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教案目标重难点板书反思.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168244 上传时间:2022-11-18 格式:DOCX 页数:42 大小:56.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教案目标重难点板书反思.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教案目标重难点板书反思.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教案目标重难点板书反思.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教案目标重难点板书反思.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2页
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教案目标重难点板书反思.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教案目标重难点板书反思.docx

《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教案目标重难点板书反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教案目标重难点板书反思.docx(4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教案目标重难点板书反思.docx

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教案目标重难点板书反思

第五单元识字

教材简析

这是第二个识字单元,延续了第一个识字单元的编排特色,编排了《画》《大小多少》《小书包》《日月明》《升国旗》5篇识字课,将识字寓于生动形象、充满童趣的情境之中,内容浅显,内涵丰富,形式多样,渗透对比识字、会意字识字、归类识字等多种识字方法。

在第一个识字单元,学生认识了象形字,初步感受了汉语的音韵特点。

在本单元,学生将认识会意字,并将进一步了解汉字偏旁表义的构字规律。

教材力图通过丰富多样的编排形式,让学生在识字的同时,了解汉字的文化内涵,使学生体会到汉字不仅有用,还很有意思。

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采用具体形象的直观手段,激发学生的识字热情。

教学目标

1.画认识60个生字和10个偏旁;会写23个字和2个笔画。

2.了解课文内容。

3.正确朗读课文。

背诵《画》《大小多少》《升国旗》。

4.感受古诗描绘的景色;培养学生爱惜文具的好习惯;懂得团结协作力量大的道理;受到初步的爱国主义的教育。

教学重、难点

1.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中情感。

2.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借助会意字识字、归类识字、反义词识字等多种方法识字,进一步了解汉字的文化内涵,喜欢学习汉字。

教学策略

随着识字量的增加,教材中的合体字大幅增加,尤其是形近字的出现,增加了学生识记的难度,应利用更加多样的识字方法,帮助学生建立字音、字形与字义之间的联系。

与此同时,要充分借助学生已有的识字经验,运用学过的识字方法,提高识字效率,巩固识字成果。

课时安排

6、画2课时

7、大小多少2课时

8、小书包2课时

9、日月明2课时

10、升国旗2课时

语文园地五3课时

课题

课时

2课时

教材与学情分析

这首古诗是一则五言谜语诗,谜面描述了山、水、花、鸟等景物,通过远、近、来、去等方位或动作的变化,凸显“画”的形象特征。

这首谜语诗诗句对仗工整,读起来朗朗上口。

配合谜语诗,有一幅经过装裱的水墨画,山水相衬,鸟语花香,意境典雅,给予学生传统文化的熏陶感染。

谜语诗中描绘的景物均可在画中一一找到,也是对谜底的暗示。

图文对应,妙趣横生。

教学目标与教学重难点

教学目标:

1.通过偏旁归类、反义词识字等方法,认识“远、色”等10个生字和走之、斜刀头2个偏旁;会写“水、去”等4个字。

2.正确朗读、背诵古诗。

图文结合,感受诗中描绘的景象。

教学重点:

正确朗读、背诵古诗;通过偏旁归类、反义词识字等方法,识记生字。

教学难点:

图文结合,感受诗中描绘的景象;认识走之、斜刀头2个偏旁。

教学准备

1.生字卡片。

2.制作多媒体课件。

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

一、观察图画,引入诗句

1.教师呈现一幅彩色的大幅的课文插图。

(画上有山、水、花、鸟,并题写课文:

“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

2.教师引学:

小朋友,你们看到了些什么?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评价并板书“山、水、花、鸟”)

3.教师引问:

会认这四个字吗?

引导学生个别读、自由读、齐读,抽读等多种读书方式进行朗读。

4.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交流(图上还有——),小组内互相说一说自己还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发现画上有题字或诗句。

5.教师导言:

仔细看,画上题了哪些字?

预设:

如生发现题字是课文的四句诗,就直接板书课文的四句诗。

如不能发现,则直接引导学生与书上的《画》作比较。

6.学生读诗。

7.教师引学:

这四句诗中,你们认识哪些字呢?

读一读。

哪些字不认识?

