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下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3180801 上传时间:2022-11-19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652.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年级下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九年级下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九年级下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九年级下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九年级下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九年级下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docx

《九年级下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年级下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九年级下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docx

九年级下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

九年级下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

姓名:

________班级:

________成绩:

________

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名著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艾青作品里常出现的“光明”是中国必胜信念的象征,埃德加·斯诺的传记小说《红星照耀中国》向全世界宣告:

毛泽东就是那颗给全中国带来光明的闪亮红星。

B.吴承恩根据玄奘出游的传说虚构了西天取经的故事;儒勒·凡尔纳把潜水艇想象成“诺第留斯号”船,虚构了它在大海航行中遭遇种种惊险的故事。

C.《简爱》中的简·爱和《骆驼祥子》中的虎妞都经历了生活中的磨难,但是依然人格独立,心灵强大,具有强烈的反抗精神,敢于追求自由与平等。

D.《儒林外史》的讽刺手法根本特点:

它将识制的锋芒隐藏在耐人寻味的细节中,通过夸张的描写,鞭挞丑恶,揭露虚伪。

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①陶渊明这种真的隐逸文人      自然、审视自然美的独具匠心的崭新视角,把文学的审美视野伸展到世俗作家无可企及的地方。

②人是一种文化的存在,而文化在特定的时空中展开,特定的文化形态一旦形成,便渐渐

成为一种文化记忆。

③希腊神话有较为系统的神系,有专门的神话的书籍与故事留存;而中国古代神话则显得       ,只在部分史书与文学作品中才见到神话的影子。

A.关照   积淀   凌乱

B.关照   积聚   零乱

C.观照   积淀   零乱

D.观照   积聚   凌乱

3.下列加点字注音、汉字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吟唱(yíng) 凸现(tū)     漫步 不期而致

B.迟钝(dùn)  孤零零(līng) 闲瑕 心有灵犀

C.合拢(lǒng) 蒙胧(lóng)   蔚蓝 天崖海角

D.点缀(zhuì) 铁镍(niè)    拍摄 兴趣盎然

4.下面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篇新闻,必须包含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五个部分。

B.《美丽的颜色》选自《居里夫人传》,体裁是传记。

传记是一种常见的文学形式,主要记述人物的生平事迹,根据各种书面的、口述的回忆、调查等相关材料,加以选择性的编排、描写与说明而成。

C.《记承天寺夜游》这篇小品文,写于作者苏轼贬官黄州期间。

文章仅80余字,却传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其中。

D.《红星照耀中国》是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的不朽名著。

作者真实记录了自1936年6月至10月在我国西北革命根据地(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向全世界真实报道了中国和中国工农红军以及许多红军领袖、红军将领的情况。

5.下列句子语序合理、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

我久久凝视着三峡广场上“船工号子”群雕,浮想联翩:

三峡不仅有            的豪迈,还有         的惊险;不仅有           的畅快,还有                 的艰难。

上行时逆流而上、寸步难移

枯水期时水落石出、险滩急湍

下行时朝发白帝、一日千里

丰水期时江水浩荡、一泻千里

A.

 

B.

 

C.

 

D.

 

6.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亲近文学,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是一个文明人增长知识、提高修养、丰富情感的极为重要的途径。

B.他之所以能够取得优异的学习成绩,是因为他具有踏实的态度、科学的方法造成的。

C.我班选手能否团结一致、不畏困难,是在学校运动会上取得佳绩的关键。

D.通过这一阶段的学习,使我们明白了某些小学阶段的学习方法已不能适应初中生活。

二、现代文阅读

读下面新闻,然后回答问题。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1949年4月22日)

毛泽东

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1000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

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20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24小时内即已渡过30万人。

/21日下午五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地点在九江、安庆段。

至发电时止,该路35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2/3,余部23日可渡完。

这一路现已占领贵池、殷家汇、东流、至得力德、彭泽之线的广大南岸阵地,正向南扩展中。

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

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

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签订和平,都很泄气。

战犯汤恩伯21日到芜湖督战,不起丝毫作用。

/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

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我东路35万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

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

至发电时止,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岸,余部23日可以渡完。

此处敌军抵抗较为(A顽强B坚强),然在21日下午至22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A封锁 B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

我军前锋,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7.文中两处词语需选择恰当的,()和()

8.简析文中“均是”和“突破”写出了怎么样的效果?

