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改版八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27课《小石潭记》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165168 上传时间:2022-11-18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3.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京改版八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27课《小石潭记》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京改版八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27课《小石潭记》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京改版八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27课《小石潭记》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京改版八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27课《小石潭记》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京改版八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27课《小石潭记》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京改版八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27课《小石潭记》教学设计.docx

《京改版八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27课《小石潭记》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京改版八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27课《小石潭记》教学设计.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京改版八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27课《小石潭记》教学设计.docx

京改版八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27课《小石潭记》教学设计

《小石潭记》教学设计

右安门外国语学校鲍珊珊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柳宗元的生平情况及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能力目标:

积累重点文言词语,能结合书下注释流畅翻译课文第一段

3、情感目标:

初步感知作者所处时代背景

教学重点:

积累重点文言词语,能结合书下注释流畅翻译课文第一段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移步换景”的表现手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诗歌鉴赏导入课文学习。

Ppt展示《江雪》

《江雪》是唐代散文家柳宗元写的一首绝句,在这首诗里寄托了诗人高洁孤傲执著不屈的崇高人格。

柳宗元曾经被贬到湖南的永州做司马。

在此期间,他写下了一组著名的山水游记,合称《永州八记》。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永州八记》之一的《小石潭记》。

这篇文章同样体现了他独立的人格以及不被理解的愤懑之情。

二、写作背景

柳宗元于唐顺宗永贞元年(公元805年)因拥护王叔文的改革,被皇帝贬为永州司马,王叔文被害。

政治上的失意,使他寄情于山水,并通过对景物的具体描写,抒发自己的被贬后无法排遣的忧伤凄苦的思想感情,成为后世写作山水游记的楷模。

此间共写了8篇知名的山水游记,后称《永州八记》。

《小石潭记》是其中的第四篇。

在第一篇《始得西山宴游记》中作者这样记述当时的心情:

“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

” 《小石潭记》中景语即情语,“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处的描写,情景交融,很好地说明了这一问题。

《小石潭记》原题为《至小丘西小石潭记》,选自《柳河东集》第29卷(中华书局1974年版)

柳宗元贬官之后,为排解内心的愤懑之情,常常不避幽远,伐竹取道,探山访水。

所幸永州的大自然待他不薄,奇形怪异的潭水、小丘、石渠、山涧纷至沓来,美不胜收。

《始得西山宴游记》与《钴鉧潭记》、《钴鉧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并称为《永州八记》.

三、文学常识

柳宗元(773年—819年),字子厚,世称“柳河东”,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

唐代著名的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和思想家,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为“韩柳”。

与刘禹锡并称“刘柳”;与唐代的韩愈、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和曾巩,并称“唐宋八大家”。

一生留诗文作品达600余篇,其文的成就大于诗。

四、课文学习

(一)、研读课文第一段,积累实词,翻译课文,疏通文意

1.从:

自,由。

2.小丘:

小山岗,在小石潭东面。

3.西:

(方位名词作状语)向西。

4.行:

走。

5.篁(huáng)竹:

成林的竹子。

篁,竹林,泛指竹子。

6.如鸣佩环:

像玉环和玉佩相碰发出的声音。

环:

都是玉质装饰物。

鸣:

发出声响。

7.乐:

以……为乐(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8.伐竹取道:

砍伐竹子,开辟道路。

伐:

砍伐。

取:

这里指开辟。

道:

路。

9下:

(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下,往下。

10.见:

看见。

11.水尤清洌(liè):

潭水格外清凉,清澈。

尤:

格外,特别。

清洌:

清凉。

清,清澈。

冽:

凉。

12.全石以为底:

(潭)以整块石头为底。

以为:

把……当作(此句为倒装句,宾语前置,“以全石为底”)。

以:

用来。

为:

作为。

13.近岸:

靠近潭岸的地方。

近,靠近。

岸,岸边。

14.卷石底以出:

实为“石底卷以出”。

石底有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

卷:

弯曲。

以:

表修饰,形容如何“出”。

15.为坻(chí)为屿(yǔ),为嵁(kān),为岩:

形成了小石礁,小岛屿,小石垒,小石岩等各种不同的形状。

坻:

水中高地。

屿:

小岛。

嵁:

不平的岩石。

岩:

高出水面较大而高耸的石头。

16.青树翠蔓,蒙络(luò)摇缀,参差(cēncī)披拂:

意思是(树枝藤蔓)遮掩缠绕,摇动连结,参差不齐,随风飘荡。

翠蔓,翠绿的藤蔓。

(二)思考并讨论

1.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

请用译文回答。

明确:

隔着茂密的竹林,听到了水声,好像身上佩带的玉佩、玉环相碰发出的清脆声音,我的心情也欢乐起来。

2.第一自然段描写了哪些景物?

