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专题 文明的对话.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3181873 上传时间:2022-11-19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0.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三专题 文明的对话.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第三专题 文明的对话.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第三专题 文明的对话.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第三专题 文明的对话.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第三专题 文明的对话.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三专题 文明的对话.docx

《第三专题 文明的对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三专题 文明的对话.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三专题 文明的对话.docx

第三专题文明的对话

第三专题文明的对话

金沙高中高一语文备课组执笔:

陆洲云

审视传统

《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学案

教学目标:

1.认识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的内涵及其意义。

2.理解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的区别,正确看待两者。

3.能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情感经历和已学得的知识,表述对文本的理解和感受。

教学重点:

正确看待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

教学难点:

理解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的区别。

背景介绍:

本文是一篇学术论文,写于1991年4月。

进入90年代以来,随着外国尤其是港台新儒学的兴起,再加之改革开放以后比较宽松的政治思想环境,在中国大陆,兴起了一股文化热,学术界普遍对即将过去的一个世纪进行反思,试图总结中国长期革故鼎新运动中的经验教训,对于一些过激的口号和行为作出了理性的分析。

在文化探究方面,理论界也比较活跃。

也有人提出了“回归传统”的口号,读经、复兴儒学,成为一时的时尚。

针对这种种现象,本文从文化学的角度,作出分析。

作者介绍:

庞朴,1928年10月出生于江苏省淮阴县,学者。

先后在山东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任职。

曾任山东大学讲师、《历史研究》主编等职,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科学文化发展史》国际编委,国际简帛研究中心主任。

主要著作有《沉思集》、《儒家辩证法研究》、《庞朴学术文化随笔》等。

1、检查预习

1.字词积累(给加点字注音,解释成语)

媲美咀嚼威慑刮垢蜕除自戕烙印攻讦钳制

与时俱进抱残守缺

明日黄花昙花一现

孤芳自赏斑驳陆离

2.快速浏览课文,理清思路。

引出论题

传统文化

文化传统

财富和包袱

二、文本探究

1.研读引子部分

(1)作者认为:

应该怎样处理时代发展与传统的关系?

(2)作者把“文化传统”与“传统文化”的差别,说成可以“跟蜜蜂和蜂蜜的差别相媲美”,这里采用了什么手法?

有何作用?

该如何理解?

2.阅读传统文化部分,理解什么是传统文化,作者是怎样进行论述的。

(1)传统文化的概念。

(2)传统文化的发展有何特性?

如何理解?

分别举例进行说明。

(3)你认为应如何对待传统文化呢?

请用实例进行说明。

 

3.阅读文化传统部分,理解什么是文化传统,作者是怎样论述的。

(1)文化传统的概念。

(2)阅读文化传统的形成、特点及发展,思考中华民族具有哪些文化传统。

(3)应如何对待文化传统的变化?

请分别举例说明。

 

4.阅读财富与包袱部分,应该如何看待传统?

如何理解传统既是财富也是包袱?

文章中已经举例说明,你能再举一例对它进行说明吗?

 

三、拓展延伸

1.理解写作特点,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本是较深奥的概念,文章是如何使之易于理解的?

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和论证方法?

 

2.开放性问题:

(1)现在越来越多的人热衷于过西方的节日,如圣诞节、情人节、愚人节等等,而对中国传统的节日如春节、中秋节等,却越来越淡漠,对此,你怎么看?

(2)一位大学生的演讲中有这样一句话:

今天我们努力的学英语,是为了将来全世界都努力的学汉语。

据国家语委对外汉语考试的机构统计,现在每年参加汉语考试的外国人逐渐递增,一些想要来中国发展的外国人,都把学汉语当成是其发展的重要部分。

对此,你怎么看?