9.“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

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签订和平,都很泄气。

”一句属于什么表达方式?

有什么作用?

10.西路军中路军东路军哪个写在前?

接着写分别写哪两路?

为什么按这个顺序?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唐僧的玄铁重剑

姜仲华

①小时候,我爱看《西游记》,最佩服的是孙悟空,浑身本事,上天入地无所不能;最瞧不起的是唐僧,一点本事也没有,跟个面团似的,连小妖都能随便欺负他。

那时,心里总闪着个疑问——唐僧最笨,为什么由他带着三个本事很大的徒弟取经?

②如今年近不惑,在创业的路上摸爬滚打多年,经历了种种没想到的考验,困惑过,彷徨过,畏惧过,逃避过,少年时的轻狂荡然无存,常常感叹“如今识尽愁滋味,却道天凉好个秋”!

③前几天,因为生意上的挫折和压力,我失眠了。

随手取过《西游记》,卧在沙发里消磨时间。

看了一段段童年就熟悉的师徒四人历尽艰难的故事,我渐渐被唐僧所吸引,生出一种从未有过的敬重。

在取经队伍中,唐僧能力最弱,可是他有别人不具备的坚韧,那么多的艰难、绝境,他都挺住了,那么多的诱惑、陷阱,他都胜过了,自始至终未曾动摇,直到走进最初寻求的圣地。

他,才是真正的强者!

④十万八千里,像超长的马拉松;八十一难,像“八十一项铁人赛”,意志软弱、信念迷惑,都会半途而废。

在这个过程中,降妖捉怪、上天入地等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固然重要,意志和信念,才是真正的决胜因素。

⑤唐僧给人一种钝、笨的感觉,他的强大是藏而不显的。

忽然想起《神雕侠侣》中那柄玄铁重剑,“剑身黑黝黝的,两边剑锋都是钝口,剑尖圆圆的像个半球,重得几乎拿捏不住”。

⑥钝剑无锋,是剑的非凡境界——因为无锋,全靠人的内力强大;虽然无锋,厚重的力量无坚不摧。

⑦钝剑无锋,大巧不工。

由剑联想到人,利剑精光耀眼、吹毛断发,就像令人眼睛一亮的聪明人;重剑却像面目平庸,反应木讷的人,他们大都韧劲儿十足,在短跑中往往是败者,而在马拉松、铁人多项中,必定是王者——慢,但决不放弃,就是爬也要爬到终点,就是摔上一千个跟头,他还会爬起来决斗。

这样的人是不败的。

⑧利剑轻灵,承重时易折易断。

钝剑重拙,难折难断。

由此想到,人聪明、灵透固然重要,若缺乏“钝”的品质,仍难成大器。

近年流行“钝感力”一词,是日本作家渡边淳一创造的词汇,直译为“迟钝的力量”,指的是拥有迟钝而坚强的神经,不会因为一些琐碎小事而产生情绪波动。

渡边淳一写道,“钝感”是相对敏感而言的,过于敏感往往容易受到伤害,而钝感虽给人以迟钝、木讷的负面印象,却能让人在任何时候都不会烦恼、不会气馁,钝感力恰似一种不让自己受伤的力量,不因为一时得失而喜忧,保持信念往前走。

⑨在各自世界里取得成功的人士,其内心深处一定隐藏着一种绝妙的钝感力。

“钝感力”这个外来的时髦词汇,是唐僧钝剑人生的绝好印证。

⑩这时,我解开了童年的疑问——为什么由唐僧带队取经。

《危机时刻的大国领袖》前言里的一句话:

总统之为总统,不在于智力,而在于意志力和决断力能否经得起考验。

取经团队的核心,除了他,还能是谁?

