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晚清白话文运动的语言认识.pdf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175520 上传时间:2022-11-19 格式:PDF 页数:5 大小:317.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对晚清白话文运动的语言认识.pdf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对晚清白话文运动的语言认识.pdf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对晚清白话文运动的语言认识.pdf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对晚清白话文运动的语言认识.pdf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对晚清白话文运动的语言认识.pdf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对晚清白话文运动的语言认识.pdf

《对晚清白话文运动的语言认识.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对晚清白话文运动的语言认识.pdf(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对晚清白话文运动的语言认识.pdf

?

收稿日期:

2008-02-15?

作者简介:

梁桂莲(1981-),女,湖北当阳人,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2006级中国现当代文学博士研究生。

2008年第2期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No.22008第21卷JOURNALOFHAINANNORMALUNIVERSITYGeneralNo.94(总94期)(SocialSciences)Vo1.21对晚清白话文运动的语言认识梁桂莲(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湖北武汉430079)摘?

要:

伴随着政治改革和思想革命而发生的晚清白话文运动是五四文学革命的前声和先导。

从语言的角度看,晚清白话文运动因为在语言工具论的层面上,注重文学的宣传和普及效用,从文体和语体上入手改良,忽略了语言作为系统的社会文化存在的本体性,虽没有从根本上超越古汉语的语言系统,却在事实上动摇着旧文学的阵营,促成了传统文学向现代文学的过渡和转型。

关键词:

新民;语言观;语言系统论;语言本体论中图分类号:

H0-0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223X(2008)-02-0025-05?

茅盾说:

?

我们论述五四!

新文学运动的时候,应该立专章论述清末的风气变化和一些起过重要作用的前驱者。

梁任公、黄遵宪等人的新运动(新小说运动和所谓诗界革命!

),已经在动摇着旧文学的阵脚,同时在一定程度上替五四!

新文学运动准备条件。

1晚清轰轰烈烈的文学改良和语言文字变革运动,是?

五四新文学运动的前声和先导,促成了传统文学向现代文学的转型。

时值今日,在文化的多元化语境下,考察现代文学的发生和转型已成为现代文学研究的热点和显学,当我们把目光投注在作为五四文学革命先导的晚清白话文运动时,重新从语言的角度审视晚清白话文运动的理论及其得失,或许是不无裨益的。

一?

晚清白话文运动及其理论历史上,任何一次语言及其文字的变革都不是孤立的,既是文化内部语言演变的自然进程,更是时代思潮在文学、文化领域的反映,是思想文化层面上的深层次变革。

晚清白话文运动的发生,不仅是文学语言自身发展的趋势,更重要的是在政治变革、思想革命的激荡下,知识分子寻求救亡之道,由器物、制度进而要求在文学、文化领域的现代化尝试。

1840年鸦片战争后西学东渐以来,救亡和启蒙日益成为时代的主旋律,在?

落后就要挨打的焦虑下,有识之士以西方文化为参照,对中国传统的政治、文化进行价值重估,揭出病根,引起疗救的注意。

新民、改造国民性,就是当时的先进知识分子提出的对中国政治、文化痼疾的自我诊治和疗救。

1898年维新前后,?

新民、?

改造国民性成为当时救国救民的焦点和热点。

新民,是在语言文字大众化、通俗化的情况下,启发民众,让他们阅读新理论,掌握新知识,接受新思想,实现民族意识的觉醒。

晚清白话文运动的发生,既是时代发展、思想变革的要求,也是晚清知识分子积极入世,以文论政,以文救国的反映,更是文学随时代变化、演进的内在发展。

从魏源、龚自珍开始,晚清知识分子在经世致用思潮的激荡下,积极关注参与社会现实,表现出强烈的务实、致用精神。

有识之士开始以文论政、译书传播思想。

传统文学重形式轻内容,无病呻吟,不能适应表达富含逻辑思辨的现代思想和情感,就是外来的新名词也无法在古文中找到对应的表达,更别说翻译西洋文学中的复杂文句、细致描写和缜密思想了。

严复、林纾用古文译书,讲求信达雅,但读者?

不可猝解,訾其艰深。

更重要的是文言的言(口头语)文(书面语)分离,造成了民众识字不多,民智不开,知识分子与民众隔绝的局面和现状。

1887年黄遵宪在#日本国志文学志%里提出?

盖语言与文字离,则通文者少,语言与文字合,则通文者多,要求实现言文合一,以利于知识的普及,文化的传播,提高国民文化素质。

梁启超继承了黄遵宪的观点,于1898年提出文学改良,提倡以?

