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第三四单元.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161244 上传时间:2022-11-18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27.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科学第三四单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科学第三四单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科学第三四单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科学第三四单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科学第三四单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科学第三四单元.docx

《科学第三四单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科学第三四单元.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科学第三四单元.docx

科学第三四单元

第三单元地球表面及其变化

第一课时地球表面的地形总第17课时

教学内容:

地球表面的地形

教学目标

1、学生知道地球表面有河流、海洋、山脉、高原等多种多样的地形地貌,地球表面是高低起伏、崎岖不平的。

2、学生会看简单的地形图,能在地形图上指认如高原、平原、谷地、山脉、河流、海洋等的地形。

3、学生产生对地球表面地形研究的兴趣,能自觉关注和收集相关的信息。

教学准备

学生事先准备一些自己去过的地方的风景照片,为学生准备一份世界地形图、中国地形图。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教师用课件展示自己到外地旅游的照片,问:

你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

从照片上,你可以感受到那里的地形吗?

你能说说它的地形特点吗?

学生回答,教师适当纠正并补充介绍地形特点。

2、你去过什么地方呢?

能不能拿出照片来介绍一下呢?

你可以说说那里的地名,有什么特点,地形是怎样的。

二、我们看到过的地形

1、学生初步交流展示。

要求:

出示照片,向大家介绍该地方,注意说清楚地形地貌的类型,能简单描述其特点。

2、教师补充介绍。

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补充介绍,结合学生照片上的地形,出示相关图片和课件,介绍各种地形地貌的特点。

3、了解家乡的地形。

我们的家乡是什么地形呢?

它有什么特点呢?

教师出示家乡地形的照片或课件,学生回答后补充介绍,并填表板书。

4、小组交流,统计地形。

学生自己带来的照片在组内交流,说出地形地貌的类型,简单描述其特点,整理并做好地形统计记录,完成上面表格。

5、汇报、小结。

三、观察地形图

1、初步观察地形图。

这三张地形图虽然范围不一样,可是它们却有一些共同的特点,你发现了吗?

你知道上面不同的颜色所代表的意思吗?

学生观察并回答。

2、教师补充介绍地形图的相关知识。

第二课时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形变化总第18课时

教学内容:

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形变化

教学目标

1、学生了解火山和地震会改变地球表面的地形。

地球内部的运动会引起地壳的运动,从而形成山脉、高原、裂谷和海沟等地形地貌。

2、学生能通过阅读资料,了解火山和地震是怎样改变地形地貌的。

做板块运动的模拟实验,想象和理解地球内部的运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3、学生认识到地球内部是不断运动着的,地表的地形地貌不断变化着。

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

毛巾、橡皮泥、泡沫塑料块、彩色笔等。

教师准备:

火山和地震对地形地貌影响的图片、反映地壳板块运动的图片。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地球表面的地形会不会发生变化呢?

是什么力量在作用它发生变化呢?

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好好研究一下吧!

二、了解火山和地震

1、知道火山和地震吗?

能把知道的和大家交流交流吗?

2、师生共同交流收集来的关于火山和地震的资料。

教师着重引导学生阅读分析书本上的三个相关事例。

3、通过刚才的交流和学习,大家都已经知道了火山和地震会使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发生变化,那么是什么原因引起了火山和地震呢?

三、探究地球内部的运动

1、教师介绍。

2、学生阅读资料。

3、教师课件演示地表分裂形成六大板块,以及六大板块间的相互碰撞、分离、平移等运动方式。

4、指导学生做板块运动的模拟实验。

实验一:

几块不同颜色的毛巾折叠在一起表示不同的地层,用手从毛巾的两端向中间挤压。

模拟板块的挤压会形成褶皱。

实验二:

几块不同颜色的橡皮泥叠在一起表示不同的地层,用手从两端往外拉,橡皮泥断裂。

模拟岩层断裂和错位。

实验三:

一块长方形泡沫塑料块,侧面染出不同的层次表示地层,在上面画出一条河,然后从中间斜着切开。

模拟两块岩层的上下错动、水平错动等不同的错位方式。

5、小结。

第三课时岩石会改变模样吗总第19课时

教学内容:

岩石会改变模样吗

教学目标

1、学生了解岩石在大气、水、生物等长期联合作用下会发生风化现象。

风化作用会改变地球上的地形地貌,但这种变化是在缓慢的过程中进行的。

2、学生能做冷热变化、流水、植物等对岩石影响的模拟实验来验证推测。

3、学生体验过程与方法中证据、逻辑推理及运用想象建立假设和理解的重要性。

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

小的岩石块、酒精灯、镊子、烧杯、水、带盖塑料瓶、碎砖块。

教师准备:

有关岩石风化及其形成的地形地貌的图片、植物根对岩石影响的实验装置和结果(提前准备)。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在野外,山上的岩石布满裂缝,山脚下往往堆着不少的碎石和沙,河道和海滩上的岩石都是圆圆的很光滑。

我们看到过这样的情景吗?

能解释这是怎么回事吗?

2、学生猜测引起岩石模样发生变化的原因。

二、探索岩石变化的原因

1、冷和热的作用。

⑴猜测用酒精灯加热岩石,然后放入冷水中,岩石会发生什么变化。

⑵学生分小组实验活动:

冷热对岩石的影响。

⑶有什么现象产生?

说一说从实验中知道了什么。

2、流水的作用。

⑴猜测将几块岩石放入有水的塑料瓶中剧烈晃动,岩石会有什么变化。

⑵学生分小组实验活动:

水的冲刷对岩石的影响。

⑶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

说一说从实验中知道了什么。

3、植物的作用。

⑴演示实验:

向杯内倒入石膏糊,撒上几粒豌豆,再倒入一些石膏糊,将结成块的石膏糊放入盛水的盘子。

⑵出示豌豆发芽后的石膏(提早准备的)。

⑶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

说一说从实验中知道了什么。

4、小结,延伸。

⑴由于受水、大气、气温或动植物的作用,岩石破碎,这种现象叫风化。

⑵现在我们能够解释山上的岩石为什么布满了裂缝,山脚下为什么堆满了碎石了吗?

⑶我们能描述岩石风化的过程吗?

三、风化作用改变了地形地貌

四、课外拓展活动

我们的家乡有没有特殊的地质景观呢?

形成原因是什么呢?

请课后好好去搜索调查一下吧!

第四课时土壤中有什么总第20课时

教学内容:

土壤中有什么

教学目标

1、学生知道土壤包含岩石风化而成的大小不同颗粒(小石子、沙、黏土)、动物、植物的残留物,以及腐殖质、水和空气等。

2、学生能通过观察和实验寻找土壤的成分。

3、学生认识到土壤对生命以及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意义。

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

为学生准备新鲜湿润的土壤及干燥的土壤、小铲子、塑料盒、报纸、放大镜、去掉上部的透明饮料瓶、镊子、小棍、水、牙签等。

教师准备:

有关图片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整块的岩石风化成碎石,碎石继续变化就会变成越来越小的颗粒,这些颗粒又是怎样变成土壤的呢?

2、学生猜测土壤是怎样形成的。

二、寻找土壤的成分

土壤中有哪些成分呢?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寻找一下吧!

1、观察新鲜湿润的土壤。

把土倒在纸上进行观察。

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进行观察?

我们观察到了什么?

小组观察后交流,并做好记录。

全班交流、汇报、小结。

2、观察干燥的土壤。

把干燥的土壤捻碎,用牙签把土壤颗粒分开,借助放大镜仔细观察,土壤的颗粒大小一样吗?

我们能描述它们的大小吗?

小组观察后交流,并做好记录。

全班交流、汇报、小结。

3、观察土壤的沉积实验。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观察。

把一些土倒入水中,我们发现了什么?

搅拌水中的土壤,然后静置一段时间,我们又看到了什么现象?

土壤的沉积物分成了哪几层?

试着解释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顺序?

再做一次验证自己的想法。

小组观察后交流,并做好记录。

全班交流、汇报、小结。

4、延伸、小结。

土壤里还有我们没有发现的物质吗?

(腐殖质、盐分)

现在我们能解释土壤是怎样形成的了吗?

三、土壤和生命

1、讨论。

有人说:

土壤是地球上最有价值的资源。

我们怎么解释这一观点?