请用铅笔标出来。

二、初读古诗,正确识字

1.学生朗读诗句,对于在自学过程中用铅笔标出不认识的字,借助课文的拼音多读几遍。

2.学生充分朗读,同桌互读互考。

同桌之间充分发挥合作和帮扶的精神,把会读的大声读一遍。

如果发现同桌读错了,一定要教给同桌多读几遍。

3.全班齐读,齐读之后轮读。

考查学生是否都会读了。

4.教师用生字卡片抽读要求会认的“近、色”等10个生字。

注意倾听下列生字的发音:

“色”是平舌音,“声”是翘舌音;“近、远、还”是前鼻音,“声、听”是后鼻音。

有错及时纠正。

5.学生读生字,教师检测。

(1)学生自由读。

(2)重点抽读,用生字卡片抽读,主要抽读“声、色、近”3个易错的重点字。

(3)抽读重点字。

(4)全班齐读。

6.导学:

生字我们都认识了,再读古诗,你能把它读好吗?

请大家再一次自由地大声朗读古诗,争取把字音读得更准确,句子读得更通顺。

7.学生自由练习读古诗,教师巡视指导读诗节奏,纠正字音。

8.师导学:

下面我们开展一个朗读比赛,比一比读古诗的时候,谁声音最洪亮,句子读得最正确、最流畅。

9.学生先在小组内赛读,选出优胜者一名,然后派优胜者进行组与组之间的赛读,其他同学认真倾听,评选出你认为读得最好的选手。

三、熟读成诵,感知大意

1.教师导言:

同学们朗读得很棒啊!

我想很多同学都已经熟读成诵了吧,我们来比一比谁背得最快。

2.学生自由背诵。

3.教师抽测学生背诵古诗情况,表扬背诵好的同学,鼓励背诵稍慢的同学。

4.教师引言:

大家背得不错!

你们在朗读背诵的时候有什么疑问吗?

(这首诗写的景色跟我们平时看到的景色正好相反。

5.教师引问:

是呀,真有点怪!

怎么“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呢?

怎么“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呢?

6.教师引问:

我们平时看到的景象是怎样的?

哪位同学见过“山”?

说说“山”是什么样的。

(教师归纳,板书或课件呈现:

“远看山无色,近听水有声。

春去花不在,人来鸟儿惊。

”)

7.学生正确朗读两首诗,比较两首诗有什么不同。

远看山有色,     远看山无色,

近听水无声。

     近听水有声。

春去花还在,     春去花不在,

人来鸟不惊。

     人来鸟儿惊。

8.教师总结:

我们游览时,看到的自然景色大多数是“远看山无色,近听水有声。

春去花不在,人来鸟儿惊”。

而课文所说的景色却刚好相反。

大家想一想,在哪种情况下才会“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呢?

引出课文题目。

9.学生演一演,说一说,读一读。

(1)来——去 什么是“来”,什么是“去”?

找学生现场演一演,体会“来、去”的意思,同时知道这组词语表达了相反的意思。

(2)远——近 哪种情况算“远”,哪种情况算“近”?

通过课件演示,体会“远、近”的意思,同时知道这组词语表达了相反的意思。

(3)你还知道哪些意思相反的词语?

先找一找,然后再说一说或演一演。

生汇报:

有—无 高—矮 多—少 早—晚

(4)同桌相互读一读反义词。

(5)教师引领学生游戏:

我们一起来做个“找朋友”的游戏吧,我说一个词,你们来说它的反义词,看看谁先找到朋友。

第二课时

一、检查复习

1.多媒体课件出示课文插图,趣味提示,指名背诵古诗。

(学生背诵一句,课件出示一句:

“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

2.多种形式背诵古诗。

(1)师生搭档每人背一句。

(2)学生分小组在组内互相背诵。

(3)男女生互相比赛背诵。

(4)教师点名挑战背诵。

(5)学生互相点名挑战背诵。

二、自学生字

1.指导学生读课文,画出生字,多读几遍,记住字形。

2.小组内利用生字卡片识记生字,教师巡视指导。

3.教师导学:

拿出生字卡片,找同学说说自己是怎么识记的,说说自己的识记方法。

(1)“来”和“去”是意思相反的词。

用“加一加”的方法识记:

“土+厶=去”;“米+一=来”。

(2)色,上面是“”,下面是“巴”。

可以用想象法识字:

尾“巴”顶戴个小帽子。

组词:

彩色、红色、白色、有色、无色。

(3)听,左右结构,可以用“加一加”的方法识记,左边是“口”,右边是“斤”,合起来就是“听”。

组词:

听见、听到、听声、听说。

(4)无:

可以用区别形近字的方法识记,“无”和“天”都是四笔,“无”第四笔是“竖弯钩”,“天”第四笔是“捺”。

也可以利用换一笔变新字的方法识记,“天”换一笔变成“无”。

(5)远、还、近:

都有“辶”。

用偏旁归类法来识记。

“近”——“斤”加走之旁;“远”——“元”加走之旁;“还”——“不”加走之旁。

(6)不:

猜谜语识字。

谜语:

“木不出头”。

组词:

不好、不用。

(7)声:

上下结构的字。

组词:

声音、大声、声乐、声母。

4.教师引导学生学习新的偏旁“辶、”。

5.同桌之间互相考查识字。

6.游戏:

识字大转盘。

(课件出示转盘,转盘上面标有本课生字)让学生上来转转盘,转到哪个字,就用那个字组词并说一句话。

巩固识字。

三、指导书写

1.呈现“水”“去”“来”“不”4个要求会写的字,让学生观察这4个字的笔顺、笔画特点。

2.教师逐字范写,学生书写。

3.教师整体范写,仔细观察生字的笔画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水”的竖钩写在竖中线上,横撇从横中线起笔。

“去”的竖在竖中线上,第一横短,第二横长。

“来”的竖要在竖中线上,撇、捺要舒展。

注意“不”的竖要在竖中线上,最后一笔点从竖中线和横中线交叉处起笔。

4.学生独立书写,同桌互评,互相借鉴,教师巡视指导。

5.学生在书上描红,对比自己书写与书中不同之处。

6.学生再写,班级展示。

四、积累诵读

1.教师导言:

(充满激情)这首诗可真有趣呀!

短短几十个字就描绘了这么美的一幅景象。

你们还知道哪些有趣的诗吗?

(学生拓展背诗,产生喜爱朗读古诗的情感。

2.回家请爸爸妈妈猜今天学的谜语诗,如果猜对了,就画一幅美丽的山水画送给他们作为奖励。

3.搜集更多古诗,参加下周班级开展的“古诗诵读会”。

作业设计

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

远看—山有色

近听—水无声

画春去—花还在(山水)画(美)

人来—鸟不惊

作业设计:

1、正确书写“水”、“去”“来”“不”四个生字。

2、回家请爸爸妈妈猜今天学的谜语诗,有感情的背诵古诗,和爸爸妈妈一起搜集更多的古诗。

3、完成课堂练习本。

教学反思

1.本课识字写字是重点。

课堂上,以读为主,始终让“读”贯穿学习。

采用不同方式朗读,学生边读诗句边认生字,让孩子既在文中识记生字,又注意了生字的应用。

老师在其中少范读、带读,把充分读诗的机会交给学生,而老师在其中借机点拨对重点词的理解,让学生充分地感受到赏图、读诗、识字是轻松的,使学生自然而然地成为学习的主人。

2.在学生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中,教师能够从学生学习习惯不好、缺乏自主、合作能力的特点出发,充分发挥教师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的组织、协调作用,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有效性。

课题

大小多少

课时

2课时

教材与学情分析

这首儿歌由4小节组成。

每小节有两行,第一行从“大小”或“多少”的角度进行简单比较,第二行通过具体事物,感受“大小”或“多少”。

这首儿歌节奏感强,读起来朗朗上口。

配合儿歌,有4幅对比图,形象地呈现了事物间“大小”“多少”的关系,提示学生不同大小、不同数量的事物要用恰当的量词来表示。

教学目标与教学重难点

教学目标:

1.通过归类识记、图文对照等多种方法,认识“多、少”等12个生字,认识反犬旁和鸟字旁2个偏旁。

会写“小、少”等5个生字和竖折折钩1个笔画。

2.正确朗读课文,了解“大小”“多少”的对比关系。

背诵课文。

3.初步了解“个、只”等量词的正确使用;学习并积累带量词“只”的短语。

教学重点:

正确朗读、背诵课文;通过归类识记等方法,识记生字。

教学难点:

了解量词“头、群、颗、堆”的意思;会写笔画竖折折钩。

教学准备

1.生字卡片。

2.制作多媒体课件。

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

一、游戏导入,激发兴趣

1.(课件出示情境图)教师激趣:

小朋友们,今晚的夜色真美,不仅月亮姐姐来到了我们的现场,你看星星妹妹也来凑热闹了。

老师听说你们在上学前就认识了许多汉字,现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