欧西文思入文,打破传统的古文义法,解放思想,表达真情实感,不求文字华丽,但求平25易畅达,说理明晰。

梁启超的文学改良,负载了借语言来改造思想的使命和重任,随思想而改变文体、文风,汪洋奔放,条理浅显,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古文了,从语句、意境、风格等各方面都表现出与现代文学沟通的努力。

梁启超在#小说丛话%中说:

?

文学之进化有一大关键,即由古语之文学变为俗语之文学是也。

各国文学史之开展,靡不循此轨道。

同胡适一样,梁启超认识到文学的?

历史进化观是由?

古语变为俗语,由文言变为白话,更难得的是,他意识到语言是文学变革的关键和利器,主张以俗语、口语入文,这不仅不是文学的退化,而是文学进化、发展的历史轨迹。

这种主张,改变了士大夫的?

今人出话,皆用今语,而下笔必效古言的旧观念,推动了文学变革的发展。

?

白话文口号的正式提出是1898年裘廷梁在上海#苏报%上发表的#论白话为维新之本%。

在这篇文章里,裘廷梁明确提出了?

崇白话废文言的主张,并提出了提倡白话文的五个有利条件,最著名的是他提出的白话的八点优长:

?

一曰省日力,?

二曰除骄气,?

三曰免枉读,?

四曰保圣教,?

五曰便幼学,?

六曰炼心力,?

七曰少弃才,?

八曰便贫民。

2178这八条中?

省日力、?

便幼学、?

少弃才、?

便贫民正是文言不及的地方,文言艰深复杂,学习时间漫长,不利于童蒙子弟学习掌握,也不利于运用,就更不用说传播交流了,白话通俗、简便,学习快捷,运用灵活,无疑是民众和幼童掌握知识、接受思想的利器。

裘廷梁进一步说:

?

吾今为一言以蔽之曰:

文言兴而后实学废,白话行而后实学兴;实学不兴,是谓无民。

将白话与实学联系起来,将文学及语言的功能提高到政治、经济乃至整个民族的层面来论述利害,是晚清文以致用的表现,也是晚清知识分子积极入世,孜孜以求民族复兴、国家强盛的文化表达。

裘廷梁的白话文理论说明了白话文的重要以及当时白话文应用的势在必行。

在裘廷梁的提倡下,白话文运动渐趋高潮。

维新变法前后,白话文运动达到高潮的一个契机是大众媒介的传播和影响,表现是白话报的大量涌现。

早在19世纪50年代,中国已开始出现了报纸;蓬勃发展,是在机械印刷代替手工印刷的维新时期。

晚清特殊的社会政治环境,使得报刊的出现一开始就打上了救亡图存、启蒙新民的烙印。

在读者大众文化程度不高的情况下,晚清报刊媒体适时而变,力求通俗化和白话化,多采用报章体、演讲体方式,说理明晰,亲切自然,起到与民众直接对话或宣讲的效果。

1898年裘廷梁主编#演义白话报%,其对象主要是?

成童以上学堂的学生。

#演义白话报%第一号宣称:

因国运危殆,?

中国人要想发愤立志,不吃人亏,必须讲求外洋情形,天下大势。

要想讲求外洋情形,天下大势,必须看报。

要想看报,必须从白话讲起,方才明明白白。

这些报纸的目的在于?

把各种有用的书籍报册,演为白话,总期看了有益。

1900&1911年间,白话报和白话学会兴起如潮,其中白话报刊高达111种,当时最著名的白话报有#中国白话报%、#安徽俗话报%、#白话杂志%等。

这些报刊和组织又多是?

维新时代的典型刊物,大都为革命派创办,正如蔡元培所言,这些报纸?

表面普及知识,暗中鼓吹革命工作。

晚清白话报的启蒙新民是与革命紧密相连的:

一方面分析天下大势,中西比较,阐明中国落后的现实;一方面引进民主、进化、科学等概念,对传统思想重新阐发,作出有利于革命的解释,用以消蚀、质疑晚清社会传统的文化资源和清朝政权的合理性、合法性,使民众对清朝政府产生怀疑和革命思想。

言文一致、普及知识的另一实践是语音文字拼读运动。

中国文字属于表意文字,难以学习、记忆。

为了方便民众学习、掌握语言文字,一些知识分子开始实践语音文字拼读,以字母拼读文字。

最早创造拼音字母来拼读的是沿海各省和西洋传教士接触最早的人。

厦门卢赣章的?

切音新法和福建蔡锡勇的?

传音快字,都是字母运动的先锋。

最著名的是王照创造的官话字母。

官话字母是专拼白话的,为求言文一致,他以北京话为标准,并主张文字应随语言变迁。

王照的官话字母得到了当时很多人的赞同,在辛亥革命前夕逐渐推行。

官话字母的推行,目的在于提倡一种字母给民众作为识字求知识的利器。

晚清白话文运动主要在两个层面上展开,一是将文言变成白话,一是表意文字向表音文字转变的尝试,两方面都是为了达到言文合一,普及知识,启迪民智。

梁启超的文学改良,在语体形式上进行,但为?

