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鲁滨逊漂流记》导读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165542 上传时间:2022-11-18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75.0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语文《鲁滨逊漂流记》导读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初中语文《鲁滨逊漂流记》导读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初中语文《鲁滨逊漂流记》导读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初中语文《鲁滨逊漂流记》导读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初中语文《鲁滨逊漂流记》导读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中语文《鲁滨逊漂流记》导读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

《初中语文《鲁滨逊漂流记》导读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语文《鲁滨逊漂流记》导读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初中语文《鲁滨逊漂流记》导读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

初中语文《鲁滨逊漂流记》导读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鲁滨逊漂流记》导读教学设计

  

一、设计意图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明确要求:

“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但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不应以模式化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要善于通过合作学习解决阅读中的问题,但也要防止用集体讨论来代替个人阅读。

”从这可以看出,新课标特别强调学生的自主阅读实践,让学生直接与文本、编者对话,多元解读,在“言语习得”的过程中受得熏陶感染。

《鲁滨逊漂流记》是一部具有持久魅力的小说,它出版于1719年,280多年以来,不仅早已飞出了英伦三岛,而且以种种不同文字的形式飞到世界各地,落地生根,成为世界文学名著中的名花异葩。

它是一部雅俗共赏、老少咸宜的书。

不同年纪、不同文化层次的读者都会兴味盎然地沉醉在小说中,各有所得。

更有甚者被飘洋过海、遭遇海难、陷身荒岛等曲折离奇的情节所深深吸引,看得如痴如醉,做着有朝一日自己也离家出走、在大海的惊涛骇浪中闯荡的美梦。

初一的学生年龄小,不谙世事,阅读经典名著的经历是极少的,让他们乖乖地去读完一部名著,难度更大。

所以,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做到了对学生两方面的正确引导:

一是引导他们喜欢读、坚持读,读出情节,读出效果;二是引导他们感受鲁滨逊这个人物身上的个人魅力:

积极向上,理性而坚韧,勇敢执着,又有开拓精神。

二、学习目标:

1.我想读

2.我会读

3.坚持读

三、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要将阅读名著坚持到底。

四、课前准备:

观看关于塞乐柯克冒险故事的微视频。

五、教学用具:

媒体课件

六、教学时间:

1课时

七、评价方案

1.通过“聊历险”这个环节,以学生感兴趣的冒险为契合点,初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检验学习目标一“我想读”的达成度。

2.在“学技巧”这一环节,通过学生提出的三个阻碍阅读的现象,进而有针对性地传授阅读技巧,让学生掌握真正阅读的方法,以此检验学习目标二“我会读”的达成度。

3.通过“领任务”这一手段,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可以有的放矢,针对给出的问题进行仔细地阅读,从而完成学习目标三“坚持读”的达成度。

八、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读文字,

导新课

(此环节大约需要3分钟。

 

(一)解读文字

 

(二)明确目标

(一)导入新课

课前老师每人发了一个小礼物,收到了吗?

它们有什么不同呢?

谁来说说你从这些书签上面的文字中读到了什么?

屏幕出示:

1.任何消极的事情之中,其实都有积极的因素。

2.一个人只是呆呆地坐着,空想自己所得不到的东西,是没有用的。

3.我们无论遇到何种困境,也决不能放弃希望,有时候,希望往往就近在眼前,比我们想象的还要近得多。

4.害怕危险的心理比危险本身还要可怕一万倍。

5.人们的种种苦难,大多是由不知足造成的。

6.学会多看自己生活中的光明面,少看黑暗面,多想自己所得到的享受,少想自己所缺乏的东西。

7.人不落到山穷水尽的地步,就不懂得珍惜自己原来所拥有的一切。

8.做任何事,若不预先计算一下所需的代价,不正确估计一下自己的力量,都是十分愚蠢的。

这些带给我们力量,带给我们思考的文字,其实都是一个在无人的荒岛上生活了19天,再加两个月,再加28年的人——鲁滨逊所写(屏幕依次显示:

19天,2个月,28年,而且是从下到上排列,字体一个比一个大),今天,就让我们叩响这扇世界经典的大门,和鲁滨逊来一段奇幻的漂流旅程。

(二)屏幕出示目标

1.我想读

2.我会读

3.坚持读

 

1.学生收到书签,并大声朗读书签上的文字。

 

2.学生说说自己对书签上的文字的理解。

概括为:

(1)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2)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难者亦难矣。

(3)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4)知足者常乐也。

 

