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题学年高中历史重要微知识点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三次改革测试题.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3184770 上传时间:2022-11-19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159.9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习题学年高中历史重要微知识点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三次改革测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习题学年高中历史重要微知识点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三次改革测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习题学年高中历史重要微知识点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三次改革测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习题学年高中历史重要微知识点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三次改革测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习题学年高中历史重要微知识点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三次改革测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习题学年高中历史重要微知识点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三次改革测试题.docx

《习题学年高中历史重要微知识点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三次改革测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习题学年高中历史重要微知识点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三次改革测试题.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习题学年高中历史重要微知识点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三次改革测试题.docx

习题学年高中历史重要微知识点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三次改革测试题

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三次改革

1.赫鲁晓夫选择农业作为改革的突破口是因为()

A.苏联的农业经济基础雄厚

B.苏联农业发展迟缓,粮食供应困难

C.苏联工业持续高速发展,没有问题

D.大规模开垦荒地和种植玉米

解析:

B。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分析能力。

当时由于农业集体化的消极影响,粮食短缺问题十分严重,这是其改革必须解决的问题。

2.赫鲁晓夫改革的最大功绩在于()

A.农民得到了一定的自留地,生活水平有所改善

B.通过推行“物质利益原则”,工人的收入有所提高

C.赫鲁晓夫执政时期,苏联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达10%以上

D.一定程度上冲击了高度集中的斯大林体制

解析:

D。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能力。

从赫鲁晓夫改革背景来看,二战后,斯大林体制的弊端日益暴露,阻碍了生产力的继续发展,故在评价其功绩时应从此角度出发。

3.导致戈尔巴乔夫把改革的重点转向政治领域的直接原因是()

A.苏联政治危机加剧B.国际形势日趋紧张

C.各共和国要求分离D.经济改革陷入困境

解析:

D。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能力。

戈尔巴乔夫的经济改革没有取得预期效果,因而把重点转向政治领域,导致苏联解体,选D。

4.对勃列日涅夫改革来说,1975年是个转折性年代,表现为()

A.黯然下台,改革随之告终

B.经济增长率连续下降后,经济发展进入停滞时期

C.由政治改革过渡到经济改革

D.由经济改革转变为政治改革

解析:

B。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理解能力。

注意勃列日涅夫改革的阶段特征,1975年后苏联经济进入停滞状态,说明其改革已失去积极作用。

5.(2017·杭州高一检测)赫鲁晓夫改革在农业方面提倡“玉米运动”,主观目的是缓解粮食困难的压力,客观结果却造成粮食大量减产。

主要原因是(  )

A.违背自然规律B.没有考虑农民利益

C.改革重点不在农业D.农业集体化运动的阻碍

解析:

A。

 赫鲁晓夫由于不顾自然条件,盲目扩大玉米种植,违背了自然规律,最终导致粮食大量减产,A正确。

赫鲁晓夫改革的重点在农业方面,注重考虑农民利益,B、C错误。

D与题干无关。

6.(2017·临汾高一检测)周尚文在《苏联兴亡史》中曾这样描述苏联:

“放慢改革步伐,经济发展趋于停滞;国内政局稳定,保守气息浓厚;国家实力加强。

在国际社会中争夺霸权,气势汹汹。

”这种情况出现在(  )

A.1925~1953年B.1954~1964年

C.1965~1982年D.1982~1991年

解析:

C。

 题干信息“国家实力加强”“争夺霸权”说明了军事实力的加强,这与勃列日涅夫重视军事改革有关。

A项是斯大林时期,B项是赫鲁晓夫时期,D项主要是戈尔巴乔夫时期。

7.赫鲁晓夫在回忆录中称,当时苏联领导和他自己在走向“解冻”的同时,又担心“解冻”引起洪水泛滥,局面难以控制,“因此我们似乎曾经阻止过解冻”。

这表明赫鲁晓夫的改革(  )

A.是对斯大林模式的维护

B.反对公开地否定斯大林模式

C.明显存在着犹豫和徘徊

D.阻碍了苏联社会制度的变迁

解析:

C。

 材料“当时苏联领导和他自己在走向‘解冻’的同时,又担心‘解冻’引起洪水泛滥……因此我们似乎曾经阻止过解冻”说明赫鲁晓夫在改革的时候对斯大林模式明显存在着犹豫,故C项正确。

8.(2018·山西太原高一下学期期中)有学者认为:

“赫鲁晓夫宛如一个政治万花筒:

顶上阴谋家的帽子刚脱,头上便戴上了改革家的桂冠;策略家的徽章未送进门庭,蛮干家的门牌就已挂出。

”下列措施中能够验证赫鲁晓夫是“改革家”的是(  )

A.打破了单一的公有制形式

B.承认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

C.从根本上触动斯大林模式

D.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

解析:

D。

戈尔巴乔夫打破了单一的公有制形式,故A项错误;赫鲁晓夫依旧实行计划经济体制,故B项错误;赫鲁晓夫没有从根本上触动了斯大林模式,故C项错误;赫鲁晓夫在工业领域推行“物质利益原则”,在一定程度上改革了斯大林模式,故D项正确。

9.1964年,苏联中央全会认为必须按部门原则组织工业管理,按工业部门成立联盟兼共和国部、全联盟部。

这实际上是(  )

A.纠正赫鲁晓夫时期的工业改革措施

B.废弃部门管理体制

C.改变集中计划管理

D.运用行政手段刺激企业改进经营管理

解析:

A。

勃列日涅夫改革是恢复部门管理体制,所以A项正确;赫鲁晓夫时期在工业方面废弃部门管理,题干正好与此相反,排除B项;勃列日涅夫改革坚持在集中计划管理的前提下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运用经济手段刺激企业改进经营管理,排除C、D两项。

10.(2018·河南郑州高一下学期期中)从1965年到1979年,苏联政府先后七次大范围提高农产品的收购价格,价格指数提高60%以上,同时规定对产品“固定收购,超售奖励”。

这表明(  )

A.赫鲁晓夫以农业为改革重点

B.政府重视农业管理体制改革

C.苏联农业落后的局面得到有效解决

D.从根本上突破了斯大林模式

解析:

B。

 从材料中“提高农产品的收购价格”、“固定收购,超售奖励”可知,政府一定程度上改革了斯大林模式义务交售制的农业管理体制,故B项正确。

11.(2018·湖南永州高一下学期期中)“他摆弄这个国家,就像家庭主妇摆弄卷心菜一样。

他以为只要把外面的烂叶子剥掉,就会有里面的好心子,他不停地剥下去,一直到剥光为止。

”这一改革导致苏联(  )

A.国民经济迅速好转

B.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

C.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D.国内局势失控并最终解体

解析:

D。

 由材料“他不停地剥下去,一直到剥光为止”说明这一改革导致苏联解体,由此可知该改革为戈尔巴乔夫改革,故D项正确。

12.(2018·河南洛阳高一下学期期中)戈尔巴乔夫在其著作《对过去和未来的思考》中说:

“赫鲁晓夫留下的主要东西就是使斯大林主义失掉了声誉……这是改革得以开始的前提和条件之一。

因此,我承认,改革是同赫鲁晓夫所做的事有一定联系的。

”这说明(  )

A.二者的改革意图有相似之处

B.二者改革都突破了苏联的关键问题

C.后者改革是深化前者的改革

D.后者对前者的改革措施进行了模仿

解析:

A。

根据材料“这是改革得以开始的前提和条件之一。

因此,我承认,改革是同赫鲁晓夫所做的事有一定联系的”可知,在戈尔巴乔夫看来,自己的改革与赫鲁晓夫的改革在目的方面有着异曲同工之处,故A项正确。

13.赫鲁晓夫回忆称,当时苏联领导和他自己在走向“解冻”的同时,又担心“解冻”引起洪水泛滥,局面难以控制,“因此我们似乎曾经阻止过解冻”。

这表明赫鲁晓夫的改革(  )

A.是对斯大林模式的维护

B.反对公开地否定斯大林模式

C.明显存在着犹豫和徘徊

D.阻碍了苏联社会制度的变迁

解析:

C。

材料表明,赫鲁晓夫的“解冻”式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以及个人崇拜现象,但同时又引起了赫鲁晓夫的担忧,“似乎曾经阻止过解冻”说明其又维护斯大林模式,故C项正确。

14.(2018·河南洛阳期中)1955年,苏共通过决议,由过去农庄、农场从上级机关领取计划改为直接由农庄、农场制定计划。

这一决议(  )

A.进一步强化政府在经济中的作用

B.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

C.反映了其改革重心在农业领域

D.表明斯大林模式的解体

解析:

B。

从材料中上级机关规定计划到农庄、农场自己制定计划,不能反映出政府在经济中作用强化,故A项错误;农庄、农场自己制定计划,使农庄、农场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和特点制定经济计划,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故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对于农业计划的制定由中央变为地方,不能反映出改革的重心在农业领域,故C项错误;斯大林模式解体是在1991年,故D项错误。

