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旅游指南.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162936 上传时间:2022-11-18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706.8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扬州旅游指南.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扬州旅游指南.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扬州旅游指南.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扬州旅游指南.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扬州旅游指南.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扬州旅游指南.docx

《扬州旅游指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扬州旅游指南.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扬州旅游指南.docx

扬州旅游指南

扬州旅游指南2012

扬州,是一座古老的历史文化名城,地处长江中下游平原东端,江苏省中部,东近黄海,与南通、盐城市交界;西通南京,与六合、天长县接壤;南临长江,与镇江、无锡市隔江相望;北接淮水,与淮阴市毗邻,中有京杭大运河纵贯南北。

四周被邗江县所围,历来是水陆交通枢纽,南北漕运的咽喉,苏北的重要门户。

扬州濒江近海,交通发达,物产丰盛,素有鱼米之乡之称;设广陵区、郊区、辖宝应、邗江2个县,代管仪征、江都、高邮3个县级市。

面积6638平方公里,440万人。

市地势平坦,海拔在4-8米之间,常年气候温和。

扬州地处长江和淮河之间,在远古时期这里就有古生物和古人类活动。

自公元前486处吴王夫差开邗沟、筑邗城至今,扬州建城已经2484年。

隋代开通大运河后,扬州成为中国东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活动的中心和国际交往、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埠。

唐代扬州长,富甲天下,"四方豪商巨贾侨寄居者,不下数十万"。

唐以后,曾几度兴衰。

清代再度出现"广陵繁华今倍昔"的兴旺景象。

19世纪中叶起,由于多种原因,扬州逐步衰落。

新中国成立以后,古城扬州焕发青春。

著名的京杭大运河纵贯其境。

这里风光秀丽,人文荟萃,是中国政府首批公布的2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

”“淮左名都”、“富甲天下”的扬州城,是江泽民总书记的故乡,至今已有2480年的历史了。

扬州还是驰名中外的旅游胜地,素来是人文荟萃之地,风物繁华之城,有众多的名胜古迹和雅致园林。

扬州的“瘦西湖”历史悠久,受历代造园专家的青睐,在十里长的湖区两岸,营造了“两堤花柳全依水,一路楼台直到山”的湖区胜境;观音山上寺院遍布,有“江南第一灵山”之称;“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自古是赏月的绝佳处;扬州还有历史悠久的古刹大明寺,有“城市山林”美誉的何园,四季假山著称的个园,有隋炀帝、康熙、乾隆等皇帝留下的行宫遗址等等,美景数不胜数,实是江南瑰宝。

悠悠千古,经过无数王朝的兴衰更迭,扬州人民在这里创造了灿烂的文化,留下了大量的文物古迹。

今日的扬州,不仅是名闻名遐迩的旅游胜地,也是苏北地区的文化教育中心,自古就“人杰地灵”的扬州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奋进雄起,城市面貌焕然一新。

当越来越多的中外游人到这里驻足时,他们最希望能在这座已经高度现代化的城市里追寻到当年“二十四桥明月夜”的娴静和幽远。

最佳旅游时期

所谓“烟花三月下扬州”,每年的春季,扬州迎来旅游旺季,也是游览扬州的最佳时间。

每年4月18日-5月18日,扬州市都举行“烟花三月经贸旅游节”,此时的扬州烟雨朦朦,稀有的琼花正当盛开,花香扑鼻,是旅游的黄金季节。

此外,每年9月8日-10月8日在扬州举行的“二分明月文化节”,是赏月的最佳时节。

主要活动有游园赏月、乾隆皇帝水上游、运河夜游、美食节等。

最不适宜季节:

7、8月份是扬州最热的时节,但同时也是淡季,好处就是门票便宜。

 

主要景点

扬州瘦西湖

扬州瘦西湖风景区位于扬州西北,历史久远,六朝以来即为风景胜地。

隋唐时期,瘦西湖就沿岸陆续建园,到了清代,由于康熙、乾隆两代帝王六度南巡,形成了“两堤花柳全依水,一路楼台直到山”的盛况,有“园林之盛,甲于天下”之誉。

“天下西湖,三十有六”,扬州的西湖较之杭州西湖,以其清秀婉丽的风姿,另有一种清瘦的神韵。

清代诗人汪沆诗称“垂杨不断接残芜,雁齿虹桥俨画图。

也是销金一锅子,故应唤作瘦西湖”,瘦西湖由此得名,并蜚声中外。

瘦西湖清瘦狭长,水面长约4公里,宽不及100米,原是纵横交错的河流,历次运用我国造园艺术的特点,因地制宜地建造了很多风景建筑。

瘦西湖从乾隆御码头开始,沿湖过冶春、绿杨村、红园、西园曲水,经大虹桥、长堤春柳,至徐园、小金山、钓鱼台、莲性寺、白塔、凫庄、五亭桥等,再向北至蜀岗平山堂、观音山止,犹如一幅山水画卷,既有天然景色,又有扬州独特风格的园林。

 

