稻的年产量

【答案】B

【解析】略

11.在一定时间内,某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固定的能量为a,消费者同化的能量为b,分解者同化的能量为c,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a为生产者光合作用固定在有机物中的能量

B.c可来自于生产者和消费者的遗体、脱落物和排泄物

C.a=b+c

D.a>b+c

【答案】C

【解析】生产者同化的能量有四个去路:

①通过呼吸作用以热能形式散失,②传递到下一营养级,③流向分解者,④未利用,所以a>b+c。

12.同一草原的羊和牛,同一草原上的狼与羊,噬菌体侵染的细菌,地衣是真菌和藻类构成的植物体。

以上4种种间关系分别依次为()

A.寄生、共生、竞争、捕食B.竞争、寄生、捕食、共生

C.竞争、捕食、寄生、共生D.共生、寄生、竞争、捕食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竞争:

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相互争夺资源和空间等。

如同一草原的羊和牛;

捕食:

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如同一草原上的狼与羊;

寄生:

一种生物寄居于另一种生物的体内或体表,摄取寄主的养分以维持生活,如噬菌体侵染的细菌;

共生:

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赖,彼此有利,如地衣是真菌和藻类构成的植物体;故选C。

考点:

种间关系。

点评:

本题考查相对综合,是学生能力提升的较好选择。

13.生态系统中属于生产者的生物是( )

A.仅限于绿色植物B.仅限于自养生物

C.全部自养生物和部分异养生物D.全部绿色植物、细菌和真菌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生产者主要是绿色植物光合细菌,能进行化能合成作用的其他自养生物也为生产者.

考点:

生态系统的成分生产者

点评:

本题简单,属于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理解,属于基础题。

14.下列不属于物理信息的是

A.蝙蝠回声定位B.候鸟迁徙

C.萤火虫发光D.狗凭借尿液的味道找到回路

【答案】D

【解析】略

15.甲具有出生、性别、年龄、死亡等特征,乙具有出生率、性别比例、年龄组成等特征。

那么甲、乙特征分别属于(  )

A.物种的个体、一条鲤鱼

B.生物个体、一个鲤鱼种群

C.种群、一条鲤鱼

D.种群、一个鲤鱼种群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出生、性别、年龄、死亡等属于生物个体的特征,出生率、性别比例、年龄组成等属于种群的数量特征,故本题选B。

考点:

个体与种群的特征

点评:

本题考查了个体与种群的特征,属于对识记层次的考查。

16.下图中表示物种Ⅰ和物种Ⅱ属于捕食者与被捕食者关系的是()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

捕食者与被捕食者关系的曲线变现为先增加者先减少(被捕食者),后增加者后减少(捕食者)的特征,故本题答案选A。

B表示互利共生关系,C表示竞争关系。

考点:

种间关系

点评:

本题重在考查了种间关系的两种生物数量关系的曲线,属于对识记、理解层次的考查。

17.下列关于种群的说法,错误的是( )

A、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种群

B、一个池塘中全部的鱼是一个种群

C、一个种群的全部基因叫做种群的基因库

D、种群是生物繁殖的基本单位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

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种群也是生物繁殖的基本单位;种群是指生活在同一区域的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所以一个池塘中全部的鱼不是一个种群;一个种群中全部生物所含的全部基因称为基因库。

故选B

考点:

本题考查种群的概念及相关知识。

点评:

本题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属于容易题。

18.下列对互利共生、寄生、竞争、捕食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互利共生的两种生物中,至少有一种不能独立生活

B.寄生生物属于异养生物,宿主既可能是异养生物,也可能是自养生物

C.大鱼吃小鱼,表明的是这些鱼之间的捕食关系

D.捕食可发生在动物和植物、动物和动物之间

【答案】C

【解析】略

19.演替过程中乔木层逐渐取代了灌木层,其主要原因是

A.乔木的繁殖力较强B.灌木的寿命较弱

C.灌木较为低等D.乔木较为高大,能获得更多的阳光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乔木层取代灌木层主要是因为乔木较为高大,能获得更多的阳光;其实演替的其他阶段也是因为类似的原因,比如灌木取代草本,草本取代苔藓等等。

考点:

本题考查群落的演替。

点评:

基础题,从裸岩到森林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教材中有完整的演替过程的讲解,简单易懂。

20.黄巢的著名诗作: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这里所指的影响开花的信息属于

A.物理信息B.化学信息C.行为信息D.营养信息

【答案】A

【解析】略

21.在群落演替过程中,最先出现的动物是

A.植食性动物B.肉食性动物

C.杂食性动物D.寄生动物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

动物必需依赖于植物提供的营养,所以在群落演替过程中最先出现的动物一定是植食性动物,答案A。

考点:

群落的演替

点评:

动物的同化类型是异养型,即必需直接或间接以植物为食物,所以动物的在群落中的演替是随着植物的演替而演替的。

22.在光裸的岩地演替为森林的过程中,发展期到成熟期群落演替的趋势较为明显。

下列四项趋势中,正确的是

选项

生态特征

发展期

成熟期

A.

营养结构

简单

复杂

B.

有机物总量

较少

较多

C.

抵抗力稳定性

D.

动物类群丰富度

较低

较高

【答案】ABCD

【解析】略

23.两河流生态系统分别受到有机物和氮、磷等无机物污染,则首先增加的分别是

A.细菌、细菌   B.细菌、藻类   C.藻类、细菌   D.藻类、藻类

【答案】B

【解析】有机物污染,首先被细菌等微生物分解,数量增加;氮、磷等无机物污染,首先被藻类植物吸收利用,数量增加。

24.在某草原生态系统中,某食物链的生产者释放出60mol氧气,则固定的太阳能中,流人次级消费者体内的能量最多是

A.1161kJB.1148kJC.2870kJD.5740KJ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能量流动的计算。

此题首先要先求出光合作用中,生产者产生的有机物有多少,及其含的能量即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多少。

根据光合作用的总反应式:

6CO2+12H2O  

C6H12O6+6O2+6H2O +能量。

O2有60mol,则葡萄糖有10mol,而每mol葡萄糖所含能量为2870KJ,所以生产者所固定的总能量为10×2870=28700KJ。

计算流入次级消费者体内的能量最多为多少,应按传递效率最高计算,即28700kJ×20%×20%=1148kJ。

25.在寒温带地区,一场大火使某地的森林大面积烧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少儿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