15.1964年10月勃列日涅夫执政后,“在生产方面,企业有权根据下达的计划指标自行编制年度计划。

在完成计划任务外,可以接受计划以外的加工订货任务,可以用自己的材料和废料生产计划以外的产品。

”这一措施(  )

A.打破了传统经济体制的旧格局

B.改变了职工吃企业“大锅饭”的问题

C.力图调动企业的主动性、创造性

D.国家与企业经济关系得到根本调整

解析:

C。

 勃列日涅夫上台后,对赫鲁晓夫的政策做了一些调整,在坚持集中计划管理的前提下,扩大国营企业的经营自主权。

材料描述的现象就体现勃列日涅夫试图通过这些措施调动企业的主动性、创造性,故选C项。

16.(2018·安徽马鞍山期末)下图中1971~1980年苏联国民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速度趋缓的主要原因是(  )

A.赫鲁晓夫改革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

B.苏联领导人推行“新经济政策”

C.领导人过分追求稳定,趋于保守

D.戈尔巴乔夫“加速发展战略”失败

解析:

C。

 1971~1980年属于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勃列日涅夫的过分追求稳定、趋于保守导致了国民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速度趋缓,C项正确;1971~1980年不是赫鲁晓夫改革时期,A项错误;新经济政策是列宁采取的措施,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勃列日涅夫时期而非戈尔巴乔夫“加速发展战略”,D项错误。

17.1962年,叶·利别尔曼在《真理报》发表了《计划·利润·奖金》一文,史称“利别尔曼建议”。

提出加强利润刺激两个基本准则:

(1)“赢利率越高,奖金就越多”;

(2)“企业自己编制的赢利计划越高,奖金也就越多。

”对其观点理解正确的是(  )

A.强调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

B.借鉴了中国改革开放的经验

C.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

D.完全突破斯大林模式的做法

解析:

C。

根据材料可知,“利别尔曼建议”实质就是要给企业部分权力,在一定程度上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调动生产者的积极性,C项表述符合题意。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这个建议理论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实践上推动了苏联的社会主义改革,但并没有强调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也没有完全突破斯大林模式,故A、D两项说法不符合题意,排除;中国改革开放开始于1978年底,B项说法错误。

18.戈尔巴乔夫执政以来,粮食产量一直在2亿吨左右徘徊,1984~1986年,农产品平均产量增长速度为2.6%,而1987~1989年下降为1.5%。

1986~1989年,进口粮食1.37亿吨,年均进口量为3430万吨。

材料表明(  )

A.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的重点是在重工业

B.戈尔巴乔夫农业改革未达预期

C.戈尔巴乔夫改革是对斯大林模式的延续

D.斯大林模式的弊端越来越突出

解析:

B。

 依据材料不能推断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的重点是在重工业,故A项错误;戈尔巴乔夫农业改革并没有带来粮食产量的大幅增加,因此未达预期,B项正确;戈尔巴乔夫改革彻底冲破了斯大林模式,不是其延续,也不能反映出斯大林模式的弊端越来越突出,C、D两项

错误。

19.(2017·洛阳高一检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下图是1953~1983年苏联与世界实际GDP平均增长率的对比:

对应时期的苏联领导人:

赫鲁晓夫

上台:

1953年

下台:

1964年

勃列日涅夫

上台:

1964年

下台:

1982年

材料二 1986年在苏联流传的一则笑话:

“这则笑话把苏联比做一列因铁轨已到尽头,无法继续前进的火车。

每个领导人都以自己的方式处理这场危机:

斯大林下令把司机和列车员枪决;赫鲁晓夫则为他们平反;勃列日涅夫把窗帘拉上并命令左右摇动列车,造成列车正在运行的假象;戈尔巴乔夫则拉开窗帘,把身子探出窗外大声喊道:

前面没有铁轨了,前面没有铁轨了!

——历史风云网

(1)从材料一看,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的经济改革对苏联经济的作用如何?

(2)材料二中1986年苏联“无法继续前进时”,戈尔巴乔夫是如何解决“铁轨”问题的?

结果如何?

解析:

(1)问,应注意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上台的时间,再结合材料一图示指出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经济改革的作用。

(2)问,应围绕戈尔巴乔夫改革最终导致苏联解体分析。

答案:

(1)在一段时期内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