古人风格所限;裘廷梁的白话文运动,又多针对童蒙小儿、村野民夫,是语言文字的普及应用。

在这场运动中,语言的变革得到强化,白话文的功能和意义逐渐凸显出来,日益显示出改革的必要。

但梁启超、裘廷梁等人强调的是白话文的工具性,没有考虑到白话文作为语言具有独立和本体的意义。

因此,晚清的白话文运动如潮涌起,又旋即沉寂。

直到五四新文化运动再度掀起白话文的浪潮,才使得白话文作为现代文学的国语的地位得到确立,发展成与古代汉语截然不同的现代汉语。

与此相比,晚清白话文运动仍未改变古汉语的独尊地位。

这一差异是如何造成的?

下面拟从语言的角度来试作探讨。

二?

对晚清白话文运动的语言认识

(一)从语言本体论看传统的语言观认为,语言是表情达意的工具,是形式,是思想的载体,即语言工具论。

现代语言哲学则认为,语言不仅是工具,也是思想思维本身,是本体,是形式和内容的统一体。

中国传统的语言观限于器道之分,体用之辨,一直将语言作为工具、形式来看待,历来的文学26转引自陈万雄:

#五四新文化的源流%,北京三联书店1997年版,第135,136页。

变革也大凡从形式入手,由四言变骚体,变五言,变七言;诗词曲的更迭等。

语言并不是一个孤立的现象,从产生到发展都与社会历史文化紧密相关,并以交流、书写的方式进入到社会文化结构中,成为社会价值和精神文化的聚合体。

语言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本身就是社会文化的反映,而不仅仅只反映着社会文化观念和价值体系。

在这种意义上,语言是一种具有稳定性和系统性的社会存在。

因此,语言变革触及的是历史文化层面上的深层次变革。

晚清白话文运动的渐成时势,一方面在于语言自身发展的合理要求,另一面也恰在于现代思想已经无法在文言中找到载体,也很难用文言来圆满实现,文言在当时已经很不合时宜。

白话文的产生,在梁启超、裘廷梁等人手里,看起来是一个纯粹的文体和语体的改变,其中蕴含的正是思想的革命。

其实也正是思想革命推动了晚清白话文运动的发展,以白话文运动为载体和工具,赋予了新思想、新观念以合法的存在。

因此白话文运动不仅是文化的自然演进,它呼唤的是一种新的文化观和思想观。

在西学浪潮的汹涌下,晚清知识分子注重知识的普及和工具的推广,但没有从本体上认识白话,只把语言当成思想的载体。

裘廷梁说:

?

中文也,西文也,横直不同,而为用同。

文言也,白话也,繁简不同,而为用同。

只有迟速,更无精粗,?

今虽以白话代之,质干具存,不损其美。

2178裘廷梁认为,语言作为工具,虽然在形式上各不相同,但本质都是一样的,这就是他所说的?

而为用同。

他认为文言和白话、中文和西文,尽管有形式和表达上的区别,但在思想本质上并没有根本的矛盾和冲突,文学和文化的价值和意义主要表现在内涵方面。

事实上,语言本身就是思想和文化,语言不同,思考的方式就不同,对文化和事物的理解也不同。

裘廷梁的白话文主张主要是普及知识,针对下层不识字的民众的,文言作为传统文学的根本,在他看来,仍然?

质干具存,不损其美。

以形式和工具的不同来分别白话文和文言文、中文和西文的观点使得裘廷梁的语言思考仍局限于器用的层面,忽略了语言深处的思想和文化。

裘廷梁提倡白话文,主编白话报,以白话为工具,语言在其中是一种转述或转译的作用,把古的演为俗的、今的,并没有承载新的思想和内容,实践上没有创作新的白话文。

他主编的#中国官音白话报%内容分为三类,一类是?

演古,将古籍译成白话文;一类是?

演今,将已出版的中外名人撰述译成白话文;一类是?

演报,取各报刊载的?

中外之政事、?

西政西艺以及?

外人之议论之足以药石我者译成白话文。

其目的就在于?

稗商者、农者、工者、及童塾子弟,力足以购报者,略能通知中外古今及西政西学之足以利天下,为广开民智之助。

因此,晚清白话文是提倡语言文字的通俗化、大众化,传播知识、普及思想,为白话文争一地位,并非是以白话代文言,实行语言革命。

蔡元培就说:

?

民元前十年左右,白话文也颇流行,(但那时候做白话文的缘故,是专为通俗易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财务管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