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观察活动与实践的反思.docx
《课堂观察活动与实践的反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课堂观察活动与实践的反思.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课堂观察活动与实践的反思
课堂观察活动与实践的反思
课堂观察就是指研究者或观察者带着明确的目的,凭借自身感官(如眼、耳等)以及有关辅助工具(观察表、录音录像设备等)、直接或间接(主要是直接)从课堂情境中收集资料,并依据资料进行相应研究的一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第一,课堂是学校教育的基本单位,是研究教学活动最重要的场所,它蕴涵着丰富的、有价值的研究要素。
课堂研究正是要通过对这些要素的研究,揭示课堂的事实和规律。
课堂观察是课堂研究的最基本方法之一,它能够为课堂研究提供可靠的资料。
第二,课堂情境具有变化迅速,事件发生的同时性、即时性等特点,如果像日常听课那样凭经验而为,这样观察的成效就不大。
而现代课堂观察已经成为专门的学问,有一套比较系统的理论与技术,能够对转瞬即逝的课堂情境作更加细致、深入地记录与研究,这是一般听课所无法做到的。
第三,课堂观察是教师获得实践知识的重要来源,也是教师用以搜集学生资料、分析教学方法的有效性、了解教学与学习行为的基本方法,是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途径,同时也为教育决策与教育评价提供有力的事实依据。
通过学习,我对课堂观察和实践有了更深的理解。
首先,课堂实践观察对教师个人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第一,教师参与的课堂观察是教师探究课堂的重要方法。
教师要开展课堂观察首先就要研究被观察的同行及其课堂,提出清晰的观察目的,制作观察量表,还要充分考虑适合自己的观察与记录方式。
教师进入现场后,要将课堂中连续性事件拆解为一个个时间单元,将课堂中复杂性情境拆解为一个个空间单元,运用量表对一个个单元进行定格、扫描,搜集、描述与记录相关的课堂信息,再对观察结果进行反思、分析、推论。
这无疑是一项严肃而专业的研究工作,事实上也是一种适合教师实践场景的研究方法。
第二,教师参与的课堂观察是有系统、有计划的观察活动。
教师在实践中参与课堂观察要经历课前会议、课中观察与课后会议三个环节,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课堂观察活动。
课前会议是为观察者与被观察者提供讨论、反思教案的机会,着重解决两个问题:
被观察者说课与确定观察点。
进入课堂观察环节,观察者根据观察点,选择观察位置,运用量表做好课堂实录。
课后会议时,观察者与被观察者分享观察收集到的信息,主要完成三项任务:
被观察者进行课后反思、观察者简要报告观察结果、形成几点后续行动的改进建议。
第三,教师参与的课堂观察是一种合作行动。
从教师所要经历的活动可以看出,课堂观察不是一个教师所能为的,或者说仅凭一个教师的力量是难以确保课堂观察的质量的,它需要教师间的合作,要由既彼此分工又相互合作的团队来完成。
参与课堂观察的教师(包括被观察者)之间,要基于有主体的意愿、可分解的任务、有共享的规则、有互惠的效益等要素构成一个合作共同体。
教师借助于合作共同体,探究、应对具体的课程、教学、学习、管理上的问题,开展自我反思和专业对话,促使合作共同体的每一位成员都得到应有的发展。
第四,增进专业反省意识。
课堂观察为教师提供了反思的有效刺激,课前会议的讨论,课后会议的反馈、反省与评议,足以使观察者、被观察者对于自身原有的专业实践认知与行为之间形成不平衡,进而引发批判、质疑先前行动假设的动机。
如果教师持续地开展课堂观察,这种反省行为就会不断得到强化,进而迁移至其他的学校专业活动,扩大反省的范围与对象,提高教师对专业的领悟与反省能力。
其次,课堂观察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学习
第一,通常教师们通过听课或观看录像来观察其他教师的课堂教学,观察的主要内容包括:
教师的教学取向、教学方式、教材运用、教学目标的落实、教师的导引和提问技巧、教师的观察力和调控能力、学生的主动性、学生的认知表现、学生真实地思维表现、课堂氛围、学生的学习习惯、学生的学习与非学习行为、教室内外的情境等等。
教师参与课堂观察更深的意义是关注、研究与促进学生的学习,因为学生学习是课堂的重要组织部分,教和学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不管是观察教师,还是学生,最终都是指向学生的学习,由学生的输出结果来检验,课堂观察的起点和归宿就是为了改善学生的课堂学习。
因此,教师参与课堂观察所产生的意义是面向学生,以便更高效地促进学生学习。
第二,课堂观察有利于改善学生的课堂学习。
在真实的课堂里,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是相互交织在一起的,学生通过倾听、与教师对话、交流建构自己的学习方式,改善学习行为,获得新的认知与情感体验。
可以说,教师的课堂行为、学生的学习习惯及课堂环境都在影响学生的学习。
当观察者进入课堂观察学生的学习,关注学生是如何学习、会不会学习、以及学得怎么样时,在一定程度上会引发学生行为上的改变。