扬州个园

清代扬州曾有“园林甲天下”之誉,至今还保留着许多优秀的古典园林,其中历史最悠久、保存最完整、最具艺术价值的,要算坐落在古城北隅的“个园”了。

1988年个园被国务院授予“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杨州个园由清代嘉庆年间两淮盐业商总黄至筠在明代“寿芝园”的旧址上扩建而成。

园虽不大,但处处体现出造园者独具匠心之处,值得一提的是个园的叠石艺术,采用分峰用石的手法,运用不同石料堆叠而成“春、夏、秋、冬”四景。

个园是一处典型的私家住宅园林。

从住宅进入园林,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月洞形园门。

门上石额书写“个园”二字,“个”者,竹叶之形,主人名“至筠”,“筠”亦借指竹,以为名“个园”,点明主题。

园门两侧各种竹子枝叶扶疏,“月映竹成千个字”,与门额相辉映;白果峰穿插其间,如一根根茁壮的春笋。

主人以春景作为游园的开篇,想是有“一年之计在于春”的含意吧!

透过春景后的园门和两旁典雅的一排漏窗,又可瞥见园内景色,楼台、花树映现其间,引人入胜。

进入园门向西拐,是与春景相接的一大片竹林。

竹林茂密、幽深,呈现生机勃勃的春天景象。

夏景位于园之西北,东与抱山楼相接。

夏景叠石以青灰色太湖石为主,叠石似云翻雾卷之态,造园者利用太湖石的凹凸不平和瘦、透、漏、皱的特性,叠石多而不乱,远观舒卷流畅,巧如云、如奇峰;近视则玲珑剔透,似峰峦、似洞穴。

山上古柏,枝叶葱郁,颇具苍翠之感;山下有池塘;深入山腹,碧绿的池水将整座山体衬映得格外灵秀。

北阴处有一涓细流直落池塘,叮咚作响,池中游鱼嬉戏穿梭于睡莲之间,静中有动,极富情趣。

池塘右侧有一曲桥直达夏山的洞穴,洞之幽深,颇具寒意,即使炎热的夏天,人们步入洞中,顿觉清爽。

盘旋石阶而上,登至山顶,一株紫藤迎面而立,游人悠游其间忘却了无尽的烦忧。

经过抱山楼的“一”字长廊,园之东部便是气势雄伟的秋景,相传出自清代大画家石涛之手笔。

秋景用黄山石堆叠而成,山势较高,面积也较大。

整个山体分中、西、南三座,有“江南园林之最”的美誉。

黄山石呈棕黄色,棱角分明,如刀劈斧砍。

整座山体峻峭凌云,显得壮丽雄伟。

进入山腹,如入大山之中,险奇之处随时可见。

中峰高耸奇险,下有石屋,可容十几人,内设石桌、石凳、石床,通风良好,四季干燥,颇具生活意趣。

沿腹道攀援而上,至山顶拂云亭,顿觉心胸开朗,满园佳境,尽收眼底,正所谓秋山宜登者也。

尤其是夕阳西照,使整座山体洒上一层黄金,这时你才能领略造园者将此山面西的道理。

造园者将冬景安排在南墙之下,背靠高墙几乎终年不见阳光,远远望去似积雪未消,地面用白石铺成。

冬山用宣石(石英石)堆叠,石质晶莹雪白,每块石头几乎看不到棱角,给人浑然而有起伏之感。

造园者不知是有意还是无意将假山堆叠得如一群狮子,远观似一头头雪狮欢腾跳跃,憨态可掬。

南面高墙上有二十四个风音洞,后面的巷风袭来,时而发出呼啸之声。

造园者不光利用“雪色”来表现冬天,还巧妙地将“风声”也融合到表现手法中去,令人拍案叫绝。

山侧的几株腊梅烘托出冬天的严寒。

正当人们面对端庄、静穆的冬景,感叹一年终了之时,蓦然回首,发现西墙上有一洞窗,露出了春景一角,似乎在向人们招手,暗示春天又将来临。

四季假山各具特色,表达出“春山艳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和“春山宜游,夏山宜看,秋山宜登,冬山宜居”的诗情画意。