作者写发现小石潭的经过,用了哪些准确的动词?

明确:

写了篁竹、水声、小潭和潭边的青树、藤蔓。

用“隔”“闻”“伐”‘取”‘见”等动词,写出了发现小石潭的经过,同时也点出小石潭位于人迹罕至的荒僻幽静之处。

为下文写环境的“寂寥无人”“其境过清”埋下伏笔。

3.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

明确:

一整块石头做为潭底,靠近岸边,有一圈从潭底周围突出水面的石头,成为坻、屿、嵁、岩各种不同的形状。

4.本段写景用了什么写法?

明确:

用的是先闻其声,后见其形,“移步换景”的写法。

作者不是停留在一点上看,而是向前走去,引导我们看到不同的景物,很像一部山水风景影片。

【板书】发现小潭 篁竹—一水声——小潭——青树——翠蔓

隔——闻——伐——取——见(动词准确) (移步换景的写法)

五、课后作业

1、背诵第一段

2、将第一段重点词句整理积累在作业本上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学习课文后四段,学习按照一定顺序组织材料和抓住事物特征,用鲜明生动的语言写景状物的方法。

2、能力目标:

积累重点文言词语,能结合书下注释流畅翻译课文

3、情感目标:

理解作者借游记寄托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移步换景”的表现手法,理解作者借游记寄托的思想感情

一、导入

听写重点文言词义及作者相关常识,复习第一节课已学内容。

二、课文学习

(一)、研读课文第二段,积累实词,翻译课文,疏通文意

1.可百许头:

大约有一百来条。

可:

大约许:

上下,左右,光景。

用在数词后表示约数,表示数量不确定,相当于同样用法的“来”。

2.皆若空游无所依:

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也没有。

空:

名词作状语,在空中。

皆:

全,都。

3.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上。

下,名词作状语,向下照射。

布:

照映,分布。

彻:

透过。

4.佁然不动:

(鱼影)静止呆呆地一动不动。

佁(yǐ)然,呆呆的样子。

5.俶尔远逝:

忽然向远处游去了。

俶(chù)尔,忽然。

远,形容词作状语,向远处。

6.往来翕(xī)忽:

游来游去动作轻快敏捷。

翕忽:

轻快敏捷的样子。

翕:

迅速。

7.乐:

逗乐,取乐。

(二)思考并讨论

1.第二自然段写了哪些景物,用的是什么写法?

明确:

描写了潭水、游鱼,用的是特写镜头。

2.潭水有什么特点?

作者是怎样描写的?

明确:

清澄。

作者从游鱼、阳光、影子等角度描写潭水。

通过具体景物,用静止和活动的画面来写,不作一点抽象的说明,整段话没有一个字写到水,只是描绘出一幅画面,但又无处不在写水。

你看鱼儿在水里游,就像在空中浮游没有凭依一样。

这就写出了水的清,清到仿佛透明的程度。

太阳光照下来,鱼儿的影子都落在潭底的石头上了,这就更显出了水的清澄。

这里虽然没有正面写水,可是通过对鱼儿、日光和影子这些具体东西的描绘,真正地写出了水清。

就像画家在画风的时候,用树枝飘向一边表示风一样,是一种形象化的表现手法。

这种写景的方法叫侧面描写。

3.我们再看看,作者是怎样写鱼的?

这段描写渗透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

作者采用动、静相结合的方法,先描出生动的画面,再加上拟人化的手法。

先写鱼儿呆呆地一动不动,“佁然”就是呆呆的样子。

潭底石头上印着清晰的鱼影儿,这是静止的画面;忽然,一些鱼飞快地窜往远处,一会儿游到这儿,一会儿游到那儿,非常活跃,这是活动的画面。

这些鱼儿,又好像跟游人同样的快乐,这是作者把自己快乐的心情加到鱼儿身上,好像鱼儿也像人那样会感到快乐似的。

【板书】潭中景物:

潭水、游鱼、阳光、影子

侧面描写水的清澄:

游鱼佁然不动俶尔远逝 (动静结合)

(三)、研读课文第三段,积累实词,翻译课文,疏通文意

1.潭西南而望:

向潭水的西南方向望去而,连词,连接状语和名词,不译,表修饰。

西南,向西南(方位名词作状语)。

2.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现时隐。

明灭,都是形容词作名词,或隐或现之处。

斗折:

像北斗星一样曲折。

蛇行:

像蛇一样蜿蜒前行。

(“斗”与“蛇”是事物名词作状语,该类活用一般翻译句式为“像……那样”。

3.明灭可见:

或显或隐,有时亮,有时暗。

4.犬牙差(cī)互:

相互交错。

岸势:

两岸的地形,势:

形状。

(犬牙,事物名词作状语)像狗牙一样参差不齐。

犬牙:

像狗牙一样。

差:

交错。

其:

那(溪水)。

5.不可知:

不能够知道。

可:

能够。

(四)、思考并讨论

1.第三自然段描写小潭源流,依次抓住溪身岸势的什么特点来描写?

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明确:

抓住岸身的曲折、蜿蜒,岸势的参差不齐来写的,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

写小溪,就溪身说,作者形容它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这是静止的;就溪水说,作者形容它像蛇行那样曲折,这是流动的。

这里用了两个比喻,一静一动来描写小溪,准确地抓住了景物的特征。

2.如何理解小溪的“明灭可见”?

明确:

因为小溪是那样曲折,所以望过去一段看得见,一段看不见。

看得见的一段水面反映着天光云影,所以明亮;看不见的一段光亮就灭了。

一明一灭,非常精确地写出了作者所看到的特征。

【板书】 小潭源流溪身斗折蛇形——明灭可见

岸势  犬牙差互——参差不齐

(五)、研读课文第四、五段,积累实词,翻译课文,疏通文意

1.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qiǎochuàng)幽邃:

四周被竹子树木环绕合抱,寂静寥落,空无一人,感到心神凄凉,寒气透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

寂寥:

寂静寥落。

悄怆,寂静的使人感到忧伤。

邃,深远。

凄:

(使动用法)使……凄凉。

寒:

(使动用法)使……寒冷。

2.以其境过清:

因为这里的环境过于凄清。

以,因为。

清,凄清,冷清清。

3.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不可以长时间停留,于是记下小石潭的情况便离开了。

居:

停留。

之:

代游小石潭这件事。

而:

表顺承。

去:

离开。

4.同游者:

共同游玩的人。

游:

游玩。

者:

……的人。

5.隶而从者:

跟着同去的。

隶:

附属,随从。

而:

表修饰。

从:

跟随,动词。

6.二小生:

两个年轻人。

小生:

年轻人生:

对读书人的称呼。

7.曰:

叫。

(六)思考并讨论

1.第四自然段写作者在潭上所见到的景物和自己的感受,描写了小石潭中怎样的气氛?

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明确:

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

作者极力描写小石潭的幽静,甚至浸透到人的心灵里去,把景物跟心情结合起来,写出一种境界。

在这种境界里,透露出作者贬居生活孤凄悲凉的心境。

这是作者被排挤、受迫害的身世遭遇的反映,我们可以从中体会到封建社会中进步文人的痛苦心情。

2.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

明确:

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但这种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

【板书】潭中气氛:

幽深冷寂(孤凄悲凉心境的反映)——(寓情于景)

三.课文是按游览的顺序来写,条理十分清楚,请说说本文写作思路。

第一部分

(1):

总写小石潭全貌。

写了竹、水、潭、石、树等。

第二部分(2一3):

以特写镜头描绘游鱼和潭水,并写到了小溪的走势。

第三部分(4):

写幽静的环境,抒发作者抑郁忧伤的心情。

第四部分(5):

补充交待同行的人。

明确:

发现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

四、写作特色

1.移步换景

作者在移动变换中带领我们领略各种不同的景致,具有极强的动态的画面感。

由小丘到篁竹,由篁竹到闻水声,再由水声寻到小潭,讲述了发现小潭的经过,充满了悬念和探奇的情趣,逐渐在人们面前展开一幅美妙的图画。

2.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作者在描写景物时,无不渗透着自己的感受和情怀。

这远离尘世的小石潭充满了生机,却无人赏识。

而其幽清无闻与自己的遭遇相同,此刻过于清冷的环境更容易激起作者“凄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少儿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