如以学生学习的互动为观察视角,观察学生有哪些互动行为、学生的互动能为目标达成提供怎样的帮助,通过观察实录还原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提供分析报告与改进建议,进而影响上课教师关注学生的后续学习行为,使其发生新的变化。
观察课堂中的其他行为或事件,如教师教学、课堂文化等,通过教师行为的改进、课程资源的利用或课堂文化的创设,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学生的学习。
最后,我认为在开展观课活动中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第一,明确观课目的,不宜将课堂观察搞成大大小小的“赛课”。
“赛课”的情景往往不是真实的,不是自然状态下的真实教学,这种形式的本身有很多值得研究的问题。
一定要排除各种功利的干扰,旨在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而非考核、分等级,不是褒贬某一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而是用相互促进的策略和方法,互相取长补短,有效地改善课堂教学。
第二,采取包容的态度,不宜居高临下指责被观察者。
由于教师各人的学习经历、人生阅历、教学经历不同,教师对人生、对教师职业、对教育教学活动、对学生培养的思考、规划与计划不同,甚至教师的情感、意志、欲望等都不同,造成了对教学理解和教学行为的许多差异,课堂观察活动中,会因此出现许多的争论和冲突,有时甚至是非常激烈的。
遇到这样的情景,应正确处理,相互理解,相互包容。
第三,创造和谐人文气氛,反对激进做法。
课改的任务是繁复和艰巨的,由于客观的诸多原因,目前教师普遍对课程改革存在各种焦虑的情绪;伴随着急剧变化的时代和生活在教育改革不断加速的环境,教师会产生许多的困惑和恐慌,社会对教育的高度重视使教师给自身徒添许多的责任。
因此,在开展课堂观察活动中,去除繁文缛节,减少教师的精神负担。
创造和谐人
一、课堂观察的定义和意义
(一)什么是课堂观察
观察对课堂的运行状况进行纪录、分析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谋求学生课堂学习的改善、促进教师发展的专业活动。
作为专业活动的观察与一般的观察活动相比,它要求观察者带着明确的目的,凭借自身感官及有关辅助工具(观察表、录音录像设备),直接(或间接)从课堂上收集资料,并依据资料做相应的分析、研究。
它是教师日常专业生活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是教师专业学习的重要内容。
(二)课堂观察有何意义?
课堂观察的起点与归宿都是学生课堂学习的改善。
无论是教师行为的改进、课程资源的利用,还是课堂文化的创设,都是以学生课堂的有效学习为落脚点。
课堂观察主要关注学生是如何学习,会不会学习,以及学得怎样,这与传统的听评课主要关注教师单方的行为有很大的不同,即使所确定的观察点不是学生,其最终还是需要通过学生是否学得有效得到检验。
(现状:
很多老师在听课时不会观察学生的活动,上课教师在学生活动是时行为目的性不明确)
其次,课堂观察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
它不是为了评价教学,而是为了改进课堂学习,在观察的整个过程中进行平等对话、思想碰撞,探讨课堂学习的专业问题。
教师参与研究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最重要且最有效途径之一。
课堂观察促使教师由观察他人课堂而反思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学行为,感悟和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无论是观察者和被观察者,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课堂观察,从而获得实践知识,汲取他人的经验,改进自己教学的技能,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
再次,课堂观察作为一种合作的专业研究活动,有助于学校合作文化的形成。
课堂观察是互惠性的,观察者和被观察者都能受益。
课堂观察赋予备课组、教研组新的意义,教师分工合作成为一个合作体。
教师基于课堂观察的目标、任务和规则开展专业性的日常观察活动。
每个人认领各自的任务,承担相应的职责,规范有序地开展课堂观察的专业活动,避免听评课活动流于形式、趋于业余。
合作体的形成与活动的开展营造了一种合作的学校文化,增进了教师的责任感和对学校的归属感。
(现状:
评课时,有的教师只说不好的地方,对好的地方就忽略不说了,这样不利于合作文化的形成)
二、课堂观察的四个维度(20个视角)
1.学生学习:
关注怎么学或学得怎么样。
包括:
准备、倾听、互动、自主、交流
2.教师教学:
关注怎样教的问题。
包括:
环节、呈示、对话、指导、机智
3.课程性质:
关注教育学的内容是什么,包括:
目标、内容、实施、评价、资源
4.课堂文化:
关注整个课堂怎么样,具有整体性。
包括:
思考、民主、创新、关爱、特质。
(上述四个维度的关系:
学生的学习和教师教学通过课程成发生联系,在整个互动、对话、交往的过程中形成了课堂文化。
)
(一)学生学习观察点举例
●准备:
△学生课前准备了什么?
