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卫生信息化应用软件行业分析报告.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170929 上传时间:2022-11-18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564.8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医疗卫生信息化应用软件行业分析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医疗卫生信息化应用软件行业分析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医疗卫生信息化应用软件行业分析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医疗卫生信息化应用软件行业分析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医疗卫生信息化应用软件行业分析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医疗卫生信息化应用软件行业分析报告.docx

《医疗卫生信息化应用软件行业分析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医疗卫生信息化应用软件行业分析报告.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医疗卫生信息化应用软件行业分析报告.docx

医疗卫生信息化应用软件行业分析报告

 

医疗卫生信息化应用软件行业分析报告

一、行业监管体制及主要法律法规、政策

1、行业主管部门和自律组织

我国软件行业的主管部门是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其主要职责为统筹推进国家信息化工作,组织制定相关政策并协调信息化建设中的重大问题等。

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下属软件服务业司具体负责指导软件业发展;拟订并组织实施软件、系统集成及服务的技术规范和标准;推动软件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推进软件服务外包;指导、协调信息安全技术开发。

软件行业的自律组织是中国软件行业协会,其主要职能为:

受工业和信息化部委托对各地软件企业认定机构的认定工作进行业务指导、监督和检查;负责软件产品登记认证和软件企业资质认证工作;订立行业行规行约,约束行业行为,提高行业自律性;协助政府部门组织制定、修改本行业的国家标准和专业标准以及本行业的推荐性标准等。

2、行业监管体制和法律法规

(1)软件行业

我国对软件行业实行企业认证制度,对软件产品、软件著作权实行登记制度。

我国软件企业认证的业务主管部门是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

工业和信息化部会同国家发改委、科技部、国家税务总局等有关部门制定软件企业认证标准,软件企业的认证和年审由经上级软件产业主管部门授权的地(市)级以上的软件行业协会或相关协会具体负责,先由行业协会初选,报经同级软件产业主管部门审核,并会签同级税务部门批准后正式公布。

同时,工业和信息化部根据行业协会的工作实绩,也授权部分行业协会作为其所在行政区域内的软件企业认定机构。

我国软件产品登记的业务主管部门是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

经审查合格的软件产品由省级软件产业主管部门批准,核发国产软件产品登记证书。

我国软件著作权登记的业务主管部门是国家版权局中国版权保护中心和中国软件登记中心,由国家版权局授权中国软件登记中心承担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工作。

信息产业部、教育部、科学技术部和国家税务总局联合印发的《软件企业认定标准及管理办法》(试行),确定了软件企业的认定办法。

信息产业部发布的《软件产品管理办法》,确定了软件产品的认证和登记办法。

(2)医疗卫生行业信息化

我国医疗卫生行业行政主管部门是国家卫生部,其主要职责为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组织制定医药卫生行业相关政策和有关标准、技术规范,负责全国卫生资源配置、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社区卫生建设、监督管理医疗机构医疗服务、组织制定医药卫生科技发展规划等重要事项。

目前,卫生部并不对医院卫生领域的信息化进行直接的实质性监管,只是委托卫生信息标准专业委员会、中国医院协会信息管理专业委员会、电子病历研究委员会等相关行业专业协会开展一些医疗卫生信息化相关标准和制度的研究。

3、行业产业政策

(1)软件行业

(2)医疗卫生行业信息化

二、软件行业市场状况

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是我国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重要基础,是国家重点支持和鼓励的行业,由于国家相关政策的大力支持,最近几年我国软件行业得到了快速发展。

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2009年全国软件产业统计公报》统计,2009年我国软件产业完成软件业务收入9,513亿元,同比增长25.6%;其中,软件产品收入3,288亿元,同比增长26.3%;软件技术服务收入2,126.3亿元,同比增长31.4%;系统集成收入2,202.9亿元,同比增长23.7%。

我国2009年软件行业收入构成如下图:

经过多年的持续高速增长,国内软件行业的年产值在GDP总量中的比重逐年提升,从2005年的2.14%上升到2009年的2.79%。

最近5年来我国软件行业的市场规模与增长情况如下表:

三、我国医疗卫生行业信息化市场状况

1、我国实现医疗卫生信息化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

医疗卫生实现信息化,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计算机网络建设,在我国具有特殊的更为重要的社会意义。