个园旨趣新颖,结构严密,是中国园林的孤例,也是扬州最富盛名的园景之一。

园林艺术是人们追求美的户外空间,个园设计者将四季假山设置在一园之中,人们可以随时感受四时美景,并周而复始,颇具“壶天自春”之意。

这种独特的艺术手法在我国传统园林中是极为少见的。

个园的历史与著名的“扬州八怪”几乎同时,我们可以通过此园品位那个时代人们的生活情趣和文化特征。

目前扬州市政府正在准备将个园申报为世界文化遗产。

个园建于清代中叶。

因园主爱竹,园内遍植竹子,因竹叶的形状象“个”字,故以“个园”名之。

竹是中国古代文人喜欢歌颂和表现的题材,认为它是清高、有节气的象征。

苏东坡曾有“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使人瘦,无竹使人俗”之语。

个园面积约30亩,但由于布局巧妙,显得曲折幽深,引人入胜。

扬州园林,素以叠石为胜。

个园就是一个以假山堆叠精巧而著名的园林。

造园工匠们选用褐黄石、太湖石、雪石和状如竹笋的石笋,叠成四组假山,表现春夏秋冬四季景色,称为四季假山。

春景,在竹丛中选用石笋插于其间,取雨后春笋之意。

夏景,是在浓荫环抱的荷花池畔,叠以湖石,使人感到仲夏的气息。

人们称赞这一组假山叠得好,说它是“夏山苍翠而如滴”。

表现秋景的是坐西朝东的黄山石,这座假山叠得最好,也最高大,长达五十米,峰峦起伏,山热雄伟,登山四望,使人有秋高气爽之感。

冬景是用白色的雪石堆砌,象征隆冬白雪。

游园一周,如经历春夏秋冬四季。

另外个园中楼台厅馆巴各俱特色,园的正前方为“宜雨轩”,四面虚窗,可一览园中全景,园的后方为抱山楼,楼上下各有七楹,西联夏山,东接秋山,东边是通黄石假山的复道廊,楼下走廊南墙上嵌着刘凤浩撰《竹园记》刻石。

 

扬州何园

何园又称寄啸山庄。

建于清光绪年间,是晚清园林建筑代表作。

园林船厅、楼廊、鱼池和假山、花木错落有致、布局深得步移景换之妙。

此园虽地处城区,一墙之内却清风自生、翠烟自留,故有“城市山林”的美誉。

该园艺清光绪年间任过湖北汉黄道台、江汉关监督(有资料还说他曾任清政府驻法国公使)何芷(舟刀)所造,俗称“何园”。

因主人附庸风雅,从陶渊明“倚南窗以寄傲”、“登东皋以舒啸”取意,为“寄啸山庄”。

何园分三部分,南部为住宅部分,前后三进,第一进为楠木大厅,二、三进为二层楼房,每进皆为七开间。

楠木厅为主人会客之用,此厅极富层次,顶部为单檐歇山,中间三间略高,两旁两间略低,形成中高边低的两个层次。

而从下部看,中间三间向前伸出两米,旁边两间自然置于后部,立面上又形成中前边后的两个层次。

厅内厅外装饰极其富丽,外檐柱之间镶嵌大型木雕月牙门九个,雕刻冰纹如意图案,雀替是牡丹花的花篮,屋内窗隔全部使用梅花,冰纹镶嵌而成。

除楠木厅外,后面两进皆为双层楼房,屋宇宽敞,规模宏大,每进之间皆列小院,小院中略置花台,配以树木,以少量山石花草点景,显得幽静又富有生气。

总之南部建筑总体布局严整,基本是多进四合院式建筑,是研究清代扬州大型民宅的活标本。

园的北部即为花园,分东西两部分。

一入东部,即感到构园者身手不凡,构园强调有山有水,园以山奇,山因水活,可此处一无山二无水,但是当你进园时,先见辅景,南面是一畦牡丹芍药圃,北面湖石贴壁山林,那山林皆为太湖石堆就,紧贴着墙壁,又高过墙头,山林延北壁逶迤西去,折向东壁,再西折向北,直通回廊复道,共有60余米,好似一石头的屏嶂,不仅将墙外诸多低矮民宅遮掩,而贴壁山林本身时起时伏,在东北接踵处的峰巅,有一山亭点缀其间,假山的窦穴、曲洞、石室、山房皆能上下沟通,给人以山外有山,楼外有楼的深远意境。

此园中多处使用此种包镶之法,不仅用材节省,而且廓大了空间,使虚实结合,景有尽而意无穷,实为构园者处理特定地形的生花妙笔。

水的安排更为奇巧,何园为旱园,旱园水做常法都是挖一水塘,点缀些山石,沾点水气而已。

而何园构园者从一开始就另辟蹊径,在进园处贴壁山林前,是一湾曲水,池旁湖石或如峭壁凌空,或如矶石俯瞰,池内碧水中游鱼怡然,山上葛藤倒悬,更有山色楼台倩影映水,你会不自觉地叹道:

“活了!

”更有趣者,前园的牡丹厅房安排船厅,看着这船形的厅堂,人们仿佛已到湖边,再看厅下,以鹅卵石和小瓦铺成的水的波浪纹,起伏有致,似见波光粼粼,似听裂岸涛声,此时你抬头看那楹联,“月作主人梅作客,花为四壁船为家”,大概你顿时会忘却这是一个旱园,而会疑为在湖滨漫步,舫内荡桨。

定会惊叹构园者能在东园的山水楼阁中,居然使之无水而有水意,无山都有山情。

如果说东园是何园的序幕,当你到西园时才看到何园的主体,楼台的豪华,层次的深密,复道廊的逶迤曲折,山石的深遽空灵,在园林中确是独树一帜。

西园楼台极富层次,低层有池中的水亭;中层有蝴蝶厅、桂花厅、望月楼;高层还有山石凌空。

主体建筑蝴蝶厅是上下两层的七楹楼房,中间三间稍突,两侧两间稍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少儿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