是怎样准备的?
△准备得怎么样?
有多少学生作了准备?
△学优生、学困生的准备习惯怎么样?
●倾听:
△有多少学生能倾听老师的讲课?
能倾听多少时间?
△有多少学生能倾听同学的发言?
△倾听时,学生有哪些辅助行为(记笔记/查阅/回应)?
有多少人?
(想一下:
自己的课堂中有没有经常重复学生的答案,如果经常这样,就会造成学生不会倾听的坏习惯)
●互动:
△有哪些互动行为?
学生的互动能为目标达成提供帮助吗?
△与提问/回答的人数、时间、对象、过程、质量如何?
△参与小组讨论的人数、时间、对象、过程、质量如何?
△参与课堂活动(个人/小组)的人数、时间、对象、过程、质量如何?
△学生的互动习惯怎么样?
出现了怎样的情感行为?
讨论1:
关于教师提问的互动
▲有的提问有的是指向内部的。
■设计得好的指向思维过程的问题,如:
马铃薯的沉浮与什么有关?
我们在什么时间、什么地方可以看到蜗牛?
这样的问题问下去会激发学生继续探究。
■设计得一般的问题式指向结果的如:
“马铃薯为什么会浮起来?
”;蜗牛的生活环境是怎么样的?
这样的问题问下去后学生会急于找资料寻答案。
▲有的提问是指向外部的(课堂组织起到管理、激励、提醒等的作用)
讨论2:
关于学生互动的习惯与情感行为
案例:
小组汇报后的其他学生的意见反馈,一个学生说:
“你这个方案是不对的,应该……”汇报小组的学生就很尴尬,有点生气了。
另一个学生说:
“你们的方案已经很不错了,但是……”。
汇报组的学生就很快的接受了建议。
启示:
人际交往的行为要作为一个教学目标来进行,但这是教不会的,需要在人与人的交往中感悟和体验的。
●自主:
△学生可以自主学习的时间有多少?
有多少人参与?
学困生的参与情况怎样?
△学生自主学习形式(探究/记笔记/阅读/思考)有哪些?
各有多少人?
△学生的自主学习有序吗?
学生有无自主探究活动?
学优生、学困生情况怎样?
△学生自主学习的质量如何?
●达成:
△学生清楚这节课的学习目标吗?
△预设的目标达成有什么证据(观点/作业/表情/板演/演示)?
有多少人达成?
△这堂课生成了什么目标?
效果如何?
(二)教师教学观察点举例
●环节:
由哪些环节构成?
是否围绕教学目标展开?
这些环节是否面向全体学生?
不同环节、行为、内容的时间是怎么分配的?
●呈示:
怎样讲解?
讲解是否有效(清晰、结构、契合主题、简洁、语速、音量、节奏)?
△板书怎样呈现的?
是否为学生学习提供了帮助?
(关于板书与多媒体的比较:
板书有自己的优点:
有时候多媒体的呈现太快,学生的思维跟不上,而板书的速度有利于学生的思维,还可以在后面的环节巩固)
△媒体怎样呈现的?
是否适当?
是否有效?
△动作(如实验/动作/制作)怎样呈现的?
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