⑪俗话说“一岁年龄一岁心”,少年读《西游记》,眼睛总盯着那根金光闪闪的金箍棒;人到中年,才从唐僧心里发现这柄毫不起眼的玄铁重剑,读出了一种重拙的人生。

(摘自《中国青年》)

11.快速通读全文,填写表格的空白处。

(方法提示:

抓住关键字词、提示性语句)

读《西游记》时间

内容

年少时期

不惑之年

“我”喜爱的《西游记》人物

(1)____________

唐僧

喜爱的原因

浑身本事,本领高强

(2)____________

12.阅读下列句子,回答括号中的问题。

(1)十万八千里,像超长的马拉松;八十一难,像“八十一项铁人赛”,……(分析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表达作用)

(2)他,才是真正的强者!

(分析句子的特点及其表达效果)

13.对于“唐僧的两面性”,阳光中学七年级

(1)班展开了讨论,下列两位同学的言论,你赞成哪一位?

请结合《西游记》中的相关事例,选择其中一位加以说明。

同学甲:

我认为唐僧是钝、笨,因为:

(1)___________

同学乙:

我认为唐僧是强大的,他藏而不显,因为

(2)___________

14.文中说《危机时刻的大国领袖》前言里有一句话:

总统之所以为总统,不在于智力,而在于意志力和决断力能否经得起考验,请你结合《西游记》原著具体内容谈谈你是如何理解“团队的核心”?

阅读下文,回答下列小题。

顶碗少年(节选)

①这是二十多年前的事情了。

有一次,我在上海大世界的露天剧场里看杂技表演,节目很精彩,场内座无虚席。

坐在前几排的,全是来自异国的旅游者。

优美的东方杂技,使他们入迷了。

他们和中国观众一起,为每一个节目喝彩鼓掌。

②一位英俊的少年出场了。

在轻松优雅的乐曲声里,只见他头上顶着高高的一叠金边红花白瓷碗,柔软而自然地舒展着肢体,做出各种各样令人惊羡的动作,忽而卧倒,忽而跃起……碗,在他的头顶摇摇晃晃,却总是掉不下来。

最后,是一组难度较大的动作———他骑在另一位演员身上,两个人一会儿站起,一会儿躺下,一会儿用各种姿态转动着身躯。

站在别人晃动着的身体上,很难再保持平衡,他头顶上的碗,摇晃得厉害起来。

在一个大幅度转身的刹那间,那一大摞碗突然从他头上掉了下来!

这意想不到的失误,让所有的观众都惊呆了。

③台上并没有慌乱。

顶碗的少年歉疚地微笑着,不失风度地向观众鞠了一躬。

一位姑娘走出来,扫起了地上的碎瓷片,又捧出一大摞碗,还是金边红花白瓷碗,整整十只一只不少。

于是,音乐又响起来,碗又高高地顶在了少年头上。

少年沉着地重复着刚才的动作,依然是那么轻松优美,紧张不安的观众终于又陶醉在他的表演之中。

到最后关头了,又是两个人叠在一起,又是一个接一个艰难的转身,碗,又在他头顶厉害地摇晃起来。

观众们屏住气,目不转睛地盯着他头上的碗……眼看身体已经转过来了,几个性急的外国观众忍不住拍响了巴掌。

那一摞碗却仿佛故意捣蛋,突然跳起摇摆舞来。

少年急忙晃动脑袋保持平衡,可是来不及了。

碗,又掉了下来。

④场子里一片喧哗。

台上,顶碗少年呆呆地站着,脸上全是汗珠,他有些不知所措了。

还是那一位姑娘,走出来扫去了地上的碎瓷片。

观众中有人在大声地喊:

“行了,不要再来了,演下一个节目吧!

”好多人附和着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辩护词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