说说自己的理由,和同学交流自己的看法。

2、出示图片和文字资料,教师讲解,学生阅读学习。

第五课时雨水对土地的侵蚀总第21课时

教学内容:

雨水对土地的侵蚀

教学目标

1、学生知道雨水和径流会把地表的泥土带走,使土地受到侵蚀。

侵蚀使地表的地形地貌发生改变。

2、学生能通过模拟实验来探究雨水对土地的侵蚀。

用文字、图画、符号记录实验结果,用口头和书面语言描述实验中的现象。

设计模拟实验,探究影响土壤被侵蚀程度的因素。

3、学生关注自然界的侵蚀现象。

教学准备

湿润、混有少量沙石的土、一侧有孔的长方形塑料水槽、报纸、塑料薄膜、小铲子、降雨器(饮料瓶,瓶盖上扎孔)、水。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下雨是一种经常发生的天气现象。

下雨时,雨水降落到土地上。

雨水会不会对土地产生影响?

土地会发生什么变化?

雨水会发生什么变化?

2、学生讨论交流。

3、好!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一下这些问题。

二、雨如何影响土地

1、我们先来看两幅图。

(出示雨水侵蚀土地的图片)

你能说说你看到的景象吗?

你平时看到过类似的景象吗?

你认为出现这样的景象的原因是什么呢?

2、模拟实验:

下雨。

学生观察实验装置,明白实验器材所代表的含义。

教师课件出示介绍实验的基本操作方法,学生观看学习。

学生分组实验。

要求:

实验前仔细观察斜坡上的土地的形态;实验时注意观察“降雨”过程中的土地,以及“雨水”和“径流”的情况,并做记录;实验后描述实验中的现象并根据实验结果进行分析。

3、小结、拓展。

雨水会不会影响土地?

教师出示图片,学生观察并思考:

斜坡上的这许多小细沟是怎样来的,这许多小细沟中汇集的水流又会怎样改变地形。

三、影响侵蚀的因素

1、如果我们刚才实验中的土地不是斜坡而是平地,如果斜坡上长满树木,如果降雨量很大,结果又会怎样呢?

为什么?

2、学生回答。

3、接下去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影响侵蚀的因素”吧。

我们能设计实验进行研究吗?

4、学生小组选择一个研究的问题,进行实验设计前的讨论交流。

5、学生小组尝试撰写实验方案,教师提示这是对比实验,方案中要注意明确不同条件和相同条件,实验器材的选用和实验装置的设计。

第六课时探索土地被侵蚀的因素总第22课时

教学内容:

探索土地被侵蚀的因素

教学目标

1、学生知道坡度的大小、有无植被覆盖、降雨量的大小等会影响土地被侵蚀的程度。

2、学生能根据实验结果,分析“土地坡度的大小”“有无植物覆盖”“降雨量的大小”对土壤侵蚀的影响。

3、学生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教学准备

湿润、混有少量沙石的土、有植物生长的土、一侧有孔的长方形塑料水槽、报纸、塑料薄膜、小铲子、降雨器(饮料瓶,瓶盖上分别扎大孔、小孔)、水、接水容器。

教学过程

一、引入

上节课,我们各小组已经制定了雨水对土壤的侵蚀程度和什么因素有关的研究计划,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交流一下吧。

二、交流、讨论实验方案

1、小组交流展示实验方案。

2、全班讨论,评价、修改或完善实验方案。

3、思考:

在实验中我们还要注意什么问题?

4、小结。

三、探索侵蚀的实验

1、实验前的准备:

明确实验方案和注意事项,教师特别要提醒注意实验中的公平性、操作的规范性;准备实验装置。

2、学生小组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要求用容器接住“径流”,认真观察并记录实验中的现象。

3、小组交流:

实验中我们看到了什么现象,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

4、全班交流汇报。

5、小结:

土地被侵蚀的程度和哪些因素有关呢?

四、拓展延伸

1、刚才我们进行了探索侵蚀的实验,由此我们可以推测在自然界中什么地方的土地最容易发生侵蚀呢?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出示“黄河水”、“水土流失”等相关图片和视频。

2、土地在被侵蚀的过程中地形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呢?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出示“黄土高原”等相关图片和视频。

3、思考:

侵蚀会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灾害?

学生交流讨论。

第七课时河流对土地的作用总第23课时

教学内容:

河流对土地的作用

教学目标

1、学生知道河流会侵蚀河床和两岸,并带走泥土,在水流比较缓慢的地方,这些泥土又会沉积下来。

2、学生能观察河流实验中的现象,用文字和不同的符号记录和表示河流实验结果,并对实验结果做出自己的解释。

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少儿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