(1)重塑我国医院管理新理念

医疗卫生信息化,不仅仅只是实现操作信息化,更重要的是能够改变和优化我国传统的医院管理流程,重塑我国医院管理的理念。

将原来以“医生为中心”的医疗模式,变成以“病人为中心”,再到“以人为中心”,实现从病人到健康人群,从单纯的医疗为主,逐步过渡到预防、保健为主,实现医院管理“服务人性化”、“医疗智能化”和“管理精细化”。

医院管理理念的改变,将为提升我国国民的身体素质提供了保证。

(2)改善我国就医难的需要

我国人口众多,人均医疗资源少,因此,长期以来就医难成为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

而医疗卫生信息化,将为解决就医难题提供了条件。

近年来,先进的医疗卫生信息化产品的不断推出,已经逐步改善我国的就医环境。

通过公共卫生信息管理系统,建立社区健康档案等措施,逐步实现全民健康的预防理念;通过数字化的预约系统、医生工作站、检验系统、医学影像系统等不断加快诊断治疗时间、提高效率,逐步改变“三长一短”(挂号时间长、候诊时间长、交费取药时间长而就诊时间短)的就诊现状;通过基于SaaS模式的系统、新农村合作医疗信息等系统,逐步解决广大基层的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的信息化难题,实现农村基层居民“得病有保障”的理念;通过药品集中招标采购、交易监控等系统,采用信息化手段提升透明度,可以实现“治病少花钱”的理念。

所以,通过信息化的持续改进,可以真正促进我国长期以来存在的“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解决。

(3)实现新的医疗体制改革的需要

2009年启动的新的医疗体制改革是我国的一项重要国策,新医改中明确提出要大力推进医药卫生信息化建设,加快医疗卫生信息系统建设,建立和完善医疗保障信息系统,建立和完善药品监管、药品检验检测、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信息网络,建立基本药物供求信息系统等多项措施。

新医改能否成功实施,对于促进我国社会进一步和谐发展具有决定性的意义,而新医改政策的顺利推行,将依赖于统一高效、资源整合、互联互通、信息共享、透明公开、使用便捷、实时监管的医疗卫生信息系统。

因此,信息化是我国新的医疗体制改革的成功的关键。

2、我国医疗卫生机构的构成

我国医疗卫生机构主要包括医院、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门诊部、疗养院、妇幼保健院、专科疾病防治机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医学科研机构、各级医疗卫生行政管理机构等。

根据卫生部公布的统计数据,2009年上述国内卫生机构数量为283,801家。

此外还有63.3万个村卫生室。

根据卫生部发布的《医院分级管理办法》,国家对医院实行分级管理,按照医院的功能、任务、设施条件、技术能力、医疗服务质量和科学管理的综合水平等条件,将医院划分为一、二、三级;每一级又分为甲、乙、丙三等,三级甲等为最高级别。

截止2009年底我国医院数量共有20,291家,其等级分布情况如下:

除医院外,我国医疗卫生机构还包括卫生院39,627家、门诊部(所)182,448家、妇幼保健院(所/站)3,020家、疾病预防控制中心3,536家、专科疾病防治机构1,291家,疗养院(所)200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27,308家、卫生监督所2,809家和其他机构3,271家。

3、医疗卫生信息化的发展过程

医院是典型的兼具劳动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特征的机构,病人到医院就诊、住院乃至手术,需要经过一套十分复杂的诊疗流程才能完成,并涉及大量物流、费用乃至复杂的诊疗信息的处理。

医生在为病人进行诊断、治疗时,亦需采集大量的相关信息并借助专业知识进行综合分析,整个过程涉及基础医学、医学影像学、解剖学、药理学、病理学以及心理学等多个专业学科,医疗业务本身的复杂性也就决定了为其提供技术支撑的医院信息系统的复杂性。

我国医院规模、水平参次不齐,各种综合医院和专科医院分类多样化,相应加大了其产品开发的技术难度和创新要求。

我国医疗卫生信息化发展相对较晚,随着近几年国内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医疗卫生行业的投入不断加大,带动了我国医疗卫生信息化的快速发展。

根据国际统一的医疗系统信息化水平划分,医院信息化发展普遍经历三个阶段:

医院管理信息化(HIS)阶段、临床管理信息化(CIS)阶段和局域医疗卫生服务(GMIS)阶段。

除上述三个信息化阶段之外,医院和公共卫生管理中的基本管理信息系统(MIS)随着医疗改革的深入也逐渐建立起来。

医院管理信息系统(HIS)是以收费为中心,将门急诊的挂号、划价、收费、配药和住院病人的医嘱、配药、记账,以及医院的人、财、物等工作,用计算机网络进行管理,并将从各信息点采集的信息供管理人员查询、管理和决策。

目前,中国的大型医院基本建立了成熟的HIS系统,其应用不断扩展,无线技术和手持设备等也逐渐应用到HIS系统中。

中小型医院开始部署HIS系统,社区医疗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也开始建立HIS系统。

临床管理信息系统(CIS)是以病人为中心,用影像存档和传输系统(PACS)、放射信息系统(RIS)、检验信息系统(LIS)、病理信息系统(PIS)、手术信息系统(ORIS)等,全面收集病人的临床信息,并通过医生工作站提供给医生。

医生可使用电子化医嘱录入系统录入处方、医嘱和检查申请单,查询检查结果,建立电子病历。

这套系统将实现医疗文件“无纸化”,提高诊治的自动化,并为区域医疗的开展打下基础。

目前,中国的大型医院正处于CIS系统建设的高峰期,诸如PACS等各子系统的应用正逐渐成熟。

由于各子系统的部署和运营处于相对独立的阶段,信息化建设比较发达的医院已经开始进行集成。

公共卫生与区域医疗卫生管理信息系统,是用IT技术把社会医疗保健资源和服务,如医疗保险、社区医疗、相关医院、远程医疗、卫生行政机关、药品供应商、设备供应商、银行等连接起来整合为一个系统,实现局域医疗卫生服务。

目前,中国的区域医疗信息系统还处于摸索和试验阶段,政府在区域医疗的管理流程和管理政策方面还没有成熟,例如如何转诊、病历的所有权归属等问题有待于进一步明确。

区域医疗所需的基础数据系统建设刚刚启动,居民健康档案、区域医疗数据中心等系统也处于起步阶段。

基本管理信息系统(MIS)是医院和医疗管理部门对基础业务的管理。

随着信息化应用的深入,医疗机构对于管理信息系统的需求逐步增强,医院成本核算管理和OA是主要的管理信息系统。

在新的医疗改革方案中,公立医院对成本核算的需求驱动了对信息系统的需求。

目前医院的成本核算系统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原因是政府的管理政策正在制定和调整中,不同医疗机构的成本核算系统发展区别较大。

随着社区卫生医疗网络的建立,社区卫生的成本核算系统也正处于试验阶段,OA建设同样处于起步阶段。

4、我国医疗卫生信息化应用发展状况

目前,我国医院信息化建设的重点开始从以费用、管理为主的医院信息化初级阶段逐步过渡到以医院临床信息为主的高级阶段。

医院信息系统的开发和应用正在向深度发展,开始从早先的侧重于经济运行管理,逐步向临床应用、管理决策应用延伸,逐步实现“以收费为中心”向“以病人为中心”的数字化医院转变,同时在合理利用医疗资源、优化医疗业务流程、完善医院管理决策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目前三级医院几乎都开展了信息化建设,二级及以下级别的医院中80%以上已经开展了信息化建设,大多数以HIS系统为主。

HIS系统的应用基本成熟并逐步扩展应用,医生工作站和护士工作站不断普及,导医系统更加完善;无线应用技术快速发展,手持终端应用逐渐扩展。

CIS系统正在逐步深入,PACS、RIS等系统应用逐渐成熟,EMR(电子病历)正在被越来越多的医院试用和采用,手术麻醉、重症监护等系统应用得到推广。

从2007年开始的数字化医院集成平台稳步发展,但是整合难度较大,目前发展较慢。

2003年SARS重大疫情灾害爆发后,暴露出我国对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机制不健全、公共卫生发展严重滞后的问题。

政府开始加大对公共卫生领域等区域性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的研究和投入,并推动了包括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系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中心与决策系统、医疗救治信息系统以及卫生监督执法信息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少儿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