 

(3)在西方被认为是垃圾食物的可口可乐、麦当劳、肯德基等,却成了中国人的最爱,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四、总结本文主题:

文章通过阐述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的内容、特点及利害关系,表达了作者的观点:

为了走向未来,需要的不是同过去的一切彻底决裂,将过去彻底砸烂,而应该妥善地利用过去,在过去这块既定的地基上构筑未来大厦。

 

认识和沟通

《东方与西方的科学》学案

[美]乔治.萨顿

【教学目标】

1.通过问题探讨,认识东西方文化科学交融的意义。

  

2.了解、运用常用的论证方法。

 

3.感悟作者宽度的胸怀,科学的态度,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和科学观 。

 

【资料链接】

作者 ————乔治•萨顿(1884-1956),美国科学家,科学近代史学科的重要奠基人。

生于比利时的根特。

在大学期间学过哲学、化学、数学、结晶学等专业,1911年获博士学位。

1912年创办国际性科学史杂志《Isis》,担任该杂志主编近40年,并发起成立国际科学史学会。

他为科学史研究作出重要贡献。

一生著作甚丰,出版著作15部,发表论文800余篇,代表作是《科学史导论》。

 

    在萨顿身后,科学史已经成为一个得到公认的学科。

萨顿则被公认为科学史这一学科的奠基人,也经常被称为“科学史之父”。

国际科学史界的最高荣誉“萨顿奖章”就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

他具有非常广博的知识,并掌握包括阿拉伯语和汉语在内的14种语言。

有人称他为20世纪世界上学识最渊博的人之一。

他将自然科学知识和人文学科知识和谐地集于一身,成为罕见的科学家与人文学者相结合的典范。

  

【解题】

    本文中的东方是指亚洲和非洲一带,就是我们今天所讲的远东、中东地区和近东地区。

在上古和中古时期,这里曾建立了光辉灿烂的埃及文明、苏美尔文明、巴比伦文明、波斯文明、阿拉伯文明、蒙古文明和华夏文明等等。

  

本文是一篇谈论科学史的短文。

【学习过程】

一、字词积累

骇人听闻:

气势汹汹:

盛气凌人:

二、通读全文,整体感知

速读全文,试给课文分出3部分,并归纳各部分大意。

可按引论、本论、结论来划分。

引论部分抓住“两件事”这一中心;本论部分抓住对科学的态度;结论部分抓住“希望和前景”。

引论

本论

结论

三、问题探讨:

1.前三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2.仔细阅读本论部分(第4-9节),完成以下练习。

(1)试分析这一部分的结构特点。

也可分出“三段论”来。

本论第4段,直截了当:

态度粗暴、“言过其实”的人,“大概不是科学家”,观点鲜明。

接着5、6、7段反复论述“必须谦虚”“不应傲慢”,第8、9段小结:

要“以谦虚的态度从事这一切(科学工作)”。

(2)论述“我们必须谦虚”时,用了怎样的论据?

论述走向实证科学的极端时(离开东方的人文理念,正确思想指导下的“科学方法”——实验科学的方法,会有局限),含而不露地写到了怎样的论据?

3.“光明从东方来,法则从西方来”的含义?

 

   

4.东方科学与西方科学有什么样的关系?

作者从什么角度论述了东方科学在发展人类文明方面在作用,并批评了某些偏见的?

  

5.试举事实例子说明“今日的西方仍然需要东方”。

6.指出下列各句的论证方法。

①从实验科学的角度(特别是在其发展的现阶段)来看,东方和西方是极端对立的。

()

②在很大程度上,实验科学不只是西方的子孙,也是东方的后代。

(       )

③热爱真理——像科学家那样热爱真理的全部,包括愉快的和不愉快的、有实际用途的和没有实际用途的;热爱真理而不是害怕真理。

  (       )

④科学的应用常常握在那些没有任何科学知识的人手中,犹如不经过教育和训练而去驾驶一辆能导致各种破坏的大马力汽车。

  (        )

四、归纳写法

 1.多用诗意的比喻,增强作品的形象性。

    如:

第二节“实验科学不只是西方的子孙,也是东方的后代,东方是母亲,西方是父亲”。

用了一个人们习见的比喻,揭示出东西方科学的关系。

“光明从东方来,法则从西方来,”光明是隐喻,比喻来自东方的真理,这真理像阳光一样投射过来。

 2.文章组合上多变化,比较自然。

    自己的担忧——存在的问题——一代人的使命——强调应具有的科学态度——文明要经过历史的考验而存活下来。

【拓展迁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七音十二律是由西方传入中国的吗?