学生对连续出现的三个数字很是惊奇。

 

学生大声齐读学习目标。

 

好的导入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学习动机,集中学生注意力,渲染良好的课堂气氛,迅速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利用小说中出现的文字来导入,既起到了对学生从思想上的教育意义,又让学生对小说中的内容有了些许的了解。

 

特意把鲁滨逊的在岛时间倒过来写,只为能给学生带来震撼人心的效果,让鲁滨逊在学生的心目中留下了了不起的形象。

 

明确目标,了解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二、聊历险,

我想读

(此环节大约需要7分钟)

 

1.咱们先来说说,如果是你流落到无人的荒岛上生活,你想象一下,都需要解决什么困难?

(无论学生从哪方面回答,老师一定要追问下去)

比如:

学生:

抓鱼

老师:

用什么抓?

抓到后生吃吗?

如果烤着吃,有火吗?

钻木取火?

得等多久?

下雨天怎么办?

连着下一个周的暴雨又该怎么办?

2.出示一组烤羊排,烤面包,葡萄,海景房的照片,配上老师的介绍:

可鲁滨逊不但活了下来,而且生活过得是有滋有味。

顿顿吃的都是大餐:

烤羊排、煮羊汤、烤面包、做奶酪,有时还会配上一杯香甜的甘蔗酒,饭后再吃点葡萄干。

住的是一套豪华海景房,天热的时候,他会到一座乡间别墅去避暑,有病也能自己治,所有的困难他都能解决。

他在岛上的小日子过得那叫一个舒坦。

追问:

你们知道他是怎么做到的吗?

答案就在这本书里,想不想一睹为快?

那么在接下来两个周的时间里,就让我们一起共读这本书。

学生从吃、穿、住几个方面去回答。

 

最后学生得出结论:

看来,在荒岛上生活太难了。

 

学生在垂涎这些美食的同时,也被鲁滨逊的强大给震撼了,他们就有了迫不及待,要一睹为快的冲动。

 

学生大声回答“想”

本环节旨在让学生明白一个人要想在一座荒岛上生存下来,那是多么困难的一件事,甚至是同学们不可能办到的一件事。

 

从生存到生活,这些照片给学生带来的视觉冲击彻底激起学生想要读书的欲望。

 

抓住学生的好奇的心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三、学技艺,

我会读

(1)回忆阅读阻碍

(此环节大约需要分钟2分钟)

 

(2)掌握阅读方法

(此环节大约需要28分钟)

 

1.速读,了解内容

(此环节大约需要10分钟)

 

2.细读,掌握细节

(此环节大约需要9分钟)

 

3.做笔记,记录精彩

(此环节大约需要6分钟)

 

4.小结

(此环节大约需要3分钟)

 

1.回忆一下,在上学期的阅读过程中有哪些令你很头疼的问题,影响阅读的效果?

 

2.总结刚才大家说的情况,大体就是这三种。

屏显:

读得慢、印象浅、半途停

 

师问:

大家知道自己一分钟能读多少文字吗?

1.现场测试:

时间是一分钟,内容是学案上节选的第七章《沙滩上的脚印》。

为了保证测试的真实性,同学们平时怎么读,现在就怎么读。

2.测试结束:

能达到400字以上的同学举手。

3.训练速度:

其实阅读速度是可以训练的,方法也有很多,但首先得不能出声,也不能默读,而要默视。

什么是默视呢?

就是用眼睛默默地扫视文字。

同时要做到注意力高度集中,在保证这两点的前提下,可以用指读的方式来训练。

会了吗?

运用这个方法,我们再来测试一遍。

4.比对结果:

你来比较比较两次的字数,比第一次字数有所提升的请举手。

5.利用速读的方式把本章剩下的文字在6分钟的时间内全部读完。

6.这样我们就完成了第一遍阅读(屏显:

速读)。

现在把学案合起来,回忆一下你的第一遍阅读,你读到了什么?

7.那么当鲁滨逊感觉危险靠近的时候,他有什么表现呢?

 

8.其实鲁滨逊的表现还有很多,可惜很多同学的第一遍没有注意到。

看来只读一遍是远远不够的,根本做不到把文章读懂,读透,这就需要进行第二遍的细致阅读(屏显:

细读)。

那么问题又来了,应该在哪些方面细读呢?

这就需要阅读任务单的帮忙了。

屏显:

1.当鲁滨逊在沙滩上发现人的足迹以后,他的表现是?