一个争论已久的话题是:

十二音律和七声音阶在中国是独立发展自成体系的,还是由西方传入中国的。

所谓十二律,是中国古代的律制,律是指音调,比如用十二个长度不同的竹管吹出十二个音调不同的标准音,用以确定乐音的高低,这十二个标准音就叫做十二律,它相当于现代音乐的十二个调。

在一首乐曲中,我们一般只使用其中的七个音来构成音阶,即所谓七声音阶。

公元1780年,传教士钱德明发表了一篇论文,认为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发明的七声音阶是从中国抄袭的。

钱德明的观点当即遭到了欧洲学者的排斥。

法国人沙宛在1898年说,中国的音律是公元前4世纪由亚历山大东征军传入的。

1962年,李约瑟在他的书中说,音律的知识起源于古巴比伦,然后向东西两个方向传播,向东传入了古中国,向西传入了古希腊。

在没有考古证据的情况下,人们仿佛默认了这样一个说法。

1978年曾侯乙墓出土了大型编钟,这个有关音律起源的争论,又一次喧嚣开来。

因为曾侯乙的双音编钟(即在一个钟上可以敲出两个构成三度谐和关系的乐音,这是要有成熟的音乐理论与精湛的制作工艺作为支持的),证实了在公元前5世纪,中国的音律知识,已经远远超过了同时期的古希腊。

这种在短期内所不可能达到的成就,使人们开始怀疑音律从古巴比伦传入的可能性。

有意思的是,我们可以把两个文明古国中音律方面的成就做一番比较。

从古巴比伦的苏米尔出土的陶片上,可以看到竖琴与琴师弹拨的图刻。

这些文化遗物的时代,大约在公元前2500年到公元前2000年之间,很明显当时的弦乐已经有相当的发展。

而多数科技史家认为,和谐音律的认识,最可能源于弦乐。

在同时期的中国出现的乐器有笛、陶钟和陶埙。

商代出土的乐器种类开始增多了,但没有墓,有二十五弦瑟,十弦及五弦器。

这些很先进的弦乐器,不是短时期内能形成的,也就是说中国弦乐器的起源,可能会更早,而源于商代的那些有多种发音的乐器,是可以做音律的测量与分析的。

李纯一先生曾对商代不同地区的埙、编磬和编钟做了系统的研究,结论是,那时可能已具备了标准音概念,也就是有了十二律的音乐体系。

古代中国的音律和天文知识,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十二律是和十二个月对应的。

在公元前14世纪的中国,有关闰月的制法已有初步的系统,商代天文学家已经知道利用大小月用一年十二个月并设置闰月来协调月相与季节的关系。

在公元前6世纪以前,中国已经发明了十九年七闰制,并有系统地进行应用。

而古巴比伦人掌握十九年七闰的规律是在公元前5世纪,比中国整整晚了一个世纪。

这从一定程度上否定了中国从古巴比伦学习十二律音乐体系的说法。

另外,中国古代把二十八宿平均分为4组,每组7宿,分别与东南西北四个方位。

青红白黑四种颜色,以及龙乌龟蛇几种动物形象相配,称作四象或四律、四宫。

曾侯乙衣服箱上的二十八个宿名,顺时针围绕着一个斗字,这个斗字代表着北斗七星。

在西方,古巴比伦平面球形图的出现大约在公元前1200年。

1900年潘切斯教授利用大英博物馆收集的一些残片复原了平面球形星图。

人们对照古巴比伦平面星图和中国的二十八宿,并没有一个直接相对应的含义,由此可以显示,古中国的天文体系的形成与发展,是独立生成的,这对十二音律及七声音阶的起源,有一个值得启发的参照。

1.七音十二律长期以来被默认为是西方创建的。

下列对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A.西方学者始终认为音律的知识起源于西方,故而极力排斥传教士钱德明提出的古希腊七声音阶是从中国抄袭的观点。

B.法国人沙宛认为中国的音律是公元前4世纪由亚历山大东征军传入的。

C.李约瑟认为音律的知识起源于古巴比伦,向东传人了古中国,向西传入了古希腊。

D.从古巴比伦的苏米尔出土的陶片图刻上可以明显看出当时的弦乐已有相当的发展,而中国缺乏考古的直接证据。

2.原文以对中国古代乐器的研究为依据,倾向于否定七音十二律是从古巴比伦传人中国的。

下列表述不属于原文推论依据的一项是()

A.与古巴比伦音乐文物所属年代同时期的中国,已经出现的乐器有笛、陶钟和陶埙。

B.曾侯乙双音编钟证实中国的音律知识远远超过同时期的古希腊,这是短时期内不可能达到的成就。

C.从曾侯乙墓中出土的弦乐器都很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