(请从心理和行为两方面分析)

2.当他再次发现人的头骨、手骨、脚骨的时候,他直接崩溃了吗?

9.也许你还会发现不但情节更清晰了,对人物的认识也会不一样,那么对于人物——鲁滨逊,你了解吗?

(屏显)从本章节中,你读出了一个的鲁滨逊?

 

10.其实我们还可以接着读第三遍,把这本书变成自己的书。

第三遍阅读要做什么呢?

看看文学大家们都是怎么做的吧?

屏显:

毛泽东青年时代读书时,一直坚持做笔记,仅一本不很厚的《伦理学原理》上就写了万余言的评语。

俄国著名作家果戈里,在上学时期有一本147页的大笔记本,内容包罗万象,有作家言论,有史地知识,有他自己的作文,有风土人情。

11.教师出示自己做的读书笔记。

并明确要求:

摘抄的语句  画圈

自己的评价或感悟 画星

有疑问的地方  画问号

12.教师出示自己整理的第七章——沙滩上的脚印的思维导图

 

回忆三遍的阅读,你会发现什么?

教师对应回复:

1.像狼吃肉一样狼吞虎咽的,读懂大意即可。

2.像牛吃草一样细嚼慢咽。

3.像蜜蜂采蜜一样汲取精华。

并且在黑板上贴出狼、牛、蜜蜂的图案。

学生认为:

1.名著大多为小说,篇幅很长,短时间内很难读完。

2.就算读完了,也记不住,名著考试时不是得不到分。

3.刚看时还饶有兴趣,中途兴趣消失,就丢在一边了,不想再看。

 

生答:

不知道

 

学生做好准备,一开始,就跟平时一样的阅读学案上的文字。

 

完成任务的学生举手示意。

 

学生按照所学,把手指放在文字下方,手指快速向前移动,眼睛跟着手指的移动速度来扫视文字。

并且做到了注意力高度集中。

 

学生比对后举手。

 

完成的学生鼓鼓掌。

 

生交流第一遍阅读所得。

 

学生举手回答。

 

一个学生站起来读任务单。

 

学生对照所出示的任务单中的两个问题,再次阅读学案上的文字。

并且边读边找这两个题的答案,把它记在脑海里,同时用自己喜欢的符号,直线、括号、曲线都行,划出精彩之处和疑惑之处。

学生进行交流。

 

学生大胆交流:

有的学生说这是一个胆小的鲁滨逊,因为在看到脚印后,竟然“害怕至极”“恐惧万分”。

有的学生则认为这不 是他胆小的表现,每个人遇到这样的情况,大概都会如此,但是鲁滨逊却能想到办法去应对,这就很值得我们去佩服了。

 

一名学生读屏显的内容,然后说这些文学大家们都是在阅读的过程中做好读书笔记。

 

学生明确了要求,课堂上就对前面自己在第二遍阅读时划出的精彩与疑惑,选择其中的一处进行摘抄成评价。

然后找两名学生起来交流。

学生默看,了解整个思维导图的内容。

 

学生思考,及时回答:

1.有意识地训练阅读速度。

2.在任务单的引领下进行细读,同时标记精彩之处和疑惑之处。

3.做笔记,记录精彩,梳理情节。

 

本环节旨在引导学生认清自己在阅读这条道上需要解决的“拦路虎”,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现场的测试让学生了解自己的阅读速度,找到自己觉得名著长,总也读不完的病根。

 

本环节旨在教会学生默视的方法,可以提高他们的阅读速度。

 

可以看出学生阅读速度的提升。

 

 

 

阅读的速度是有所提升,阅读的质量又如何呢?

本环节旨在检验学生对课文内容的了解程度。

 

本环节旨在引导学生阅读的同时要深入细节处,不可囫囵吞枣。

 

将问题先抛给学生,这样就能够让他们有目标地去阅读,也能提高他们阅读的主动性。

通过这样的细节阅读,就会了解到更清晰的故事情节,这样基本上就能应对名著试卷中的问题了。

 

本环节的设立旨在能够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鲁滨逊的魅力,因为只有这样学生们才算是读懂了文章,有了收获,更有了乐趣。

 

最好的记忆,强不过最淡的墨水。

本环节旨在给学生树立了记读书笔记的榜样,希望学生们可以追随着大师们的步伐,养成记读书笔记的习惯,留下对自己有用的东西。

 

写读书笔记看似是个笨办法,但却是最有效的方法,它会带来思考方式的改变。

所以本环节的设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少儿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